人在没有平台的时候,如何能尽快“起来”?
有读者问我关于工作出路的问题,说实话,我不优秀,也没有牛逼的经历。
但是,关于年轻人如何尽快脱颖而出这个问题,确实一直在思考,也相信:只要有一定意识,人一定能少走弯路。
所以,权当分享,把自己一些不成体系的看法零星列出来,欢迎讨论。(标题不知道该起什么好,就以某位读者的问题为题吧。)
(一)保持清醒,别把平台当作自己的实力
有两件事,让我去年有了这个意识。我的职位在工种中处于资源枢纽,所以一开始我还觉得自己屌屌的——认识好多人,大家对我也好客气啊!去年,我渐渐看透一:并不是我本人厉害,而是我所在平台(公司)及工作位置给自己带来了这些“客气”。
它们让我能执行一些工作,完成一些业务,更易于结交关系。也就是说,别人是知道我所在的平台,才对我建立第一重信任。说白了只是一张有点价值的名片而已,纯业务关系。我开始焦虑:一旦离开这个平台、这个行业,甚至去掉中介之后,我的个人竞争力与独特价值在哪里?(当然,反向思考,你要善于利用所在平台,它是你一无所有时的优势。如果你处在一个行业中还不错的平台里,尽量借助力量,拓展你的价值与关系,同时也为平台创造更多价值。就像《明明嫁得好,为什么李玟还这么拼?》中写的:人世间一切关系,最深处就是互益的交易。)一定清醒地看透:别把平台当作你的实力。另一件让我明白这个道理的事,是写公众号。有很多文章都破了十万+,但其实意义不大,人家平台粉丝几百万基数摆着,几小时破十万+轻轻松松,跟我写的内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幸亏我没犯傻自嗨,恰相反,自己认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做内容很难,但做渠道更难;做内容很重要,但做渠道更重要;没有自己的渠道,你到哪里撑死是一个专栏作者,而没有一个可以持续产生价值的平台。
这就到下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最难,又最有价值的?
(二)真正的实力,是能够从0到1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实力,是能够:
1、从0到1;
2、做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渠道或模式(产品、平台、公司)。
否则,顶多算得上一颗棋,一个局部,一个环节。关于如何扎实搭建一套模式,还需要很多年实践和磨炼。但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意识是:别把内容看得过度重要。现在都喜欢说内容为王,我以前也笃定这句话。但现在自己坚信,内容虽为王,但对商业来说,整合与搭建才是最重要的。前者只是运营的一个局部,后者才与规模相关。 我以前很喜欢匠人式的内容制造者,就像某人所说:做一个U盘式随时可插可拔的自由人。
如果你志愿做个自由工作者,当然ok,但如果你追求规模系统的商业模式,这就小家子气了。很多从内容发家的自媒体,终要落到探索商业模式,不能靠一味接广告和输出内容的小作坊模式。
若某作家写一辈子矫情小说,撑死是个标签。但我相信,某一天他忽然明白了:与其沉醉于内容中,不如清醒跳出来,想想怎么分配内容,整合作家,搭建一个产业机器——源源不断生产内容。学不会分享、放权与团队,就很难尝到整合与分工带来的规模势能,终究只是个匠人。但是,他并非一开始就是商人,文笔很强,有很棒的内容制作能力。他是靠自己的内容火了起来,建立个人品牌后才做产业的。如同娱乐圈里很多明星,红了以后,有了资源关系才开始自己的工作室。这里隐藏的一个“捷径”是:你自己依靠内容先红起来,再以此为砝码搭建你自己的渠道,会容易很多,两边互相供给,形成闭环。
内容,是很好的起点,但不应是你的终点。
(三)明白什么是机会,并制造机会
借力平台、锻炼内容能力、探索模式的实践,还不够。人,还需要能够识别机会。什么是机会?机会的本质是: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的东西。
人如何能够识别它呢?我相信这种识别思维能力的内核是:
1、多年经验积累;
2、对现象极强的抽象化与模式化能力;
3、极强的推衍扩展、拆分组合能力,能从一件事迅速通到其他层面很多事;
4、从第2、3点带来的极强预见性和敏锐度。这样,人既有了深度,也有了广度,最关键的是,他有了速度。
为什么速度(思维的灵活适应性)如此重要?因为机会常常不会在我们的最近手头发生,而是在远处那些能唤起你联想的相似处里发生。抓得住机会的人,往往能从当下境遇中迅速想到其他类似可能,或从其他事物中联想到与当下的相似性,从而建立连接,就像巨人能迈出很大一步。而懒人,只能在日常的四周走走转转,迈几个碎步子,因为他们没有“元”思维,总被看似不同的琐碎现象扰乱,失去了方向感。当你明白了机会是本应该发生却还没发生的事,又对于日常的合理性有很强的敏锐性,你不仅可以更容易发现机会,甚至可以结合境遇一步步制造机会了。这时,你会发现,一切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地过渡,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都没有。因为你顺应了时势。
(四)看清楚限制性条件,提前避免或解决它们
创造机会是“攻”,而实现过程里,要注意“守”——看清楚限制条件。很多时候,方向对了,却不一定能成功,因为我们受限于各种规范和制约(主观和客观),所以要提前避免或解决它们。这里的关键,没有捷径,只有两个字:操心。
工作里,相信大家都很烦这样一种人:说得很多,结果事情每次虎头蛇尾只干一半,最后让别人擦屁股。读书时,我在一家外企实习也这样,每天累得要死,下班晚还总挨骂到哭,跟朋友看电影到一半被骂回公司继续给自己擦屁股。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任何一件小事都完不成?
换到现在来看,很简单:因为用心不够,操心不足。无论任何一件小事,都是有一个从始到终的过程,你有没有彻彻底底地跟进直到完成?比如当时给媒体寄礼物,我总是寄出了就不管了,而我的leadr(她当时已经是经理了)从包装,到要地址,写地址,记录单号,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礼物到哪里了,催快递,确认×天之内是否收到,最后完成feedback问候……每一个细节,都操心到位,负责到底,爽爽利利。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深:事情不是交给别人了就结束了,不要过度相信你自己之外的其他外力。如果是你负责寄礼物,就真的要负责到礼物到人家手里才行。
人跟人的差异,有时候真很简单,就在于你是蜻蜓点水,还是执行到底。
当操心成为一种习惯后,你会发现自己比别人担心得早、考虑得全,少吃很多亏,少怄很多气,少受很多措手不及的伤。最重要的是,你能尽早考虑到很多限制条件,提前打出时间量解决或者寻找替代方案。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你将比很多人活得从容,效率更高,拥有更多时间创造更多价值。
良性循环,从操心开始。
P3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