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巡诊生活,使阿不列孜对牧区、对牧民、对牛羊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便是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仍然到牧区免费为牧民的牛羊防病、治病。
20世纪80年代,哈密不少人得了一种皮肤病,奇痒难忍,整晚整晚难以人眠。阿不列孜利用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几十年的医疗实践,研制出一种专门治疗这种皮肤病的药膏,使3000多名各族群众摆脱了疾病的折磨。
阿布列林的母亲海力且汗·库尔班是位勤劳善良的维吾尔族妇女。20世纪60年代,虽然阿布列林的父亲月薪70多元,在当时是高工资,但由于阿布列林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尽管钱少,母亲却要竭尽全力让孩子们吃饱、穿好。每当晨曦初露、孩子们仍在酣睡之时,母亲就已经起床精心准备早饭。由于人口多,没有足够的白面打馕,母亲就粗粮细做,把一半粗粮和一半白面掺到一起,制作成焦香可口的饼子,给正长身体的孩子们补充必需的能量。没有足够的钱买新衣,母亲就自己动手改造旧衣,哥哥穿得不能再穿的褂子经过一番改造,像新的一样让弟弟接着穿;姐姐穿得不能再穿的裙子,经过她巧妙地拆拆补补,能让妹妹高高兴兴地穿到身上。
母亲竭尽全力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但从不溺爱他们,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经常教导他们,怕苦怕累是成不了才的。每天放学回来,母亲都要检查他们的作业。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孩子们都要如实向她汇报成绩。如果哪个孩子考试得了70多分,母亲就不高兴;只有拿了90多分或100分,她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有一次,上高中的姐姐、上初中的阿布列林期中和期末考试数学都得了100分,母亲专门到学校找到老师.证实是不是真实的。当得知确实是都考了100分时。母亲高兴得抱着他们,亲吻他们的额头,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父亲的敬业精神和助人于危难的人生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阿布列林兄妹;母亲操持一家生活的辛劳以及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时时激励着阿布列林兄妹。他们人人刻苦学习,个个成绩优秀,兄弟姊妹8人中有7人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
阿布列林对于国家的最初认识源自他的姐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学校按照国家政策,给上高中的姐姐每月补助6元钱生活费。得益于国家的资助,1965年。一向勤奋学习的姐姐以优异的成绩完成高中学业,顺利考上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一年,阿布列林考上高中,也得到了每月6元钱资助。在当时,一个高中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2元钱,因此,6元钱是笔不小的数字。这笔资助解决的不仅是阿布列林生活上的困难,更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爱党、爱国的种子。
在家里,父母时常教育孩子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和其他民族的孩子友好相处;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要努力学好汉语。从儿时开始,阿布列林便利用与汉族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机会,相互学习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的日常用语。
出生在这样一个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激之情的家庭,生活在哈密这样一个各民族同胞心系祖国、亲如一家的环境里,勤奋、上进,成为阿布列林人生的底色;学习汉语、与各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从记事开始,便在阿布列林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上小学时,阿布列林的成绩就非常优秀,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上初中时,他是化学课代表;上高中时,他是汉语课代表。勤奋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的教育,来自他对党和国家那充满温馨而甜蜜的认识,更来自在他心中逐渐形成的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P8-10
他是焦裕禄的好学生,他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信仰来尊崇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晓川
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
2017年5月初,中州古籍出版社约我就“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半个世纪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感人事迹写一本传记性报告文学。说实在的,当时我相当犹豫,原因是,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采访和写作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时间得不到保证。
尽管第一篇报道阿布列林先进事迹的通讯《一个维吾尔族老人与焦裕禄家人的故事》是我写的,为配合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赴兰考考察学习,我写出了长篇通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为配合阿布列林评选时代楷模,我写出了近万字的长篇通讯《信仰的力量》;为配合阿布列林评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我写出了万余字的长篇通讯《做焦裕禄的好学生》作为文字材料提供给了中央电视台,但写一本10万字的书和写一篇万余字的文章,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在一个量级上。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审慎考虑,在征求了一些同事、好友的意见之后,我决定拿起笔来,把阿布列林的感人事迹从人生层面上做一次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而一旦进入搜集材料和创作状态,我才真正体会到,这绝对是一件苦差事。原以为我掌握的素材比较多,写作起来不会太费事,但实际情况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仅挖掘素材这一项就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更不用说谋篇布局、制作大小标题、进行文字表述了。好在阿布列林同志全力配合,微信语音成全了我在双休日、节假日以及晚上对他的采访、与他的交流。经过半年艰辛的业余劳动,第一稿顺利出炉。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我专程赴哈密做深入采访和修改。在哈密期间,哈密市委以及哈密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为采访和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更为幸运的是,当本书尚处于写作阶段时,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李湘豫就通知我,这本书被列为文化援疆项目。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动的过程和受教育的过程。阿布列林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初心,随着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积淀,不仅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历久弥坚。这种一以贯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具备的伟大品质。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学习这种品质,弘扬这种品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写作过程中,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焦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张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专家陈东辉、法学专家欧广远等学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仔细审看书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阿布列林同志像当年办案一样,先后两次对书稿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法律和事实方面的把关,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才基本定稿。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河南省第八批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刘金山、人民日报驻新疆分社原社长戴岚等领导和专家,或打来电话提出修改意见,或发来短信表示鼓励。在此,向他们、向所有关心本书写作和出版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引子
上篇
第一章 学生时代
第一节 生长在一个爱党爱国的家庭
第二节 一篇文章 对一个高中生的影响
第三节 兰考之行的收获
第二章 知青岁月
第一节 到条件艰苦的农场
第二节 困难面前的考验
第三节 一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
第四节 一天割了一亩四分地的麦子
第五节 不同的工作不一样的历练
第三章 干了九年翻砂工
第一节 进人工人阶级的行列
第二节 不怕又累又险 不惧生死考验
第三节 三次考入大学 三次与梦想擦肩
第四节 甘于奉献 播撒一片阳光
第五节 年年递交入党申请书 十五年后终于如愿
中篇
第一章 铁案是这样办成的
第一节 调入检察院 两个月独立办案
第二节 执法严明 不枉不纵
第三节 九天九夜奋战 抓捕逃犯归案
第四节 不惧压力 彰显忠诚
第五节 法律不是儿戏 感情不能变味
第六节 为了一个核桃 打了年幼的女儿
第七节 “如果我牺牲了,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我”
第八节 案前一分不占 案后一尘不染
第九节 敢啃硬骨头 宣战执行难
第十节 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十一节 坚决遏制非法宗教 严厉打击分裂势力
第十二节 分裂国家罪不容赦 从重从快给予严惩
第二章 政法工作是神圣的
第一节 拄着拐杖上班 打着吊针办公
第二节 事业为重 家庭次之
第三节 言传身教 提携后进
第四节 总结办案实践 写出优秀论文
第三章 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
第一节 一座盖了八年的房子
第二节 “宁可掉乌纱也要建一流审判楼”
第三节 四张票据
第四节 妹妹的委屈
第五节 狠抓队伍建设 实现文明单位“三级跳”
第六节 “虽然不当领导了,但我还是共产党员”
第四章 各族群众都是兄弟姐妹
第一节 阿布列林与他的汉族好兄弟任广颖
第二节 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
第三节 阿布列林与汉族民工张宏奎
第四节 深切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第五节 冲进熊熊大火救出两条人命
第六节 最贴心的是那张珍贵的合影
第七节 最喜欢唱的歌曲是《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
第八节 时刻牵挂的是焦裕禄的家人
第九节 与英雄王锋的家人结亲戚
下篇
第一章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第一节 从岗位上退了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退
第二节 到社区普及法律知识
第三节 不忘初心 感动中国
第四节 用心解答来自国内的法律咨询
第二章 全力弘扬焦裕禄精神
第一节 每一次报告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第二节 “妈妈,您的儿子回来了”
第三节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简历
后记
1966年2月,上高一的阿布列林被《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上刊登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深深地吸引了,强烈地震撼了,眼泪一次又一次不听使唤地夺眶而出。他回味着焦裕禄带领兰考县委的干部到火车站为外出逃荒的乡亲送行的场面,他惊叹着焦裕禄为了兰考人民能度过饥荒冒着被处分的风险从外地调来救命粮,他敬佩着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查风口、治内涝、压盐碱所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他沉浸在焦裕禄冒着狂风大雪看望一对无儿无女老人的场景,泪眼模糊中他把焦裕禄为抑制肝痛而把藤椅顶出一个大窟窿那段平实的描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拿报纸的手有些发抖,他的内心深处波涛翻滚、汹涌澎湃,伴随着内心无比的感动,一个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的初心在他的内心深处得以形成。
有了这个初心,年轻的阿布列林与几位同伴一起,跋涉数千里来到他心目中的圣地——兰考,祭拜他心中的偶像焦裕禄,亲眼看看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斗过的地方,接受焦裕禄精神的洗礼。有了这个初心,阿布列林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当知青,他勤学苦练,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农活的十八般武艺;当工人,他不惧生死考验,在最苦、最累、最险的翻砂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九年:特别是在检察院和法院的三十多年里,阿布列林把公平公正办案当作自己的天职,让每一个案件当事人都享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甚至以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把经手的每一个案件都办成了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人民检验的铁案。时时不忘这个初心,阿布列林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处处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阿布列林的初心没有因为一个时期的党风不正而有丝毫改变,反而毫无畏惧地发出了“宁可掉乌纱也要建一流审判楼”的时代呐喊,表达他对邪恶势力不屈的抗争;阿布列林的初心更没有在“劣币驱除良币”的打击中偏离正确的人生航道,相反他坦然地说出了“虽然不当领导了,但我还是共产党员”这样铿锵有力的话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阿布列林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不仅守住了初心.而且经过岁月的打磨,他的初心显得更加沉稳、成熟和坚定。
阿布列林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焦裕禄这个榜样的力量。有这样一句名言:“好榜样就像把许多人召集到教堂的钟声一样。”焦裕禄这个榜样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根本原因在于焦裕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继承,体现了我们党在艰难困苦面前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我国红色革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阿布列林在学习焦裕禄这个榜样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以半个世纪无怨无悔的坚守,为当代红色革命文化这条生生不息的大河增添了来自新疆哈密的新鲜血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决定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守文化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传播文化是增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我撰写《阿布列林——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传人》这本书的初衷。
李黎祥著的《阿布列林--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传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干部阿布列林·阿布列孜同志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
从青年时代起,阿布列林就被焦裕禄的精神深深感动,他专程到河南兰考祭拜焦裕禄同志,和焦裕禄同志家人合影留念。从此,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成为阿布列林矢志不渝的信仰。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下,阿布列林勤于学习,不惧生死考验,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人民群众尊敬爱戴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李黎祥著的《阿布列林--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传人》是一部以“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半个世纪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感人事迹写一本传记性报告文学。
阿布列林在学习焦裕禄这个榜样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以半个世纪无怨无悔的坚守,为当代红色革命文化这条生生不息的大河增添了来自新疆哈密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