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刀光血影下的母亲
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她们就在一起了。
在一张摄于妇产院的照片上,母亲紧紧抱着两个新生儿,蕾蒂西娅和杰西卡。她靠在枕头上,注视着镜头,笑容里洋溢着幸福,也带着一丝疲惫,毕竟她已在产房里度过了好几个小时。在另一张照片上,闪光灯吓到了这两个孩子,当时她们四个月大,目光里流露出惊奇,嘴里正含着乳头。七个月大的蕾蒂西娅穿着粉色睡衣,稳稳地坐在几块坐垫之间。和我一起翻看照相本的杰西卡骄傲地评论道:“蕾蒂西娅脸上没肉,她瘦得更厉害。我,我脸上有肉!”
1992年5月4日,这对姐妹在南特出生,杰西卡是11点15分,蕾蒂西娅是11点16分。她们是异卵双胞胎,有一半的基因相同。
母亲西尔维娅·拉尔歇当时24岁,在学区监察部门当维护工。父亲弗兰克·佩雷25岁,是一个服务员。他们相识于一年前,不久就同居了。弗兰克回忆起自己知道B超结果之后的惊喜之情:“一下子就有了两个小孩,有得忙了!”与此相反,蕾蒂西娅的舅舅兼教父阿兰·拉尔歇指出,双胞胎的到来就是一场灾难。弗兰克·佩雷当时抱怨:“一个还好,但是两个,你们想要我们怎么办?”在孩子出生几天之后,他才承认她们是自己的女儿。
围绕着她们的幼儿时期,回忆再度产生了分歧。在弗兰克·佩雷的心里,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这对双胞胎很好带,蕾蒂西娅总是睡觉,而杰西卡哭得也不厉害。相反,阿兰·拉尔歇认为这是混乱的起点。父亲每晚都是醉醺醺地回来,还对母亲和女儿们横加指责。
她们的父母在1993年离了婚。西尔维娅独自和她的女儿们过活,其间患上了神经衰弱。弗兰克时不时来看望她们。他想恢复共同的生活,她接受了,想给彼此一次机会,然而弗兰克依然在外面花天酒地,举止粗暴。他讨厌看到蕾蒂西娅和杰西卡在地上玩耍:“够了!起来!你们站起来!”西尔维娅一插手,他的嗓门就会提高,最后以争吵告终。如果有人来调停,弗兰克就会反驳道:“她们是我的女儿,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阿兰·拉尔歇有这样一段回忆:杰西卡因为自己的尿布太脏而哭了起来。弗兰克怒气冲冲地逮住她,把她扔了出去,她飞过客厅里的一张茶几,从一张沙发掉到了另一张沙发上,幸亏家里的一只大型德国牧羊犬跳到杰西卡身边保护她。另外一次,弗兰克在三楼楼梯平台上抓着蕾蒂西娅的背带裤,把她吊在了半空中。他威胁上楼来为他妹妹抱不平的阿兰·拉尔歇:“不要走过来,否则我就松手了!”杰西卡啜泣着,紧紧抓住她母亲的大腿。
我来到阿兰·拉尔歇位于南特郊区的公寓里。他和他女儿来车站接我。我们在客厅里闲聊。壁炉台上的瓮中就装着那条狗的骨灰。阿兰·拉尔歇是主厨,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电脑里播放的照片让我们回到了过去:布列塔尼的假期,给小姑娘们准备的塑料游泳池,蕾蒂西娅趴在水牛背上。我看到一棵绿色纸板做成的小枞树,这是蕾蒂西娅和杰西卡在圣诞节时送给他的,上面还贴着她们小学时代的照片。阿兰·拉尔歇本来盼着在教女刚成年的那段日子里陪伴她左右,直到有一天能出席她的婚礼。然而事与愿违,他筹备的是白色游行。
这是一个高大强壮的男子,蓝眼睛,棕色皮肤,留着平头,脸颊棱角分明,饱受失业和生活不幸的折磨。他的黑色衬衫敞开着,露出一条银链子。想起弗兰克·佩雷抓着蕾蒂西娅的背带裤把她吊在半空中的情形,这个壮汉热泪盈眶:
“我的公主被吊在了半空中。”
阿兰·拉尔歇怪罪弗兰克·佩雷。在我过来问询之前,他已经把这些事向《巴黎竞赛画报》和盘托出了:他妹妹回来的时候,浑身都是瘀斑、青肿、伤口和剪刀的划痕。弗兰克在她不愿意的时候强迫她做爱。他还打过他们的两个女儿。西尔维娅不敢把事情告诉父母,因为他们曾经坚决地劝她不要和弗兰克同居。而且,自童年时代起,西尔维娅就已饱尝性骚扰;她父亲嗜酒如命,又有暴力倾向。最后,还是靠着父亲的帮助,她才得以在1995年4月把弗兰克扫地出门。
P13-15
这个故事充满激情地质疑了我们眼前建立起来的社会,质疑了它的人性界限。
——《费加罗夫人》(法国畅销女性杂志)
蕾蒂西娅·佩雷是在2011年1月18日至19日之间的那个黑夜里遭遇绑架的。这位受害人是一个18岁的女服务员,住在大西洋卢瓦尔省的波尔尼克。她有一个孪生姐姐,两人都被安置在那儿的一户寄养家庭里,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凶手在两天后就落网了,但人们花费数周时间才找到了蕾蒂西娅的尸体。
这桩案件轰动了整个国家。共和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批评了对凶手采取的司法监控2,他还对法官横加指责,扬言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相应的“惩罚”。他的言辞引发了法官们的罢工—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运动。2011年8月—案中案—寄养家庭的父亲因对蕾蒂西娅的姐姐实施性侵而被绳之以法。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不知道蕾蒂西娅本人是否也遭受过强奸,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实施者是她的养父还是凶手?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则社会新闻都非同凡响—事件掀起的震荡引发的传媒和政治回响,为寻找尸体而动用的手段之重要性,全部调查花去的12个星期,共和国总统的介入,法官们的罢工。这不是一桩简单的案件:这是一起国家事件。
在这则引人注目的社会新闻中,蕾蒂西娅就是那个受害者,但除此之外,人们对她又有多少了解?谈论她的文章和报道数以百计,但都只涉及她失踪的那个晚上和其后的庭审。她的名字虽然上了维基百科,但也只是出现在凶手页面上“谋杀蕾蒂西娅·佩雷”的一栏里。她无意间让杀害她的人声名远扬,自己却黯然失色,沦为犯罪行径的一个结果、罪恶世界的一次胜利。
杀人凶手对“他的”受害者施加的权力体现在:他不仅夺走了她的生命,还支配了这一生命的轨迹,从今往后,它面向的是致死的会面、无法回头的宿命之旅、夺命的一击、对尸体的凌辱。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
我对一味吹捧凶手却贬低了受害者的犯罪故事并不关心。故事里的凶手抛头露脸,他要么喋喋不休,要么悔过自责,要么就是自吹自擂。自庭审起,他就成了焦点人物,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我想反其道而行之,让女人和男人从他们的死亡中脱身而出,和致他们丧命的罪行一刀两断,直抵他们人性的深处。我不是要把他们当作“牺牲者”来尊敬,因为这还是将他们定格在生命的终点;而是将他们复原为活生生的人,为他们作证。
我的书里只有一个英雄—蕾蒂西娅。我们心念所系,就是让她复旧如初,重拾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如同一次回归之旅。
在蕾蒂西娅·佩雷的有生之年,她对记者、对学者、对政客而言都无关痛痒。为什么现在要为她写一本书?命运如此怪异,一如这转瞬而逝的名望。在世人眼里,她诞生之时就是她死亡的那一刻。
我想指出的是,一则社会新闻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对象来加以分析。一则社会新闻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实”,它也不具有“多面性”。相反,蕾蒂西娅案件掩盖了人性的深度和某种社会状态—破碎的家庭、孩子的隐痛、过早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有19世纪初叶的国家,包括穷人的法国、城市边缘地带、社会的不平等。我们发现了调查的机制、司法机构的转变、媒体的作用、行政机关的运作,以及如同情感修辞一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逻辑。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新闻就是一个地震中心。
但是,蕾蒂西娅的重要性并不只是取决于她的死亡。对我们来说,她的生活同样重要,因为她就是一个社会事实。她身上体现了两种比她自己更重要的现象:儿童的脆弱和女性承受的暴力。在蕾蒂西娅3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强奸了她母亲;接着,她的养父侵犯了她的姐姐;她自己就只活了18年。这些惨剧提醒我们,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女性正遭受着辱骂、骚扰、殴打、强奸和谋杀。在这个世界上,女性并不拥有完整的权利。在这个世界上,受害者忍辱负重,以沉默来回应暴戾和殴打。在闭门庭审上,缺席的总是这些死去的人。
蕾蒂西娅,一个快乐的花季少女,她向来惹人怜爱,最后却像牲畜一样死去了,这绝非出于某种命定之理。但是,从童年时代起,她就流离失所,无人关心,惯于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个漫长的脆弱化过程既为她悲剧性的结局,也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了注解。为了摧毁某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光是杀死他还不足够。必须首先让他出生在一个暴力横生和混乱不堪的环境里,剥夺他情感上的安全感,破坏他的家庭,接着把他安置在邪恶的寄养家庭里,对他不闻不问,最后,当一切都结束之际,用他的死亡大做政治文章。
我并不认识蕾蒂西娅,但声明这一点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有赖于那些爱过她的人—父母、朋友、同事,以及那些重现了她最后时刻的人—法官、警察、专家、律师、记者,我已经和她相识了。我的调查就是从他们的调查中诞生的。因而这是一份汇总性的调查,建立在一些人的眷恋和另一些人的工作之上。要理解蕾蒂西娅的一生,便意味着要追溯其过去,直至她和其他孩童没有差别的时候;也要描述使她消失的绑架和谋杀。这是一部和犯罪调查纠缠在一起的生命史,一部在身后延展开的传记。
遭受虐待的婴儿,被遗忘的儿童,受安置的女孩,羞涩的青年,自力更生的年轻女子,这就是蕾蒂西娅·佩雷,她并不是生来就注定要成为凶手生活中的一次波折,或者萨科齐时代的一次演说的主题。我幻想蕾蒂西娅远走他乡,在一个称她心意的地方隐居下来,从此销声匿迹。我幻想的不是死者的复活;我试着去记录生命沉入水底之际,在水面上留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波纹。
伊凡·雅布隆卡著的《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2011年1月18日晚,平静的法国社会被一起命案搅乱:18岁少女蕾蒂西娅被人绑架,惨遭杀害,凶手在两天后被逮捕,数月之后警方才找到了她的全尸。
但案件并未就此结束,更大的动荡纷至沓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指责司法部门执法不力,引发了法官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罢工运动。蕾蒂西娅的养父对她的姐姐性侵多年后终于败露,锒铛入狱。蕾蒂西娅的形象也愈加清晰:3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致使她母亲精神失常;被害前,她曾经留下遗书,试图自杀……
蕾蒂西娅的遭遇并不独特,家庭的暴力、政治的非理性、司法的困局、媒体的虚妄、谋杀犯的野蛮。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如果人类不能直面这一人性的悲剧,我们面对的也许不仅是蕾蒂西娅个人的死亡,还有人类的终结。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是一部在冰冷暴行中重现生命温度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当代版《悲惨世界》。
2011年1月18日晚,18岁少女蕾蒂西娅被人绑架,惨遭杀害,凶手随后被捕,确认为一名刑事累犯。各路人物纷纷登场:杀人犯拒不认罪,嘲弄着死者及公众;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指责司法部门看管不力,引发群体抗议;被害者养父在游行队伍前摇旗呐喊,却因性侵指控身败名裂……
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着这一事件。但是,事件受害者依然是个谜。蕾蒂西娅是谁?她经历过什么?她因何遇害?……
作者伊凡·雅布隆卡展现了一个当代法国孤女戛然而止的一生,也以此为契机展现了法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弃儿的悲惨命运、女性所遭受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