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曾仕强谈何谓领导》记叙了中西管理方式的比较和对领导及激励的基础、具体步骤、方式、原则等内容,提出领导和激励都与人性密切相关,都属于管理的范畴,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而且同时进行。只有在领导中获得激励的效果,同时以激励的方式来增进领导的功效,才是让管理事半功倍的做法。
| 书名 | 曾仕强谈何谓领导 |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 作者 | 曾仕强//刘君政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曾仕强谈何谓领导》记叙了中西管理方式的比较和对领导及激励的基础、具体步骤、方式、原则等内容,提出领导和激励都与人性密切相关,都属于管理的范畴,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而且同时进行。只有在领导中获得激励的效果,同时以激励的方式来增进领导的功效,才是让管理事半功倍的做法。 内容推荐 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曾仕强谈何谓领导》通过对国内外管理方式的比较和对领导及激励的含义和方式等的讲解,提出领导是发挥安人潜力的历程,把修己安人的管理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才算是有效的领导。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比管理更为重要,因为管理的效果能否宏大,完全看领导能不能达到圆通的地步,使大家尽心尽力。 领导者由有为到无为,必须经过一段得人心的历程,向心力和信心增强,员工自动自发,便能够无为而治。 目录 第一章 领导比管理更为重要 管理比较偏重于制度面 领导重视心与心的互通 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第二章 领导的两难 到底是管还是不管 如何做到深藏不露 有效的象棋模式 第三章 中美日的领导文化 美国式的英雄文化 日本式的大和文化 中国式的中庸文化 第四章 如何做好领导 把秩序颠倒过来 适时邀请下属参与 与下属约法三章 第五章 领导的境界 做圆通而非圆滑的领导 学会被领导才能当好领导 领导的境界在于无为 第六章 三种领导方式的循环 从分配式领导开始 再由管制式领导到协调式转变 紧急时再回到分配式 第七章 领导也需要一些配套 圆满的沟通 “让我来服务” 考评要公正 第八章 领导的经 建立公的班底 知人善任 容许无心之过 第九章 领导的权 原则不变方法要变 把握宽容与禁止 刚柔与长短的互补 第十章 对特殊员工的领导 礼待“班底”,善用“奇才” 防止“大牌”,挽救“奴才” 减少“呆人”,开除“废人” 第十一章 领导的艺术 不用权而造势 机动调整气氛 抓住下属的心 第十二章 领导人才的培养 领导力并非与生俱来 一切靠自我培育 育才也能制度化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管理比较偏重于制度面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从修己到安人的相关活动,实际上都是管理的过程,环环相扣,彼此互相影响(如图1-1)。 一般来说,管理的起点是修己。管理者先把自己修治好,做出良好的表率,以身作则,然后再寻求用人的效果。 管理的最高目标在用人,把人安顿好,让大家放心地好好做事。人不能安,事情必然做不好;少数人安,不如大家都安。所以,修己只算是独善其身,使众人安宁才称得上良好的管理。修己安人,成为管理者的共同信念。人人用心修己,大家互求安人,应 该成为共识。 安人从慎断是非开始,把是的部分保留下来,去掉非的部分,使其成为标准。然后把标准明确定为制度,希望组织成员共同遵守实行。管理必须制度化,没有制度的管理,算不上良好的管理;但是制度化的管理,也不算是良好的管理。这是领导者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不能不用心加以体会。因为制度化很好,过分制度化反而不好,若非经验丰富、体会深刻,实在很不容易了解。 制度容易僵化,缺乏权宜应变的空间。过分强调制度化,将组织的高、中、基层人员完全绑得死死的,动弹不得,当然不是良好的现象。若是基层死守制度而高层却不必遵守制度,岂非“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必然不能令人心悦诚服。何况制度经常不切时宜,修订起来又费时费力,往往赶不上实际的需要。 如何使制度化为大家所欢迎,而且能够有效落实,有赖于圆通的领导。用人性面来弥补制度面的不足,应该是领导者必须用心的地方,也是圆通领导的精华所在。 领导是发挥安人潜力的历程,把修己安人的管理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才算是圆通的领导。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比管理更为重要,因为管理的效果能否宏大,完全看领导能不能达到圆通的地步,使大家尽心尽力(如图1-2)。 一般而言,管理只能够使众人尽力而为,而领导却能够进一步促使大家全力以赴,也就是尽心尽力。 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的差别在于,前者十分努力,却未必用心;而后者则十分努力外,加以非常用心。 我们认为:努力工作没有用,用心做事才要紧。努力工作,表示一切遵照规定,很容易不动脑筋,以致产生努力浪费资源、努力制造问题等偏差现象,使大家大伤脑筋,却找不到违反制度的缺失,从而加以有效处理。 用心做事,情况就完全不同。用心的人,自然会凡事动动脑筋,并且配合大家的需求,共同为安人着想,因此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把事情做得十分圆满。 圆满的意思,是大家都慎断是非之外,同时还要顾及彼此的面子。在圆满中分是非,才是人性化的表现。 领导者当然必须重视制度化,然而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常说的衡情论理,其实就是人性化的调味,使制度的僵硬性获得一些滋润。做人最要紧的是人情,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总归离不开做人,因此也免不了人情。人而无情,纵使有再大的成就,也不过是短暂的收获,转眼成空,实在不值得。圆通的领导,其作为必然是合乎人性需求的。完全重视管理的领导,很不容易兼顾人情,很难达到这种圆通的地步。 管理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安人。领导的功能,则在发挥安人的最大效果。把人安顿好,让大家放心地好好做事。还要更进一步,以心和心的感应,使大家乐于自动自发,充分发挥潜力。 管理的效果,需要良好的领导来加以扩张,所以领导比管理更为重要。领导者在制度化管理之上,要加以人性化,才能更加贴近人心。 P3-6 序言 中国人喜欢圆通的领导,因为我们善于推、拖、拉。中国人喜欢推、拖、拉,这是大家熟悉的现象。中国人为什么推、拖、拉?这是大家很容易误解的道理。 请问,中国人真的喜欢推、拖、拉吗?认真思索起来,我们似乎很不喜欢推、拖、拉,看到大家一味推来推去,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厌恶。 然而,中国人真的不喜欢推、拖、拉吗?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有一些喜欢推、拖、拉,因为一旦有人不推、不拖、不拉,似乎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 老实讲,中国人不推、不拖、不拉,是不行的,会招致人家的反感。中国人过分推、拖、拉,也是不行的,会惹来一大堆恶意的批评。 人家请我喝茶,我丝毫不推,伸手就要接受。万一对方只有一杯茶,正好他自己口渴得很,稍微尊重我一下,我便不客气地伸手接过来,这样合理吗?是不是有一些不令人尊重的地方?也就显得自己很不讲理。下一回,他因为只有一杯茶,端起来就喝,请都不请我一下,我又会有什么感想呢?会不会产生“怕什么?礼貌上招呼我一下都不敢?放心,我不会那么不讲理,一请就要”的不愉快感觉呢? 人家请我喝茶,我推来推去,始终不肯接受。如果对方茶水准备得相当充分,心里便觉得奇怪:“茶都不敢喝,是不是害怕有毒?”特别是饮料下毒案件连续发生以来,更容易引起类似的猜测。既然茶都不敢喝,我们还称得上朋友吗?下一回,他根本不准备茶水。我坐了半天,茶都不端一杯,心里也不免纳闷:“难道这是他的待客之道?还是故意对我表示冷漠?”特别是前几次来,起码有白开水喝,这次问都不问一下,一杯水都没有,更容易令人起疑。既然如此,我可以继续把他当做朋友吗? 看起来中国人十分多疑,很难服侍。实际上中国人脑筋灵活,反应快速,自然有这些捉摸不定的念头。 于是,虽然我总共只有一杯茶,自己又口渴得很,我还是不必目中无人,拿起来就喝。稍微表示尊重他一下,端起茶来朝他伸出去:“请。”相信他是个明理的中国人,必定会推说:“不要客气。”这样彼此都有面子,气氛自然和谐。 推的时候,要赶快利用时间,好好斟酌一下:“我到底该不该要?”不应该要的时候,当然不可以接受;应该要的时候,就要适当地接受,不要再推。有人只看到中国人嘴巴“推”说“不要”,实际上,却表现出伸手“要”了,便认为中国人“圆滑”。由于中国人常常推、拖、拉,就认定中国人只要圆滑一些,事情便好办得多。 其实,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家一种圆滑的感觉,这个人的前途必然十分有限,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表面上看起来,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两者都是不断地推、拖、拉,但是结果完全不同。我们可以这样说: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叫做圆滑;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化解掉,便称为圆通。 任何人想以推、拖、拉来推卸责任,已经是圆滑。若是利用推、拖、拉这短暂的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找合理有效的化解方案,那就是受人欢迎的圆通。 为什么需要推、拖、拉呢?主要有三大理由: 第一,不推、不拖、不拉,根本就没有思虑的时间,立即反应的结果相当于压宝。万一压错了,如何得了?人不是神仙,不可能一出手就对。最好稍微推、拖、拉一下,争取短暂的思维时间,想好了再动作,比较有把握。若是不推、不拖、不拉,只是静静地沉思,恐怕气氛太严肃,也令人承受不了。 第二,中国人的矛盾性格,使得能力强而又率先施展出来的人,容易招致众人的妒忌和破坏,以致成为众矢之的而有志难伸。能力强的人,必须懂得“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道理。凡事先推、拖、拉一番,表示礼让,然后在众人推举下,当仁不让。推、拖、拉不一定推给别人,也不一定推给自己,推来推去,推给最合理的人。大家都有面子,才不致引起嫉妒和破坏。 第三,有效的管理,必须讲求省力化,稍具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推、拖、拉最为省力,同时也最没有压力。大家都轻松地推、拖、拉,把事情做好,岂非十分愉快?圆通的领导,必须具有高强的能力,却又熟练推、拖、拉的功夫,不会自我表现得让下属没有面子。同样下属表现的时候,也会顾及领导的自尊。有人说面子害死了许多中国人,但是弄得大家都没有面子,又算得了什么高明的领导? 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称为化解。功力高的领导者,可以做到完全没有后遗症。不像一般人那样,不推、不拖、不拉,问题是解决了,却引发出更多的问题。谁来收拾这些后遗症,还不是领导者自作自受。 中国人真正欢迎的,是圆通,绝对不是圆滑。我们只有“圆通寺”,哪里都不曾出现过“圆滑寺”,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一看到“圆滑寺”,必然退避不敢进入。只有“圆通寺”,我们才会不辞长途跋涉,前去参拜。 圆通和圆滑的差别,真是微乎其微,所以很容易产生混淆不清的判断。圆滑是推、拖、拉,凡是一味推、拖、拉的人,我们都判定其为圆滑,令人讨厌。圆通也是推、拖、拉,不过只到合理的地步。凡是能够推、拖、拉到合理的程度,就是圆通,既受人欢迎,也最有成功的可能。中国式领导,初看起来,根本就是互相推卸责任。领导发现过失,马上推给下属;下属遇到责任,立即推给领导。这种乱七八糟的情况,事实上只是中国式的表面现象。 领导如果仅仅想到推、拖、拉,就会陷入圆滑的困境,因为下属也是中国人,同样深谙推、拖、拉的手法,于是彼此推来推去,成为典型的“和稀泥”,为害之烈,实在莫此为甚。但是,领导不推,一切责任自己负,下属觉得自己不必尽心,甚至认为有力无处使,终致袖手旁观。领导表演个人秀,并不是良好有效的领导。下属不推,有事抢着做,领导不断地“软土深掘”,加重其责任,一旦导致“英年早逝”,也不是好结局。 领导者推、拖、拉到合理的地步,被领导者也推、拖、拉到合理的程度,彼此配合,便成为“圆通的领导”,这才是中国人的艺术,不但高明,而且快捷有效。 中国人主张做人要外圆内方,做事讲求圆满而不失原则,在这种条件下,唯有圆通的领导,才能够方中求圆,既合乎人性的需求,而又产生宏大的效果。 当然,领导者普遍呈现无力感的主要原因,便是盲目依循西方的领导理论,想以西方的领导法则来领导中国人,必然无力而缺乏成效。 西方人佩服有能力的人,比较容易接受领导。中国人一方面看不起没有能力的人,一方面则讨厌有能力的人,因此特别难以有效领导。 中国人不喜欢被管,却常常爱管别人。被管,就心存抗拒;管人,则沾沾自喜。如何在矛盾中取得统一?唯有圆通,才能解开这些纠结。 后记 根据统计,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七年。进一步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老板忽略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亦即误以为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是真正有领导力的人。凡事最高领导一把抓,其他人的命运,便是自然衰退,连带着企业的寿命也跟着缩短。 我们很容易觉察,领导者如果一定要比下属强,他就会把那些富有进取心、能力高强而又负责尽职的下属,视为心腹大患,势必除之而后心安。于是,由上而下逐级脆弱,企业的整体能力可想而知。一旦遭遇困难,立即惨被淘汰,关门大吉。 中国人不要领导者自己当孙悟空,却设法让下属去当孙悟空,便是针对此一缺失而呈现的完全不同的领导气氛。领导者深藏不露,放手让下属充分去发挥,才能群策群力,产生总动员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力高强而又锋芒毕露的下属,通常很不容易获得升迁的机会,我们一再提醒“先做好下属,才可能当好领导”,便是希望这些有能力的下属,必须好好与自己的领导相处,才有机会晋升。 领导者极力当好领导,尽量支持下属;下属极力做好下属,尽量体谅领导。这样良好的有感有应,才能够真正达到圆通领导的境界。圆通是领导与下属双方面配合的成果,不是领导或下属单方面的成绩。 圆通领导,加上圆满沟通,如果再实施合理的激励,企业领导得人,上下管道畅通,个个士气高昂,这才是中国式管理,也是大家愉快把工作做好的稳固基础。 领导的目的在用人,古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亡。”领导得宜,便是得人,有人才而且乐于效力,当然兴旺:领导不得宜,便是失人,人才闻风而逃,不敢投入,误闯的人,又急急离开,岂有不亡之理?领导固然要有制度,但是仅凭制度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有知人之明,能够拔擢精英,善于知遇人才。领导者缺乏知人之明,大多不能成功。用人不应该过度拘泥于制度,斤斤计较学历与经验。我国古代君王,只要赏识某人,便可以破格任用或升迁,现代领导者,恐怕无此气魄,反而批评古代君王人治重于法治,实在是自欺欺人。 成功的领导者,并不在于自身有没有特殊的天赋、超人的智慧、信众的多寡,而在于是否有容人的度量和用人的能力。特别是当今西风东渐,英雄主义盛行,使得很多领导者误以为项羽复活必然可以胜过刘邦,结果弄得自己紧张忙碌而又辛苦劳碌,却还要到处传播经验,把其他领导者也带向危险的歧途,使自己的寿命大幅度缩短。 “亲君子,远小人”,还要进一步让君子能够发挥所长,使领导者能够轻松愉快地总动员,才不致枉费担任领导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