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莉迪命令道,“你们这么做只会把它逼急了。”哭嚷声渐渐消失在急促的呼吸声中。查尔斯张开手臂护着两个妹妹。莉迪用手紧紧扶着妈妈的肩膀。她发觉妈妈在颤抖,便松开手指,轻轻地拍了拍妈妈。“没事的,”她压低声音说,“它伤不着我们的。”
可是它会不会顺着柱子爬上来呢?好像不大可能。恼羞成怒的它会不会腾空跃起,然后……不,她努力深吸一口气,调匀气息,与那个大块头四目相对。只见它已经四脚朝天地跌倒在地,脑袋一直摇晃,好像羞愧难当,不敢再与莉迪对视。接着,它便在小木屋里翻找开了。这家伙显然是饿坏了,拼命追寻把它吸引过来的那股味道。它撞翻了搅拌壶,在边上试探性地舔了舔。可是那天早上把奶油搅拌好后,莉迪就把搅拌壶擦洗得一干二净了。可怜的家伙很快打消了在小木屋里寻找食物的念头。
还没找到炉火上煮着的那锅燕麦粥,它就已经翻倒了桌椅,纺车也被它掀了个底朝天。莉迪屏住呼吸,祈祷着,但愿它没砸烂任何东西。查尔斯和她会尽力修补,可是查尔斯才十岁,她也才十三岁。两人都没有爸爸的手艺和经验。别把东西砸坏,她在心里默默地恳求着,他们可没钱添置任何新的物件了。
接着,黑熊碰翻了一罐苹果酱,它的皮毛被紧紧地粘住了,它用笨拙的大爪子胡乱挥舞着,想甩掉罐子,却无济于事。它在地板上用力敲打,却又撞翻了长凳。谢天谢地,那只陶罐还有点分量,没有四分五裂。
最后,它终于循着一股烧焦的味道,找到了那锅在炉火上咕噜噜冒着气泡的燕麦粥。它一头扎进锅里,鼻子碰到了滚烫的热粥,随即哇哇大叫起来。它把头往后仰,结果把锅猛地从支架上拽下来了。它转过身来,头顶就像扣了个黑色的南瓜。黑熊惊慌失措,缩着脖子,想让锅自己掉下来。它痛得在屋子里狂奔乱舞,先是四肢并用,然后两条腿直立。那锅扣在它的头上,锅里滚烫的燕麦粥便沿着它粗壮的脖颈和浓密的皮毛淋下来。
它到处乱撞,想寻找出路,好不容易找着了那扇敞开的门,使劲一推,门关上了。它用顶着铁锅的脑袋一个劲地砸门,终于弄断了皮链,大步流星地跑进夜幕里。好长时间,他们都能听见它慌慌张张穿过灌木丛的哗啦声。最后,那些声响消失在十一月的夜色里,四周又恢复了一贯的宁静。
他们随即进发出一阵笑声。首先是雷切尔。她把深色的卷发往后一甩,露出今年夏天刚长出来的小牙齿。接着加入的是四岁的艾格尼丝的尖叫声,然后是查尔斯依然稚嫩的咯咯声。
“哎呀!”莉迪说,“还好我长得丑。要是个俏丫头,哪能把那个老家伙吓跑呢!”
“你才不丑呢!”雷切尔叫道。话虽这么说,他们的笑声更响亮了。笑得最大声的是莉迪。她的眼泪沿着瘦削的脸颊流下来,肚子痛得直不起腰来。她想不起什么时候这么开怀大笑过。
妈妈的肩膀在颤动。虽然看不到她的脸庞,但莉迪觉得妈妈肯定也在笑。妈妈是会笑的,对此她仍然满怀希望。哦,撞坏的门要修理,烂摊子要收拾,还有撒了一地的燕麦粥。明天她和查尔斯还要去把铁锅找回来。黑熊不会把它扔很远的。它在灌木丛中跌跌撞撞的,肯定会留下相当多的线索。让妈妈笑一笑吧,莉迪祈祷着。
“妈妈,”她把嘴巴凑到妈妈的耳边,低声说,“您还好吧?”
妈妈把头转向她,“这是一个征兆。”她说。
“什么征兆啊,妈妈?”莉迪问,虽然她并不想知道答案。
“克拉丽莎说过,末日临近时,魔鬼将在人间行走。”
“那不是什么魔鬼,妈妈,”查尔斯说,“不过是头黑熊。”
“‘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走,寻找可吞吃的人。’”
“克拉丽莎阿姨瞎说的,妈妈。”虽然身子打了个寒战,莉迪仍用坚决的语气说道。
P4-7
特别感谢佛蒙特妇女历史项目的玛丽·E.伍德拉夫女士和美国纺织历史博物馆的罗伯特·M.布朗博士。他们都阅读了本书的原稿,对本书提出建议并加以修改。如果还有错误存在,那当然是我自己的问题。
我也必须感谢博物馆藏书室工作人员的耐心帮助,佛蒙特地方图书馆的琳达·威利斯为我查找地点、订购资料,还有佛蒙特州农业部乳制品部的唐纳德·乔治为我解答关于奶牛的问题。
我无法一一列出我从中受益的所有书籍和出版物,但我必须提及以下几份文献,没有它们,我无法完成本书。
托马斯·都柏林所著的《从农场到工厂:1830—1860年女性信札》和《工作中的女人:1826—1860年马萨诸塞洛厄尔工作和社会团体演变》;汉纳·约瑟夫森所著的《金纱线:新英格兰工厂女孩和巨头》;戴维·麦考莱所著的《工厂》;阿比·海明威将19世纪佛蒙特各地故事汇编而成的《佛蒙特历史地名辞典》,里面有个故事讲的是一头饥饿的黑熊。本书关于熊的故事便是受它的启发。
还有洛厄尔工厂女孩自己的著作,包括贝妮塔·艾斯勒编辑的《洛厄尔献礼:1840—1845年新英格兰工厂女性文集》;女工改革联合会出版的工厂小册子和1845—1848年的《工业之声》;露西·拉科姆所著的《新英格兰女孩成长史》和《工作叙事诗》;哈里特·汉森·鲁宾孙的《织机和纺锤——早期工厂女孩的生活》。
凯瑟琳·帕特森
关于“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作品”书系
“国际安徒生奖”是公认的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项,全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设立,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有“小诺贝尔文学奖”之称。
该奖项判断和选择作家最重要的标准是,看作家的作品有没有“普遍而永恒的价值”。它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帮助孩子去“发现用别的办法发现不了的东西”(林格伦语)。所以,那些作品读起来没有艺术感、没有深层内涵的作家,是不能被评委会一致肯定的。
“国际安徒生奖”两年评选一次,根据作者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来授予。它可以说是一项“终生成就奖”,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最高肯定。
林格伦、罗大里、托芙·扬松……曹文轩,这些我们熟悉的儿童文学大师都是“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奖者,但是还有更多的、能够与他们比肩而立的儿童文学大师是我们所不熟悉却不应错过的。“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作品”书系,旨在打开“国际安徒生奖”这座宝库的大门。
法吉恩、涅斯特林格、凯斯特纳、窗满雄、尤里·奥莱夫、于尔克·舒比格……从1956年到2016年,32位大师的作品。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探寻。
凯瑟琳·帕特森著的长篇小说《莉迪》讲述了:
自从莉迪凭借一己之力,用眼神击溃了黑熊,她就知道,虽然自己只是个孩子,但已经是可以依靠的了。
因此,家里没有爸爸妈妈后,她也并没有慌,和弟弟查尔斯撑起了农场所有的活计。在失去农场后,她又成为了一名纺织女工,从一无所知的乡下丫头,迅速掌握了操作机器的技能,并且成为了车间最出色的女工。她一心只想挣到足够的钱,把抵债出去的农场赎回来,全家人就能再次聚在一起。然而事情并没有按莉迪预想的发展,弟弟妹妹们已经有了更好的归宿,农场也永远赎不回来了。莉迪这才发现她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其实并不存在。然而种种经历早让莉迪有了全新的眼界,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1998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凯瑟琳·帕特森著的长篇小说《莉迪》讲述了:
莉迪的父亲去了大西部不着家,母亲精神状态不好,怨天尤人,把她和她的弟弟查尔斯各送去做工还债。莉迪原本在一家旅馆当女工,但因中途趁老板娘不在家擅自回家被逮着,就被解雇了。她就跟当时独立的女孩子们一起,去了纺织厂上班。这里应该是莉迪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期间,她也经历了一些亲友的变故,但始终很坚强上进,最后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