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精)/幽雅阅读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王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毅著的《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精)》内容围绕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艺术方法,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究竟如何相辅相成,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境界这样三个大的方面而展开的。希望通过这样的叙述,能够使读者对于园林艺术本身、园林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以及园林景观背后更深层的精神追求,有一个全面而贯通的了解。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极具魅力的门类,同时作为大尺度的三维艺术空间和生活空间,又广泛吸纳和萃集了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成就;因此中国园林兼具多重的经典价值:它本身是精湛造景艺术和风景美学的结晶,同时又是一座展示琳琅满目文化艺术精品的殿堂,并且还是引导人们深入中国审美思维和文化心理的通幽曲径。王毅著的《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精)》内容围绕上述要点而展开,即首先介绍中国园林的景观内容、艺术风格和构景原理,再进一步介绍园林与中国其他众多文化艺术门类之间有着怎样水乳交融的关联,以及园林是如何表现着中国人看待世界、时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本书图文并茂。全书萃取了许多有概括力和代表性的图例,以图释文,以形象的方式引领读者直观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结构方式、艺术特点和美学内涵。

目录

总序 幽雅阅读

引言

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体象天地,包蕴山海——中国传统的皇权国家与中国古典皇家园林

 心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国文人园林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内涵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中国古典园林的其他类型及各类园林间的影响借鉴

二 人力至极 天工乃见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及艺术特点

 屋宇虽多不碍山——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景观要素

三 玉亭争景 画桥对起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园林景观和园林空间的组织结构艺术

 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建构精致而富有韵律的园林空间序列和园林景观序列

四 能供水石三秋兴 不负江湖万里心

 埋盆作小池,便有江湖适——“写意”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涵义

 小山丛桂晚萧萧,几时容我夜吹箫——园林“写意”手法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经典意象的作用

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园林之中无处不在的文华绮秀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书画艺术——造型艺术之间的辉映与融通

 赏心乐事谁家院——园林作为文化艺术综合载体的广泛包容性

 逸思入微茫——构建园林艺术深致的哲学向度

结语 门前红叶地 不扫待知音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试读章节

不论是在文化的内涵还是在艺术的风格上,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显然都与中国皇权社会的制度形态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皇家园林不过是皇权政治结构和皇权制度理念的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大家知道,中国皇权社会虽然在后来日益落后于近代以来世界的潮流,但是在中古时代它却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而成就出如此辉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自秦汉以后建立并日益完善的大一统皇权制度(以及相关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简单说来,这个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广大国家中的政治、经济、行政、法律、宗教以及相应的文化形态等等一切因素,都要以皇权为核心而构建运行,也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所概括的:“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样一种政治体制的建立,使得皇权国家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禀赋,其中与园林有密切关系甚至是直接决定了皇家园林风貌的,比如:皇家广有四海的统一政治模式和地理观念——我们知道在战国以前,中国人对“世界”的定义还是很狭小的,那时只有种族的观念(因为除了几个直接的封国之外,周王朝还是被许多分散而立的种族国家所包围),而没有“天下一统”的观念;那时所说的“九州”“四海”等等世界的空间格局,也还十分空泛模糊,但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战国时开始,由于受到当时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空前发现、交通的扩展、诸侯国之间政治外交经济等交往的大增等因素的促进,人们对于时空观念有了巨大的进步,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建立起清晰的地理模式,即以“大九州”为基本内容、以“大四极”为边际的一个空前庞大的地理空间;这个地理模式同时还与人们心目中的天文星空的格局分野相互契合一体;而这个空前庞大的宇宙,又是以秦汉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的皇权为核心的。这样一来,皇权在整个宇宙中主导性的位置,就第一次地被强烈地突显出来。

战国秦汉以后的上述宇宙模式当然不会仅仅是一种空泛的理念,恰恰相反,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的这些认识,都要通过一系列的园林、建筑的形象而非常具体地体现出来。比如当时人们对于大帝国都城的规划设计,就是模拟和呼应着理想中的天体格局;再比如随着战国以后人们热衷于有关海洋的一切事情,于是发源于沿海齐国地区的“蓬莱神话”开始流行,并且很快压倒了以前的“昆仑神话”。而人们宇宙观念和信仰心理的这种变化,对于园林的发展就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在战国以前,人们出于对昆仑神话的信仰而将高山以及模仿高山而建的高台,视为具有崇高神性的地方,于是在诸侯国的宫苑设计中,也就流行建造众多高大的台基,并将宫殿建筑置于这些高台之上。直到今天,在山东临淄齐国故城的宫苑遗址、山西侯马宫殿遗址、邯郸赵王城遗址中,都依然留有几米至十几米高的筑土高台,其规模之大仍然让人瞠目(临淄齐国故城中的“桓公台”残高仍有14米,南北长86米)。由此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宫苑崇尚高台建筑的审美风尚。但是由于战国以后人们对于海洋的憧憬以及与海洋密切相关的“蓬莱神话”之兴起,所以宫苑格局中昔日流行的以体量巨大的高台为美,也就让位给人们对于海洋的模拟。比如秦始皇将渭水引入长安,形成了以巨大的水面环绕岛屿(以这些岛屿象征蓬莱、瀛洲等仙岛)的园林格局。汉武帝在长安宫苑中,就模拟大海而开挖了“昆明池”“太液池”,并在池中模拟海上仙山而建了高二十丈的“渐台”等巨大人造山体,等等。

从此,“海中建山”就成为了中国皇家园林中山水景观体系的特点,一直到明清仍然如此。这种以自然或人工模拟的山水为骨架、以形态丰富多变的建筑等为附属景观的构景方式,也成了中国皇家园林乃至其他主要类型园林的基本格局。

P9-18

序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综合结晶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不仅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欣赏和珍爱,而且也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独具风韵的珍宝之一。

那么,如果人们要问:中国古典园林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的魅力、它究竟以什么独特的审美境界打动着从古到今的无数人们?如果人们希望更深入一些地领会和把握中国古典园林在艺术上和文化上的内涵,又需要从什么地方开始才能更方便地步入那通幽的曲径呢?

我们说,如果做稍微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就不难看到中国古典园林至少有三项富于魅力的内容,吸引着人们努力对它们有更多一些的知晓和更深入一些的理解:

其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精湛的景观艺术所蕴涵的艺术理念、美学境界和艺术方法。中国古典园林有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所以几乎每一个游览者都可以真切地感到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景观魅力:尽管它们千妍百魅,各具风姿,尽管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小桥流水、粉垣逶迤,在风格上大大不同于北方官苑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然而人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各地古典园林中无处不在的美景,体会到它们之中深藏着某种共通的景观艺术原则和趣味。因此,了解这些艺术上的道理和方法,就是更好地欣赏古典园林所需要的。

其二是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大空间尺度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的载体,它本身就含纳或者联系着丰富众多的艺术文化门类,其中至少包括:绘画、哲学、文学、园艺、各种工艺美术、室内装饰、文玩陈设、园居者日常起居所涉及的各种生活艺术、节俗和礼俗等等。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往往就像是中国文化大厦的一个精美的入口——从这个入口起步,人们就可以“步移景换”地观赏到由众多文化艺术的精品连缀而成的“画廊”。

同时,园林又不仅仅是一座只具有引导作用的通道和包容展示作用的博物馆,而实际上,它还无时无刻不是与所有这些文化艺术门类融汇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随处都有着相通相融的艺术主题和艺术方法,所以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探究,我们也就可以更为方便地触类旁通,从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特点、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核。

其三,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惬意优雅的居住和游览场所,也不仅是为中国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艺术提供了相互组合映衬的空间,在进一步的层面上,园林景观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理想、宇宙观念等等原本最具思辨色彩的东西,最后都在园林中通过丰富和谐的艺术方式体现出来,所以,园林也就是人们精神寄托和超越性追求的艺术化载体;古典园林以一种鲜活的艺术方式,构筑了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中国文化之精神内质的通路。

出于上述的原因,所以本书内容也就是大体围绕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艺术方法,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究竟如何相辅相成,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境界这样三个大的方面而展开的。希望通过这样的叙述,能够使读者对于园林艺术本身、园林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以及园林景观背后更深层的精神追求,有一个全面而贯通的了解。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体例:作为一本面向较多读者的艺术史著作,本书的内容力求浅显易懂,避免涉及中国园林发展史和园林文化中许多艰深的问题;读者如果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我在《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50万字)一书中更具学术性的说明。

再有,考虑到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中国艺术的介绍评论,比较习惯使用泛蔓夸饰的形容和比喻,这样的语汇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中国艺术中蕴涵的那种绮彩和韵律之美,但对于今人来说,却可能过于凌空蹈虚、浮泛无边,难免让人感慨“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那样的不得要领。出于这样的原因,本书避免照搬引述那些虽在中国古典艺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表述方式侧重感悟玄思的理论和概念,而是希望将这些内容用尽量通俗明了的语言和示例简要地介绍给读者。

根据笔者多年的体会,我们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得到美好感人的印象,这是很寻常的事情;但是若要一眼扫过就能精准地判别出哪件艺术品是经典作品、哪些东西只是平庸之作,尤其是要十分贴切地说明每一件经典作品的妙处究竟在哪里、其间每一处艺术要素的特点是什么、诸多要素之间是依据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而组合结构等等问题,就不太容易,甚至需要多年留心和细致训练才能具备这样犀利的眼光。尤其当我们面对园林、绘画、建筑、睢塑、家具等造型艺术时,仅仅知道了许多书籍热衷介绍的那些大套美学原理、玄而又玄的“艺术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有这些艺术都是在一个又一个非常具象的空间尺度设置中,用千变万化却又最为确切实在的艺术要素和艺术技法造就的,所以如果我们不能逐一看破所有这些具体的空间关系、艺术要素和技法的关键究竟在哪里,也就谈不到对“艺术原理”“美学风格”的真切理解,甚至很难说是“读懂”了中国园林和艺术;这就好像如果科学家不掌握他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法官没有能力解析案例中诸多琐细证据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在比较宏观的层面期待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就是空话一样。

出于这样的体会,所以本书用许多有代表性的图例来说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图片下面用尽量简明清晰的文字说明,直接解析图例中所标示每一处园林作品的艺术特点、结构原理、空间原则等等问题。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些十分具体的解析,来帮助读者在众多初看时可能是满眼混沌一体、难辨泾渭的园景画面中,发现诸如“一山一水的对应关系”“一处小景中含蕴的多层空间结构”“几个院落之间的尺度比例和转折方式”等等无数很细致的园林艺术方法。而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分析的眼光和空间逻辑上的贯通能力,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也就真正展露在我们面前了。

后记

门前红叶地 不扫待知音

当我们匆匆浏览了中国古典园林这座精美的艺术殿堂之后,一定会觉得它能够给我们不少启发,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觉到了生活空间的局促,感到了生活内容的单调无趣、简单粗鄙等等环境和生存方式带来的弊端。而对比之下,古典园林艺术能够在“壶中天地”之中汇集丰富的生活内涵和艺术内涵,追求有限空间内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及其高度的艺术化,这种致力的方向就实在值得人们长久体味。

而如果做更深入一些的考虑,则中国古典园林给予我们的触动可能还有许多。比如黑格尔曾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非常亲切的“家园之感”。这是因为欧洲人所拥有的其他许多东西都不难从别处得到,但唯有诸如科学、艺术等等“凡是能够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哲学史讲演录》)。他这番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在生命的最高价值层面,在深致的心灵生活中,需要一种能够使自己得到归宿的“家园感”,而这种家园感是不可能凭空获得的,它必须凭借一种深厚文化艺术积淀的滋养才能建立;也只有这个源泉,才具备能力使得人类文化跨越几千年的传承,而历久弥新地不断产生出“有光辉的东西”,不断使人们的心智得以在一个美好而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园中安身立命。

那么,在了解了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之后,我们似乎可以借用黑格尔的上述说法而得出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所满足的,远不仅仅是人们安置身家、赏玩景致等等功利和享乐的需要,因为较之所有这些更为根本得多的,乃是人们在满足一般生活和愉悦耳目的需要之同时,又不断努力建构起一个“有价值、有光辉”的文化集萃之地,建构起一个能够使人们心智获得滋养和归宿感的“家园”;而这样的建构当然是出于我们生命和文化一种根本的需要。唐代一位才情过人的女诗人曾描写园林的景色以及自己居身园林时的心境:“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鱼玄机《感怀寄人》)——人们在建构起物质的、艺术化的家园之同时,也就建立起希望使自己生命意义得到确认、并赢得“知音”那样一种深情的期盼,这可能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以及它对于经典文化的丰富包容能力)能够引起从古到今的人们无限倾心的原因。

在今天的世界上,物质手段和技术能力的加速膨胀或许越来越有理由促使人们发问:古典的艺术、古典的精神,真的还能像黑格尔所说那样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和“光辉”吗?然而同时,正是在工具理性加速扩展的过程中,人们才有机会空前深刻地体味到自己的渺小,体会到当年苏格拉底判别世俗知识与那种只能由神明谨守、体现着宇宙本性的知识之间,有着怎样一种永远不可能完全逾越的界限(详见[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似乎是越来越理性化和功利化的世界中,如何才能经常去体味苏格拉底强调的那种从超越我们自身的视角而对于人类天性、心灵的审视和升华呢?笔者的体会是,经常亲近和品味古典的艺术,这也许就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古典艺术的美轮美奂,其价值早已超越了那种愉悦耳目的层面,对于后人来说,它们有着永远不可再造、不可企及的魅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体现了那种超越了人们自身知性和生存方式的局限,因而具有苏格拉底所珍视的那种“神性”的意味。

而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国古典艺术的众多门类之中,园林因为它在功能和空间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它对众多文化艺术门类包容广度上的首屈一指,因此可以给予我们的启发也就最为丰富直观、生动和真切——让后来的观赏者们更多一些地理解这门艺术、更深入一些地去感知它何以能够创造出那样和谐深致的“家园之感”,这也许就是作为古典园林创建者的一代又一代艺术和文化宗匠们,留在历史长河中一份对后人的期许。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6: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