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赵序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求偶,用人类的语言表述就是“找男/女朋友”,是动物“结婚生子”的前提。如果找不到“男/女朋友”,不能传宗接代,雄性/雌性的DNA就无法传递下去,因此求偶行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对方。

动物和人一样,绝大多数都是“男追女”,为什么雌性很少追求雄性呢?这是因为雄性精子的数量很多、体积很小,通过多找几个“情人”,它就可以生一大帮孩子。而雌性的卵子不仅数量十分有限,排卵间隔期也长,因此付出更多。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雄性的求偶竞争为什么那么激烈,而雌性在配偶选择上为什么那么挑剔了。

雌性找个“高富帅”,那可能就意味着“嫁入豪门”,从此搬入雄性质量较好的领域、拥有建筑豪华的巢穴、能够找到更多的食物,雄性也能帮助其驱逐天敌,甚至还能帮助它们减少被寄生虫感染的机会等。无疑,这些利益对雌性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雌性选择对象是慎之又慎,雄性为了赢得雌性的青睐必须使尽浑身解数。

雄体体形魁伟,色彩鲜艳,这便能够吸引异性。有些鸟、兽具有漂亮的羽毛、冠、角等特殊的装饰物,它们竭力炫耀这些漂亮的饰物来吸引对方。许多动物在求偶期还要精心打扮一下,如雄鸟要换上婚羽、蟹和头足类动物在求偶时会改变体色等。

视觉的吸引,不但来自于外貌,还有动作。鹧鹧的水上舞蹈可谓登峰造极,它们反复用嘴来接触身体一边的翅膀,身体直立着利用双脚上的蹼在水面上行走很长一段距离,那种场面令人兴奋和赞叹。

有视觉的吸引,也有声音的“诱惑”。动物通过声音可以获得发音者的种类、性别、婚配情况,甚至邻近存在的雄体个体数(如蛙鸣)等信息。声音还可以越过一定的屏障,在黑暗中起到作用,因此这种求偶方式常被夜行性动物和鸣禽采用。

除了视觉和听觉,动物还会用信息素来求偶,尤其是昆虫和哺乳类动物。信息素可以借助风力传播,飘到很远的地方,而且不易被天敌察觉,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效率高的求偶策略。比如,雌蚕蛾体内1.5毫克蚕蛾醇,可以吸引10亿个雄体,远远超过一个地区内可能存在的雄性个数。哺乳动物则用尿、粪便来标明其领域范围和性状态。许多哺乳类的雄体只要闻到雌体的尿迹,便知道它是否愿意接受交配。

还有些动物的求偶方式比较独特。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雌安乐蜥对紫外线十分敏感,而雄安乐蜥的颈部,长有一只喉囊,能够反射紫外线。当它们求偶时,雄安乐蜥便拼命鼓起喉囊,将紫外线向四周反射出去。雌安乐蜥感受到“求偶信号”,应邀赴约。

动物的求偶策略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求偶炫耀可以帮助雌雄性找到配偶,并孕育自己的后代。这种有性生殖的优势在于,组装新基因型的速度要快得多,且可以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追求多样性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成功地在自然界生存下去。  波斑鸨炫耀求偶

提到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想必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鸟类爱好者也难得一睹其芳容。这主要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波斑鸨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带,夏季它们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甘肃西部一带繁殖,秋季则横跨中亚迁徙到阿拉伯湾或南亚去越冬。另外,波斑鸨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性珍禽,数量十分稀少,更增加了与其见面的难度。再者波斑鸨身上有极强的保护色,生性机警,听觉、视觉俱佳,善于奔跑,能在数百米外发现天敌,故难于被人发现。

新疆的木垒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其中几处低矮的草,显示这是荒漠草原。这里便是波斑鸨在中国的主要繁殖地。此鸟,头、颈披黑白两色长羽,尾羽呈沙棕色,尾、背具黑色横斑,形似波纹,这也是波斑鸨名字的由来。波斑鸨是大型陆栖鸟类,体重1~2.5千克,体长55~65厘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只小型鸵鸟在荒漠中奔驰。

每年三四月份,雄性波斑鸨会成群结队地来到新疆的荒漠草原上,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的小半灌木中选择、抢占最适合自己的领地。雄乌对领地的选择极为讲究,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躲避天敌——沙狐;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雌鸟发现自己。雄鸟选好自己的领地之后,就开始求爱之旅了。雄鸟求爱的主要方式是炫耀其华丽的婚羽,以此来吸引雌鸟的注意。P2-5

书评(媒体评论)

人性之光的极亮,往往要在最黑暗的时刻显现;人类最本源的爱欲,常常会在动物的身上印证。《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用故事包裹哲思,说的是动物王国,隐喻着红尘人间,传递的是博物情怀。

从刻苦攻读、跋山涉水的有志“书生”,到向社会传播自然、保护正能量的热心青年,再到现在尝试于幽微处探索“万物生”与“人之初”之间的本质关联,我看到序茅由活跃奋进的小溪,成长为深邃奔腾的小河。但我想这还不够,他应该拥有大海的胸怀和壮阔,让更多人因为他的缘故,而沉醉绿野、上下求索。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编辑张一诺

《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让人们重新审视动物社会与自我社会的关系,唤醒人们对关爱动物、保护环境、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在动物身上找到人性的答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明

读完赵博士的书,感受到了进化的力量。书中所讲“动物的世界没有文化的沉淀,因此也没有那么复杂的虚伪。”从动物的角度,昭示了生活的真实,科普了动物的情爱世界,从另一个视角,打开了教育的大门,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感受动物世界纯真的情感。在人类“情爱教育”缺失的今天,我们何不用动物世界的例子观照人类的伟大的爱!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语文老师白云霞

后记

人为何物?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争议的话题。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人是所有生物中的王者,是最高级的动物,具有最高的智慧,拥有强大的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常常因为自己是人而骄傲,也常常以人不如动物来比喻耻辱,譬如,某某行为猪狗不如。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动物研究的深入,人类开始低下高贵的头颅。

会使用工具一度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标志。但近几十年来,人们陆续发现有些动物也会使用工具:大象有时用鼻子卷起树枝来为自己挠痒,并驱赶身上的小虫;猴子会将尖锐的棍子当矛使用;黑猩猩不仅会用石头来砸食坚果,还会拿木棍捕捉白蚁;鼹鼠在嘴唇前和牙齿后放一些刨木花来充当简单的面罩,以防将脏物吸入肺部……

有人说,有无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可是动物也会思考,比如它们在筑巢或垒窝的时候就会考虑得比较多。鸟儿在筑巢时就要搜索它能用得上的材料,这时它就在动脑筋。有些种类的鸟儿所垒的窝,即便是有思想的人类也不可复制。法国有谚语:“人类什么都仿造,鸟巢除外。”事实说明动物会思考。

有人说,社会的分工和合作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狮群捕猎,狼群围攻依然需要密切的合作。很多社会学昆虫,比如蜜蜂也存在严密的社会组织,成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有的人又打起了感情牌,说人存在丰富的感情。那就说一个我所经历的故事。2014年,我在阿尔金山考察时,发现一具棕熊幼崽的尸体,由于野外见证过太多动物的死亡,因此没有对它太在意。几天后,我再次从此经过,发现幼熊已经被“安葬”了。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无人区,这不是人为的。通过留下的痕迹,判断是同类所为。为何要埋葬同类,我一时无法理解,更不能给出精确的解释。但我相信动物之间也存在感情。

可是人性与动物,存在怎样的联系?我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我不是动物,如何知道动物是怎么想的呢?很多动物类小说和一些科普作品,把动物描写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静下来仔细品味:作者无非是把人类的情感赋予动物身上,借它们的口吻表达出来。那不是动物的情感。

否定了别人,自己又找不到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我越陷越深。

于是,我把自己野外考察遇到的现象忠实地记录下来,希望能从中找点线索。开始的时候,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以笔记的形式记录看到的动物——它们的求偶形式、婚配制度、繁殖行为等。读硕士期间,我在新疆参加金雕的科学考察。我记录了金雕的生活,它们是一夫一妻制,一对金雕占领一块领域,一旦配对成功,很少分离。在动物界,这种长期的一夫一妻制关系比较少见。整个繁殖期,雌雄金雕分工明确、轮流换孵、捕猎。这是金雕的婚配制度和抚养后代的一种方式。随后在调查雪豹的时候,我记录自己看到的种种痕迹,比如雪豹的脚印、皮毛、粪便,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分析它们的生活状态。雌雄雪豹彼此拥有自己的地盘,仅仅在交配期,短暂地在一起,不足一个月,随后各回各地。孩子由雌雪豹独自抚养,雄豹不参与。

我高兴地记录着自己的种种发现和感悟。可是相对动物界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复杂的动物生活史,这仅仅是管中窥豹。

如果纠缠于人性与动物的区别,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不妨换个角度——从动物的角度探讨人性的答案。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从复杂变为简单。

到了博士阶段,我的研究目标转移到金丝猴上。到云南出差,我发现滇金丝猴群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它们是重层社会,充满着权力和性的斗争。猴群中新出生的婴儿,阿姨们会进行照料。光棍群中的猴子,为了谋求上位,彼此会结成各种各样的联盟。

近年来研究表明,几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理出来些许头绪,就有了这本书。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这仅仅是个皮毛,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同行高手来关注动物,关注动物科普。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我在野外一线科研的观察和记录。此外,一部分内容,是我无法观察到的,为了完整地展示动物,我引用别人的文献,通过自己的编译,将其展现出来。文字风格上,我不喜欢学术的繁文缛节,更愿意让文章通俗易懂,让读者了解科研工作者的野外生活,让大众眼中神秘的动物行为走进公众的视野,让科学不再神秘!

此书还有一个目的,想让更多的人关爱野生动物,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很多聪明的动物,那么有爱,却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慢慢消失了,它们不会说话,作为研究工作者,我有必要把它们的故事讲出来。

本书从开始策划到一遍遍地修改、定稿,编辑汪鑫先生参与其中,他近乎完美的要求,驱使我不断修改、完善。邹桂萍女士作为本书最初的读者,不仅给予了修改的意见,更是参与文字的修改。我师妹刘博君提供了海南猕猴的资料。另外,还有为本书提供图片的朋友们,在此一并感谢。

目录

求偶策略

 波斑鸨炫耀求偶

 红脚鹬以舞示爱

 萤火虫致命诱惑

 翠鸟献鱼是情饲

 先筑巢穴后引凤

 海豚求偶献海藻

 豆娘交配争地盘

 墨鱼伪装骗情敌

 大熊猫爱的仪式

 参考文献

婚配制度

 一夫一妻猛金雕

 一夫二妻长臂猿

 一夫多妻金丝猴

 一妻多夫三趾鹑

 母系社会非洲犬

 性爱社交黑猩猩

 婚配任性林岩鹨

 草原田鼠长相守

 渡鸦夫妇要拆婚

 参考文献

亲本抚育

 灵长类育子有方

 山噪鹛抚育有道

 斑胸草雀会“胎教”

 雌海豚单亲育幼

 黑颈鹤双亲护子

 群居狼优生优育

 根田鼠交叉抚育

 章鱼孵卵四年半

 好父亲雄性抚育

 参考文献

合作利它

 杜鹃寄生大苇莺

 阿姨照看小婴猴

 牛椋鸟尾随犀牛

 螳螂杀夫不可信

 丑鱼与海葵共生

 大象田鼠救同伴

 吸血蝠分享食物

 帮手鸟合作繁殖

 工蜂舍己为蜂群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新疆木垒荒漠草原上,一团白色的飞羽时隐时现,这是雄性波斑鸨在炫耀婚羽,追求配偶。可是,当它尽情展示吸引异性的同时,也会将自己暴露给天敌。这是生存与繁衍的抉择。

滇西北的原始森林里栖息着滇金丝猴,它们是一夫多妻制。主雄猴守候着配偶和孩子,外面的光棍群(全雄单元)虎视眈眈,时刻想着取而代之。这是权力与性的竞争。

乌鲁木齐石人沟里,一窝幼隼嗷嗷待哺,可它们偏偏遇上食物短缺的季节。此时,红隼亲鸟并不是雨露均沾,而是将食物递给在洞口最前面、叫得最响亮、同时也是最强壮的那一只,全然不顾其他弱小的雏鸟。这是亲本投资的策略。

花丛中,蜜蜂采集花粉,其中最辛苦的莫过于工蜂,它们承担营建巢穴、保卫家园、喂养幼蜂的重担,可是却没有生育的机会。这是动物界的利它行为。

看到这里,我们会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些现象我们人类社会也曾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着。

这些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是什么因素在驱动着它们?有人喜欢用人类的视角解读动物的世界,于是便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移植到动物的身上。不可否认,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很多行为与动物相通,如雄性的多情、雌性的慎重。可是文化的驯化,让人类进化的旅途,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动物的世界没有文化的沉淀,因此也没有那么复杂的虚伪。

如果回归到生命的本质,从生命的进化史上看,人和动物是殊途同归。

生存和繁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而驱动它前进的是一双无形的大手——进化。由于地球环境的变迁,进化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地球上每一次沧海桑田,冰期与间冰期,一次次生物大灭绝,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它们又是那么顽强,劫后余生,进化之路依旧进行——它们总能找到破解之道。性的产生,造就了雌雄的差异,相比无性繁殖,雌雄二者的分化使得遗传方式更加多样,于是基因的突变加快了步伐,它们的后代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迁。性的产生在动物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性的产生,使得求偶方式丰富多彩。雌性的青睐,是雄性进化的动力之一,雄性必须进化得足够有魅力,才能在吸引雌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完成生命的延续。鸟儿美丽的羽毛,猛兽威武的鬃毛,鱼儿丰富的色彩……这些都是一个个吸引异性的性状,学术上称之为“性选择”。与此同时,同性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有时甚至达到疯狂的病态程度。雄孔雀的尾巴越来越长,以致影响其躲避天敌。看似不可思议的抉择,究其内在的缘由,那些尾巴长的孔雀们,身体的免疫能力往往更强,其生下的后代,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雌性乐意选择它们。暴露给天敌的危险,不足以抵消繁殖带来的利益,于是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

性选择的产生与多样化的选择标准,使得进化方向不再由环境单独决定,自然选择不再是进化之路的唯一动力。雄性需要把自己的精子尽可能地传播,而雌性则需要更多的父本投入来养活自己的后代。矛盾产生了“策略”,不同物种的生活史,又把这种“策略”演绎成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产生了不同的婚配制度。无论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或者反过来一妻多夫,再或者混交制,按照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观点,那都是以最利于基因传递的形式进行的。哪种婚配制度适合哪种生物,都是漫长进化之路上达成的默契,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不同的婚配制度,对应着不同的亲本投资,也就是雌雄双方对于抚养后代的投入。一夫一妻,后代的成长需要双亲的投入,才得以存活,基因才能够遗传;一夫多妻,往往是雄性占有资源,保护家庭,不需要承担养育后代的任务;一妻多夫制,或者混交制中往往产生好父亲,如黄脚三趾鹑、红颈瓣蹼鹬、彩鹬等亲本投资的背后,依旧遵循着那亘古不变的法则——更好地将种群的基因传递下去。

利它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上述原则格格不入,比如,大杜鹃为何让别人养育自己的孩子。广义适合度和亲缘选择可以提供一种答案,生命体并不是天生自私的,它们会为了种群的利益而采取利它行为。可是道金斯教授却始终不以为然,始终坚持自私的基因观:生命体的利它行为其实并不是为了种群的利益,而只是基因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利益而作出的选择,其目的仍是自私的。看似无私的行为却隐含着自私的基因。它们的付出可以让种群的基因得以延续,这样自己的基因也才得以延续。

谜团有些已经明朗,有些还在探索之中。不过有一点越发明确:进化之路上,人与动物殊途同归,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赵序茅

2017年3月10日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内容推荐

棕熊会埋葬死去的同类?螳螂食夫并不是普遍现象?滇金丝猴阿姨行为,携带死婴行为?大熊猫是多夫多妻制?杜鹃寄生的原因?

如果纠缠于人性与动物的区别,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不妨换个角度——从动物的角度探讨人性的答案。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从复杂变为简单。动物也会使用工具,会合作分工,会思考,也有感情,几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答案。

赵序茅著的《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从求偶策略、婚配制度、亲本抚育、合作利它四个角度出发,展开动物与人性的思考,解开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探寻,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关爱野生动物,明白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

编辑推荐

赵序茅著的《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是一本自然科普类书籍,全书按照“婚配制度” “求偶策略”“亲本投资”“利他主义”四个方面规划,罗列20个具体动物,通过观察这些动物在野外生存繁衍的具体行为,将它们群体或者个体之间关于爱的行为进行分析,让人们轻松阅读,感悟自然的时候,更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的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