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另一处名声赫赫的胡同,非“百花深处”莫属。“无花少景不成荫”,百花深处缘何凭着墙上的几只蜗牛就能令老舍先生看得出神?缘何让陈凯歌、唐朝乐队、陈升等文化人情有独钟?这力量,或许就来源于乡愁。
令人称奇的是,古都北京街巷地名虽然繁多,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即大多与自然万物、人的生活和方位数量有关。
比如,以“天地日月”命名的天景胡同、地昌胡同、日坛东路、月光胡同;以“风霜雨露”命名的春风胡同、雨儿胡同、甘露胡同;以“花鸟鱼虫”命名的丁香胡同、孔雀胡同、鲤鱼胡同、蚊子胡同;以“衣食住行”命名的黑芝麻胡同、取灯胡同、耳朵眼胡同、炒面胡同。
如今,诸多胡同地名已悄然消失,其或雅或俗的名字蕴藏的牛活与逻辑,业已不复存在。数胡同察源循理、保护地名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胡同?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民俗学家翁立考证,就广义的街巷胡同而言,元代413条、明代629条、清代2077条、近代3200条。有关研究显示,1990年北京有胡同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至于如今胡同的数量,只有在几年后北京地名普查工作结束后才可得知。
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透露,21世纪初,一批中国专家学者开始呼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会议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岳升阳曾带领课题组,对北京宣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过一次系统研究。
课题组发现,老地名理应全部保留下来,但现实中仍存在甄别和选择的问题。比如使用了几百年的李铁拐斜街,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铁树斜街,到底应留下哪个名字?又如,一些并人大胡同的小胡同,名称还需不需要保留?此外,新中国成立后新设的地名,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历史沉淀,是否需要保护?
北京市规划委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做好地名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保护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地名的使用主要采取沿用历史地名或由此派生的原则,充分尊重习惯、照顾历史,在对老地名进行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征求社会意见后,确定出最适合使用的历史地名。
2015年2月,全国首个地名编制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标准》首次提出应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优先使用历史地名,旧城内地名规划编制中应充分保留历史地名,挖掘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根据分级保护原则制定地名分级保护名录。
说胡同浸润民心、传承创新 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西城区将修缮一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院无偿提供给崔勇开设了正阳书局“砖读空间”。每天,都有很多北京人像上班一样,到“砖读空间”来寻访乡愁。
在保护历史和城市发展中做取舍,是很多城市决策者面临的两难选择。
京城胡同看西城。“一手保护、一手利用”,对西城区来说,保护地名不仅意味着延续文脉,更要使之在当今时代发挥作用。
P4-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立足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作为核心任务,放在核心位置,作为报纸的基调和底色,突出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发掘典型,讲好故事,阐释理论,评析热点,使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取得了新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编辑《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些成绩作一番系统的梳理和展现,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和启示。首批编辑出版的有《家风家教的故事》《校训的故事》《新乡贤的故事》《地名的故事》《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辑)》,将要编辑出版的有《座右铭的故事》《品牌的故事》《新邻里的故事》《劳模家书的故事》《宿舍文明的故事》等。丛书的主要内容来自报纸的报道和文章,但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经过精心的编辑和加工。
在“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光明日报组织优秀记者采写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纪实》,对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进行了全景式报道和深入深刻的评析。现作为特稿,收入书中。
值此丛书出版之际,首先要特别感谢的是长期以来亲切关怀、精心指导、充分肯定光明日报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的中央领导、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领导。他们的关心和厚爱,是光明日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的不竭动力。
要特别感谢的是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以及丛书所收录各系列报道的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和光明日报编委会其他各位领导。何东平和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十分关心和支持丛书的编辑出版。何东平为丛书撰写的长篇序言,阐明了光明日报“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的办报理念,总结了光明日报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的经验,思考了创新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思路,对阅读这一丛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陆先高主持召开丛书编辑工作会议,为丛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需要感谢的还有参与和支持丛书所收录各系列报道采写、文章撰写、稿件编发及相关工作的光明日报社办公室、总编室、评论部、科技部、教育部、文艺部、理论部、国内政治部、经济部、国际部、摄影美术部、记者部、新闻研究部、军事部、光明网等相关部门和国内外相关记者站的记者、编辑、工作人员以及社外各位领导、专家和作者。
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相关编辑倾心尽力负责丛书所收录各系列报道的策划、组织和协调、落实,积极筹划和投入丛书的编辑和出版,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和辛劳,在此深致谢意。 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潘剑凯、常务副总编辑高迟对丛书出版给予热情关心和支持,责任编辑谢香、李倩为丛书的编辑出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丛书编辑时间仓促,或存有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
——《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序言
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
《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收录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有关家风家教、校训校风、乡贤文化、地名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的报道和文章,展示的是光明日报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成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光明日报这几年来一直秉持和坚守的“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的办报理念。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彰显出日益强劲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托举起跨越百年的光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的办报理念正是建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理念新实践基础之上的,是来源于对中国人民价值观自信自觉自立、坚信坚持坚守的感染、感动和感奋之中的。
作为一份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的中央主要媒体,思想文化宣传是光明日报的神圣职责。我认为:思想文化宣传的特点,是以价值观作为总开关,要有成功的思想文化宣传,先得有成功的核心价值观宣传。
基于这一认识,十八大以来,我们紧跟党中央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将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作为创新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点,始终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坚持广覆盖、融媒体、全栏目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坚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传播和滋养核心价值观,坚持深入发掘好故事、生动讲述好故事,以先进典型弘扬和引领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宣传好看、耐看,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人们的心灵。
一、广覆盖融媒体全栏目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必须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就要做到全方位推进、全领域覆盖。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坚持不懈地在广覆盖、融媒体、全栏目上下功夫,开展了多个重大主题活动,推出了多个重点栏目,刊发了一系列重要报道和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高密度、广覆盖、强效果的传播。
(一)广覆盖宣传核心价值观
2014年以来,光明日报开展了“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推出了《校训的故事》《新乡贤·新乡村》《企业精神寻访录》《品牌背后的故事》《三严三实·我们这样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担当》等专栏,实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学校、农村、企业、机关等领域宣传报道的全覆盖。
光明日报还综合运用新闻报道、理论评论、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宣传体裁样式的广覆盖。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的《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光明专论”,紧扣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进行论述,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发出主流声音,在思想观点的交锋中倡导主流价值,强化人们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融媒体报道核心价值观
光明日报积极调动各种新闻元素,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务求在核心价值观宣传入脑入心上取得实效。
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光明日报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合作开展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2016年起,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联合开展这项活动,通过整合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以一流专家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典范演讲、报社内不同终端融合、与兄弟媒体合作宣传的方式,立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开展了36场活动,现场聆听近两万人,收看节目网民近1亿人次,800多万网民参与交流互动。
2014年9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专栏。光明网同步推出“百家经验”主题页面和报道专区,配发大量图片和微视频,并在首页重点推介。光明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百家经验·我们的价值观”话题,与微友互动交流。不同媒介的报道形成了整合传播效果,融媒体传播方式有效拉近了“百家经验”与受众的距离。
……
(二)把讲好故事作为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中央领导“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批示,为新闻媒体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指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我认为:讲故事区别于讲道理。讲道理是宣传的内核,如果没有包装,内核就会陷于抽象。而讲故事,是再现具象元素、使受众进入生动场景的方法,是使讲述内容与受众最贴近的方法。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注重讲故事,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突出以人们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追求为出发点讲述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两年多来,光明日报又在努力讲文化和文化人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播和滋养核心价值观,显示了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引导力。
(三)适应媒体格局变化大势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已发生大规模的迁移,“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创新传播方式,做到人在哪里,阵地就拓展到哪里。光明日报注重以融媒体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中,充分发挥各媒介特性,让各种媒体融会互动,产生传播场的化学反应,使每一场活动都形成一个融媒体产品,取得了优良的传播效果。“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现已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性活动”,得到刘云山、刘奇葆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媒体融合发展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和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的重大任务,要把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和媒体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2016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提出新闻媒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光明日报要牢记这些职责和使命,继续坚持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宏伟实践的宣传报道,进一步用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掘好讲述好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支撑起公民的精神高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为构建“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筑牢“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贡献应有的力量。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地名文化”的指示,光明日报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合作,于2015年3月推出了“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系列报道。柳拯、袁祥主编的《地名的故事/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一书拟辑录光明日报“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地名文化专家谈”等专栏报道,辑录光明日报微博、光明网开展的“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征集来的数百份图片、稿件,讲述地名流变背后的乡愁故事,展示地名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收录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有关家风家教、校训校风、乡贤文化、地名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的报道和文章,展示的是光明日报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成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光明日报这几年来一直秉持和坚守的“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的办报理念。
本书为柳拯、袁祥主编的《地名的故事/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