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方激编译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我们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最重要的史料价值,《泰晤士报》对民国初期及时、全面、连续的观察和记录,有助于当代的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百年前中国的历史。

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在方激编译的《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上下)》中呈现,民国初期的时代气息体现在每个新闻报道的细节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相关历史人物,也在其中呼之欲出。历史以一种最接近真实的形式展现在眼前。

内容推荐

方激编译的《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上下)》选译《泰晤士报》1912-1919年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大事件的报道,全景式地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

1912-1915年,以袁世凯的主要政治活动为中心,涵盖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当上民国大总统、制造宋教仁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而维护了西藏主权,最后因复辟帝制称帝而在众叛亲离中死去等重大历史事件。

1916-1919年,以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为中心,以北洋军阀为主体,涉及北洋军阀的派系分裂和纷争、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政治行动、北洋军阀对南方用兵及南北议和、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西原借款”等系列秘密借款协议、与日本代表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直皖战争全程报道等丰富内容。

本书不仅使读者以全新角度思考、审视这一段历史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史潜移默化的影响,亦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有益史料。

目录

1912

中国的和谈会议

对满人们的警告

发生在中国的危机

清王朝被推翻

有人意图暗杀袁世凯

清皇族宗室在皇宫召开会议

中国所面临的新难处

清廷发行“爱国债券”

满人们的踌躇犹疑 

上海的绑架事件 

南京临时参议院和孙文 

中国的敌对派系 

对孙文所作的采访 

满人宣布逊位 

南京领袖们的策略 

清王朝的崛起与覆灭 

满人王朝的退位诏书 

北京城里一派肃静 

南京共和政体与列强

中国的第一位总统 

袁世凯在上奏清廷时对时局的阐述 

南京对袁世凯的期待 

中国的饥荒问题 

南京代表们在北京

北京的军队哗变 

北京的哗变 

孙文的信心 

华北的无政府状态 

南京方面提出的要求 

中国的第一任大总统 

中国新上任的总长们 

孙文辞职 

共和中国 

满人帝国的覆灭 

中国的现状 

中国的新秩序 

中国的煤炭资源 

中国与外国银行一笔国内贷款遭到拒绝 

中国总理已打算引退 

中国总理的辞呈,及无政府主义者言过其实的报道 

中国的总统及其将军们 

孙文与总统 

中国的前景 

处决两位将军 

袁世凯的麻烦 

袁世凯和参议院

对悲观者的回复 

莫理循博士对中国局势的见解 

孙文在北京 

中国及其未来 

诞生一年后的中华民国 

中国的革命 

1913

中国拖欠还款 

共和之下的广州

中国的形势 

鸦片问题 

袁世凯的专政 

在“少年中国”控制下的报界 

俄国和中国贷款 

隆裕皇太后之死 

中国的禁烟大会

孙文访问日本 

中国的总统大选

中国的财政状况 

北京的国会

中华民国的内忧外患 

中国国会的开幕仪式 

中国国会的策略

改变政策的缘由 

中国的贷款协议未经国会许可签署完毕,孙文党派对此表示抗议

中国的总统与其政敌 

国民党对中国贷款的抗议 

选举议会成员 

袁大总统的处境 

袁世凯向中国南方的革命党人发出警告 

袁世凯和南方派系 

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中国的财政情形 

令人感到较为乐观的中国前景

袁世凯和南方派系 

中国西部的贸易 

中国本土报界的过分行径 

中国的政治麻烦 

中国的外债情形

中国南方的动荡局势 

华南地区的动荡局势 

中国的另一场危机 

中国的危机 

南方各省的动荡 

中国的禁烟运动 

中国的骚乱 

中国的骚乱 

北京颁布戒严令 

对江南制造总局再度发起进攻 

对江南制造总局的攻击遭到挫败,政府发出轰炸郊区的警告 

宣告中立 

军事行动的进展

袁世凯的胜利

中国叛军的失利 

中国南方的叛乱行动 

中国的新总理

上海的叛乱分子 

中国内战结束 

中国南方的反叛行动 

政府军向吴淞炮台推进,280名叛军分子被重重包围 

孙文对总统的劝告 

北京与反袁行动 

叛军放弃吴淞,已连夜向外逃窜 

广州的战斗 

中国政治中的金钱因素

南京的防御战 

政府军围攻南京的进展 

北方军在南京 

南京陷落 

南京遭到洗劫 

中国向日本致歉 袁世凯组成新内阁 

日本人向政府请求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康有为内阁” 

中国的骚乱以及后续事件 

南京暴行后,日本指出对北京方面所提的要求必须立刻得到履行 

日本所提的要求,中国已全盘接受 

北京的新内阁:一个势均力敌的组合 

日本对中国的最后通牒 

中国向日方致歉,英国在平息事态中的影响 

中国与列强间的财务政策 

中国的总统大选,列强是否认同的问题随之出现 

中国保守势力的影响 

中华民国总统今日选出 

中国与列强 

袁世凯当选总统,今日将举行就职大典 

麻烦不断的两年 

袁世凯当选民国总统 

袁世凯及其政敌 

北京的铁腕人物 

袁世凯的政治理想 

外国军队在中国

中国铁路的发展

有关张勋将军的一则消息

广州城的海盗问题

中国的金融与政治状况

令人胆寒的南京将军

1914

中国的财政前景重

袁世凯的政治信条

一场发生在上海的政治暗杀

中国的财政状况

中国进步的标志

中国盐税整顿的进展

政治报复

“白狼”军队蹂躏四方

南京的城墙

中国与标准石油公司

袁世凯和祭天仪式

有关汉冶萍公司的交易

张勋将军其人其事

新的中国铁路贷款

中国宪法的修正案

东京正成为一处危及民国的地方,东京的留学生们面临困境

“白狼”的声明

中国铁路的问题

中国的独裁者

袁世凯的内阁

拟议中的中国贷款由伯利恒钢铁信托公司提供 雄心勃勃的海军计划 380

中国侦探闹出的笑话 带来更为严重的压制情形

袁世凯主宰局势

中国面临的麻烦

莫理循博士谈中国

中国的独裁者

中国的药品交易

青岛的德国武装

中国正紧缩开支

日本宣战

青岛陷落

青岛及其重要性

摩登北京

试读章节

中国的现状

(社论,1912年4月18日刊登)人们在思考中国的前景时,无法不带着相当程度的忧虑感。在许多令人备感沮丧的迹象中,最新的一个正是上周发生在南京的军队暴动。与最近发生在中国的其他事件相比,这次爆发的事件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但它却是不容被忽视的一系列凶兆中的一个。虽然仅有1500名士兵卷入这场暴动,他们却摧毁了南京近郊的一大群村庄。他们掳掠了大批物资,在被消灭之前还进行了凶猛的抵抗。据说,暴动的军队主要来自江西,也有一些来自湖南。3月17日,正是江西的军队对南京的发饷办事处进行过突然袭击,在那一次事件中,他们是按照广东方面所定路线前进的,而广东方面对于革命领袖们又似乎表现得唯命是从。上个月,在上海与广州等地也曾发生过小规模的暴动,长江沿岸的所有军队似乎都陆陆续续地脱离了掌控。仅在3月25日,本报北京记者就报道说,在北方与南方两地,军队“蹂躏各省,抢劫各镇,使原本需要他们保护的手无寸铁的人民忍受了难以言表的痛苦”。本报南京记者日前也曾提及,如果用于军饷的资金仍无着落,“规模比目前的要大上许多”的更多哗变或暴动将会随时发生。我们担心的是,军队中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无法无天的事情,有一部分原因要比暂时陛拖欠发饷深刻得多。人们应该记得,3月初,北京曾见识过民国总统袁世凯被其最为信任的第三师成员弃之不顾的景象,这些人洗劫了首都的部分地区,乘着偷窃来的火车展开了一场四处杀戮的行程。当时,曾有人提议调动长江一带的兵力来维持北京驻军的秩序。现在看来,南方的军队似乎也同样不值得信任。黄兴被留在南京作“总参谋长”,其特别用意正是为了防止军队中发生不守纪律的事情,但是他似乎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些连续发生的可悲可叹的事件背后,有着远比军饷处资金短缺更为复杂的缘由。无论如何,中国还没有沦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麻烦的是,革命的进程却一直都是毁灭性的,目前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迹象。一个尽管事实上赢弱、腐败,但在当时仍拥有巨大声望的政权体系,已经被彻底推翻了。但新的体系到目前为止所能承载的分量还是极其微小,而愈来愈明显的是,它的成员们却已在分裂之中。

我们并不想过分严厉地批判共和中国。我们所一贯坚持的是,哪怕有一点可能,都必须让中国自己去成立一个它想要成立的政府。我们承认,需要尽一切可能来应付转型过程中的特殊困难。特别是袁世凯,在他所遭遇的茫然与困惑中,必须要争取到所有客观、公正的观察家们的同情。但是,对中国以及它那些既有耐心又能吃苦耐劳的人民表达最深切的善意,并不代表我们就能被允许不予理会那些正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危险。在中国,某些掌握了权力的人士并没有以一种使人感到有信心的方式在行使这些权力。上海本地的都督陈其美最近以来的表现即是一例。他不愿意接受商业总长一职,是因为他认为这一职位并不具备足够的重要性。而与此同时,尽管他对自己的安全也日日担惊受怕,每晚都要寻求租界给予保护,却还是忙着将欧租界里的那些富裕的中国人引诱到自己的管辖范围里。无论在等级上,还是在排列顺序上,不合法的贪欲显然都不是中国军队的专利。时局中有某个更为严重的特点,在北方和南方的领袖们所表现出的彼此互不信任中展露得一览无余。北京发生的军队哗变,实际上就是对南京代表发动的一次袭击。南京临时参议院的代表们自己都承认,除非自己带着军队严加保护,否则他们都害怕北上。只要存在着这种相互间的恐惧和担忧,就不可能产生一种联合起来的力量,使中国重获新生。

当我们带着与日俱增的焦虑感关注着中国局势的时候,也不得不补充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在京的列强所表现出的态度也需要对以上谈论的现实问题负上一些责任。当然,现在并不是分摊责难的时候,但是,假如我们能少听到一些在预期贷款的分配和条款上存在的差异,多看到一些同心协力促使中国权力阶层稳定其时局的努力,总应该会感到更满意吧。中国有着急迫的财政需求,外国的机构与组织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适当地给予其合理的援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看来,在民国的稳定上更具决定性的证据,应该优先于我们到处听闻的许多非正式协议做出的安排。列强们不能冒着风险,鼓动一个无法成长、壮大的政府大肆兴起财政运作的风险,这个政府已经被其广大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给拆解得四分五裂了,任何时刻都可能会沉沦在一场新暴动的危险之下。在这个年代里,一个掠夺成性的军队成了这片土地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列强们若是毫不吝惜地忙着将钱倒进中国那深不见底的裙裾之中,会显得多么不合时宜。

毫无疑问,帮着一支沸反盈天的军队来支付它庞大的需求、应付它所有的急迫之需,不能说一定不可以。但是,我们还是更倾向于认为,应该要向中国发出一声告诫,在它从村野到城镇全面平息无政府状态之前,在它展现出新的政府格局有可能会取得有益的影响力之前,它不能再指望得到本来应该用于国家发展的巨额援助。如果这么做了,我们应该很快就能看出,目前如此明显的不和态势是否能被平息下来?民国是否能坚定地构筑起它的根基?毫无疑问的是,中国需要大笔金融援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如果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有一个有条不紊的政府,那么,中国得不到这样的援助是毫无道理的。但是,只要中国的权力阶层仍因为受到鼓动而相信他们能够靠着拿到外国人的钱来满足自己的利益,仍不愿意去解决、平息自己的内部问题,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在这片中古王国中看到它曙光乍现的一刻。列强们一定要将这些考虑告知中国政府,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在财政问题上少听到一些国际上的不同意见(这些意见上的不同仅仅受限于村庄被烧、农民遭抢之类的眼界),那么,情况就会更好了。

P79-81

序言

共和的另一种表述(代序)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定稿付梓后不久,我即开始着手选译该报对中国民初时局的新闻报道。当时并未想过要再次成书,相对清末,民初现场更是纷繁芜杂,国运、人物、事件均是盘根错节,仿佛迷宫一般,我自忖无法独立梳理出这些千头万绪。之所以愿意继续埋首故纸堆中,一方面,是自己在编译上一本书时所积聚起来的热情仍维持着某种惯性;更重要的,则是我想从《泰晤士报》的讲述中,对袁世凯最后几年的人生轨迹再作一次较为完整的了解。

读者朋友从《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的后半部里能看到,在当年的风云变局中,袁世凯的形象与分量逐年清晰。直至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外焦点几乎全部聚集在他一人身上,不夸张地讲,一时之间,中国的命运似乎系于其一人的手上。这一点,近年来的历史研究其实也早已做出佐证。但囿于对清末“新政”的选材范围所限,《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中与袁直接相关的记述其实既不多也不深入;并且,多半内容还都被隐抑在了有关事件里。对这样一位在时局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我想,虽然自己对袁世凯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都早已了解,但若能继续借《泰晤士报》的视角去作另一番观望,想必一定会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之故,这一次,我决定不再在选材的设定上给自己更多的限制。自1912年清帝退位起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其间凡与他本人有关的主要新闻事件,都进入了我的搜索范围。结果,工作一开始,我便立刻发现,《泰晤士报》对中国民初几年的报道,几乎泰半以上就是对袁世凯及其所代表的北洋政府的现场记述。换言之,“民初即北洋、北洋即袁某”,仿佛是《泰晤士报》对当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既定路线和宗旨。继而,我又从中领悟了一点,若以主流新闻的报道角度出发,袁世凯与他所代表的北洋政府,似乎才是西方人眼中民初时局的主角。英国的主流报界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录,为中国的“共和”作了另一种生动而细致的表述。这一发现令我对手中的工作重新建立起了信心,我相信,若是自己能循着这一方向,认真探索《泰晤士报》的文字所记载下的那一段历史轨迹,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译稿过五万字时,出版社方面再次与我接洽、商谈编译续书的事宜。我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印证,更出于双方在成书理念上的某种默契。经过一再的沟通、商讨,我们决定在既定的选材理念上,从时间与空间上对选材范围再作进一步的延伸。就时间而言,设定为自1912年初民国肇始至1919年底五四运动以后;至于空间上的延展,则是对这一时段中以北洋政府事件为代表的中国国内及国际形势再作一次更全面、深入的扫描。  一年的编译工作正如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探索。在这一段历史中,我既看到了许多与早已熟悉的近现代史叙事所不尽相同的片断,也更加理解民初十年对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与价值。如果说,原先可能会产生于清末的某种社会新局面被一场革命给打破了,但产生这种新局面的肇因,其实并未因为革命取代改良而消失,反而是更深刻地影响着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年代。朝代可以在转瞬间遽变,国策也可以随当政者政治主张的不同而相左,但历史的进程并不会因此而留下任何断点。今天的结果取决于昨日的诱因,明日的可能又植根于今朝的现实,历史从不会留下哪怕是一天的断层。

回首民初十年,虽然时有波折甚至倒退,但“建设”的主题还是基本明朗的,权力逐步移交给法统、制度逐步取代个人的趋势也都算清晰可见。可以说,这正是晚清“改革”中的积极因素在思想意识与社会潮流上留给民国的宝贵遗产。试想,若是当年身处这一时局中的各路风云人物,能够一以贯之地本着追求和平建设中国的理念,共同促成“制宪”、“成立议会”等大事一一妥善达成,将会更积极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若是真的如此,民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势必会得到空前的稳固,国家的财政税收体系也定会日益完善。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军队的转型、中国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及待遇等问题,原本也都有望朝向日益理想化的方向稳步迈进,民主风潮蔚为盛行则更有势不可当之势。但可惜的是,因为当时领袖人物的思想限制与独裁意识、政治组织的极权化变形,纷争和厮杀很快便取代了合作与团结,历史并没有在那个关键点上给中国留下如此理想化的一页。转型中的新兴共和国,无论在国内事务上,还是在国际关系中,都仿佛是一片荒草丛生、龙蛇混杂的漫漶沼泽,令人在看得眼花缭乱之际,徒留无尽喟叹。

然而,若与此后日益混乱、分裂、对抗的中国社会局面相比,民初的十年依然令今人充满遐想。今天,许多国人遥想民国、畅谈民国,更多的是出自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在那十年中,新兴的共和国并不强大,甚至时见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不仅基础薄弱、百废待兴,更是时局诡谲、外强环伺。而它从西方社会临摹来的一切,也多是徒留其表象,却未注重改造表象背后的真正基础。但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却还是清楚地落实在了每一个社会细节中。如果说,“民国范儿”总予人一种难以形容的活泼生动、酣畅淋漓之感,那么,我觉得,最能体现、反映出这种“范儿”的年代,正是它最初的十年。

从这本最终完成的书稿中,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完整重温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以及在其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各派系相关人物,更能从许多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里窥探到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那些在当年的国际形势中深刻影响着中国时局发展的外交事件,如为北洋政府运作“善后大贷款”的国际借款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两国与中国的外交较量等诸多史实,也都在书中一一涉及。而那个年代里中国社会在经济、文明上艰难的发展与进步,也能从本书中找到佐证。

我自己认为,与《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相比,这一本《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在选材范围上更为宽泛、广阔、自由。在编译的过程中,我更是对重述新闻事件的全面和完整性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在选编、翻译原新闻稿之余,我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尽自己所能对书中的史实作了认真的考证,并在许多篇章后留下尽可能详尽、客观的注解。此外,在上一本书中因为过度拘泥于原文句式结构而在翻译上造成的某些问题,也在本书编译伊始便得到了自觉的纠正。这一切,都令《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一书在条理、脉络上显得更为清晰、流畅,对于历史记录的回顾也更加完整、生动。可以说,在本书中,我尽力所做的一件事,便是将原本零散、片断的《泰晤士报》新闻稿,串成一部以英国人的视角观察、写成的“民初编年史”。

谨以此书回顾并纪念那个特别的年代。更期盼读者朋友们能和我一起,从历史的深远之处瞻望、遥想未来,以探求民族的前行方向。

译者

2016年9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