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峰、孙艺真著的《三国风云(卷1)》是系列丛书《认认真真讲历史》之《三国风云》中的第一卷,本丛书是一系列讲历史读物,收编南北朝卷六册、三国卷两卷、隋唐卷七册,全面、客观记录南北朝、三国和隋唐的历史,本书是三国卷第一册。
熟悉的人物,未知的故事,全景式再现魏蜀吴的发展历程!
| 书名 | 三国风云(卷1)/认认真真讲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孙峰//孙艺真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峰、孙艺真著的《三国风云(卷1)》是系列丛书《认认真真讲历史》之《三国风云》中的第一卷,本丛书是一系列讲历史读物,收编南北朝卷六册、三国卷两卷、隋唐卷七册,全面、客观记录南北朝、三国和隋唐的历史,本书是三国卷第一册。 熟悉的人物,未知的故事,全景式再现魏蜀吴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从历史断代而言,三国起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止于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国,共计35年。这与我们平素基于《三国演义》而得出的印象大相径庭,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竟然大多活跃于“三国”之前!孙峰、孙艺真著的《三国风云(卷1)》叙述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共44年的历史。这一段我们印象中的三国历史在史学上当属后汉史,却是三国故事中最精彩的一段。 目录 东汉官制简述 一 黄巾起义(一) 二 黄巾起义(二) 三 黄巾起义(三) 四 黄巾起义(四) 五 黄巾起义(五) 六 黄巾起义(六) 七 黄巾起义(七) 八 黄巾起义(八) 九 黄巾起义(九) 一○ 黄巾起义(十) 一一 陇西之乱(一) 一二 陇西之乱(二) 一三 崭露头角 一四 祸乱频仍 一五 刘备出世 一六 灵帝驾崩 一七 何进之死(一) 一八 何进之死(二) 一九 董卓进京 二○ 废黜少帝 二一 关东举义 二二 迁都长安 二三 虎头蛇尾(一) 二四 虎头蛇尾(二) 二五 孙坚入洛 二六 大乱天下(一) 二七 大乱天下(二) 二八 大乱天下(三) 二九 大乱天下(四) 三○ 大乱天下(五) 三一 界桥之战 三二 入主兖州 三三 董卓之死(一) 三四 董卓之死(二) 三五 入犯长安 三六 和解关东 三七 扫荡黑山 三八 一伐陶谦 三九 诛杀刘虞 四○ 献帝成年 四一 二伐陶谦 四二 曹吕交兵(一) 四三 曹吕交兵(二) 四四 孙策创业(一) 四五 孙策创业(二) 四六 义士臧洪 四七 李郭交兵 四八 献帝东归(一) 四九 献帝东归(二) 五○ 迁都许昌 五一 屯田许下 五二 夺取徐州 五三 辕门射戟 五四 一伐张绣 五五 得失之间 五六 袁术称帝 五七 东征袁术(一) 五八 东征袁术(二) 五九 三伐张绣 六○ 东灭吕布(一) 六一 东灭吕布(二) 六二 消灭公孙 六三 坐断江东 六四 讨伐黄祖 六五 全取江东 六六 山雨欲来(一) 六七 山雨欲来(二) 六八 官渡之战(一) 六九 官渡之战(二) 七○ 官渡之战(一) 七一 官渡之战(二) 七二 官渡之战(三) 七三 官渡之战(四) 七四 官渡之战(五) 七五 官渡之战(六) 七六 官渡之战(七) 七七 官渡战后 试读章节 一 黄巾起义(一) 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发生了一件影响历史走向、撼动东汉国祚的大事——黄巾大起义。 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部县(今河北省柏乡县)登基称帝起,截至这一年,东汉帝国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六十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利用十余年时间削平群雄,重新统一了中国,此后,他以“柔道”治国,着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他在位的三十三年时间里,被称为“光武中兴”。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五日,刘秀去世,时年三十岁的皇太子(第四子)刘庄继位,史称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六日,明帝去世,时年十八岁的皇太子(明帝第五子)刘坦继位,史称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一月,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去世。明帝苛察、章帝宽厚,在明帝、章帝统治的三十二年里,东汉北征匈奴、统一西域,国力走向鼎盛,史称“明章之治”。 章帝去世时,继位的汉和帝刘肇年仅十岁,嫡母窦太后临朝听政,拜长兄窦宪为侍中、车骑将军,北伐北匈奴,窦氏一门贵盛,四年后,年仅十四岁的和帝利用宦官设计处死了窦宪等人,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汉和帝时期是东汉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间,导致东汉最终灭亡的几个因素开始出现:太后临朝、外戚专权、宦官跋扈、君幼臣强、西羌作乱等等,但总体来说,这些因素还没有形成气候,社会也维持了大体上的稳定,因此,范哗在《后汉书》论中说:“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汉和帝年号),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 和帝死时,幼子刘隆刚刚生下百天,被和熹皇后邓绥迎立为皇帝,邓绥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刘隆在位仅九个月时间就夭折了,被谥为汉殇帝。刘隆死后,邓太后与哥哥——车骑将军邓鸷决定册立刘隆的堂兄刘祜为帝,这就是东汉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汉安帝。 汉安帝即位时十三岁,邓太后依然临朝听政。安帝时期,东汉帝国的外部形势开始急转直下:先是西域各国纷纷叛汉,继而羌族叛乱,北匈奴又与车师联合进攻河西西郡;在安帝继位的最初十五年里,安帝就是一个傀儡,大权一直掌握在邓太后的手里,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利用宦官集团开始着手清除邓氏家族,宦官集团再次走上政治前台,并与朝中大臣发生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关于立储之争也发展到了白热化,安帝皇太子刘保被废,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南阳北返途中病死,年仅三十二岁。阎皇后贪图权位,与哥哥阎显等人迎立安帝的堂兄弟、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前少帝,史书一般并未将他作为一任皇帝对待,这是因为,刘懿在即位七个月后就死掉了。刘懿死后,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斩杀了阎皇后的亲信,迎立安帝废太子刘保即位,史称汉顺帝。 十一岁的汉顺帝只是原来不得志的宦官集团反击外戚集团以及亲外戚宦官集团的筹码,汉顺帝即位后,孙程等十九人因拥戴之功被委以重任,权力大大增强,但随着汉顺帝逐渐长大,他意识到维持各派力量平衡的必要,遂重用梁皇后一家,并最终形成了宦官与外戚共治的权力格局。顺帝时期,东汉政治更加黑暗,各地不断出现民变,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汉顺帝死去,年仅三十岁。 汉顺帝去世后,年仅两岁的皇太子刘炳即位,史称汉冲帝。汉冲帝即位仅仅五个月就夭折了,梁太后及其哥哥梁冀决定迎立冲帝的堂兄刘缵为帝,史称汉质帝。刘缵虽然年少,却对梁冀的专横跋扈非常不满,他曾当众指着梁冀说:“这可是个跋扈将军啊!”梁冀怀恨在心,遂在刘缵即位一年半后将其毒死。 汉质帝死后,由于梁冀打算将自己另外一个妹妹嫁给汉质帝的堂叔、汉顺帝的堂弟刘志,遂迎立十五岁的他为皇帝,是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后,梁氏一门:一个皇太后、一个皇后、一个大将军、十分显贵,但随着汉桓帝年龄越来越大,也开始对梁冀不满起来,但碍于梁皇后的面子一直隐忍不发,等到他继位十三年后,梁太后和梁皇后均已去世,汉桓帝遂与单超等五位宦官密谋,一举将梁冀一家斩尽杀绝。梁冀专权长达二十多年,达到东汉外戚专权的顶峰。汉桓帝消灭梁氏后,宦官又把持了大权,单超等人被称为“五侯”,他们的专横与外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引起了朝廷士大夫们的强烈不满,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并引发了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报复,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病死,终年三十六岁。 桓帝死后,皇后窦氏临朝称制,并决定迎立汉桓帝的堂侄、时年十二岁的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即位后,宦官集团、外戚集团与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并在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从此以后,宦官集团彻底把持了东汉的朝廷大权,东汉政治堕入最黑暗的深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流离失所,政府财政枯竭,当权者骄奢淫逸,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东汉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光武帝建立政权到安帝即位是82年,从安帝即位到灵帝去世是82年,年头相当,前者是东汉上升期,后者则是东汉下降期,安帝在位期间恰巧是个转折点,同时,东汉的桓帝灵帝又与唐朝的那两个倒数第四、第三位的皇帝懿宗、僖宗类似,都是昏庸无能,贪淫好色,正是他们没有努力化解过去积累下来的种种社会矛盾,才把帝国推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汉桓帝、汉灵帝后宫均有数千人,这一对叔侄在好色方面可谓是一丘之貉,而汉灵帝还十分贪财,他原本是个普通的公侯,素来贫穷,当上皇帝后,还叹息自己的伯父汉桓帝不会敛财,他的生母董太后也劝他通过卖官赚钱,把卖官得来的钱装进自己腰包;灵帝自己大肆存钱,甚至还把钱转存到几个亲信宦官家中,有这样的昏君,国家政治可想而知了,难怪诸葛亮会在《前出师表》中说:“先帝(指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P7-9)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