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可法全传(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史锡腾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启禀提学大人,我顺天府府学按例虽应有生员六十人,但加上增广与附学生员,已经超过百人。原府学所在地报恩寺已经安置不下,便只好又在法华寺另想办法。”

刚才问话的人是浙江道监察御史左光斗。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七品官员,不过在朝廷中却是个举足轻重的言官,他们可以在殿上面对皇上参与议政,弹劾贪官,甚至可以对皇上的决定提出异议。除此以外,他们还经常奉旨外派,比如巡视军营、提督学校、监临乡试与会试等,因而权力很大。几天前,他被派往北直隶提督学政,过问京畿八府十九州一百一十六个县的儒学事务。上任伊始,三年一度的科考即将举行,左光斗不敢大意,他冒着初春的严寒,立即对辖区所有学校进行巡视。这两日,他走访了顺天府属下的各个儒学,从清早到黑夜,一时一刻也不曾闲着,把随行的教授与训导累得够呛。

听了教授的解释,他点点头,表示理解,说:

“科考即将进行,这既将影响到儒生们的前途,也将影响到国家挑选栋梁之材,绝非是件小事。你等一定要精心筹划,不能有任何懈怠。”

按照明朝的规矩,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重要官员,主要是从层层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人才,假如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是绝对不可能踏人仕途的。为此,各府、州、县都设立了公立学校,又称儒学。一般读书人无论老少,统称童生,都可以经过考试依次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在学的学生称生员,就是平时所称的秀才。为了检验这些学生进学后的成绩,也为了从这些学生中选出成绩优秀的人才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朝廷采取向各省派遣提督学政¨’的方法,按期到下属各府、州、县中去组织童生和生员考试。一般来说,派往各省的提学都用副使、佥事一级官员来担当,而对派往南北直隶的提学的要求却要高一点,都是用进士出身的侍郎、翰林、御史等部属官员。提学的职务是临时性的,一届任期是三年,这些官员在任期内要主持两次考试,一次称为岁考,一次称为科考。岁考和科考的方法类似,都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从上至下分为六等:列于三等的学生不赏不罚,三等以上的受赏,三等以下的受罚。尤其重要的是,科考成绩列一、二等者,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称为科举生员。有了这个资格,以后才能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在乡试中取得举人的功名后才能再进一步参加会试,取得进士的功名,才会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教授对这一切自然更加清楚,他连忙俯首称道:

“提学大人说的是,在下一直在认真筹划这次科考大事,不敢有误!”

跟在后面的几位训导也纷纷表态:

“我等谨记大人的教导,一定尽心协助大人将此次科考筹办好。”

左光斗听了众人的回话十分高兴,他双腿一夹,策马与大家一起向法华寺驰去。  法华寺在崇文门外,位于天坛的东北角,不知道建于什么年代。但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它就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不但占地广阔,建筑宏伟,而且每年都有数不清的虔诚者前来进香,是北京城外有名的寺院之一。像大部分寺院一样,它坐北朝南,南面是一座三开间歇山顶的山门,门上悬挂着巨大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大兴法华寺”五个大字。左光斗一行人来到寺院门口时,慈眉善目的主持印光大师早已带着几位僧人恭候在此。见到来人,他向前一步,双手合十,以极诚恳的态度欢迎道:

“贫僧欢迎众施主前来本寺指教!”

左光斗也合十回答道:

“借用寺中地方办学,给大师找麻烦了!”

主持说:

“太祖说得好,‘唯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这办学本是一件功德无量之善事,更何况是治国之大计?能助儒学一臂之力,可以说是贫僧之荣幸啊!”

“大师客气……”

大家站在门口寒暄了一阵,全然忘记了冬夜的寒冷。还是主持先悟了过来,停止了这说不完的客气话,将客人们迎进寺门。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三层高的大殿,在大殿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四个金色大字“大雄宝殿”。

在大殿前,主持回身问道:

“施主是否先到贫僧禅房中稍坐?”

左光斗自然知道这是主持的一句客气话,便客气地回答:

“时间已晚,还有很多事要处置,便不再打扰大师了。”

“施主说得也对!恭敬不如从命,贫僧就先告退了。这位是寺中的监院,叫弘一,就让他为诸位引路吧!”

“谢谢大师!”

主持告辞返回后院去了,在弘一的带领下,他们绕过大殿和西配殿,来到西边的跨院中,数十名府学生员就暂时住在这个院子里,为三年一度的科考认真做准备。P4-5

后记

历经9年磨砺,这部将近130万字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小说《史可法全传》终于在2014年底脱稿,并在今年得以出版。但是这部小说创作过程远远超过9年,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也远远不止我一人。

最先投入这项工作的,是我的父亲史旭——一位当了一辈子语文教师的老人。

据父亲对相关家谱的研究和推算,我们家应该是史可法义子史德威一支的后代,而父亲则应该是史可法的第九世孙。他从二十多岁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收集有关史可法的历史资料,并花了半辈子精力去研究和撰写史可法传记。

可是写作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和荆棘。

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国内一直是战争不断,他辛辛苦苦收集起来的资料和写成的部分草稿在颠沛流离中散失殆尽;解放后生活稳定了,他利用业余时间又操起笔来做这项工作,不想在60年代的那场动乱中,大量珍贵资料和手稿再次丢失;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他初心不改,又以顽强的精神重新开始,决心要为史可法这位英雄人物写一本传记。

他以谈迁写《国榷》的精神勉励自己,一有空就伏案查阅历史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对它们慢慢收集整理。那个时代,就是省、市及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内,历史资料也不是很齐全,即便有也不能随意借出。更何况那么多的内容都要靠自己一笔一笔在纸上记下来,需要修改时还要反复誉写,其困难可想而知。

在他写作期间,著名教育家,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朱九思老先生偶然得知此事,热情地将父亲介绍给了扬州市文化局和史可法纪念馆,并得到文化局领导杨其元老局长和史可法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支持。后来,他们又多次邀请父亲前往扬州参加纪念史可法的活动,并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此,我谨代表父亲向朱九思和杨其元二位老先生,向史可法纪念馆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尽管得到了扬州方面相关单位的热情帮助,只是父亲年事已高,已经无力完成这项工作了。2006年,我接过父亲留下的大量资料和一些半成品手稿,加上自己搜集到的更多资料,决心将他的未尽心愿继续下去,开始了长篇人物传记小说《史可法全传》的创作。

又经过9年的艰苦劳动,在扬州领导和朋友们的关怀和支持下,终于有一部像样的作品初稿诞生了。2015年初,为了纪念英雄史可法在扬州城上以身殉国三百七十周年,我迫不及待地在新浪网原创工作室里将部分章节连载发表。到今天大约两年的功夫,已经有70多万网友点击阅读了这篇作品,并给我不少留言以示支持,说明大家对这位英雄的事迹十分关注。

这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能将此书公开出版,既为宣扬民族文化出了力,也能以此告慰我远在天堂的父亲,有这样的结果,我死也无憾了。在此,谨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向出版社的傅蓉书记和杨静编辑表示衷心感谢。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还得到华中科技大学邓华和老师、武汉日月星集团公司董事长陈为容先生及扬州史可法纪念馆王争琪先生的鼎力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三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史锡腾

2017年11月于武汉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左光斗古庑识人才史可法诏狱探恩师

第二章 举功名卯辰脱颖入仕林西北赈灾

第三章 迁户部实心实做督仓储砥节奉公

第四章 史可法兵备安池农民军奇袭凤阳

第五章 滁州城卢象升却敌鄷家店张献忠得手

第六章 巡抚安庆开府六安迎战清军勤王山东

第七章 丁内艰回京守父制复故官赴淮督漕运

第八章 洪承畴失守松锦史可法设伏庙湾

下册

第九章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江山寿终正寝

第十章 史可法驰檄勤王吴三桂引清入关

第十一章 朱由崧南京登极史可法扬州督师

第十二章 史可法理服翻山鹞马士英强荐阮大铖

第十三章 史可法答书拒威逼左懋第北行不辱命

第十四章 高杰睢州遭暗算多铎孟津渡黄河

第十五章 豫亲王策马征江南南宁侯起兵清君侧

第十六章 燕子矶热泪洒大江梅花岭英魂寄青冢

尾声

后记

内容推荐

《史可法全传(上下)》作者史锡腾为史可法第十世孙,他对史可法的一生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介绍。包括他的成长、接受的教育、从军的经历,直至慷慨赴死。作者一步一步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勾勒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人物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思考了在危难时刻,困难时刻,史可法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原因和这种爱国主义形成的因素。这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在条件艰苦、国难当头的时刻,一切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心系天下,不为利所诱,这是情操值得赞颂。

编辑推荐

1645年5月20日,身为南明辅臣的史可法为了阻止清军进犯江南,在扬州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率领不足一万人的南明将士与清兵的十万之众拼死战斗了十天。但因寡不敌众,扬州城终被清军攻陷,他也在被捕后壮烈殉难,时年仅四十三岁,是我国历史上与岳飞、文天祥齐名的英雄人物。

史锡腾为史可法第十世孙,在《史可法全传(上下)》一书中他对史可法的一生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介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