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提学大人,我顺天府府学按例虽应有生员六十人,但加上增广与附学生员,已经超过百人。原府学所在地报恩寺已经安置不下,便只好又在法华寺另想办法。”
刚才问话的人是浙江道监察御史左光斗。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七品官员,不过在朝廷中却是个举足轻重的言官,他们可以在殿上面对皇上参与议政,弹劾贪官,甚至可以对皇上的决定提出异议。除此以外,他们还经常奉旨外派,比如巡视军营、提督学校、监临乡试与会试等,因而权力很大。几天前,他被派往北直隶提督学政,过问京畿八府十九州一百一十六个县的儒学事务。上任伊始,三年一度的科考即将举行,左光斗不敢大意,他冒着初春的严寒,立即对辖区所有学校进行巡视。这两日,他走访了顺天府属下的各个儒学,从清早到黑夜,一时一刻也不曾闲着,把随行的教授与训导累得够呛。
听了教授的解释,他点点头,表示理解,说:
“科考即将进行,这既将影响到儒生们的前途,也将影响到国家挑选栋梁之材,绝非是件小事。你等一定要精心筹划,不能有任何懈怠。”
按照明朝的规矩,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重要官员,主要是从层层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人才,假如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是绝对不可能踏人仕途的。为此,各府、州、县都设立了公立学校,又称儒学。一般读书人无论老少,统称童生,都可以经过考试依次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在学的学生称生员,就是平时所称的秀才。为了检验这些学生进学后的成绩,也为了从这些学生中选出成绩优秀的人才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朝廷采取向各省派遣提督学政¨’的方法,按期到下属各府、州、县中去组织童生和生员考试。一般来说,派往各省的提学都用副使、佥事一级官员来担当,而对派往南北直隶的提学的要求却要高一点,都是用进士出身的侍郎、翰林、御史等部属官员。提学的职务是临时性的,一届任期是三年,这些官员在任期内要主持两次考试,一次称为岁考,一次称为科考。岁考和科考的方法类似,都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从上至下分为六等:列于三等的学生不赏不罚,三等以上的受赏,三等以下的受罚。尤其重要的是,科考成绩列一、二等者,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称为科举生员。有了这个资格,以后才能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在乡试中取得举人的功名后才能再进一步参加会试,取得进士的功名,才会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教授对这一切自然更加清楚,他连忙俯首称道:
“提学大人说的是,在下一直在认真筹划这次科考大事,不敢有误!”
跟在后面的几位训导也纷纷表态:
“我等谨记大人的教导,一定尽心协助大人将此次科考筹办好。”
左光斗听了众人的回话十分高兴,他双腿一夹,策马与大家一起向法华寺驰去。 法华寺在崇文门外,位于天坛的东北角,不知道建于什么年代。但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它就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不但占地广阔,建筑宏伟,而且每年都有数不清的虔诚者前来进香,是北京城外有名的寺院之一。像大部分寺院一样,它坐北朝南,南面是一座三开间歇山顶的山门,门上悬挂着巨大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大兴法华寺”五个大字。左光斗一行人来到寺院门口时,慈眉善目的主持印光大师早已带着几位僧人恭候在此。见到来人,他向前一步,双手合十,以极诚恳的态度欢迎道:
“贫僧欢迎众施主前来本寺指教!”
左光斗也合十回答道:
“借用寺中地方办学,给大师找麻烦了!”
主持说:
“太祖说得好,‘唯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这办学本是一件功德无量之善事,更何况是治国之大计?能助儒学一臂之力,可以说是贫僧之荣幸啊!”
“大师客气……”
大家站在门口寒暄了一阵,全然忘记了冬夜的寒冷。还是主持先悟了过来,停止了这说不完的客气话,将客人们迎进寺门。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三层高的大殿,在大殿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四个金色大字“大雄宝殿”。
在大殿前,主持回身问道:
“施主是否先到贫僧禅房中稍坐?”
左光斗自然知道这是主持的一句客气话,便客气地回答:
“时间已晚,还有很多事要处置,便不再打扰大师了。”
“施主说得也对!恭敬不如从命,贫僧就先告退了。这位是寺中的监院,叫弘一,就让他为诸位引路吧!”
“谢谢大师!”
主持告辞返回后院去了,在弘一的带领下,他们绕过大殿和西配殿,来到西边的跨院中,数十名府学生员就暂时住在这个院子里,为三年一度的科考认真做准备。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