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虾
小时候虾是如何捕捉的呢?
捕虾的方法,老家又叫“扳虾”。取一块斗方形老土布,老土布的四角均匀地捆绑在一个十字形的竹竿四端。在十字形的竹竿中间,系上一根一米长左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竹竿的细端,这样扳虾的工具就制好了。
把扳虾的网里,放一勺虾食,扳虾用的虾食为“米糠”。把米糠放到锅里炒一下,目的是为了增加米糠的香味,诱惑大小虾米上网。
扳虾,通常都是发生在夏季和初秋季节。这两个季节,气温高,每到夜晚,虾米们会成群结队地浮出水面,寻找露水。
晚上八九点左右,把一个个虾网插入水塘边,插完后,该干嘛干嘛,而不需要像钓鱼那样,守着鱼儿上钩。第二天早晨四点左右,天刚蒙蒙亮,便可收获虾米。
轻轻地拿起虾网,当虾网露出水面时,各类大大小小的青色虾米蹦蹦跳跳,欢腾无比!
扳到的这些虾米,咋食用呢?方法很简单,就和前面提到的杂鱼吃法一样一样的:洗净的虾米+豆瓣酱+少许猪油+窑锅,清蒸。蒸好后的虾米,野味难寻,绝不亚于青岛大虾!
装黄鳝
为啥不叫钓黄鳝,而叫装黄鳝呢?
黄鳝,商品名为“鳝鱼”,金黄色,身体圆滑无比,牙坚利,很难抓住、钩住。根据这些特性,家乡父老乡亲发明了装黄鳝的笼子,老家称为“黄鳝笼子”。
黄鳝笼子是竹子破篾后做成的,形状似一高音喇叭,开口大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圆锥形状的竹篓子,黄鳝只能进,不能出。开口小的一端,用一圆柱形木塞子堵死,故又叫装黄鳝。
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休眠了一冬的黄鳝,纷纷出来觅食,这个时段,正是装黄鳝的最佳季节。那如何装呢?
傍晚,挑着十多只黄鳝笼子,来到待插秧的稻田旁,把每只笼子里放几只蚯蚓,作为诱饵。(据说,黄鳝最爱吃的食物,就是蚯蚓。)再把笼子放到稻田的中央,用脚踩实,黄鳝笼子就算放好了。每块稻田只放一只笼子。都放完后,就可以回家睡觉了。
南方的早春,经常是阴雨绵绵。天刚蒙蒙亮,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把昨晚下的笼子一一收回,挑回村里。找一个大木盆,拔掉笼子上的木塞,金黄色的黄鳝,瞬间就溜进木盆里,甚是可爱。每次收获大小不一,但总会有收益滴,更有惊喜等着你:偶尔拔掉木塞子的时候,蹿出一条大水蛇……
吓到您了吧!水蛇是不咬人的,特别是在水罩。
郭泥鳅
泥鳅,和鳝鱼一样光滑,只不过身材要比鳝鱼短得多,不及鳝鱼的三分之一。
老家有句谚语:“小孩要哄,泥鳅要捧。”既然可以捧泥鳅,为何又叫郭泥鳅呢?
捧泥鳅直接用手,超过手以外的泥鳅,就捧不到了。于是乎,就有人发明了郭泥鳅。
取一废弃的牙刷,拔掉牙刷毛,钉进去几个大头针,再把牙刷固定在一根棍子上。把牙刷头对准泥鳅头,用力狠狠地扎下去。这样,捧不到的泥鳅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了。也就是本篇标题——郭泥鳅。
郭泥鳅一般在早春的晚上,秧苗刚插时,经过冬眠的泥鳅,纷纷从泥土里露出水面觅食,这时,用手电筒照过去,泥鳅见光后一动不动,几乎一扎一个准。每天晚上,都可以收获一两斤泥鳅呢。
泥鳅的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清蒸泥鳅~吃的是自然新鲜味;渣泥鳅~溶进米粉的香味;干煸泥鳅~享受火辣辣的滋味……在老家,最出名的一道菜,叫“泥鳅下挂面”,挂面吸收了泥鳅的新鲜味,回昧无穷……
捣黄鳝
黄鳝住的地方不同,捉黄鳝的方法也不一样。
前面提到过“装黄鳝”,是在稻田里。那么,在池塘边上的黄鳝,如何才能抓住呢?
抓池塘边的黄鳝,老家又叫“捣黄鳝”。就是拿一根细竹竿子,在竹竿子的尖端,固定一个回钩,穿上蚯蚓,然后趴在池塘边上,寻找黄鳝住的洞口。找到洞口以后,把穿有蚯蚓的竹竿子,慢慢地捅进洞里,试探性地来回拉动竹竿子,当黄鳝闻到蚯蚓味儿时,就会凑过去,试探性地用嘴拱动,瞅准时机,一口咬住整条蚯蚓。这对于黄鳝来说,是好事吗?不!它摊上大麻烦了!因为蚯蚓是被裹在钩子上的,吃蚯蚓的黄鳝就会被牢牢地钩住。这时,把竹竿子慢慢拉出,随手用一网兜,便可将黄鳝捞起。
P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