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们愿意沿着这条路来走,即分析地从普通的知识进到对这种知识的至上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对这个原则的检验和它的来源,回到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应用的普通知识。因此,康德著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划分为如下几章:
1.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2.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3.第三章:最后一步从道德形而上学走向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 书名 |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德)康德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只要人们愿意沿着这条路来走,即分析地从普通的知识进到对这种知识的至上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对这个原则的检验和它的来源,回到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应用的普通知识。因此,康德著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划分为如下几章: 1.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2.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3.第三章:最后一步从道德形而上学走向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内容推荐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的道德常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澄清。在本书中,康德详尽地阐释了“出于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强调从动机和形式方面理解行动的道德性,这为义务论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定言命令,也是在本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讨论。在康德表述定言命令的诸公式中,普遍法则公式提供了检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作为人性公式的凝练表达,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道德箴言;自律公式则将道德的根据置于理性的主体自身,这被很多学者视为道德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篇幅虽短,却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现代哲学家将本书看作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相提并论的伟大经典。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意志自律作为德性的至上原则 意志他律作为德性的一切不真实的原则之根源 由他律的这一被假定的基本概念对一切可能的德性 原则加以划分 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钥匙 自由必须被预设为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属性 论依附于德性之各种理念的关切 一种定言命令如何可能? 论一切实践哲学的最终界限 总评 德汉术语索引 附录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唯一除了一个善良意志(guter Wille)以外,根本不能设想任何东西有可能无限制地被视为善的。知性、机智、判断力及像通常能够被称作精神上的才能的东西,或下决心时的勇敢、果断、坚毅,作为气质上的属性,无疑从很多方面看是善的、值得希求的;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极其恶劣和有害的,假如想运用这些自然禀赋并由此而将自己的特有性状称为性格(Charakter)的那个意志并不善良的话。对那些由幸运所赋予的东西,情况同样如此。权力、财富、荣誉,甚至健康,以及生活状况整个的美满如意,也即所谓的幸福(Gluckseligkeit),会使人骄傲,因而经常使人狂妄,如果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在此纠正它们对内心的影响,同时也由此纠正行动的整个原则,使之普遍合于目的的话;更不必说,一个有理性的无偏见的观察者,看到一个绝无丝毫纯粹善良意志的遮羞布的人却无休止地享有康乐,绝不会感到愉悦,于是善良意志看起来就甚至构成了配享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些属性甚至是对这个善良意志自身起促进作用的,并且能够大大减轻它的工作,然而即便如此它们也没有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而总还是以一个善良意志为前提,这个善良意志限制了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有理由作出的对它们的高估,并且不允许把它们看作绝对善的。在激情和情欲方面的适度、自制、冷静审慎,不仅对多种意图来说是善的,而且看起来甚至构成了人格的内在(inneren)价值的一部分;不过要把它们无限制地宣称为善的,那还差得远(即便它们被古人无条件地颂扬)。因为没有善良意志的诸原理,这些属性极有可能成为恶,一个恶棍的冷血不仅会使他变得更加危险,而且会使他在我们眼中直接变得比他不是如此冷血将会被认为的要更加值得让人憎恶。 善良意志并不是因为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或完成了什么事情,也不是因为它适合于用来达到某个预定的目的而是善的,而只是因为它的意愿而是善的,即它自在地是善的,并且,就其自身来看,必须被评价为比任何仅仅只是有可能用它来实现有利于某种爱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利于所有爱好的总和的东西,都无可比拟地要高得多。即使由于特别的时运不济,或者由于无情自然的苛待,这个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力,假如它尽了最大努力却对此仍然一无所获,只剩下这个善良意志(当然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希望,而是用尽了在我们所能支配的范围内的一切办法):那么它毕竟会像一颗珠宝一样独自闪闪发光,它是某种在自己自身内就拥有其完全价值的东西。不论有效还是无结果,对于这个价值既不能增添什么,也不能减少什么。有效性仿佛只是为了能够在日常交往中更好地运用这颗珠宝,或者为了吸引那些还够不上是行家的人去注意它,而为它镶嵌的边饰,但却不是向行家们推荐它,并确定它的价值。 然而在这个单纯意志的绝对价值的理念中,不算在其评价中的效用,仍然有某种奇怪的事情,以至于哪怕通常的理性都完全同意这个理念,却必定还会产生一种怀疑,即或许暗中作为根据的只不过是不着边际的幻想,而大自然为什么要把理性赋予我们的意志来做主宰,它在这种意图中也有可能会被误解。所以我们要从这一观点来检查一下这个理念。 P11-13 序言 古希腊哲学分成三门科学: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这个分类是和事情的本性完全适合的,而且仅仅除了对这分类的原则也许有所增加,以便一方面保证这种划分的完备性,另一方面能正确地规定那些必要的分支以外,人们不需要对此加以任何改进。 所有的理性知识要么是质料的,即考察某一个客体(0bjekt);要么是形式的,即仅仅探究知性和理性自身的形式,以及一般思维的普遍规则,而不涉及各种客体的区别。形式的哲学就叫作逻辑学,而处理确定的对象和这些对象所遵守的规律[法则]的质料的哲学,又有两方面。因为这些规律[法则]要么是自然的规律(Gesetze der Natur),要么是自由的法则(Gesetze der。Freiheit)。关于第一种规律的科学称为物理学,关于第二种规律的科学是伦理学;前者也称为自然学说,后者称为道德学说。 逻辑不能有经验性的部分,亦即不能有这样一个部分,在其中思维的普遍必然的规律建立在来自经验的根据之上;因为否则它就不是逻辑了,亦即不是知性或理性的、对所有思维有效并且必须被演证(demonstrieren)的法规了。相反,自然的人世智慧(Weltweisheit)和道德的人世智慧一样,每一个都能有自己的经验性的部分,因为前者必须对作为经验对象的自然规定其规律,而后者,必须对人在受自然刺激时的意志规定其规律,第一类规律是作为万物据以发生的规律,第二类规律则是作为万物应当据以发生的规律,但仍要考虑到那些经常令它不发生的条件。 所有的哲学就其立足于经验的根据上而言可以称作经验性的(empirische);而就其只从先天的原则出发阐明其学说而言,可称作纯粹的哲学。后者,如果它纯然是形式的,就叫作逻辑学;而如果它限于知性的那些确定对象上,就叫作形而上学。 以这种方式就产生了一个双重的形而上学的理念,一种是自然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Natur),一种是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Sitten)。因而物理学将有其经验性的部分,但也将有其合理性的(rational)部分;伦理学同样如此;不过伦理学的经验性部分在这里将有可能特别地被叫作实践人类学(praktische Anthropologie),而合理性的部分有可能被严格地叫作道德学(Moral)。 一切行当、手工业、技艺都由于劳动分工而获益,亦即不是一个人什么都做,而是每个人把自己限定在某件在操作方式上与别的工作有明显不同的工作上,以便能最完善和更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工作还没有这样划分和分配开来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那么这些行当就还处在最粗野的状态。但是,虽然这本身也许并不是一个不值得考虑的话题,即问一问,纯粹哲学在其一切划分中是否要求有它自己特殊的人士,而下述情况是否就会改进这个博学的行当的整体,即当那些习惯于按照大众的口味在他们自己不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方面将经验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混在一起出售的人,他们自称为独立思想家,却把另外一些只配备有理性份额的人称之为钻牛角尖者,这时他们就会受到警告,说不要同时从事两种在处理方式上完全不同的职业,其中每项职业或许要求一种特殊的才能,而它们在一个人身上的结合只会产生出半瓶醋来:不过我在这里要问的只是,科学的本性是否要求任何时候都小心地把经验性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区分开来,并在本来意义上的(经验性的)物理学之前先讲自然的形而上学,而在实践的人类学之前则先讲道德的形而上学,这两种形而上学都必须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仔细撇清关系,以便知道纯粹理性在这两种情况下有可能作出多大的成就,以及它们本身将从何种源泉中汲取自己的这种先天的教导,此外,后一工作是可以由各种道德教师(他们号称“匹夫”)来做呢,还是只能由一些受到这一使命感如的人来推动。 …… 而第三方面,也由于道德形而上学,尽管有吓人的题目,但却能够具有很高程度的通俗性以及对普通知性的适合性,所以,我发现把这项奠定基础的准备工作从中分离出来是有利的,这样,将来我就不用把在这里不可避免的精细的探讨附加到那些较易理解的学说上去了。 而现在这个《奠基》要做的,不过是寻找并确立道德性(Moralitat)的至上原则,这单独就构成一件在其意图中完整的、并且和所有其他的德性研究都不同的工作。虽然我对这个重要的、至今为止还远未得到充分讨论的主要问题的主张,将会通过把这个原则应用到整个体系中而获得很好的阐明,并通过这个原则随处可见的充分性而获得高度的确证;只是我不得不放弃这个好处,这个好处从根本上说将会更加利己而不是有益于公众,因为一个原则在应用中的轻便和它表面上的充分件,不能为它的正确性提供任何完全可靠的证明,相反会引起某种偏见,使人不能就其本身而不顾后果地进行最严格的审查和思量。 我相信,我在本书中所采用的方法将是最合适的,只要人们愿意沿着这条路来走,即分析地从普通的知识进到对这种知识的至上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对这个原则的检验和它的来源,回到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应用的普通知识。因此,本书划分为如下几章: 1.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2.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3.第三章:最后一步从道德形而上学走向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