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精)》中,凯蒂·洛芙记录下六位伟大作家生命后的场景:苏珊·桑塔格曾奇迹般地两度击败癌症,但这一次,生命不再眷顾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生研究死亡、拥抱死亡,却至死与烟瘾玩着危险的游戏;厄普代克通过体验和书写性爱来死亡,他求而不得的便是描摹出死亡时刻的真实形态;狄兰·托马斯活得热烈,向死而生,他的生命在女人、酒精,以及他迷恋的名利之中消逝了……人生的后时刻,一切身外事变得十分渺小,只留下爱与自我。如果能体验一次死亡,或许我们的人生将全然不同。
| 书名 | 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凯蒂·洛芙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精)》中,凯蒂·洛芙记录下六位伟大作家生命后的场景:苏珊·桑塔格曾奇迹般地两度击败癌症,但这一次,生命不再眷顾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生研究死亡、拥抱死亡,却至死与烟瘾玩着危险的游戏;厄普代克通过体验和书写性爱来死亡,他求而不得的便是描摹出死亡时刻的真实形态;狄兰·托马斯活得热烈,向死而生,他的生命在女人、酒精,以及他迷恋的名利之中消逝了……人生的后时刻,一切身外事变得十分渺小,只留下爱与自我。如果能体验一次死亡,或许我们的人生将全然不同。 内容推荐 十二岁那年,凯蒂·洛芙有了次濒死体验。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父亲毫无先兆的自然死亡。她没能见他后一面。自那之后,死亡开始强烈地吸引着她,她决定通过研究死亡,来探寻人生后时刻的真相。她称之为:查看死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几个名字跃入她的脑海: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这些伟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似乎都处理好了死亡的问题,拥有某种死亡智慧。洛芙认为,假如用语言捕捉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他们是有可能做到的人。通过大量与艺术家生前亲人和好友交谈,爬梳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她在纸页上了作家们的后时刻。《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精)》便是这样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每个人的人生,从死亡开始,缓缓地展开了。 目录 序言 苏珊·桑塔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约翰·厄普代克 狄兰·托马斯 莫里斯·桑达克 尾声:詹姆斯·索特 致谢 资料来源说明 试读章节 假如这个地球上有谁能决定不死的话,那么非苏珊·桑塔格莫属。她的意志是那么强烈,那么坚定,那么不愿意甘心接受普通人的命运,或者我们其他人注定要承受的结果。她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人,别人会认为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注定要做或者注定要经历,她并不把这种想法完全放在心上,因为她是——并且一直都是——超越芸芸众生的人。然而,就在圣诞前夕,她躺在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病床上,做着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那些围在她身旁的人看起来,十分像是大限将至。 一天晚上,在她的病房里,她和朋友莎伦·德拉诺一直到深夜还没睡,听着贝多芬后期的弦乐四重奏。桑塔格的神情非常恍惚。她的心情还足够好,给莎伦讲了一个她最喜欢的笑话。“将军把他的部队放在什么地方?”莎伦答道:“我不知道。”“放在他的袖子里。”桑塔格一边说,一边微笑。 第二天,她清醒了很多。莎伦来的时候,苏珊正在读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少年读物,接着她们一起看了两部电影。莎伦不得不频繁地按下暂停键,因为苏珊整部电影从头说到尾,不停地评论和注解。 苏珊同莎伦相识已经有些年头了。她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相遇,那时候莎伦在《纽约书评》做编辑。当时,苏珊正处于第一次癌症的恢复期,她不想一个人待着,于是打电话给莎伦,后者赶了过来,在苏珊位于河滨大道的公寓里同她做伴。 莎伦曾经是《名利场》、兰登书屋以及《纽约客》的编辑,在这些地方她负责苏珊的作品。表面上看,莎伦给人感觉很强势,但是对于她的朋友而言,她为人温暖有趣,并且极其忠诚。 桑塔格的第三次癌症症状开始显现,她的女管家苏基·琴坎——她已经同苏珊相处十年有余了——在给苏珊放洗澡水的时候,发现她的后背上有淤青。苏基一周为苏珊工作五天,搞搞卫生,做做饭;她们之间不停地闲聊,而别人则一头雾水。 2004年的3月,诊断出来了:骨髓增生异常,可能导致一种特别凶险的血癌。桑塔格的儿子,戴维-瑞夫——一名五十二三岁的记者——在最初的检测结果出来后,陪着她去医生那里做了一次复查。 戴维很高,非常优雅,就像罗马硬币一样英俊。他的神情有几分像是一个皇太子,突然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民主国家。 医生指出了可能出现的最严重情况:没有任何治愈或者缓解的机会。他建议桑塔格什么也别做,用剩下的六个月左右时光好好生活。 在苏珊的诊断结果出来之后的几个星期里,苏基注意到她有时候会说“哇哦,哇哦”,然后闭上双眼。苏珊告诉她那是疼痛。 不可避免地,这次最近的疾病让人们想起桑塔格在1975年第一次恐怖的癌症诊断。当时她四十出头,被诊断出乳腺癌四期。在她最初咨询的那些医生中,没有一个认为她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但是她找到了侵略性的疗法,活了下来。从那以后,对平凡疾病和平凡结局的超越,成为了她身体的部分,生命的丝缕——她就是一个寻求治疗的人,她解答她的疾病,仿佛它是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是一个最高等级的逻辑拼图。“我闪烁着生存的光辉”,她在八十多岁时写道。与死神的冲突构成了她那黑色魅力以及作家姿态的一部分。在一篇关于摄影的文章里,她写过有关“死亡的性吸引力”,这就是她所呈现的一种性吸引力,那种不断靠近它、吸进它的气味,然后转身而去的危险与兴奋。 P24-26 序言 我忘了怎样呼吸。我正被拽到水面以下。那位出租车司机把我送进急诊室,因为我在车上昏迷了,而我母亲抱不动十二岁的我。 在《死亡的脸》(How We Die)一书中,合温·努兰描述了肺炎对身体的影响:“那些被称为肺泡的微型气囊肿胀起来,并被炎症所破坏。结果就是,正常的气体交换受阻,血氧因而降低,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会堆积起来,直至重要的功能难以为继。当氧气水平降到一个关键点以下,大脑会通过更多的细胞死亡来体现这一点。” 有人给我戴上一个面罩。我尝到了氧气的甜美,就像品尝天空一样。 我发烧107度。在家的时候,母亲把我放进浴缸,里面放着冰块。在重症监护室,我的手臂上插着各种管子或者蛇形物;护士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一个实习生把一根针头插进我的动脉,测量氧气水平。旁边一张床上,一个婴儿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这就是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 三周后,我出院了,但没有彻底地好起来。 咳嗽非常严重,就像有一头动物睡在我床上,如影随形。最糟糕的日子里,母亲试图让我待在家,不去学校,但是我非常固执,一定要上学。 每到傍晚我都要发烧,浑身颤抖地吃完晚饭,做好作业,洗完澡。毫无疑问,这就是将永远伴随我的感觉了;没有一个方式,可以形容发烧之后的状态,或者说,即使有这样的方式,它也是苍白的,难以令人相信的,因为发烧就是一个世界。 醒来时睡衣被汗水浸湿,床单也因为汗水而湿透。汗水是令人感到羞辱的,是某种要加以遮掩的东西;发烧同样令人羞辱。 咨询了一些医生,也开了一些抗生素,我频繁进出医院。我父亲——本身就是医生一在那些医生说话的时候,非常安静。没有一个说法能解释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有一天,当我咳嗽的时候,纸巾里发现了血。口中有血的味道。我知道,这意味着我要死了,于是我做了明智的决定:不告诉任何人,包括母亲、父亲、姐妹们,以及我的医生。 在现实世界里,我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十二岁孩子。在我第一次得肺炎期间,母亲的一个朋友用纸板盒为我做了一个小房子,里面有一只毛皮做的玩具老鼠,穿着一件蓝色的方格花布裙,还有小小的床罩、扶手椅、衣服以及书本;我喜欢这幢房子并拿它做游戏,尽管我早过了那个年龄。我是一个依然会和穿裙子的毛皮老鼠玩耍的女孩,努力地想要理解咳血这件事。 我母亲千般设计,万般恳求,打电话给各种各样的医生朋友,为我预约了一位著名的肺科专家。当我最终走进他办公室的时候,母亲对医生说,我每走上一段楼梯都会上气不接下气。那位医生问我感觉如何。我只字未提我正在咳血的事情。我只是说:“我感觉很好。” 与此同时,我阅读一些奇怪的书籍。我读的书,无一例外都有关种族灭绝:普里莫·莱维,埃利·威塞尔,还有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第一手记述。对于这些书籍,我有着一种巨大的、永无止境的胃口,不仅仅是因为有人死去,还因为死亡的数量惊人,包括儿童、战争、大屠杀,以及壕沟里赤裸的尸体。我一本接着一本地读这些书。我阅读时,带着某种类似于欲望的东西。我想要看到儿童死去。 …… 当你离死亡如此之近,以至于可以呼吸到它的气味时,是什么感觉?我无法回到我能够明白的那一年,但是我想要尽可能来到离它最近的地方。 在被诊断出食道癌之前,希钦斯的健康也许只不过稍微有点糟糕罢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想要直视死神的眼睛。”正是这种直视,我们罕有人能做到。苏珊·桑塔格曾经写道:“一个人无法坚定地看着死亡,就像无法直视太阳一样。”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甚至不能想象我们自己的死亡:“想象我们自己的死,真是不可能的;无论何时,当我们试图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察觉,自己实际上依然是作为旁观者而在场的。”当我们所爱之人死去的时候,我们沉浸在失落、爱以及害怕之中,那样难以自拔,以至于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更别说直视了。 有趣的是,想象力非常迅速地把死亡变成某种别的东西;我们非常迅速地逃离,聪明机智、手段多端。“你的父亲沉睡在五英寻的水下……那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我们能够(假如我们足够努力的话)把死亡变成珍珠。不然,假如诗句是“那些不是珍珠的就是他的眼睛”,会是怎样? 但是,如果不直面相对,又怎样去看?在我的脑海里,我把我正在做的工作看成逆向的传记,一个从死亡开始展开的整个人生。 在这本书中,我一直试图避免浪漫化,而是紧密注视正在发生的事情,不会改变方向使其成为慰藉之物,或者委婉表达,或者回避躲闪,或者齐整结局。我一直避免任何朝向抒情、不够诚实以及虚假救赎的冲动。我想要非常安静地、清楚地观看正在发生的事情。 毋庸置疑,人们在浏览这些死亡的时候,暗地里想学习的东西是如何彻底地避免死亡。那就是人们正在寻找的些许信息。然而,除此以外,想想《尤利西斯》中利奥波德·布卢姆在一块墓地里幻想引诱一个女子的段落:“爱在墓碑之间。罗密欧。快乐的香料。死亡之际,正是生命之时。”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绝妙的启示录……这是凯蒂·洛芙至今好的作品。她让人们看到,对于死亡,我们感兴趣的不只是结果,不是后那些事,不是名利与后代;相反,是这过程中如何与死亡相处,家庭和友情如何维持。一句话,就是在死亡之中如何活着。 ——《巴黎评论》 精彩至极!我躺在床上读,站在厨房读,走在路上读。谁会愿意跌跌撞撞走入那个静寂而神圣的领域呢?答案是,我们都想进入。这本书以优雅的姿态把我们带入那片神圣之地。 ——《纽约时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