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为著名艺术史研究者李霖灿的文集,共二十二篇文章。通过对书法、绘画、诗歌、瓷器的欣赏,抒发艺术之美与人生之感悟。开篇即谈只有从容的态度才能欣赏人生,中间通过对历代文物与艺术品的欣赏谈人生之种种,末篇则谈人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慧眼欣赏,且一经欣赏,便可化腐朽为神奇。
此书文字流畅、赏析精美,且配以大量精致图片,实为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佳作。
| 书名 |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作者 | 李霖灿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为著名艺术史研究者李霖灿的文集,共二十二篇文章。通过对书法、绘画、诗歌、瓷器的欣赏,抒发艺术之美与人生之感悟。开篇即谈只有从容的态度才能欣赏人生,中间通过对历代文物与艺术品的欣赏谈人生之种种,末篇则谈人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慧眼欣赏,且一经欣赏,便可化腐朽为神奇。 此书文字流畅、赏析精美,且配以大量精致图片,实为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佳作。 内容推荐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美与日常生活的书。 在李霖灿先生眼中,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 如何欣赏美呢?李先生从自己熟悉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他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把这种美扩展开来。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赏”的眼镜,让我们戴上这副眼镜后,能在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目录 序一 李霖灿先生与中国美术史教育 陈葆真 序二 海天远隔的高山流水之情 杨福泉 序三 天雨流芳 李在中 引言 第一讲 忙迫与从容 第二讲 中国艺术中的幽默感 第三讲 苏东坡的美丽谎言 第四讲 骏马的灵感 第五讲 顾恺之和维摩诘像 第六讲 中西艺术思想异同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 第七讲 诤情·画意·哲思 第八讲 艺术·史情·史识 第九讲 花鸟与人生 第十讲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第十一讲 书法的欣赏和启示 第十二讲 观万物生意 第十三讲 两风里的话 秋色欣赏的层次 第十四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第十五讲 林木之美的欣赏与体会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第十六讲 石不能言最可人 顽石的欣赏与启发 第十七讲 黄粱一梦,陶艺千秋 磁州窑枕的无限启发 第十八讲 混沌里放出光明 墨韵的欣赏 第十九讲 线条的爽朗和雄辩 第二十讲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超凡入圣的崇高摄取 第二十一讲 边疆民族的智慧 纳西民族的生死观 第二十二讲 触景生情,点铁成金 试读章节 第二讲 中国艺术中的幽默感 很多朋友都误认“幽默”是舶来品,而且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项精华,我大不以为然,因为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上就有了《滑稽列传》,有那么多幽默的人和事,怎能说中华民族不懂幽默? 孔老夫子也常常为人所误解,总以为他道貌岸然,哪里懂什么幽默?但是《论语》上记载得很清楚:“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小题何必大作?其实在他老人家心中得意非常,所以子游一加抗议,他立刻面不改色地说:这不过是一句玩笑的话罢了!莞尔一笑。孔门弟子真会描画,描画得妩媚动人,谁说孔夫子不懂幽默?干载之下,犹习习然炙其温馨。 比孔夫子再早上两三千年的中国人都还懂得幽默呢。不信,请看在陕西扶风地方发现的一件仰韶陶器,在红陶残片之上,有一个“尴尬”的中国人面孔!尴尬是我们迄今常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是在艺术品上表现得如此充沛,当以五千年前这位大艺术家为第一,手法干净利落。面型初具之后,只用了三笔——眼睛和嘴巴,就使一个尴尬万分的表情流传千古,到现在还在我们心中激起回荡的共鸣,而所用的工具只是一个指头。扼要的三划,尴尬而悲怆。是在嘲笑自己,或在嘲笑命运呢?这使我们想到了俗话上的“哭笑不得”,也使我们想到了八大山人的那“哭之笑之”的有名署款,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 在长沙发现了一批青铜的胡人笑俑,现藏在旧金山的布伦达治馆中,时代当在周至汉代之间。请看这几位椎髻胡俑的满面笑容,在高高的颧骨间,满脸堆下笑来,笑得如此憨傻充沛,人间有什么开心的事令人绝倒如此?我每一瞻视,不禁万斛愁销,而且受其感染,笑不可仰,如山忧患一时俱空! 在华府的福瑞尔美术馆中收藏有一对青铜虎形牺尊,体型长大,表情“蹒跚”,面部表情令人笑绝,额上皱纹叠落,獠牙锯齿如画,稚憨可爱,我每一次和它们对面,都忍不住说出了我的知心话:老兄,你当赶快去找牙医师做齿列矫正,不然,怎样吃东西呢?——据说当日采集人(姑隐其名)得到这对铜虎牺尊之时,大喜过望,什么也不采集了,立刻包架飞机,径直飞回了美洲。可见他对这副虎面笑容是满意到了极点了!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试想想原制作人的惨淡用心。 战国时一面金银错的猎兽纹镜,亦同样传达中国人的幽默巧思。图面上故事如画:在起初时“金钱豹”仗势欺人,但是一旦骑马金甲武土亮出了短剑,虎豹自知不敌,立刻化猛为弱,要向骑士腼颜乞和,看它那委婉拒战的手势表情,真使人忍俊不禁! 汉代有许多说书人的优伶俑都使人发噱,在这里只举一尊以见例,看这位手舞足蹈的说书人,手执棰鼓,眉开眼笑,正在讲人间最最有趣的故事,试把这位笑倒世间的说书人像移作太史公《滑稽列传》的封面,请看他上翘穹苍的脚板丫子如何得意忘形…… 在图画中这种令人绝倒的例证更是美不胜收,宋代的易元吉为了画猿猴,亲自跑进深山老林与猿猴为伍,结果他不但得到了猿猴的真性情,而且进一步得到了猿猴的幽默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他的《猫猴图》小卷,画一位孙行者抱着一只佩着彩带的小猫咪在扬扬得意,面孔上发出会心的微笑。小猫咪在猴子怀中亦面露笑容,但是它的哥哥(也可能是姐姐)远走逡巡,高翘着尾巴充满了惊讶和戒慎恐惧。在这个两两对立的圆周形构图上,一边是扬扬得意和嬉笑如常,另一边则是悚然而惧,惊讶万分,相映生趣,幽默异常!孙行者哪有这种闲情逸致去恤老抚幼?一切都在这位艺术家的拟人幽默感情之中。 宋人杂剧的《眼药酸图》‘图引亦令人有会心的微笑。这幅“一边半斤,一边八两”的构图,使人想到了赵孟频的《鹊华秋色图》和塞尚的《玩纸牌者》,都是双边对立的好章法。在这里,一位是戴高帽着长袖袍的眼药推销员,浑身上下都是眼药的广告,眼睛的图样画满了全身,真成眼光菩萨现身说法,另一位则偻身向前,一手尖尖地指向自己的眼睛,他正是患有眼疾的病人,二者供求相需,一拍即合,有多少变化曲折,真是一台好戏。看画上人物的姿态、服装、动作、表情,丝丝入扣,如闻其声,想到现今我们语言中尚有“卖膏药”的讽刺,庙会或草台戏场亦时有卖药商人大吹其法螺,古今中外一也。对画体认,能不莞尔会心? P14-19 序言 序一 李霖灿先生与中国美术史教育 李霖灿先生(1913—1999),河南辉县人,原修业于西湖的杭州艺专(因抗战迁校,1938年与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址在湘西沅陵),1938年毕业后不久便到云南丽江一带研究纳两文(1939—1943),1949年赴台后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60—1961年随国宝赴美展览之便,得以参访美国各大博物馆珍藏中国古代名画,时撰专文介绍,多刊载于《大陆杂志》。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之后,李先生并应台大历史系之邀,开授中国美术史,前后长达二十年。李先生的课在当时可称盛况空前。课堂在文学院204室(现今的会议室),原可容纳最多六十人的教室,往往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只好踮起脚尖,将上半身搭进窗口旁听。此课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台大并无通识课程,此课是唯一的艺术导论。更重要的是,台湾当时的经济水平并不高,一般人生活仍然十分艰辛,照相机只有较富裕的人才买得起,而且市面上的影视资料极为稀有,名画艺品更属稀奇;当时全台北市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和省立美术馆等三处有些展览;艺术图书不但稀少而且价格昂贵。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的幻灯片在当时便成为神奇而珍贵的视觉材料,而此课上课方式是看幻灯片、欣赏名画及工艺美术;再加上教材内容又是外界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而讲解的更是专家,因此,其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尤其吸引人的是李先生深入浅出、轻松自然、寓教于乐的教学风范,因此他的中国美术史一课风靡校园,修课的人有时达七八十人。李先生的声音沙哑,语调低沉和缓,言谈风趣,听者在自然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随他走进了中国古代艺术殿堂,随他神游云冈、龙门、敦煌的石窟艺术,历览古代书画和器物世界的多彩缤纷。李先生的授课方式十分随兴活泼:有时安排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看真迹,有时配合当时展览,带我们去看西洋名画复制品特展;更有一次带我们去坐在东吴大学旁边外双溪中的大石头上,在那儿讲了一堂中国山水画。他的课没有书目,没有讲义,没有阅读作业,也没有考试,只要求一篇期末书面报告。 李先生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带领学生欣赏中国艺术作品,以最自然轻松的方式推广艺术史教育。那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的治学方式。他虽然对学生要求不多,但自己却勤于研究和著作,李先生阅历宽广,历览海内外名迹并勤于为文介绍。他的文笔清新,偏好以小品文方式叙述作品特色和来龙去脉,而不作严肃的学术论辩。他几部重要的著作,如《中国画史研究论集》(台北:商务,1970)、《中国名画研究》(台北:商务,1973)、《中国名画欣赏》(台北:“行政院”文建会,1986)、《中国美术史稿》(台北:雄狮,1987)等,多呈现这种写作风格。正因为如此,他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入门。在中国美术史的推广教育中,李先生是个开拓者。他轻松愉快地将艺术欣赏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艺术生活化的典范,而他所写《艺术欣赏与人生》(简体版改名为《李霖灿读画四十年》——编按)一书正具体反映了这种生活态度。 书中一共收录了李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绘画、佛教美术和工艺名品,以及云南纳西族的生死观。其中有关中国书画、佛教美术和工艺名品等二十一篇文章,都是他多年来在台北各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上课时的教材,资料丰富,讲解精湛。而唯一介绍纳西族生死观的一篇文章则别开生面,引人深思。由于李先生年轻时曾到云南研究纳西族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文化,因而深深地爱上了当地的人文与景观。也因为如此,他在下笔介绍纳两人的故事与思想时态度特别亲切,描述十分细腻而效果也意想不到地动人。这二十二篇文章篇篇精彩,不论何种主题,他都从容不迫地以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描绘生动,引人人胜。其实在同时,他也正借由“体物言志”的方式,随时向读者揭示他的生活与处世态度。在其中他不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如何去欣赏一件艺术品,并且随时提醒大家:生活当中无处不蕴藏着艺术之美,正如他在书末篇的结尾中所说的:“行文至此,人书俱老,可以得一全悟:人间到处有奇景,触景可以生情,传达文心有妙笔,妙笔可以生花,只需脱略世俗洗涤铅华,便能化腐朽为神奇,点黑铁成黄金,一片佳景当前,请即珍赏人生!” 李先生对推广中国美术史教育的贡献,以及对纳西文的研究成果,功不可没。虽然他已于1999年逝世,但是学界对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仍然充满敬意。2004年,在他的公子李在中先生和历史博物馆馆长黄永川先生的努力下,举办了“李霖灿教授学术纪念展”。而今雄狮图书公司又将再版他的《艺术欣赏与人生》,足见他的学识和写作风格受读者敬爱的程度。在李先生此书再版之际,个人重新阅读书中的二十二篇文章,有如再次聆听他沙哑、低缓的声音,从容、自然而妙趣横生地讲解各类艺术精品,阐述他的生活哲理。其生动引人一如往昔,让人忘了他已离去。 陈葆真谨志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