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锦里。
老城古街总是人满为患,无论春夏秋冬。
清末民初的古镇建筑风格和街道两边的例如蛋烘糕、棒棒鸡、伤心凉粉、豆花、三大炮以及其他叫不出名字的美食,无一不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除了这些,古街还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特色——裁缝铺,老式的那种。
小小的铺面,一般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外面竖着布招牌。招牌上,那个婀娜多姿的旗袍女子随风摇曳着,她上挑着眉眼,直勾着门外的游客走进去,即使不买些什么,就光是看看那一水儿的旗袍,摸摸那水滑的料子,也不虚此行了。
人无衣不暖,衣无锦不丽。说的就是成都老城区这个有名的行当。
“锦里”高定手工店铺就开在武侯祠大街最显眼的地方,在寸土寸金的商业街上占去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店面那块大大的黄底黑字的梨木招牌,被太阳一照,晃得人倒是看不清上面的字了。不过这并不重要,谁会注意这老旧的牌子,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是新鲜感,而这间店面装修得敞亮,灯也打得亮堂,刷得粉白的墙面,展示台上摆着一排齐整的高定服装,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是周末下午三点的商业街,逛街的人很多,“锦里”店里的这四个高大帅气的男营业员更是引来不少怀春少女的张望,她们在店门口晃了又晃,挽着旁边小伙伴的手,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看见店员望过来,却忙着低下头羞红了半张脸,闹市繁华。
而推开“锦里”那个通往员工休息室的隔断,再走过那条由青石板堆起来的十二级台阶,转个弯后,才会发现内里别有洞天:长长的走廊,两边是蔷薇花架塑成的绿篱,大门为三开间与左右耳房的形状,全木结构,又兼容了南方的敝厅、敝廊和封火墙,庭院寂静,是典型的巴渝建筑。
一个隔断,两个世界。商业街的吵嚷声都被阻隔在外。
院子的后门开在安静的小巷里,门上没有门牌号,没有标记,是一扇很普通的小木门。
颜晏进入巷口后便开始很认真地在心里默数:“第一家,第二家……”她一直数到第三十五家。
到了!她抬起头,默默地打量起眼前这扇木门,它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她没法肯定这就是论坛上大神给的那个地址。
她低下头去看手机聊天记录上的门牌号,又对着这扇门看了一会儿,停顿几分钟后,又重新倒回巷口,数了第二遍。
是了,没错,就是这里。
她滴溜溜地转了转眼睛,心里想着,也许真正的大师都很低调、很有性格、行为朴素,更何况后门也不需要建得太奢华。颜晏企图说服自己,她紧了紧背在肩上的包裹,然后抬起手臂,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轻轻叩响了门。
等待片刻,门就朝外半开,门里先探出了一个圆脑袋,是个盘子脸,浓眉大眼的年轻人。他上下打量着颜晏,眼神热情却有着分寸感,合适地拉近距离却丝毫不让人生厌,而后他的眉毛眼睛都笑成了一团,十分喜庆,随之让出整个身子,把门全开示意颜晏进来。
他热情地自我介绍道:“你好,我是唐阿三,让我猜猜……”他故作神秘地晃晃脑袋,“你就是颜姑娘吧。”他没有用询问的语气,说起你是颜姑娘吧,是很肯定的样子。
颜晏偏过头,笑得温婉:“是的,我是颜晏,我与唐大师约在今天见一面。”
颜晏生得很自,眼头圆圆的,眼尾却微微上挑,笑起来像弯弯的月牙,只剩下亮亮的黑眼珠,显得一双眼睛更深邃,好像身体里藏了一颗夜明珠。今天她穿了简单的白色针织衬衫裙,披肩的蓬松卷发,红色的玛丽珍皮鞋,背着一个四四方方包着麻织蓝色斜纹格子的包裹,全身上下没有一件配饰,看起来干净漂亮。
“我带你过去吧,去见唐……”唐阿三重复了几遍也没说顺这句话,他看见颜晏朝自己投来些疑惑的眼神,顿了顿,清了清嗓子,终于捋直了舌头,“去见唐大师!”他挤眉弄眼地收了话尾。
颜晏要见的唐大师,是一个旗袍制作与修复大师,据说还是个业界颇有盛名的大师。
这件事要从两周前说起。
颜晏毕业于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她在这个世界排名第一的牙科学校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天,接到来自市公安局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人遗憾地告知了颜晏关于她母亲的死讯,煤气中毒,是自杀。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