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分类
作者 (英)奥利弗·詹姆斯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代代相传的坏脾气,容易失控的情绪,貌合神离的家庭关系……这一切似乎令人绝望。我们为何会迎合父母?父母是如何把孩子抚养成“小恶魔”的?兄弟姐妹问的争夺大战到底是因为什么?寻觅伴侣时,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标准又是谁决定的?

奥利弗·詹姆斯著的这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将带你回顾自己的成长史,逐一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使你懂得该如何爱身边的人,明白该如何走下去。

内容推荐

为什么我们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为什么我们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为什么父母非得用一种让双方都难受的方式与我们相处?

先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

 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身份认同

 虐待是父母子女拥有相似之处的一大成因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二章 14年后,皮驰斯像母亲那样死去

 皮驰斯的童年

 皮驰斯的少年时期与成年时期

 为何皮驰斯的死因与葆拉如此相似?

 为何比起两个姐妹,皮驰斯与母亲更为相像?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三章 你不是生来如此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研究发现的共识

 基因之外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四章 “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虐待或关爱造成同胞间的差异

 精神疾病的真正成因

 出生前经历的影响

 幼年时期至关重要

 早期照料对皮质醇调节的影响

 不同形式的虐待如何将我们塑造为不同的成年人

 与童年虐待有关的广阔社会环境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五章 我们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出生顺序(家中排行)

 性别

 偏爱

 偏爱与同胞竞争

 蒙上污名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六章 当年的父母可能和我们一样

 性格特征如何在家族中传递

 父母养育造成性格特征的代际传递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七章 “天才”必然不快乐吗?

 能力养成

 成功者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病态

 总结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总结 傻瓜,都是环境惹的“祸”

附录1 对遗传性的科学探讨

附录2 对双胞胎研究的7项质疑

附录3 明尼苏达双胞胎分开抚养研究的漏洞

附录4 相信孩子,才可以改变

致谢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身份认同

言传

实际上,父母会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么是“正确”的言行方式。最初,养育者掌控着婴幼儿的一切事宜。当儿童到了懂事的年龄,父母就会教导他们吃喝拉撒睡的正确方式和正确时间,同时教育他们应该如何回应成年人。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会对他们的某些言行大加鼓励,而对其他言行大加抵制。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悦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并学会对父母的话全然照办。举例说,我在写作时会冲孩子们大喊,让他们不要打扰我,而其他时候我会鼓励他们保持活泼好动的性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终结果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他们会对这些品质十分重视(同时也满怀希望,因为他们能够乐在其中)。同样地,有时我和妻子都会表现得十分争强好胜,我们尽管没有特意教孩子这样做,却会在不经意间将这种习惯教给他们。我不断激励儿子进行短跑训练,对他进行指导,因为他很想在足球比赛中比其他队员踢得更好(当然了,我也希望他能比别人更优秀)。我曾经直接对他说:“打败所有人吧!”孩子们性格的养成,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

身教

不同于父母的主动教导,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认真学习父母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一丝不苟的模仿。在我的女儿6个月大时,我每天清晨会做瑜伽,用鼻子不断快速呼气吸气,发出很重的鼻音。她看到后居然模仿起这种抽鼻子呼气吸气的声音,这让我们感到既惊讶又好笑。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不断模仿这种小细节,不论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上。在本书开篇我和儿子的那段对话中,他提问时会说“为何?”——这是我提问时偶尔会用到的语言。当然了,他们也会模仿父母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行为模式,包括守时、好斗及消极情绪。

虽然我会培养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教他们学会充满创造力,但我仍要承认自己有时也是一个不那么道德的坏榜样。举例来说,我开车时多少会对交通规则疏忽大意,比如不系安全带、超速,有时甚至在开车时打电话。实际上,这些习惯都源于我的父亲,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年我7岁,父亲开车送我们上学,因为想抄近路,便违法地选择了一条伦敦的私用公路,而车在那条路上抛锚了。这种身教式的习惯在我们的家族中世代相传。天啊,我都担心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习得我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然而,有趣的是,看多了我的违规行为,他们自己开车时却表现得完全相反,竭力避免做出这种违法行为,或许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中会结合我妻子截然不同的做法——她绝对算得上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司机。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够发现,家庭动力结构,也就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模式,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巨大。

作为父母,我们言传与身教的内容几乎永远不一样:“照我说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举例来说,大多数父母会教育孩子说谎是错误的,然而,有时孩子去接电话,而我们恰好不想与打电话的人交谈时,就可能奋力摆手示意孩子,让他们告诉对方我们现在不在。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孩子们明白凡事总有例外,规则也可以被打破,我们有时会口不对心,而信息也有混杂的时候。

就父母双方而言,他们的观点产生分歧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例如饮食健康、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以及我们家的例子——交通规则问题。父母会做出不同的示范,然后孩子们会以如何做能够吸引父母注意和关爱为标准,对这些不同示范进行筛选并做出最终选择。

有时孩子们甚至会完全复制父母的某些行为,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基因造成的,然而事实绝非如此。我的儿子绝对没有遗传让他说“为何”这句话的基因。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父母的个人风格、性格特征及行为模式。作为刻苦勤勉的好学生,他们敏锐无比。有时,我的孩子们在指明我的失误时,尖锐得让人逃无可逃。

……

P4-6

序言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最新研究证明,基因并非是心理特征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原因。诸如身高、相貌及眼睛颜色等生理特征的确会在基因的作用下由父母遗传给子女,而现在的研究似乎在极大程度上表明,诸如精神疾病、高智商以及内向羞涩这些特征则与子女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序列联系不大,或者可以说基本毫无关联。

换言之,后天培养的模式才是让我们与父母或祖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准确来说,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是诸如斤斤计较、幽默感、尖酸刻薄、厨艺精湛、棍棒教育、爱的感召又或者是暴躁易怒等特征。

为什么你会成长为现在这样的人?这是因为无论是在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某些特别的方式让你与父母双方联系了起来。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与父母毫无二致或极为相似,但也有可能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养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养育对你的成长至关重要。而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则受到他们接受的养育方式影响,我们可以将根源追溯到祖父母,甚至是更早的祖先那里。有力的证据表明,90%的受虐儿童在成年之后会患上精神疾病;而70%的受虐儿童在成为父母后,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当然,后天养育大部分都是积极正面的,比如父母表现出的关爱体贴、亲自传授技能或是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但几乎所有家庭的养育模式中都免不了消极阴暗的部分。在此我要强调的是,重复过去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常常希望通过改善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加富足的生活,而政客则对我们的这种心理大加利用。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点,就知道一旦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那么,比起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股票、股份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将爱传递下去才更加重要。

后记

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个时间节点做出与父母一致的选择,为什么我们会像父母一样冷不防地发起脾气,为什么我们甚至会和父母从事相似甚至同样的行业,为什么离开了父母后仍会觉得他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对此潜心研究多年,并在本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得出结论: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先后天之争,学界仍未定论。关于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可能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引发我们对教育模式的思考,救赎自己和身边的人,让我们以后过得更幸福。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启浪出版公司

2018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奥利弗·詹姆斯又一次做到了——在思想层面,他再一次对后天培养远胜于先天遗传的事实进行了杰出、英勇、尖锐的辩护。这本书可读性极强,融合了作者担任心理医生时遇到的大量真实案例以及对科学证据尖锐而清晰的分析,进而阐释了人们通常忽视了个体早期受到的虐待是后期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一事实。

——伊恩·罗伯逊(IAN ROBERTSON)教授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这本书不仅解开了大量的基因谜题,还让我们重新开始关注一项关键问题:全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下一代,尤其是在他们小的时候?奥利弗詹姆斯用大量研究证据、逻辑原理、个人实例、热情和诙谐幽默的表达,完美地完成了这两项工作。

——约翰·里德(JOHN READ)墨尔本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