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暮钟偈--我行走的生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孝义
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无人的去处才能叫得上一个静。寺院里已经空空洞洞地没了一个人,可曾经有人来过的地方,还是会留下许多的印迹,像水泡过的土地。没有接待过生命的地方,会让你从眼睛到手背都能感受到一种像水一样的清纯,凉得沁人心脾!西跨院即是这样的去处。几处白色舍利塔,自由而散漫地疯长着的野蒿,再就是远处连绵的群山。我喜欢沐浴在这份久远以来一直未被裁剪过的宁静之中,哪怕是变成一处失掉生命力的泥像或是古树也是好的啊!唉——想,终归是想,也只能是想!或许是因为待得太久了,蹒跚挪移而来的老义工口中绵绵不断的佛号声,打扰了我的这份闲想。看着他不时撩起的眼神,总是笑眯眯地在慈祥与无念之间闪烁,于是便放弃了委身于泥胎的打算,笑笑,随了他又回到药师殿前。日头低了,四周大块的阴影,已经被满院的花树分割成了众多像筛子眼状的网格,可堆集起的斑驳却始终未失慌乱,只是沉静地等候着夜色的统一。

天愈发地暗下来。越过东北角丛树掩映的矮墙,断断续续的佛号声从大雄宝殿中传了过来。咚咚的木鱼声就穿插在这声声不断的佛号声中,起荡、回旋。我信步走到矮墙的葛藤处,可佛号声却在一声清脆的引磬声中戛然而止了。六七个身着黄、赭、灰不同袍色的僧人从佛堂中走出来,角门外,各自风一样地隐没了。遗留在眼睛里的黄、赭、灰诸色却久久不能消化下去,僧人的形象也一同陪伴了来,在脑海中镶嵌着。于是,就又生发出另一份的神秘与久远以来似曾相识过的宁静巧遇了,冲击着思维。

静,搀扶着夜色终于来了。苍白的圆月端端地坐在西殿挂角的檐上。这个尘凡的大地上便又多了一分安详与静谧。黑漆漆的山色栖身过来,整个天地仿佛被揉搓成一个整体,装进了木桶里。远远的那团焦墨般的黑该是峰顶了吧!夜色中的山顶该是什么样子呢……寄居在客房中,唯有思想与耳朵是自由的,随着秋螟声、夜莺声、布谷鸟声,不停歇地游离着,流窜着。深夜山里的各种声音永远像月光在湖水中摇晃,无意却又总是有意。闭上眼这声响便忽远忽近地传来,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一会儿高上去一会儿却又掉下来。来了便不愿离去,非要在这里赖上一会。一声传来,另一声也许会隔上一会儿,也许就一刻不停地追赶了来。这声音不一定来自同一个地方,也分不清是在什么地方,只是在夜色的包裹下,来来去去。深得像钢丝在心问划过了一道深痕,淡得却像露水浸润了一下眼睛便溜走了。任你追’任你赶,这声音就是不回头地跑回到来时那片深远的群山里去了。睁开眼,院子里昏黄的灯不知什么时候亮了,拎着水壶的小沙弥匆匆从门前闪过,这山间各种的“梵唱”自是打动不了他的。在这孤寂的山寺中,我不知千年来曾有几人留意过这声音。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匆忙而过的山音不知是否记住了我,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记住它们多久。  月色苍白,在院子七八盏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苍白。东院般若殿的号声在咚咚咚的木鱼声中又响了起来,比傍晚时只是多了一丝的空旷与悠扬。一声领,长长的像撞响沉寂万年的铜钟;众声随,在连声木鱼声中飘荡。凝神细听,仿佛是一块仲夏的寒玉包在了心问,让你能久久地品味其中的无尽宁静。在古寺的树影里、青瓦间,这佛号声也不知厮磨过多少遭了。

P14-15

目录

村景三画

膜拜道路

湖的色彩

暮钟偈

水墨酣漓七里海

己丑年壬申月庚戌日谒蒲松龄故居

山居·山人

美哉,109国道

涂满泥浆的古迹

寻白瀑寺

探访千古奇丐武训故里

甲午孟夏游房山圣莲山记

鸡鸣驿

古河长流

古道西风瘦马

夜宿石头村

湖下的村子

甲山之战

到兴城去看海

风风火火上梁山

游潭柘寺

河南大峪

深山里的行走

百里画廊画百里

文化聊城

幽州村

孟子故里邹城行

定州贡院.

草原天路

序言

在人类多姿多彩的休闲方式中有一种叫作“行走”。而每一个喜欢行走,甚至是将行走与生命绑定在一起的人,我便将其称作!行走的生命”。1800年前,曹孟德在碣石山上曾感叹生命短暂、韶华易逝,而吟诵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他那份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心情或许作为常人很难理解,但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有拓展生命宽度、优化生命质量的渴望号瞳憬,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生命的意义。“行走”之于每个喜欢行走的生命来说,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说,在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入,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生命的严肃面对中,山川湖海之于我们就像是诗、酒与爱情。于是作为一个喜欢行走的生命,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份浓缩了的执着,义无反顾地投入或笔直或弯曲或泥泞或陡峭的路途之中,甚至有些人会沉迷其中,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抒发”这份热爱!这或许就是行走的意义,无须语言,最直接的解释便是用行动来表达所有的情感。

关于“行走”背后的原动力,有人说,这是生命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自然属性;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来自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潜意识下的驱动,因为人类有征服自然、崇尚自由的天性。但不管怎么说,千百年来不分种族和地域,总有一些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上路,而且坚持走下去,并将生命真诚彻底地交给路途!至今记得二十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一位退休的老教授用几年时间骑行全国的报道时,那一刻激动的心情。那时,我不理解老人究竟为什么会忍受着路途的艰辛与煎熬,而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但是后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驴人”,我便渐渐明白,那是一种流淌在血液之中的与生俱来的向往与冲动!

“记忆一路的真实,感受真实的自由。”因为路途中那无数新奇与未知的招引,于是生命中那份追求自由与征服险难的天性便进发出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是徒步等“驴行”方式不断涌现,个性之光得到极大的张扬,这些更具挑战性、冒险性甚至是自虐性的“行走”方式,实际上更突出了人类的本性,也更能与自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一个真正的“驴人”,始终是在用路途当作文字,书写着生命! 生命,行走的生命!

远古时期部落或群体的流动,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生存的环境而进行的大规模的迁移;战国之后,除游牧民族还保留着集群行走这种生活方式外,农耕民族已经逐渐以土地为凭依开始稳定下来。于是这时的行走,由集群开始变为了个体。而个体的行走,主要是一部分精英阶层对政治与人生的一种追求,无论是游侠死士还是说客文人都不断地奔走在诸侯国之间,推行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甚至是奉献自己的生命。苏秦、张仪缔结纵横之策,孔夫子周游列国……几乎先秦诸子、文臣武将就没有一个不是在列国间,先寻找到一位英明之主,之后才成就一番事业的,包括秦汉时期的一大批贤能,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应该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们用双脚走出来的。历经魏晋的刀剑杀戮之后,社会的精英阶层沉寂了好一阵子。他们以不与当权者苟合的态度一度沉寂山林,于是造就了“魏晋风骨”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之后,陶渊明、谢灵运之流开始将浪迹山林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并从此开创了一条中国文人纵情山水的鲜明文化支脉。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门阀、自荐式的社会举官制度被废除,于是普通人便不再依靠“自我推销”的方式去投身官场了。这样,政治阶层的“个体生命的行走”时代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文化阶层的“个体生命的行走”时代的来临。纵观盛唐时期的诗人,可以说无一不是游历过全国的大好河山后,而诗兴勃发、佳作不断的。他们的才情与路途最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生命应该依靠行走来完成一次次的喷发,像一直驰骋于大漠的匈奴人,他们便是一种人性之中血性始终保持高亢状态的标志。元王朝在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尚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保全“残喘”之局时,却已经一路驰骋直至饮马多瑙河河畔,完成了一次东亚人类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行走”。然而这种“血性”的行走,只延续到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便被强大的中原文化所同化,而且同化个梦。这也是我一直的梦想1 2008年奥运会前夕,一名19岁的高中生单车赴藏,往返40多天,最远到达珠峰脚下。而后一位60多岁的陕西老人又步少年后尘再赴西藏。之后赴藏者接连不断,这一切仿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那片纯洁的天空,为了那片覆盖着白雪的山峰,而作为征服者,同时他们也是为了征服脚下的那条艰险的道路。也许“驴人”总有一种情结,便是对道路的无止境的膜拜心理。那一切的快感与乐趣、追求与新奇全部都在或笔直,或弯曲,或泥泞,或陡峭的路途之上。马永军逝世,数千名摩托友在论坛上祭拜这位万里独行侠。他逝于一种对道路永久而痴迷的爱恋,而最终以生命的形式祭奠了他的信念。他渴望的是一种真实,而非猥琐地躲在车厢之内等待着车轮从起点拉到终点的旅行,这种方式对于他来说无疑是苍白而苟且的。一辆标写着“春风水冷”的踏板摩托车,几架相机,一个笔记本电脑加上一个矮小黑瘦的光头汉子,马永军就这样以平凡而真实的生命“积淀记录下了生命的璀璨和激情”。

“行走的生命”,还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几年前在山西的一次骑行中曾遇到一群徒步的“驴友”,后来和那位领头的队长经常在网上交流,才知道他竟然是一位资深的徒步者,他从十几岁开始便喜欢上了这种徒步运动。试想三十几年前,在人们还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有几人能将此作为一种消遣或娱乐去做呢?而这位徒步者竟然经常身无分文,靠乞讨走遍了很多地方,有时大冬天就在冰面上铺些稻草睡上一晚。行走之于他,就像是每天的穿衣、吃饭一样离不开。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可以看到他在空间里更新的徒步旅行的帖子,无论春夏秋冬,或远或近,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那年他来天津找我,席间我劝他写些游记文章,他笑笑摇头说,不感兴趣。行走之于他,竟然没有半点虚荣!看着他经常吃的就是在野地里随便煮的一些简单饭菜,喝的是劣质的烈酒,睡的或是荒弃的小屋,或是荒山中的帐篷,或是桥洞……但每张照片里的他都洋溢着开心的笑,于是我理解了,行走中的他是快乐的,快乐来源于行走……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真正行走的生命,永远会将路途当成神圣的上帝一般去膜拜,而且从不去过多地解释这种行为,他们像供奉上帝一样虔诚地行走在路途之中,从一而终,因为——那是他们的信仰!

石孝义

内容推荐

石孝义著的《暮钟偈--我行走的生命》既有“摩行”途中经历的“奇遇”,也有对文化历史与自然风光的赞美,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轻松的闲适主义文化气息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一种优美的文学意境。

编辑推荐

石孝义著的《暮钟偈--我行走的生命》为作者骑摩托车旅行二万余公里所记录的游记。六七年间,作者足迹遍及天津、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感受,近距离的接触,深刻的理解,刻画出一部自然与文化和谐统一、故事与经历紧密融合的文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