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的花匠们,也真的很懂得美人蕉这种“伊人在水”的自怜自恋的风情,不少地方的美人蕉,都一溜地种植在水边上。比如,梅花谷、桃花涧、云台花园生态木栈道湖边、云溪生态园叠水园、观荷园,对了,还有近几年来开张的月溪书院,小水池边也种植有不少。除了这些水边生长的美人蕉,云溪生态园大红花园内、云台花园玻璃温室附近也种植有不少,不过,这些地方的美人蕉,少了水的陪衬,终究觉得还是少了点味儿。
美人蕉开花前,会先顶出一个青绿色的大花苞,过三两天,花苞就会炸开,长出很多小花苞,小花苞尖尖的,好像青色的指天椒一样,高高低低地直指蓝天。再过几天,一个个指天椒样的尖尖花苞就会开花,那红红黄黄的花紧紧簇拥在一起,黄的像一团金光,红的像一团火焰。美人蕉的花瓣,大而柔软,且向下反曲,让过大的花瓣,显出了些许灵动感。最喜人的是,这美人蕉,没有什么老化迹象,几乎四季都开得那么娇艳。哇!一年四季,都能如此美丽动人,哪个女子不羡慕呀?
美人蕉的花色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红黄两种,但经常地,都不是很纯色的红与黄,而是点缀着一些配色,就像一个美女,总是会搭配上诸如丝巾、手套之类的小物件,让自己出彩又出众。比如说,红色美人蕉,一大团火样的红,红得太紧实,于是它就在花瓣边沿点缀上一圈金色的花边,这就好像美女穿上一条裙子,裙角缀上一圈金色的裙边,顿时轻盈又好看。而黄色美人蕉,一大团金光,明晃晃地直撞眼球,让人眼神有一些逼迫感,于是它就在花瓣上缀上无数细碎的红色斑点。每次看到这种斑点,我就会想起那个满脸雀斑却走红世界各大T型台的名模吕燕。
白云山上除了常见的黄红两色美人蕉,还有橙色和粉色美人蕉。橙色美人蕉和黄色美人蕉的爱美品性很相近,都是花瓣上面点缀有斑点,只是没黄色美人蕉那么密集,斑点也显得没那么明显,有点若隐若现的。而我最喜欢的是粉色美人蕉。粉色美人蕉与平常见惯的大朵朵的美人蕉不一样,它长得小朵很多,见多了大朵的美人蕉,顿时觉得这小朵的粉红美人蕉,清新了很多,也婀娜了好多。那种感觉就像是——大朵朵的红黄美人蕉,像皇后似的,耀眼,又端庄大气;而小朵的美人蕉,粉嫩,可爱,青春,还很萌。所以,一到云台花园,我总喜欢溜达到云台花园生态木栈道湖边,因为那粉色小朵的美人蕉,就亭亭玉立在这里,天天临水照镜子。这下,老朱和小朱就笑说——美人看美人,那是顾影自怜。
在植物书上,我们还看到有一种双色鸳鸯美人蕉,是美人蕉属类中少见的稀世珍品,因在同一枝花茎上争奇斗艳、开出大红与艳黄两种颜色的花而得名,花瓣红黄各半,同株异染,更奇特之处是红花瓣上点缀着鲜黄星点,黄花瓣上装饰着鲜红光斑。不过,我们一直无缘看到这种美人蕉。 虽然没有看到鸳鸯美人蕉,不过,看美人蕉却让我们有了一大惊喜一一美人蕉竟然会结果,而且,那果子还很漂亮呢。那果子,是长卵形,有绿色有紫红色,还有软剌,上面还顶着花开后留下的红色花壳子,就像果子上又长出了一小朵花,好看又可爱。
美人蕉应当是我们最熟知的一种植物了,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美人蕉花开得漂亮,却从来没关注过它的果实。其实,美人蕉的果,长得也极富特色,先是圆圆的绿色,身上长满一粒粒珠子,犹如一粒粒绿色的珍珠;长大、成熟,那一粒粒绿色的珍珠,变成了紫红色的珍珠,这时候看起来感觉有点像熟透了的杨梅果。每每这么一想,我满口都是酸呀酸——杨梅果太熟悉了,小时候常到山上采摘来吃。或许因为小时候吃太多了,长大了之后,我特别怕吃杨梅果。吃杨梅果的经历,常让我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沁园春·将止酒》所写的——“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这是很绝对的一个真理,任何东西,只有适度才是最美的境界。
小朱对酸杨梅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虽然吃过,但吃得极少。不过,对美人蕉的果子,小朱却在一旁唠叨开了:这都怪美人蕉长得太过漂亮,让我们忽视了它的果子之美啦。
P22-24
承担下写后记的任务后,思索许久,发现竟难以下笔,因为十九年的爬山经历,恍惚却已有隔世之感。母亲笔下那个天真、爱幻想、充满活力的小顽童,如今已读大三,也即将步入社会。而那个曾经的小小顽童,在我眼里,也已如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般。
说陌生,是因为种种口无遮拦、无忧无虑的言行举止,在我这位自诩已经成熟的成年人眼中,成为有些羞于承认的存在。但我又如此的熟悉,熟悉那种一旦拥有闲暇,就投入探索、投入幻想、投入思考,并乐于其中的感觉。
至此我才明白,我对曾经的自己,与其说是疏远,不如说是羡慕,羡慕他的无忧无虑,羡慕他的口无遮拦。我也仍然希望自己与那个小顽童一样,能有更多的时间探索、幻想与思考,但我也深知,如今自己的身上已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至此我才明白,即便我无法像母亲一样,将爬白云山的经历变为优美的文字;即便我无法像父亲一样,对白云山上的种种小径、景观如数家珍,但这十多年爬白云山的经历,所培养出的人格特质,却已切切实实地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是山中时刻变化的生命,提示了运动的必然性,并激发了我求知探索的精神;正是山中千奇百怪的物种,述说了生命的多样性,并培养了我不羁的想象力;正是山中不断轮回的季节,告知了世界的规律性,并培养了我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十分感谢父母,他们在我生命的初始篇章中,引入了比白炽灯更加温和的阳光,引入了比钢琴更加悦耳的鸟鸣,引入了比书画更加自然的纹理。也正是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如今仍然热爱自然、热爱探索、热爱思考、热爱幻想的我。
2017年4月15日,天津师范大学
“山中信步随芳草,亭上闲来倚白云”——这是白云山“惠风亭”上悬挂的一副对联。
对联既包含了白云山的名字,也描绘出了爬白云山的妙境:有山,有芳草,有白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径信步,林阴闲逛;白云亭畔展,花香山间飘。试想,如果一个人,能把一年四季的光阴,都抛掷在这么美妙的地方,自然是快活得不像话了!
而我。就是这其中“快活得不像话”的人之一!
这一份快活,缘起于十九年前。
十九年前,因一位挚友喜爱爬白云山,为了找到这位挚友,我也经常到山上去。一来二去,发现爬白云山带来的好处甚多。其中,最让我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当然是看花!因为它唤醒的是我大学时代的逐花梦。
当年,入读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周,学校就安排有经验的园艺工人领着中文系的新生们,去辨认桂子山上众多的花草树木。9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满山香气飘飘,金黄耀眼的桂花,掀开了我的大学求学之旅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植物的热爱。
如今,在挚友的影响下我又开始再续逐花缘了。当时,儿子小朱才两岁半,但他从学会走路就再也没有让我们抱过,因此,我们家一开始登山,就是全家一起上阵的。从此一家人就一起醉入云山深处的花海里,十九年从未间断过。
十九年来,在白云山上,我们寻访隐藏于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发现每一棵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既看遍了白云山上的花开盛景,也邂逅了白云山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妙花境。
十九年来,每当爬白云山,我们必带两样东西,一是相机,二是笔记纸。到了山间,一旦看到花,各有各的忙碌——儿子小朱,最富技术含量,给花拍照;当妈妈的小娴,最为悠闲,只管赏花;做爸爸的我呢,勤快地干着枯燥的活儿,摊开纸张,把花草所在的地点、数量、结的果子,一一记录下来。
十九年来,记不清拍了多少花,也记不清记录了下多少种花,这种不断逐花的热情,其结果是对于白云山不少花的特点、习性、故事,我们都熟稔于心了。于是,我们一家决定合作撰写《云山花事经眼录》:写白云山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写我们一家“你若逐花,幸福自来”的快意人生;写与花草相伴的小朱的快乐童年。刚开始只准备写一本的书稿,最终却提笔难停,一口气写成了四本(分别为春色篇、夏影篇、秋韵篇、冬彩篇),因为真正内心涌现出来的东西,真的是提笔就停不住呀!
有一种鸳鸯茉莉花,它的英文名是“昨天、今天、明天”。这个英文名,总是让我想起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其中曾这样写道:“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话说得多么好呀!老虎都有细嗅蔷薇的时候,何况人呢!所以,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应该享受一下被温柔和美丽折服的美好时光。就算每天忙忙碌碌,也别一味“心有猛虎”,而应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细嗅蔷薇、鸳鸯茉莉等来自大自然的花香。因此,我们才能更安然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泰然。
除了逐花,爬白云山还有很多好处,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也许都认为,最大的一个好处,自然是爬山能锻炼身体。但我以为,这仅是其中的一个好处而已,爬白云山的真谛,还在于下面三点:
回归了大自然。爬白云山的十九年中,我们一家见过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景象,比如黄獠、山鸡、果子狸、画眉鸟、鹌鹑、蛇、旱蚂蟥等动物。它们都不是你想见就能够见得到的,而需要相当的机缘巧合,才能够碰到。
密切了亲情。到了山上,远离了电子设备、网络,大家不再是盯着电视的杲坐族,或者是盯着手机的低头族。且看黛山葱绿云雾缭绕,百花四季争竞芳菲,人的心情自然舒适愉悦,家人之间彼此便多了许多耐心、谅解。一家人之间的沟通自然大大增加,心也变得更加紧密了。
孩子能够快乐学习。小朱两岁半开始跟着我们爬白云山,当我们和小朱沿着山路,逐级登阶,结合彼时情境,很自然地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山中连夜雨,树杪百重泉”等诗词,甚至千字文也一并背下。父子俩一唱一和,小朱就能够摆脱简单枯燥的学习模式,快乐学习。我以为,思维的训练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烘托,人在爬山的过程中能与自然万物接触,培养对各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引起大脑的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一座海拔不足四百米的山,不仅带来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更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融暖意,这就是白云山在我们一家心中的要义。我是发自内心,把白云山当作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去享受。所以,我常常对人们说,白云山就是我们家的“后花园”!每当我们背起背包出门,碰上熟知的朋友,一个个都会打趣说:“又全家一起到‘后花园’去了?”我们笑答:“是呀是呀。”虽然离白云山还很远,但我们一边答,一边已是满心的欢喜,满心的花香。
我们一家对白云山这座“后花园”的热爱,其实就是去享受一种属于自己的审美生活。同时,也是在用诗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百态,并诗意地栖居于自己所能够掌控的生活之中。
2017年3月10目,广州
《云山花事经眼录》是一套赏花阅山、关注自然审美的文化散文集,由女作家潘小娴一家共同完成。全书分“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书中配有作家的儿子所拍摄的大量精美花木图片。生活在繁华现代大都市中的作家潘小娴一家三口,爱文学、爱植物、迷恋超然宁静的大自然。他们整整坚持了十九年,每个周末在白云山,既寻访隐藏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又发现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文化渊源,还连缀起白云山的悠远历史、美丽传说。书中呈现的一家三口简朴恬淡的生活意趣,对都市人有着美好的借鉴意义,堪称亲子教育的生动典范。
潘小娴、朱苏权著朱晴鹤摄影的《云山花事经眼录(秋韵)》为其中一册。
潘小娴、朱苏权著朱晴鹤摄影的《云山花事经眼录(秋韵)》中作者一家三口在19年中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白云山四季花事,对植物的观察细微,摹写细腻,情感真挚,是快节奏的当下应该倡导和学习的,是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也是值得分享的一套书。该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一家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和对世界的善待姿态。这种态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家庭的成长,值得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