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表演上,三大体系自成一格,各具特色。斯氏体系强调:“我就是”剧中人,要求演员生活在剧情和人物当中,真听、真看、真想、真感受,以最完美的表演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和人物当中,实现与剧中人合二为一。斯氏体系要求演员要忘记自己是在演戏,强调演员要生活在“第四堵墙”里面。而布氏体系强调:“我不是”剧中人,演员与角色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而是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理性地与自己所扮演的人物保持间离,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到改变现实的可能性。总而言之,布氏体系要求演员要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演戏,让观众在清醒理智的状态下看戏,演员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强调推掉“第四堵墙”。
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在表演上则强调:“假如我是”剧中人,要求演员既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体验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同时又要理性地与人物保持间离,有机地运用“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等表演程式,把人物的艺术形象和精神气质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从而做到“我既是剧中人,又不是剧中人”。“我是剧中人”是要求演员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体验人物,要有真情实感,做到梦往神游。“我不是剧中人”要求演员把“唱、念、做、打”程式技巧准确完美地展现给观众。也就是要求演员既要“钻进人物”,又要“跳出人物”,既要有感性的投入,也要有理性的把握。戏曲谚语“钻进去,跳出来”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兼容感性和理性、兼顾体验和表现两种创作技术手法的特点。在舞台上,演员始终保持“我既是剧种人,又是我自己”,从而有机地把握和驾驭好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西方戏剧所谓的“第四堵墙”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根本就不存在,戏曲演员在表演中不仅可以在剧中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间离,而且可以临时性地跳出所扮演的人物,直接与观众交流。如《桑园会》一剧,秋胡在外为官二十余载之后回家探亲,看到妻子罗敷在桑园采桑,但妻子却没有认出自己,此时秋胡有一个“打背躬”的动作和念白:“哎呀且住!想我秋胡离家二十余载,不知她的贞节如何?看四下无人,不免调戏她一番,有何不可?”这既是秋胡对自己说的话,同时又是与观众的交流。后来夫妻相认,妻子感到自己的贞节被丈夫质疑,于是怀愤上吊自杀,被及时赶到的秋胡救下。秋胡为方才桑园的无理之举给妻子三番两次地作揖赔罪都未得到原谅,在母亲的教导下无奈下跪赔罪,才最终得到了妻子的原谅。妻子笑念(白):“你也不怕失了你那官体!”说完就快步下场。此时台下观众都会发出会意的笑声。演到此观众本以为秋胡下场全剧演出结束了,结果不曾料到秋胡又从下场门返了回来,走到台口面向台下观众双手示意(潜台词是:大家不要笑,听我说),不紧不忙地念白:“啊!列位不要笑哇!这是我们做外官的回得家来,在夫人面前俱是这样的规矩呀!”(意思是:你们不要笑我,你们也是这样子)抖完这个“包袱”接着下场。寥寥数语,妙趣横生。全剧在台下观众的哄堂大笑当中结束。这就是中国戏曲的假定性的表现方式,也是戏曲演员和观众双方共同达成的默契与游戏规则。这样的例证在戏曲其他行当中都有存在,尤其是在丑角行当的表演当中最为常见。P10-11
去年金秋时节,山东大学教授马新博士特邀我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书系”《中国文化四季》课题,负责撰写《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撰写工作。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部书终于要面世了,欣慰之情发乎于中而溢于言表。之所以编著这本书/一方面,是基于对自己所从事的戏曲事业的钟爱;另一方面是由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着我去做这样一个工作,呼吁大家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喜爱;再一方面,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薪火相传才能传递下去。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戏曲人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关心和支持。
在编著这部书的过程中,我先后查阅、拜读了许多戏曲界前辈艺术家们的著作。我深切感受到前辈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戏曲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好好地把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们呕心沥血的努力和精雕细琢的艺术精神,以及对我们的殷殷期望和重托。
这本《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学习、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与创作经验,对戏曲艺术所作的理论总结。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例证,以对戏曲术语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力求达到简便买用的效果;为了使读者更好地解读文字内容,本书还选用了大量的图片,以期达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效果,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本书从各方采集了部分前辈艺术家个人图,如表演艺术家的生活照和剧照以及服饰图.恕不能当面致谢,敬请谅解。
本书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及读物,旨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升我们对伟大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让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限于自己的学识和精力,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文清
2016年8月于山东艺术举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带给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文化遗产。
早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为了生存,打制着各式各样的石器,也击打出最初的文化的火花。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以农业生产为前提的农业文明发生了,我们的先民筚路蓝缕,耕耘着文明的处女地,孕育着中国文化的萌芽,绚烂多姿的彩陶文化与精致绝伦的玉石文化是这一时代的文化地标,原始宗教与信仰、语言、审美及创世神话也纷纷出现。
进入文明的门槛后,先民们开始了艰辛的文化积淀。商周时代的礼乐文明与青铜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杰出成就,甲骨文与金文则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符号。至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史上的“寒武纪大爆发”开始了,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进入一个创造和进发的时代:这一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从孔子、老子、墨子到孙子、孟子、庄子等贤哲,无一不在纵横捭阖,挥斥方道,发散出理性的光芒。这一时代,出现了《诗经》《楚辞》,还出现了《左传》与《国语》以及不可胜数的人文经典。这一时代,又是科学与技术的辉煌时代,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出现,奠定了此后200()多年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扁鹊的医术与:黄帝内经》的理论,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基石;墨子、鲁班、甘德、石申,启迪了我们的科学探索,民间无数的工匠们在纺织织造、建筑交通以及各种手工工艺上都进行了卓越的创造。春秋战国时代既是中国文化的启蒙时代,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代。
随着秦汉时代的到来,海内为一,中国文化进入凝炼时代,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特色。这一时代,不仅有了大规模的驰道、长城以及宫殿的兴建,还有了统一的度量衡与文字;这一时代,不仅牛耕技术继续向全国推进,还有了精耕细作技术,使其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首要特征;这一时代,不仅有“独尊儒术”与经学的繁荣,也有汉大赋的飞扬与汉乐府的古朴;这一时代,商品贸易“周流天下”,工商政策与商业理论富有特色,全社会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的精致化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20世纪的权威史学家汤因比也动了想去中国汉代生活的念头。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交融与繁荣时代,周边游牧民族文化的涌入,西部世界的宗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的东来,使这一时代形成了空前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击。在此后到隋唐时代的融合发展中,实现了文化的大繁荣。道教虽产生于汉代,但其发展与传播则是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佛教也是在汉代传入,它的发展与繁荣同样是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这一时代,玄学与禅宗是思想史上的两大硕果,书法、绘画、雕塑以及音乐、舞蹈方面,更是群星闪耀,唐诗的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无可替代的,唐三彩的艺术魅力同样穿越千古。这一时期的农耕文化、工商文化以及其他各文化形态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中外文化交流之活跃、之丰富,使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有力互动,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所在。
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扩展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与文化手段的变化,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面向民间、面向市民与普通民众的文化形态迅速扩展。宋明理学的主旨是给民众套上牢牢的精神枷锁,但是与汉代经学相比,它也是儒学民间化的一种体现。从宋词到元曲,从“三言二拍”到话本小说,再到戏剧的兴起和四大文学名著的问世,无不体现着这一特色。这一时代,既有明末清初试图开启民智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又有直接面向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以及《农政全书))。这一时代,中国文化在积淀着中国文明丰厚底蕴的同时,也在准备着自己的转身,准备着与新文化的拥抱。
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可谓蔚为大观,令人叹服。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与了解这些渐行渐远的文化宝藏,并将其传承给青年一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世纪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去破解与完成这一难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读物或教材,可谓琳琅满目,数目繁多。毋庸置疑,文化学者们的这些努力,对于研究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若作为当今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普及性著作还有若干不适应之处。比如,有的著作篇幅过大,往往动辄四五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有的著作理论性偏强,在理论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上还不够;还有的著作对有关知识点的叙述不够均衡,轻重不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讲清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了10余所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共同编写了这套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中国文化四季》,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套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知识图书。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5000年进程的辉煌结晶——既有筚路蓝缕的春耕,又有勤勤恳恳的夏耘;既有金色灿然的秋获,又有条理升华的冬藏。所以,我们以“中国文化四季”作为总领,旨在体现5000年文明进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篇章。在专题确定与内容安排上,也着重体现中国文化在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各个演进环节上的标志性成就。整套丛书由16册组成,包括: 《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 《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 《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 《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 《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学》 《神逸妙能:中国传统艺术》 《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 《兼容并包:中国传统信仰》 《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格物致知:中国传统科技》 《传道授业:中国传统教育》 《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 我们希望通过各专题的介绍,使读者既可以有选择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为适应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我们吸取了以往此类图书的优点,尽量避免其缺陷与不足。在全书的内容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子目式的编排方式,每章之下设置专题,以分类叙述各门类知识;在写作时,尽量避免以往一些读物的“高深”与“生冷”现象,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另外,各册都精心配备了一些与各章内容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图片等,做到了图文并茂。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书系”被纳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得到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为不负重托,我和20余位中青年学者共同合作,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为基点,精心施工,孜孜不倦,以打造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全书首先由我提出编写主旨、编写体例与专题划分;各专题作者拟出编写大纲后,我对各册大纲进行修订、调整,把握各专题相关内容的平衡与交叉,以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季风情:然后交给各专题作者分头撰写初稿;初稿提交后,由我统一审稿、统稿、定稿,并补充与调整书内插图:这套丛书若能蒙读者朋友错爱,起到应有的作用,功在,各位作者;若有缺失与不足之处,我当然不辞其咎。
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全体作者的努力,使本书不再只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叙述,而是青少年真正的学习伙伴,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浸润到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马新
2017年3月于山大高阁书斋
王文清著的《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为《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从汉代百戏、宋元南戏等分专题式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孕育、戏曲表演行当与程式、戏曲名词及剧目分类,另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的形成、表演流派、唱腔等以及其他地方戏曲和经典剧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的开篇之作,由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马新担任主编,由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丛书共分为4组16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可使人全面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
王文清著的《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为《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从汉代百戏、宋元南戏等分专题式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孕育、戏曲表演行当与程式、戏曲名词及剧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