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盘虎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志国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十月的北京,金风送爽。玉水河畔的“关东酒家”,一大早就忙得推不开门了。客人们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宽敞的门前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攘攘。几十间客房内推杯换盏,一片笑语欢声。据说这种火爆的场面已经持续十几年了,从而让这家饭店闻名遐迩。

原来这座看似普通的中型餐馆,不仅经营的是正宗的东北菜,以纯粮白酒、大锅炖菜、货真价实、风味独特著称,还因为它背后依托着辽西两家老烧锅、三大养殖场和六个果蔬产业园,使用的原料都是绿色或有机食品,吃着让人放心。……翻开王志国著的《龙盘虎踞》一起来阅读吧。

内容推荐

《龙盘虎踞》这是一部以辽西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由作家王志国以此为创作背景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共分为十篇:第一篇紫荆朝旭与古塔昏鸦。第二篇笔架神山与跨海天桥。第三篇龙的故乡与古都龙城。第四篇唐王征东与关公显圣。第五篇闾山圣清宫与宝林楼。第六篇盘锦蟹王庄与红海滩。第七篇菊花姑娘与觉华仙岛。第八篇东丹王耶律倍与辽太子读书楼。第九篇契丹萧太后与阊山龙凤柏。第十篇老汗王与李成梁。每篇故事都相对独立,但又水乳交融,成为一部反映辽西历史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

目录

引子

第一篇 紫荆朝旭与古塔昏鸦

第二篇 笔架神山与跨海天桥

第三篇 龙的故乡与古都龙城

第四篇 唐王征东与关公显圣

第五篇 阊山圣清宫与宝林楼

第六篇 盘锦蟹王庄与红海滩

第七篇 菊花姑娘与觉华仙岛

第八篇 东丹王耶律倍与辽太子读书楼

第九篇 契丹萧太后与阊山龙凤柏

第十篇 老汗王与李成梁

试读章节

第一篇 紫荆朝旭与古塔昏鸦

好吧!既然这个主意是我提出来的,那么就由我先来吧!大姐施兰首先说道。

听说过紫荆山吗?它就坐落在锦州市区的东郊,与北镇那边的医巫闾山紧紧相连,我的老家就在紫荆山西面的一个小山村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及至我到锦州城里念中学,后来又到国外上大学,见到过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虽然它们都各具独特之美,但我总感觉没有家乡的紫荆山好。最近这几年,也许是因为岁数大了喜欢怀旧,我经常在夜里梦见它,有的时候醒来,甚至发现泪水已经洇湿了枕头。锦州的紫荆山哪!那可真是太美了!回想起来,就像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陶醉。

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山上的草总是先绿了,山上的树总是先冒芽儿,山上的野菜总是先放了叶了,山上的鸟儿总是成群结队地首先飞来,那是我们这些小伙伴最快乐的季节。放了学,我们会结伙去山上挖野菜,采“茅茅莙儿”。那“茅茅莙儿”刚钻出来不久,嫩绿嫩绿的,十分可爱。剥开它们外边的皮儿,就会露出里面白白的瓤儿,又软又甜,放在口里一嚼,那股清香味儿,别提多好啦!我敢说如今再高级的口香糖也赶不上它。还有一种野菜叫作“酸达溜”,嫩绿的叶子上长满白色的茸毛,摘下来放在口里一嚼,会酸得你直龇牙、抽冷气儿。有时候我们也会摘一些香椿树芽儿回去,妈妈会用它来炒鸡蛋,或者做成打卤面,那股鲜香的味儿,连左邻右舍都齐声叫好。后来我到国外工作这么多年,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的打卤面。

过了三月三,那满山的紫荆花、洋槐花开得遮天盖地,白的、紫的、粉红的、淡黄的,沟沟岔岔都不尽相同。风儿一刮,那叫一个香啊!招惹得漫山遍野蜂蝶狂舞,忙个不停,整个紫荆山像一座巨大的蜂房。难怪我周一到城里上学去,同学们都会问我,你的身上咋那么香啊?那时候我总是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山里人得天独厚,连衣服上都是带着花香的,让城里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记得有一年春天,老师带我们去山里踏青。刚出城不远,就遇上了许多蜜蜂,它们飞来飞去繁忙得很,但却没有忘记给我们带路。我们就跟着这支庞大的蜂群,一直走到了紫荆山上。热情的宝山大爷正在摇蜜,他拿出两瓶装得满满的蜂蜜,让我们带回去品尝。我们这些同学回到学校,用茶缸分着喝了。哎呀!那是正宗的槐花蜜呀!多少年来一直甜在我的心里。

紫荆山的夏天满山碧绿,就像一块硕大的翡翠,那么晶莹透亮又神秘幽深。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合奏着美妙的乐曲。潺潺的溪水穿山越岭,不知疲劳,一路哼唱着好听的歌儿。赶上晴天,那朵朵白云飘在半山腰上,像美妇的巧手新弹的棉花,白得纯洁,亮得可爱,那千变万化的图形,会让你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若是雨后,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从山边散去,往往又会有数道彩虹从天上挂起。偶尔见一缕金光从峰顶上飞来,像是有仙人驾着彩车凤辇突然光临。

秋天的紫荆山像醉酒的老汉,热情、纯真又富有。那满山的果树挤挤压压,沉甸甸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果实。“国光”的脸儿红红的,“元帅”的身体黄黄的。桃子的颜色虽然还半红半绿,但已经散发出成熟的馨香。那些高大的山楂树挂满一串串小灯笼,随风摇曳,神采飞扬,向同类们展示着自己的辉煌。调皮的山枣树歪倒在沟沿旁或山崖上,也不甘寂寞,稍不小心它就会刺到你,热心地让你品尝它的果实。而你一旦摘下几个放在口里,会酸得你一连几天都倒牙。山腰上的枫树虽然不结果实,但当头霜过后,它会好好地给你点儿颜色看看。那枫树叶一天一天地在变红、变紫,变得色彩斑斓,看了让人心醉。

大雪覆盖了紫荆山的时候,是它一年之中最为静谧的季节。干峰万壑,一片晶莹,整个山峦像是一块巨大的宝石,银装素裹,隽永高洁。树木大多已凋零,唯有松柏常青,百花相继谢而冬眠,偶见雪花飘飞。寒风送走了岁月的喧嚣,却迎来了成熟后的凝重,看了让人肃然起敬。当冬日的暖阳照在群峰之上,那高高的雪岭就会镶上一层金边儿,令人对它的明天充满着希望和遐想,于是这时的紫荆山又成了画家们写生的好地方。

你看我哕唆了这么大半天,其实还没有进入正题。紫荆山真正的大美之处,也就是它独特的地方,是观看它的日出。我还记得小的时候,西坡那里还有一座很大的亭子,是座六角两层红柱绿瓦歇山式建筑,好像叫作“览旭亭”,据说是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不知何人所建,但却独具匠心,那里的确是个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每当进入仲秋季节的清晨,只要是晴天,你就会看到山腰上云雾缭绕,紫气蒸腾,一片迷蒙。山头被云雾遮起,偶尔露出一抹青蓝,浅浅的,淡淡的,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像是古典美人精修过的蛾眉。那飘动的雾气则如同美人身上的轻纱,神秘而又令人向往。

稍微过了一会儿,山顶上的云彩开始改变它的颜色,逐渐从乳白变成了微红、橘红乃至金红。又过了一会儿,山边上露出了太阳的小半个脸儿,通红通红的,没有一点儿杂色,像是刚出炉的火炭,又像是女孩子羞红的脸。再过一小会儿,太阳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而雾气却又毫不客气地迎了上去。太阳立即没有了刺眼的光芒,却如同一个巨大的蛋黄,静静地悬挂在主侧峰之间的山洼上,远远望去,极像一个写在东天上的巨大的“旭”字,惟妙惟肖,独特之极。于是观看的人们无不欣喜若狂、暗暗称奇。这就是著名的“锦州八景”之一——“紫荆朝旭”呀!岁数大些的人们是都知道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你若是路过锦州,列车上的播音员是一定不会忘记告诉你这些的。P3-5

序言

初识王志国先生,是因为长篇小说《大辽悲歌》。当志国先生满腔热忱地把这部书送给我时,我与他的热情有一点儿不同。我的热情来自家乡的热土,因为同是辽西走廊里的人。而对于作品,我却没有过多的奢望。我的工作就是天天和省内外的作家打交道,不包括拿到家里的书,办公室三个书橱全部装满,书多得我读不过来。志国先生不是省内那些当红的作家,他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才燃起创作的热情。我有个根深蒂固的坏观点,作家都是年轻时修炼的,年龄大了,成为好作家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辽悲歌》放在我的案头好多日子,我都没看。一天偶尔得闲,我随手翻起来,没料到,拿起来就没放下,放弃了所有的事情,居然一口气读完了。

正是因为被《大辽悲歌》深深地吸引了,后来以省作协的名义举办他的作品研讨会,我便成了积极的推动者。研讨会特别成功,国内著名评论家、学者、文史专家,对这部从契丹族发祥起笔,一直到大辽帝国走向衰落的鸿篇巨制感慨不已,纷纷撰文,有的评论文章发表在了权威的《文艺报》上。

《大辽悲歌》让我认识了一个对辽西大地充满深情、对辽西文化用心研究、对辽西历史情有独钟,又充满着激情与梦想,时刻拥有表达欲望的王志国先生。当王志国先生的新作《龙盘虎踞》即将出版,把作序的美差送给我时,我当即笑纳下来,尽管岁末年初,公务繁杂,还远在江苏常州参加公务活动,我还是挤时间,挑灯夜读,读过了这部书的电子文稿。

之所以用毛泽东的这句诗为题,是因为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胜昔”这是历史的结论,更来源于十姐妹以“神圣辽西”为题讲的故事。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明显地受到了《一千零一夜》写法的影响,全书虽说有十个风物传说、民间掌故和历史故事,但都由一条辽西文化为主线贯穿在一起,通过十姐妹讲故事的方式,既独立成章,又一气呵成。

无论是“紫荆朝旭与古塔昏鸦”,还是“笔架神山与跨海天桥”,抑或写“龙的故乡”“菊花姑娘”等篇,写民间传说时,作者都展开了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唯美与写实、玄幻与神秘,相互交织,文采飞扬,形成一种斑斓的民间叙事,把辽西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娓娓道来,并把知识性、趣味性、地域性糅合其中,丰富和完善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笔锋一转,叙说历史时,唐太宗、耶律倍、萧太后、努尔哈赤、李成梁,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虽说带有浓郁的传说和传奇色彩,但总体而言,基本上能遵循作者一贯主张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既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又能在真实基础上,在细节与情节上加以虚构,以增强故事性与观赏性。在对所有人物的叙述上,非常鲜明地印下作者的伦理评价,在以民间叙述为主体的说话环境中着力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力量。

总之,读过这部作品,掩卷深思,我觉得有以下几个让人难以忘记的深思:一是给历史留下一个别样的风采,尤其是“努尔哈赤与李成梁”这篇,把真实的历史民间化了,趣味化了,人情化了,道德化了;二是给一个地方留下一片风土人情,丰富一个地区的文化基因,给子孙万代留下一笔文化财富,从这个角度说,王志国先生做了一件功莫大焉的事情;三是这部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地域史、文化史,满族文化特征,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一部民族团结、民族文化融合的作品。

最后祝王志国先生在历史文化探索、民间文化弘扬、文学创作升华等方面有更大的斩获,用更充沛的精力,讲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