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思想 上,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剖析与批判;在体裁上,开创了介于散文、 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 清新、沉郁感伤。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 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 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用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给我们 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 以一种无限宽广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片温暖。
| 书名 | 呼兰河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萧红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思想 上,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剖析与批判;在体裁上,开创了介于散文、 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 清新、沉郁感伤。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 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 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用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给我们 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 以一种无限宽广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片温暖。 内容推荐 萧红著的《呼兰河传(精)》故事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地区。当时中华民国刚成立不久,虽然文明新风已经吹入各个大中型城市里,但是全中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类似呼兰这样的小城镇,它们闭塞无知,依旧麻木地挣扎在贫穷与愚昧的边缘。故事中,慈祥与闲散的祖父、麻木倔强的有二伯、封建愚昧的胡家大儿媳妇、天真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坚定执着的冯嘴歪子,正是当时一个个国民灵魂的真实写照。《呼兰河传》不仅是萧红对童年的自传式的回忆,其中还渗透出作者对当时民间封建迷信的揭露,以及对时人麻木无知的精神状态的批判与痛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结尾 试读章节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略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汙,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作东二道街。一条叫作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 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P2-5 序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呼兰河岸一个文明新风与封建习俗相互交织碰撞的小城里。父姓一辈都以诗书治家、家训严苛,紧跟时代维新潮流,而母姓一辈则是家中顽固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1930年,萧红在家中紧张氛围与新旧观念的冲撞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走。1933年,萧红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弃儿》,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萧红作品那散文式的结构与诗化率真的语言别具一格,被誉为“20世纪3。年代的文学洛神”。 《呼兰河传》故事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地区。当时中华民国刚成立不久,虽然文明新风已经吹人各个大中型城市里,但是全中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类似呼兰这样的小城镇,它们闭塞无知,依旧麻木地挣扎在贫穷与愚昧的边缘。 故事中,慈祥与闲散的祖父、麻木倔强的有二伯、封建愚昧的胡家大儿媳妇、天真可怜的小团圓媳妇、坚定执着的冯嘴歪子。正是当时一个个国民灵魂的真实写照。其中院子里漏粉人各安天命的生活、胡家“跳大神”的壮举与作者小时候和爷爷在后花园拔草种菜、一起学诗、吃烤鸭的快乐童年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反映了《呼兰河传》不仅是萧红对童年的自传式的回忆,其中还渗透出作者对当时民间封建迷信的揭露,以及对时人麻木无知的精神状态的批判与痛惜。除此之外,小说末尾冯嘴歪子一家那敢于漠视世俗、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似乎还预示一丝对新夫灾的期盼与憧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