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马三立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他的祖父是著名评书艺人马诚方,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著名相声艺人马德禄。马三立自幼随父学艺,后拜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和师父的传授下,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他擅长表演文哏、贯口和评论类节目,表演自然谐趣,内紧外松,细致有序,机辩而紧凑有力,谈笑风生而不流于俚俗,寓意深刻而不拘泥于说理,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力求语调神态与形体动作夸而有节,含蓄幽默,在流畅叙述和滑稽巧辩中揭示矛盾,展现形象,令人回味,启人深思。马三立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幽默含蓄、灵俏深湛、细致沉稳、潇洒自如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相声界都享有盛名。
王凤山出生于1915年,满族人,属镶白旗,本名王二有。王凤山幼年时家境贫困,为了糊口,六七岁时就到北京前门大栅栏要饭,后拜天桥著名数来宝艺人海凤为师,学习数来宝。他创造性地把竹板书老艺人关顺贵、关顺鹏的“黑红板”运用到数来宝的演唱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创立了以“俏”著称的王派快板。他的快板轻巧明快,节奏强烈;板起板落,半说半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表演潇洒自然,从容大方;台风严谨踏实。后来王凤山与李宝麒、侯宝林一起拜朱阔泉(艺名“大面包”)为师学说相声。他给朱阔泉、赵玉贵、罗荣寿、关少曾、汤金澄等都捧过哏,特别是与侯宝林、李宝麒的合作,真称得上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受到相声界的一致推崇。
马三立和王凤山能成为一对搭档,绝对算得上历尽沧桑终成正果,太多的相似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两个人都是为养家糊口从旧社会就开始撂地演出的穷苦艺人,都曾为了生活辗转大江南北,都是经历了半生奔波才成为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正当他们准备为自己钟爱的艺术大干特干的时候,梦魇般的政治运动把两个人砸到了人生的谷底。马三立因为表演相声《买猴儿》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近二十年没有正式登台演出。王凤山则因为自己的快板是用黑线拴的,当时又在批判所谓的“文艺黑线”,结果他因为“黑线快板”蹲了三年半的监狱。两个人艺术上的黄金时段就这样被无情地消耗掉了……
光明终于驱散了阴霾,1973年,王凤山重返舞台,观众们又欣赏到了久违的王派陕板。1977年,马三立也从农村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组织上希望这位离开舞台十多年的相声艺术大师能够尽快重登舞台,观众们也盼着能够早一点在舞台上再次看到马三立的表演。但是,经过十年沧桑,过去为马三立捧哏的老艺人张庆森已经双目失明,不能演出,而曲艺团又找不到合适的相声演员来为马三立量活,团领导和马三立为此焦急万分。正在这个当口,王凤山找到马三立,毛遂自荐为马三立量活。他真诚地对马三立说:“师叔,如果您不嫌弃我,我来给您老量活。您是相声大师,我知道我这两下子配不上您,但是救场如救火,为了在观众中早日恢复您的名誉,我豁出去砸了我王派快板的牌子,也要给您量。您就是受点委屈,也要先登台演出才好。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来给您量好。”王凤山这一席掏心窝的话,深深地打动了马三立那颗饱受创伤的心,他欣然同意王凤山给自己量活,于是二人开始搭档演出。
一个好的相声段子,捧逗双方必须你来我往,功力悉敌,才能珠联璧合,交映生辉。王凤山善于适应马三立的表演特点,做到尺寸准,搭口严,不催不坠,不搅不支,还能适度翻抖包袱,取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表演中,两个人配合默契,心领神会,相辅相成,错落有致,使捧逗双方构成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大大增强了喜剧色彩,造成台上台下的强烈共鸣。马三立和王凤山的合作可谓红花绿叶,受到行内外,尤其是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1979年深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我国文艺界在经受了十年动乱之后的第一次盛会,也是文艺界拨乱反正,在“四化”建设的新长征中重整旗鼓、昂首迈进的一次誓师会。马三立和王凤山作为天津代表团的代表,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P2-3
与其他曲艺形式相比,相声的搭档更具独到之处,也就更受观众的瞩目。而这独到之处,就是逗哏与捧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包袱能不能抖晌。而包袱响不响,又决定了一个段子的成败。
——姜昆
本书记述的搭档在合作中均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又有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是逗哏演员还是捧哏演员,除了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外,还能深刻了解对方的表演特长,并努力使对方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高玉琮
有曲艺书籍出版传统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欲编辑出版《搭档》一书,并约我担任此书主编,我深感荣幸。有关相声艺术的书籍甚多,但此前并无一本聚焦相声搭档之间合作关系的图书。须知,优秀搭档的多少和优劣,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相声艺术的发展脉络,这也正是我为能够主编此书而感到兴奋和荣幸的原因。
相声史上,优秀的搭档有很多。我以为,相声艺术诞生后的第一对优秀搭档,非相声的创始人朱绍文与其弟子贫有本莫属。1872年刊行的《都门汇纂》中有一首竹枝词,云:“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亦堪夸。”诗中“白沙撒字”的首创者、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与弟子贫有本开创了对口相声。“师徒名色亦堪夸”,亦可说明这对师徒表演技艺的高超。
在相声艺术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优秀搭档层出不穷,如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钟子良、广阔泉,他们创作表演了《卖五器》《八大改行》《八猫图》等经典段子;“相声八德”中有“粥李豆腐张”之誉的李德铴、张德泉,他们与钟子良、广阔泉共同灌制了最早的相声唱片;“寿”字辈相声艺人门长张寿臣先后与陶湘如、侯一尘搭档,尤其是与后者的合作,使二人成为天津著名的“五档相声”中最受欢迎的一对。其他优秀搭档还有“五档相声”中的戴少甫、于俊波组合,马三立、刘宝瑞组合,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重庆的欧少久、董长禄师徒,第一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相声节目的孙玉奎、回婉华夫妇,“文”字辈相声艺人门长赵心敏、张嘉利组合,以柳儿活见长的刘文亨、刘文贞组合等,可谓不胜枚举。本书未收录关于这些搭档的内容,主要是年代久远、缺乏资料所致,颇令人感到遗憾。
本书收录的多为当今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相声搭档。比如马三立曾与刘宝瑞合作,并与张庆森表演了《买猴儿》《十点钟开始》《开会迷》等新相声中的经典作品,但在观众心目中,王凤山才是马三立的最佳合作者。因此,书中介绍的是“马王”搭档,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还有不少相声表演艺术家很值得一书。以师胜杰为例,他曾先后与姜昆、于世德、冯永志、于世猷等多人搭档;再如冯巩,曾先后与刘伟、牛群搭档,而牛群又曾与李立山搭档;李金斗曾先后与王文友、陈涌泉、李建华搭档,类似的情况很多。尽管这些艺术家与任何一位搭档的合作都很成功,但是难以确定与哪位合作者的合作更广为人知,因此只能割爱。
本书共介绍了二十三对搭档,按照相声演员一致认同的传承辈分进行排序。无论是逗哏演员还是捧哏演员,如有一位辈分高,即排序在其他搭档之前,同一辈分的演员则以从艺时间为序。如姜昆进人相声界晚于李伯祥二十多年,但其合作者李文华是马三立弟子,为“宝”字辈演员,高于李伯祥一辈,因此姜昆、李文华搭档排在李伯祥、杜国芝搭档之前。
本书记述的搭档在合作中均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又有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是逗哏演员还是捧哏演员,除了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外,还能深刻了解对方的表演特长,并努力使对方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双方的特点都得以凸显,且更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本书得以出版,非常感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声”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他得知本书的出版计划后,亲自审阅了搭档名单,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希望此书要有“厚重感”,并应邀担任顾问,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
为本书撰稿的各位老师,大多为专业曲艺工作者,在相声研究领域颇有成就。他们很了解自己所写的搭档,如廉春明先生与赵振铎、赵世忠同事多年,曹业海先生是张永熙的高徒,钱钰锟先生是天津电视台《每日笑吧》节目的导演,沈之骅先生是天津广播电台的相声编辑、记者……所有撰稿人接到写作“任务”后无一推辞,我在此表示万分感谢。
此书出版,希望得到相声界和各界读者的雅正。
在相声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尤其自改革开放伊始,已经出版的相声艺术方面的书籍可谓不计其数,包括史、论、艺人传记、段子内容,以及业内趣闻逸事等等,可谓绚丽多姿,为相声艺术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今日《搭档》一书付梓,即将面世,邀我为之写几句话,我欣然应允。皆因在诸多的相声书籍中,少有着眼“搭档”这一话题的。熟悉相声的观众都知道,搭档在相声表演中至关重要。为此,该为此书的策划者、出版者的独具慧眼点个赞。
搭档,即合作的伙伴。我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可以说其中大多数行业都需要搭档进行合作。而在公众面前亮相最多的,无疑是曲艺搭档,如苏州弹词、二人转、双簧、数来宝、拆唱八角鼓等,观众在欣赏这些节目内容的同时,也很关注一对搭档之间的默契。而与其他曲艺形式相比,相声的搭档更具独到之处,也就更受到观众的瞩目。而这独到之处,就是逗哏与捧哏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包袱能不能抖响,而包袱响不响,又决定了一个段子的成败。至于相声搭档的关系,艺谚云“三分逗,七分捧”,“逗哏是划船的,捧哏是掌舵的”,这说明了捧哏的重要性。但此类艺谚并非是指捧哏比逗哏更重要,而是因为观众在欣赏演出时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逗哏身上,而忽略捧哏的作用,这些艺谚正是要为捧哏“鸣不平”。事实上,逗哏与捧哏是互为红花和绿叶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都是一门艺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在相声艺术的历史上,许多前辈演员对搭档的默契程度非常重视,更是为选择搭档煞费苦心。艺名“万人迷”的李德钖之所以选择与张德泉合作,是因为张捧逗皆能。二人的合作留下了“粥李豆腐张”一说,指的是他们在演出《粥挑子》时,由李德钖逗哏;表演《豆腐堂会》时,则由张德泉逗哏。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能够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后来,李德钖让晚辈张寿臣与他搭档,二人互为捧逗,意在扶持张寿臣扛起大旗,推动相声艺术的发展。再如常连安亲自为长子常宝堃选择赵佩如,为次子常宝霖选择全常保,为三子常宝霆选择白全福作为搭档,可谓用心良苦。后来常宝堃、赵佩如成为天津著名的“五档相声”之一,常宝霆、白全福的合作长达四十年,成为相声界无人不晓的“常白”搭档。同样,马三立在选择搭档的问题上也曾思索良久,结果他特意从东北请来张庆森,并为张解决了居住问题。后来二人合作演绎了众多传统段子,还留下了《买猴儿》《开会迷》等经典创编作品。
上面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相声搭档的重要性,但任何一对搭档的合作都不会自始至终一帆风顺。有些搭档因为合作不是很成功,或因一方身体出现问题,或因一些不便为外人所知的缘由等等,分手的情况屡见不鲜。遗憾的是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搭档,如马三立、张庆森因张失明而分手,郭荣起与朱相臣因郭希望朱能扶持晚辈苏文茂而分手。不久,朱相臣与苏文茂合作,两人共同推出了独具特色的《论捧逗》《批三国》《文章会》等精彩作品。
相声艺术之所以成为备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喜剧特质,而搭档的默契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发挥喜剧功能的效果。在相声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极为优秀且为广大观众格外钟情的搭档,而对搭档的探讨也应被列入相声研究的课题之中。可以说,本书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开了个好头。
感谢在曲艺书籍出版上有着优秀传统的百花文艺出版社,该社出版的《相声大词典》填补了相声辞书方面的空白。
感谢所有参加撰稿的曲艺工作者,其中大多数为中青年曲艺人,足见相声研究后继有人。
本书主编高玉琮先生是一位资深曲艺理论家、作家,他夜以继日、心无旁骛地为曲艺工作,并频出成果,我在祝贺的同时也表示感谢。
相信本书会受到相声人与广大读者的喜爱!
高玉琮主编的《搭档》汇聚了相声艺术诞生以来在观众群众知名度高、口碑好的二十三对相声搭档,从演员自身、相声研究者以及名家后代等多种视角,一一讲述和审视这些成功的相声搭档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由演员本人或家人提供的私藏照片。
对对口相声这一艺术门类来说,二人搭档是必要的演出形式,更是互相合作、相得益彰的基石。由于相声艺术相对自由的表演形式,成功的相声搭档之间的关系可谓多种多样,书中对每位搭档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总结。同时书中还展现了相声演员们为维系合作关系所付出的努力,讲述了许多或有趣或动人的故事,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合作的一面,也是任何时候、任何行业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品格。
高玉琮主编的《搭档》以“搭档”为主题,集合众多知名相声搭档的经历,对搭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展现和阐释,既是一部别样的相声史,又是一幅相声名搭档的群像。
《搭档》一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能够充分展示相声的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主编高玉琮是资深曲艺理论家、评论家、作家,为本书撰稿的众多作者都是曾与老一辈相声演员有过深入交往的曲艺编辑、作家、研究者,由他们讲述的这些故事不但生动有趣,更是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有多位演员亲自为本书执笔,撰写他们在演艺生涯中与搭档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分享长年成功合作的宝贵经验,文字机智而幽默,坦诚且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