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著的《四世同堂(上下)》是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愤史”!
真实展现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北平人民的灾难和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
民族的屈辱,民族的涅槃!常读常新的不朽抗战史诗!
本书结构宏大,书写从容,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表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全面成熟,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高峰。
| 书名 | 【高中推荐阅读】四世同堂(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老舍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舍著的《四世同堂(上下)》是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愤史”! 真实展现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北平人民的灾难和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 民族的屈辱,民族的涅槃!常读常新的不朽抗战史诗! 本书结构宏大,书写从容,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表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全面成熟,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高峰。 内容推荐 老舍著的《四世同堂(上下)》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北平为背景,以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为具体环境,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来展开写作。通过描写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描绘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人们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到最后觉醒、反抗的社会心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目录 第一部 惶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第二部 偷生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第三部 饥荒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 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 九十一 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 九十五 九十六 九十七 九十八 九十九 一百 试读章节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问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的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芦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的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 祁老人的背虽然有点弯,可是全家还属他的身量最高。在壮年的时候,他到处都被叫作“祁大个子”。高身量,长脸,他本应当很有威严,可是他的眼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子,于是,人们只看见他的高大的身躯,而觉不出什么特别可敬畏的地方来。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的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P2-3) 序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所以,老舍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9岁时,他受人资助进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市第三中学),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教员。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老舍一生共留下八百万字的作品,多以老北京平民生活为题材,他擅长用纯熟的北京话做细致的描绘,其作品展现了地道的北京味儿。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离婚》《龙须沟》等。《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但其实,老舍从1941年就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准备,当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老舍萌发了创作一部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题材。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胡絮青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老舍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著。 《四世同堂》是老舍规模最宏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它也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老舍曾说过:“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四世同堂》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音5分,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北平为背景,以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为具体环境,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来展开写作。通过描写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描绘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人们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到最后觉醒、反抗的社会心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老舍通过这部作品,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即四世同堂式的家庭模式。老舍对这种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小说,老舍试图向人民传递这样一种思想: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拥有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武器,而且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