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妮日记(无障碍名师导读)/中小学经典阅读名家名译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德)安妮·弗兰克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42年6月12日星期五

我想信任你,把什么都告诉你,我还从没有这样信任过谁,希望你能不断地给予我巨大的安慰和支持。

安妮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安妮对这则日记添加了补白:

到目前为止,你(指日记本)对我确实是个极大的安慰,还有凯蒂也是,我定期给她写信。这种记日记的方式太好啦,现在,我每天几乎都等不及能在你上面写点什么的那个时候的到来,哦,我真庆幸有你陪伴我!

1942年6月14日星期日

我将从我得到你的那一刻写起,也就是我看见你和别的生日礼物一起躺在桌子上的那一刻(他们买你的时候我也跟着,不过那不算)。

六月十二日星期五那天,我六点就醒了,这不奇怪,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

可那个时候我还不该起床,只好忍住好奇,挨到七点差一刻才起来。我再也等不及了,便走进餐室,莫提(那只猫咪)迎上来亲热地蹭我的腿。

七点刚过,我去看了爸爸妈妈后就到客厅打开我的礼物,你最先映人我的眼帘,或许也是我最心爱的礼物。随后我看见一束玫瑰花,几枝牡丹和一盆植物。爸爸妈妈送了我一件蓝色的衬衫、一盒棋具、一瓶葡萄汁、一副字谜卡、一罐冷霜、二点五盾零花钱和一张两本书的购物礼券。我还得到了一本书:《暗箱》(但玛格特已经有这本书了,所以我把它换成了别的东西),一盘自制的饼干(当然是我自己烤的啦,现在我烤点心的水平可真不赖),妈妈还给了我很多糖果和一块草莓馅饼。还有一封奶奶写的信,来得不迟不早,赶得正好。

随后汉妮莉来叫我,我们一起去上学。课间休息时,我把饼干分给老师和同学,然后又接着上课。直到五点我才回到家,因为我又和班上其他人一起去了体育馆。(我的肩膀和臀部很容易脱臼,所以不能参加运动。)不过大家玩什么,由我这个寿星说了算,我给他们选了排球。打完球后,大家又在我身边围成圈跳舞,唱“生日快乐”歌。我到家时,姗妮·莱德曼已经在家里了。伊尔丝·瓦格纳、汉妮莉·哥斯拉尔和杰奎琳·范·马森从体育馆和我一起回家,我们是同班同学,汉妮莉和姗妮是我最好的两个朋友。人们看见我们在一起就会说:“安妮、汉妮和姗妮来啦。”杰奎琳·范·马森是我上了犹太中学才认识的,现在她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伊尔丝是汉妮莉最好的朋友,而姗妮在另一所学校上学,在那里有她自己的朋友。

她们送给我一本漂亮的书:《尼德兰人传说故事集》。可是弄错了,送的是第二卷,我用另外两本书换来了第一卷。海伦阿姨送了我一副字谜卡片,斯蒂芬尼阿姨送给我一枚可爱的胸针,蕾尼阿姨送了一本非常奇妙的书:《黛茜上山记》。

今天早晨我躺在浴缸里想,如果我有一只像“铃丁丁”(Rin Tin Tin)那样的狗,该有多好。我也要叫它铃丁丁,还要把它带到学校去,如果天气好的话,它可以待在传达室里或自行车棚里。

安妮

1942年6月15日星期一

星期天下午我举办了生日聚会。班上同学迷死了“铃丁丁”的电影。我得到了两枚胸针、一张藏书票和两本书。我要说说学校和班上的事情,就从我的同学开始吧。

贝蒂·布罗门达尔看上去有些寒酸,我想多半是这样吧。她住在阿姆斯特丹西部一条僻静的街上,没人知道那条街在哪儿。她成绩很好,可那只是因为她学习很努力,而不是她聪明。她是个挺文静的女孩。

杰奎琳·范·马森大概要算我最好的朋友了,不过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朋友。一开始我以为杰奎琳会成为这种朋友,可我完全想错啦。

D.Q.(对那些不想提到真名的人,我用缩写字母代替姓名)是很神经质的女孩,丢三落四,结果老师总是给她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作为处罚。她脾气不错,尤其是对G.Z.。

E.S.话太多了,烦得很。她问你事情时老爱摸你头发,要不就摆弄你的纽扣。听说她受不了我,我才不在乎,我也不怎么喜欢她呢。

亨妮·密特斯是个性格开朗的好女孩,就是嗓门有点大,我们在室外玩耍时她真的很幼稚。亨妮有个朋友,叫蓓普,又脏又粗俗,对她有很不好的影响,真不幸。

对J.R.——我可以写上一整本书来讲她。J是个讨厌、鬼鬼祟祟、高傲自大、两面三刀、喜欢嚼舌根的人,她自以为很成熟。杰奎琳简直被她迷得团团转,真可耻。J很容易生气,动不动就哭鼻子,最要命的是还极爱炫耀。J小姐永远是正确的。她很有钱,满满一柜子漂亮的连衣裙,可穿在她身上都显得太老气。她以为自己多漂亮,她想错啦。我们俩谁都受不了对方。

伊尔丝·瓦格纳是个性格开朗的好女孩,不过也吹毛求疵得够呛,为了一件小事,可以整天在那儿唉声叹气。伊尔丝很喜欢我。她很聪明,就是有点儿懒。

汉妮莉·哥斯拉尔,在学校大家也叫她莱丝,她这人有点怪怪的。她很害羞,在外人面前难得说几句话,可在家里却想说啥说啥。不管你给她讲什么,她都会告诉她妈妈。不过,她总是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最近我越来越欣赏她了。

南妮·范·普拉格一茜加是个既好玩又懂事的小女孩。我觉得她很不错。她很聪明。对于她我就不多说啦。  埃菲耶·德·荣在我看来棒极了。虽然她才十二岁,可真像个淑女,把我当小孩似的看待。她也很乐于助人,我喜欢她。

P2-4

书评(媒体评论)

所有认为人类在无数次大灾难与迷失中皆会有尊严地挨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的日记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约翰·肯尼迪

吾等中有部分人在罗本岛里阅得安妮的日记,并从中得到奋斗的启示。

——纳尔逊·曼德拉

后记

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在十点到十点半之间,一辆轿车停在了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三六号门前,车里走下几个人:有穿着军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希尔柏鲍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带着武器,穿着便服。一定是有人告发了他们。

他们逮捕了藏在密室里的八个人,还有两个帮助了他们的人,维克多·库格勒和约翰斯·克莱曼——没有抓住梅普·吉斯和伊丽莎白(贝普)——拿走了所有的现金和有价值的东西。

库格勒和克莱曼被捕后,被送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一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运往荷兰阿莫斯福特一处集中营。克莱曼因为健康原因,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八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于一九五九年逝世。

库格勒于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被送往德国强制性劳动时,和几名狱友一起逃脱。他后来移民加拿大,一九八九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丽莎白(贝普)·福斯库吉尔·维杰克一九八三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梅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让在一九九三年逝世。

密室里的八人被捕后,立即送往阿姆斯特丹的一处监狱,然后转往维斯特波克,此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转站。他们于一九四四年九月三日最后一批离开维斯特波克,在三天后到达奥西维兹集中营(波兰)。

凡·达恩先生,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在一九四四年十月或是十一月于奥西维兹集中营中的毒气室被毒死,就在毒气室被拆除前不久。

佩特伦爱拉·凡·达恩从奥西维兹被解往贝根贝尔森,以后又被解往布亨瓦德。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被送到特雷西恩市,后来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但遇害日期不详。

彼得·凡·达恩于一九四五年一月十六日被迫参加从奥西维兹到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在那里丧生,三天之后,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

福利兹·杜塞尔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运往纽恩加姆集中营,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死于集中营。

艾蒂斯·弗兰克一九四五年一月十六日在饥寒交迫中死于奥西维兹一柏克瑙。

玛格特和安妮·弗兰克在那一年的十月底,从奥西维兹押往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五年期间,由于卫生条件极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几千人的性命,玛格特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未能幸免。这个集中营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被英军解放。

奥托·弗兰克是八个人里唯一活着走出集中营的人。在奥西维兹被苏联军队解放以后,弗兰克经由奥德萨和马赛被送回到阿姆斯特丹。他在一九四五年六月三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那里住到一九五三年,后移居瑞士巴塞尔,他的一个妹妹及其家人,后来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也住在那里。他后来与埃尔弗里德·马科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西维兹集中营,其丈夫和儿子在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在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九日去世,死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于宣传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这笔精神财富。

目录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后记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搞种族主义,对犹太人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前后有六百多万犹太人死于他们的屠刀之下,他们这一臭名昭著的野蛮行径早已是路人皆知。在战后也有不少的电影、电视剧和书籍反映和涉及这方面的题材,可没有哪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是书籍产生过像《安妮日记》这样大的影响。《安妮日记》最早出版于1947年,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可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影响非但没有衰减,反而有增长之势。在国内,情形也是这样。到现在《安妮日记》的中文版本已经多达几十种,至少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它的中文译本,可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需求量好像还是有增无减。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部不到二十万字的纪实性的日记体作品会吸引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成人读者和青少年读者,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或者说它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我以为,《安妮日记》的力量来自于其真实性,它是对被德国法西斯所蹂躏的人们的两年多藏匿生涯的真实记录,是对作者这位花季少女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中其身心仍然能顽强健康地成长的真实记录。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她都能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为此,她不断进行着自我批评(心理剖析),顽强刻苦地学习,博览群书,勤奋地练习写作。

安妮绝不仅仅只是一个15岁的孩子那么简单,她对欧洲历史、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以及《圣经》(以及犹太人在历史上和现在的悲惨遭遇)等都有深刻的了解。她在这方面的知识已经不亚于一个成年人。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在坚持记这部日记的同时,她还写了一些篇幅较长的神话故事,还有一篇正在写的《凯迪的一生》。有了这样一段充满危险充满艰辛的奇特经历,再加上她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写作,在花季年龄的她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笔者在开始时就提到这部作品既是对藏匿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安妮自己这两年中(从她13—15岁)身心成长的真实记录。这两条线索并行,一直贯穿作品的始终,不过,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作者最为关注的还是其内心、其心灵的成长。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残酷的战争年代,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受到极端限制的狭小环境中,她的脆弱的心灵如何一步步地向善、向好、向着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向着光明和美好去发展。为此,她不怕做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愿意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生理上的欲望和最为真实的自我都倾吐出来。我觉得这部作品最为感人、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就在于此,我们都知道物质的东西终究要消亡或者是可以被毁灭的,但精神的东西是摧毁不了的,作者安妮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一心灵的力量就是不朽的,永存的。安妮在剖析自己时,是无私的,一点儿也不给自己留情面,可与此同时又是非常细腻、非常生动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魅力主要就在于此,在于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真实、生动的描述。安妮心灵中的美好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安妮崇尚自由,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安宁,追求理想,追求友谊和真正的爱情。人类对这些方面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所以《安妮日记》这部作品也会存在下去,直到永远。

王晋华

于中北大学外语系

2015年1月25日

内容推荐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弗兰克著的《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出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编辑推荐

安妮·弗兰克著的《安妮日记》是一本日记题材的作品。本书出自一位年仅十四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迁徙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秘密小屋中,在两年多的暗无天日的隐藏期,安妮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活爱情的憧憬度过了痛苦压抑的日子。这本日记是作者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记录了25个月的密室生活,把密室生活的艰辛、战争时期人们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