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上还说,有兴趣者可以在十三、十四日前去参观住宅和拍卖品。
我如此热爱珍玩,怎能错过良机。即便不买,也应前去观赏一番。
第二天,我便去了昂坦街九号。
我自以为到得挺早,却不料那套住宅中已有许多人参观,其中还不乏贵妇淑女。她们个个衣着光鲜,以豪车代步,却仍对房内的豪华布置惊叹不已。
开始我不明白她们何至于此,直到我进入了房问内部——原来这里曾是一位名妓的闺房。这类女子常戴着昂贵的首饰在巴黎街头搔首弄姿,肆意炫耀自己的美貌。她们的马车飞驰而过,溅起的泥点扑打在贵妇们的车子上。她们常出现在歌剧院和意大利人剧院,甚至就坐在这些贵妇隔壁的包厢中欣赏歌剧。尽管她们常在外抛头露面,闺房却十分私密,因此上流社会的女士们——比如来此处参观的几位,都十分渴望能亲眼一见。
逝者已矣,如今连最贞洁的女人也愿意进人这间住宅,死亡是对污秽之气最好的洗涤。何况,这些贞洁女子完全可以称自己只是看过广告,想参加拍卖会,来这儿事先选定心仪的物品,并不清楚谁曾住在这里。当然,她们早就听说过这位交际花的传奇身世,也试图探寻一代名妓生前的痕迹。
遗憾的是,闺房中的秘密已随名妓长埋地下,如今探寻者只能看到这些被拍卖的物件。至于女主人生前曾出卖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这儿有不少好东西: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具、摆件比比皆是,各种绸缎、蕾丝和天鹅绒的衣物更是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
我跟随贵妇们的脚步在住宅里闲逛,踱至一处挂着纱幔的房间,忽见女士们都笑着退了出来,她们或许是因某种好奇心得到满足而觉得害羞吧。这令我愈发想进去一探究竟。我走进一看,发现这里原来是梳妆室,从屋里摆满的首饰和化妆品,就可窥知她生前的奢靡程度。
靠墙那张大桌子上的珠宝首饰,正是出自当世鼎鼎盛名的金银首饰大师之手。这上千件珠宝都是真金白银之物,绝不是某一位情人能够单独置办下来的。
参观一名妓女的梳妆室,我并未感到不悦,而是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些珍宝。逐一仔细观察,还发现每件物品上有不同的标志和字母缩写。
一件件物品,似乎向我诉说着这位可怜女子的一次次卖身。我不禁想:感谢上帝对她的宽容,使她免受交际花的另一次死亡——色衰爱弛的折磨。红颜薄命对妓女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容颜尚未苍老,钱财还未散尽。
这世上最悲惨的景象,莫过于风尘女子的晚景。她们的晚年无人问津,甚至毫无尊严。令人惋惜的是,她们心中的悔恨不是因为错选人生,而是因为过早挥霍光了年轻时挣下的家当。我便认识一位这样的妓女,年老色衰时只有一个女儿在身边。听说她的女儿极美,颇有母亲当年的风采。她把女儿养大,仅仅是希望晚年能有人养老送终。而她可怜的女儿路易斯,遵从母亲的意愿,沦落风尘委身于人。对这份被强加的职业,路易斯毫无热情,更谈不上喜爱。
畸形的成长环境,赢弱的身体,沦落风尘的母亲,这一切让路易斯失去了辨别善恶的能力。也许,上帝曾赋予她这种能力,但终究被她遗失了。
我仍记得,路易斯会在每日的同一时刻走上大街,她的母亲也总是陪在一旁,表面是来陪伴女儿,实则是为了时刻监视。那时我还年轻,道德观念尚未成熟。即便如此,我仍从心底对这幅景象感到厌恶。
处女绝不会有她那样的神态——眼底透出天真无邪的光芒,脸上却愁眉不展。
这是面对宿命的无奈。
幸福突如其来,路易斯收到了上帝的礼物,她怀孕了。可怜的姑娘被母亲亲手推向黑暗的深渊,却孱弱得无力反抗,如今总算在无尽的绝望之中看到一丝光明。心中保有的一丝纯洁和与生俱来的母性,让她满怀喜悦地告诉了母亲这件事。这些话本不宜细说,但为了叙述事实,也为了让轻视妓女的人看到她们的艰辛苦楚,我不得不如实道来:路易斯的母亲认为,怀着孕的路易斯无法工作,这会让她们的生活负担更加沉重,所以这孩子不应降临人世。
第二天,母亲便请了自己的朋友——一位接生婆来瞧路易斯。路易斯流产了,缠绵数日后,她才能勉强下床,但身体状况比以前更糟糕了。P2-4
《茶花女》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成名之作,一经出版就在法国社会引起了轰动。这部作品后被改写为剧本,歌剧《茶花女》将这个悲情的故事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法国文学史上,《茶花女》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他曾对一位叫作玛丽·杜普莱西的上流名妓一见钟情,俩人很快坠人爱河。但由于玛丽·杜普莱西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职业,小仲马一怒之下写了绝交书,俩人从此分道扬镳。五年后,玛丽·杜普莱西病逝于巴黎,小仲马悲痛万分,将这段故事写成小说《茶花女》,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个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高尚女子。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茶花女”这个绰号得于玛格丽特的一个小习惯,她热爱山茶花,所以常常随身带着一束。人们还发现了一个细节:玛格丽特在每个月的前二十五天带白色山茶花,最后五天带红色山茶花。没有人能解释玛格丽特这样做的原因,或许连玛格丽特自己也无法说清楚这种习惯的由来。山茶花颜色艳丽多彩,植株形姿优美,气味芬芳袭人,正好符合玛格丽特美丽孤傲的人物形象。
全书讲述了一个美丽女人的悲苦命运。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她是上流社会人人追捧的名妓,让所有得到她的男人为此感到自豪。富家青年阿尔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准备离开自己曾经的生活圈,与阿尔芒共度余生。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
《茶花女》创作于法国七月王朝末期,在法国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国统治者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采取残酷的剥削手段,逐渐加剧阶级矛盾,暴露出资本制度的黑暗和资产阶级的丑恶。整个社会中呈现一种冷酷无情、金钱万能的面貌,滋生了各种歪风邪气现象。所以,小仲马笔下的上流社会之人,都是一些衣冠楚楚、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者。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有着重重阶级矛盾的社会,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上层社会中的贵族、资产阶级商人、高利贷者享受着奢靡的生活,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平民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玛格丽特只是一个供贵族玩乐的妓女,她既受歧视又遭凌辱,却过着一种寻欢作乐、行尸走肉的生活,不断地寻找刺激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有人认为,玛格丽特只不过是个沦落风尘的妓女罢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腐朽堕落的,玛格丽特却具有一颗纯洁的心,这显得尤为可贵。
小仲马写下《茶花女》,既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妓女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不易,又是为了揭露法围上流社会腐败不堪的真实形态。人们是看不起妓女的,认为她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但小仲马认为,这些女子都是误人歧途的可怜人,正是因为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宽容,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无法回头。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 “低级下流”的体现。但更多的人则为这个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深深拨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唏嘘不已。
《茶花女》一书诉说了无限哀怨,无限恍惚,也留给了后世读者无尽遐想。
小仲马(1824—1895),法国小说家,戏剧家。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1848年,小说《茶花女》的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于1852年首次演出,获得很大成功。除《茶花女》外,小仲马一生还创作了二十余部剧作,其中比较成功的有《上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牛子》等。
《茶花女》是小仲马最脍炙人口的一部爱情经典之作。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阿尔芒真挚的爱激起了这个依旧保持着纯洁心灵的风尘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她与阿尔芒深深地相爱了,他们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了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心灵受到的创伤渐渐愈合,她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生活在一起。但阿尔芒的父亲却认为他们的结合有损家族的声誉,会毁掉阿尔芒的“前程”,于是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阿尔芒误以为玛格丽特有意抛弃他,便不择手段地寻找一切机会羞辱她。玛格丽特含恨忍辱,在疾病和悲痛的双重折磨下,心力交瘁,含恨而逝。旅行归来的阿尔芒读了她的临终日记,终于明白了事实真相,但已追悔莫及。
背景介绍
年轻时,小仲马受父亲的影响,过上了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似的生活。20岁的时候,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这位“玛丽”就是后来《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原型。因此,《茶花女》也可以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
玛丽很珍惜她跟小仲马的真挚感情,但是为了维持生计,她在和小仲马交往时仍然保持着同阔佬们的关系。有一次,小仲马撞见玛丽正和一位客人在一起,他一气之下给玛丽写了一封绝交信,然后就出国旅行去了。玛丽收到了绝交信后,悲痛欲绝,重病不起。几年后,小仲马回国,得知玛丽已经去世,悔恨万分。他闭门谢客,把自己的这段生活诉诸笔端,以表达他对玛丽的哀悼和思念。一年后,《茶花女》问世了。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小仲马也一举成名。
艺术特色
l¨
《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作品中洋溢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就其艺术特色来说,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写作手法 《茶花女》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艺术表达独特而新颖。作者在组织情节时,运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细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
二、强烈的浪漫气息
《茶花女》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情节的布局和剪裁方面并没有下很大的工夫,而是凭着一股激情,一气呵成。因此小说写得朴实动人,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虽然在小说《茶花女》问世的时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已经渐趋势微,但是这部小说仍然散发着一股颇为强烈的浪漫气息。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玛格丽特的日记和遗书篇篇感人,读起来声声哀怨,字字血}目,回肠荡气,酣畅淋漓,致使整篇小说在感情奔放的高潮中结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鲜活的艺术形象
作为成功的文学作品,《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玛格丽特不但跻身其间,而且光芒四射。
值得一提的是,《茶花女》是第一本流传到我国的外国小说。小仲马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他对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作者在创作中采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一鲜活的艺术形象。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气息,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仲马也一举成名。
由于这部小说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在此后的三年中,小仲马又接二连三地写出十来部小说,其中有:《塞尔旺医生》《塞查丽娜》《棕红头发的特里斯唐》《缪斯泰尔摄政》《百合女神》等,这些作品都没有《茶花女》的反响大。小仲马在他父亲的熟人的建议下,他转向了戏剧。他首先将《茶花女》改编成剧本,1852年《茶花女》获准上演。大仲马此时流亡在布鲁塞尔,小仲马给他发去报喜的电报: “巨大成功,以致我以为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的首演。”大仲马欣喜地复电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后来,有人问起大仲马是否参与了《茶花女》的写作,他仍然诙谐地回答说:“当然,我创造了作者。”《茶花女》被认为是开创了“风俗剧”。小仲马十分关注社会问题,他经常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现,他的剧作虽然对社会的罪恶和黑暗批评得不够深刻,但多少触及到一些社会弊病,因此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故事的女主人公,因酷爱茶花,且常以茶花为饰,被人们称为“茶花女”。她本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不幸沦落风尘。玛格丽特由于容貌姣好,:聪颖过人,成为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天J『生善良,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激起了玛格丽特对真正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与阿尔芒生活在一起。然而,阿尔芒的父亲却恳请她还他儿子与家庭的清白,迫使她与阿尔芒绝交。玛格丽特受到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的种种侮辱,含恨忍辱,悲痛欲绝,加之疾病缠身,去世时,年仅23岁。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也寄托着作者极大的同情。
阿尔芒
故事的男主人公,c城税务官之子,是玛格丽特真正爱过的人。经朋友介绍,阿尔芒得以接近玛格丽特,并用他的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玛格丽特的芳心。但是强烈的嫉妒心和对玛格丽特的种种猜忌使得他常常患得患失,痛苦不堪。特别是在玛格丽特被迫离开他之后,他误以为玛格丽特背叛了他,便不择手段地对她进行种种报复,给玛格丽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使她在感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含恨离开人世。后来,阿尔芒从玛格丽特的日记中得知事情真相,他悲痛欲绝,追悔莫及,怀着无限的惆怅和悔恨,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
老公爵
一个家缠万贯的孤单老头,曾做过玛格丽特的监护人。因玛格丽特长得极像他刚病逝的女儿,他便把她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当他得知玛格丽特是个妓女时,非常痛苦,以资助她钱财为条件,要求她改变那种生活方式。玛格丽特答应了他的条件。但当玛格丽特毅然决然地与阿尔芒相爱,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他断然拒绝为玛格丽特还债,任凭玛格丽特陷入困境而无动于衷。从根本上说,他并不是为玛格丽特着想才做她的监护人,而是想把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杜瓦尔先生
男主人公阿尔芒的父亲,c城税务官。他具有根深蒂固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极力反对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生活在一起,认为儿子与玛格丽特的结合有辱门风。杜瓦尔认为作为父亲,他有责任去挽救误入歧途的儿子。在劝诫儿子离开玛格丽特失败后,他便改变了策略,采用调虎离山之计,把儿子支走,单独与玛格丽特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恳请她还他儿子与家庭的清白。玛格丽特无法坚持己见,被迫离开了阿尔芒。
普吕当丝 玛格丽特的朋友。她自私贪财,虚情假意,冷酷无情,她为玛格丽特每做一件事都要酬金,收到酬金才肯去做。当玛格丽特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毫不留情地离开了玛格丽特。
纳妮娜
纳妮娜是玛格丽特的女仆,她善良朴实,她负责为玛格丽特应酬客人,料坪家务。她对玛格丽特极为忠诚。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由专家老师对作品中的字、词、句、段篇进行详尽的解读,并设置适量思考题,达到无障碍阅读的目的。
主人公玛丽特酷爱茶花,常以茶花为饰,故称“茶花女”她出身贫寒,为人善良,天生丽质,聪慧绝顶,在巴黎受到公子哥儿们的追逐包围,迫于生计沦落为妓而不能自拔。在那污秽的环境里,她敢于追求纯朴、正直的爱情,始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可是,在梦魇一般的时代里,等待她的只有一个悲惨的结局。最后,在爱情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玛格丽特含恨离开人世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充满浓烈的抒情色彩。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