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亲/大家天天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苏)高尔基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母亲》是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众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内容推荐

高尔基著的《母亲》描写出身贫苦的母亲曾经饱受丈夫的欺凌,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散发传单,播撒革命的种子。在火车站上,尽管被暗探告发,被警察殴打,她仍然坚持散发象征着真理的传单……由专家老师对作品中的字、词、句、段篇进行详尽的解读,并设置适量思考题,达到无障碍阅读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母亲》读后感

试读章节

没过多久,巴维尔·弗洛索夫也开始染上酗酒的恶习,甚至开始粗暴地向母亲挥舞起自己的拳头。

那是巴维尔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沉醉的样子,形容醉得很厉害。],他倚在墙角,用拳头拼命砸着桌子,同时冲着他的母亲大嚷大叫。那一杯杯伏特加灌人他的喉咙,仿佛一团火烧在他年轻却早已绝望的心田。他想喝醉,但是心里却清醒得如同明镜一般。[连续使用了两个比喻句,通过心理描写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巴维尔内心的迷茫无措。他盲目地模仿父亲,希望通过喝酒来麻醉自己的无奈心情。]

母亲只是在一旁注视着他,正如上文提到的“每个父母年轻时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他们明白”。母亲明白,所以她只是注视着,脸庞上的每个皱纹里都写满温柔,两眼却都早已缀了泪花。[后半段用了神态描写,描写出一个典型的慈母形象。]

巴维尔不敢直视母亲的眼睛,他感到害怕,可他到底在怕什么,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疑惑一直持续到母亲的泪落下来,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大滴大滴落下来,打在她的衣襟上。这大滴的泪珠同时也打在了他心里的那一团火上,火渐渐小下来,他狂乱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于是他心虚起来,气势也随之弱了下来,酒精开始起作用,他大口呕吐,头痛不已。[上句话用断了线的珠子来形容母亲的眼泪,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因为巴维尔的颓废而感到伤心。下句话与上文的比喻句相照应,体现了母爱下巴维尔渐渐平复的心情。]

母亲只是安抚着他,用那布满老茧的宽厚的手掌轻抚着他的后背。她细声低语地苦苦央求,希望他不要这样作践[糟蹋,浪费。]自己,不要再堕落(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下去。但是那些话只能若有似无地萦绕[萦回环绕。]在巴维尔的耳边,他仿佛全部听得见,可又似乎什么都听不见。

巴维尔在蒙咙问想起了许多往事,父亲的暴躁,母亲的哭泣,这些场景在他脑海中一幕幕闪过,他像个受伤的小兽一样,在墙角低低地呜咽[伤心哽泣的声音。]起来,直到哭累了,才沉沉睡去。

自从那之后,巴维尔过上了和当地小伙子一样的生活。他开始学着拉起手风琴,开始衣着华丽地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于各种晚会。他学会了加特里舞和波里卡舞。他的休息日充斥着浓浓的酒精味,他喝醉时的疯癫身影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

母亲的目光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柔,里面掺杂了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目光中多了一丝惊奇,她惊奇地发现了巴维尔的变化:他不再刻意地打扮自己,但却不是不修边幅[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现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的样子,而是时刻保持着衣裤的干净整洁。巴维尔还是经常不着痕迹地消失,但是他回来时身上再也没有那令人作呕的酒气了。他开始看各种奇怪的书,而那些书与它们的主人一样,总是在母亲眼前晃了几下就不着痕迹地消失了。巴维尔甚至会把家里打扫得纤尘不染[形容非常清洁、干净。],要知道,这所有的一切,当时的小伙子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不只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母亲精细的目光还定格在了他的脸上。巴维尔的脸庞越发地清瘦明朗了,眼光也不再迷茫无措,而是变得异常坚定,时常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地望向远方。那里好像有着某种让他十分向往的事物,又或者,是一种信仰。o一

就这样过了两年,母亲的困惑就像书架上的书一样,越来越多。母亲惊喜于他的转变,却又在惊喜的同时惶恐于他在同龄人中的另类表现。这种忐忑[心神不定的。]弥漫在他们小小的家中,像一张无形的网让她无时无刻不感到窒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母亲的目光如影随形地附在巴维尔的身上,因为她怀揣一份天下母亲所专属的“好奇心”—对孩子前路的迷茫与担忧。o

母亲强烈的“好奇心”终是没有抵过时光的打磨,就在一个平常的夜晚,她想问的一切终于还是脱口而出。[引出下文母子的彻夜长谈。]

巴维尔静静地看着他的母亲,目光深邃,他告诉她,自己看的是禁书[禁书:为官方禁止出版或发行阅读的书籍。],是指向真理的正义之书,也是只要被发现就会有无限多的未知危险出现,但是即便如此自己也不会放弃阅读的书。[交代了近几年巴维尔产生巨大转变的原因。]P5-7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出生于诺夫哥罗德市(今高尔基市)一个木工家庭。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1岁开始到“人间”谋生,做过装卸工、烤面包工人。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曾参加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秘密自学小组。1888至1889年和1891年曾两次到俄国各地游历。在这期间进行过一些秘密宣传活动,并在第比利斯参加进步工人与革命者秘密小组。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1901年创作了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小说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体现了在革命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列宁最初看到《母亲》的手稿时,就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高尔基写了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1919一1923)和特写《列宁》(1924—1931),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1916)、《在人间》(1913—1916)和《我的大学》(1922—1923)。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在确定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背景介绍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是他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因此被捕,同年lO月被判处终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接触到了继续儿子革命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作品简介

《母亲》一书中,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灰暗无望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命运,并列举了老钳工米哈伊尔·弗洛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维尔没有重蹈父亲的覆辙,他恰逢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维尔和工友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他们刻苦学习革命理论,明白了资本家的剥削正是工人痛苦的根源。之后,为了传播革命理想,他们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宣传革命工作。意志坚强、头脑清醒的巴维尔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及五一游行时,巴维尔先后两次被捕入狱。一向懦弱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为了早日营救儿子出狱,母亲开始四处奔走,并且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日渐觉醒,成为了奋战在一线的革命工作者。在监狱中的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艺术特色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巴维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而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弗洛索娃也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

一、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革命斗争表现了工人革命者成长的过程和高尚的品德。由于这些革命者植根于群众之中,体现了群众的愿望,又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因而众多的群众场面是小说结构的特点。群众场面和对两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动的描写使小说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英雄人物。

如巴维尔的成长主要表现在语言变化中。他参加革命以前语汇贫乏,句子简单,语气粗暴;参加革命后讲话愈来愈明确中肯,政治用语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后在法庭上的演说更是具有启发群众觉悟、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亲的觉醒更多地表现在心理描写方面。通过母亲的感受来展示小说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亲内心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使母亲的形象在小说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通过人与人之间崭新的关系塑造英雄人物。

文中很多看似平凡的人物关系都已经被升华到另一个层次,包括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巴维尔与萨申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等。在小说中,弗洛索娃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弗洛索娃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人物品评

巴维尔

年轻的巴维尔在结束了短暂的迷茫无助之后,在革命者的引导下,走上了遍布荆棘但前途光明的革命道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巴维尔在斗争中失败,也在斗争中成长。他的机敏果敢、坚定无畏,以及为真理的献身精神都让他的形象熠熠生辉,最终让他逐渐赢得了同志们的敬仰和崇拜。就在他为改变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积极奔走,唤醒和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过程中,他已经逐渐成为一名拥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母亲

最初的弗洛索娃只是一名胆小怯懦的母亲,儿子的被捕入狱是她投身革命的契机。在周围的同志们的影响下,母亲开始发生转变,这位质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开始认字读书,深刻思考和审视自己,结束了之前浑浑噩噩的生活,她不再对儿子所走的那条道路感到恐惧,而是转而支持儿子的革命理想。她的母爱不再局限于巴维尔本人,不再是单纯的小我之爱,而是延伸成为更广泛的更无私的爱,成为大我之爱。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母亲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者。

后记

《母亲》是苏联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当时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并于同年10月被判处终身流放。高尔基与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接触后,发现她在儿子被捕后继续替他进行革命工作。这使高尔基感触很深,于是,《母亲》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在1906年写成。

《母亲》中共有三组人物设置,包括以巴维尔和霍霍尔为代表的革命者;以雷宾和弗洛索娃为代表的工农群众;和以工厂主、法官、密探等为代表的敌人。在整部小说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小说的中心思想也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

不得不说,《母亲》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震撼和感动,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只为能有更多的人民逃离这个水深火热的深渊。

其中巴维尔和霍霍尔作为革命者的代表,有情有义,却最终为了理想和大义舍弃了自己的幸福。“母亲”作为整篇小说的题目,更是贯穿文章的始终,也最能体现小说人物塑造的真实性。母亲并不是一开始就理想高尚,无畏无求。她胆怯了半生,逃避了半生,终于在儿子和同志们的鼓舞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快速成长起来。在文章的最后,她战胜了自己的所有怯懦,大声地呼喊着:“真理是用血海也扑不灭的。”

整部小说标志着高尔基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你的心中也有很多不同的体会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