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王朋、马娜著的这本《大国匠心--赵仁恺传》重点展示了赵仁恺在进入核工业后带领原子能研究生第十二室第五组研究提出中国首份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草案、建设陆上模式堆的经历。此外,还介绍了赵院士质朴童真的一面,向人们全面地展示了一名伟大而平凡的科学家的一生。
| 书名 | 大国匠心--赵仁恺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郭勇//王朋//马娜 |
| 出版社 | 原子能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勇、王朋、马娜著的这本《大国匠心--赵仁恺传》重点展示了赵仁恺在进入核工业后带领原子能研究生第十二室第五组研究提出中国首份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草案、建设陆上模式堆的经历。此外,还介绍了赵院士质朴童真的一面,向人们全面地展示了一名伟大而平凡的科学家的一生。 内容推荐 郭勇、王朋、马娜著的这本《大国匠心--赵仁恺传》介绍了核动力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赵仁恺的传奇人生。介绍了赵仁恺在南京的童年生活,在日本全面侵华大背景下九死一生的逃难经历,在江津国立九中的寒窗苦读等。 目录 第一章 南京城里的童年 (一)出生于赵家大院 (二)幼年丧父 (三)被寄予厚望的长子 (四)14岁告别南京城 第二章 异乡逃难的少年 (一)辗转武汉 (二)徒步入川 (三)参军风波 第三章 发奋读书的学子 (一)江津国立九中 (二)梦想第二件衬衫 (三)国立中央大学 第四章 在永利宁厂的日子 (一)通过考试进入永利宁厂 (二)从学生到工程师 (三)与杨静溶喜结连理 第五章 调入北京 (一)进入化工部设计院 (二)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六章 步入核工业 (一)初到原子能研究所 (二)设计院委派赴苏联学习 第七章 与核潜艇结缘 (一)中国核潜艇艰难起步 (二)随海军访问苏联 (三)访苏收获 (四)重回原子能所 第八章 潜艇核动力设计入门 (一)入门攻坚战 (二)冰山一角 (三)理清问题,逐个突破 (四)从苏联专家处“挤牛奶” 第九章 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 (一)启动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 (二)初步设计草案 (三)完善方案参数 第十章 参加生产堆一线建设 (一)刘杰副部长的无奈 (二)搭档欧阳予 (三)萦绕心头的潜艇核动力 第十一章 重返核潜艇工程 (一)陆上模式堆建设之争 (二)反应堆布置方案之争 第十二章 九○九某地建设启幕 (一)模式堆落户四川 (二)设计队当先锋 (三)最晦暗的岁月 第十三章 模式堆基建在“文革"中艰难进行 (一)力挽狂澜的聂帅 (二)模式堆建设再遭质疑 (三)毛主席签发“718批示” 第十四章 模式堆建设最后冲刺 (一)工程设计复查 (二)模式堆安装现场 (三)模式堆启动 第十五章 积蓄核动力 (一)坚守九○九基地 (二)陆上模式堆退役 (三)赶超先进,继往开来 第十六章 守护核潜艇 (一)艇有危难可问谁 (二)写下遗书后参加试验 第十七章 印象赵仁恺 (一)从工程师到科学家 (二)良师益友 (三)活到老学到老 (四)平民科学家 (五)相濡以沫的爱人 第十八章 传奇科学家 (一)一生传奇 (二)多彩赵仁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简历 附录 主要成果及论著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一)出生于赵家大院 1923年是中华民国十二年,这一年,孙中山先生夺回广州并成立大元帅府,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掀起并被镇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新时代》月刊。 这一年的2月16日,在江苏省南京城里一个姓赵的大户人家,产房内正忙忙碌碌地为一名叫做何敏贞的孕妇接生,全家人都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产房里传出喜讯——“是个男孩!”已经有三个女孩的赵家立刻沸腾了。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但是人们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只有男人才能继承家业和社会地位,家有男丁不仅意味着家族的延续,更代表这个小家庭有资格继承赵氏家族的家业和社会地位,光耀门楣。 父亲赵镜泉为这个被一家人寄予厚望的男孩取名赵仁恺。“仁”字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代表了父亲对他的深切期望。“恺”字指欢乐,希望他能快乐地度过一生。彼时,父亲赵镜泉就读于北平高等警官学校(该校后并人黄埔军校),英姿勃发,踌躇满志。孩子的母亲何敏贞知书达理,安守本分,相夫教子,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富足祥和。之后的两年,何敏贞又陆续生下一女一子,这个人丁兴旺的小家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赵仁恺作为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子,更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 (二)幼年丧父 1926年冬,赵镜泉从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回家,与妻子、孩子团聚。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这个小家庭的欢乐时光刚刚开始,赵镜泉就意外身染重病,多方医治无效,最终于1926年12月26日撒手人寰,留下时年仅有26岁的妻子和六个孩子。 这时,赵仁恺才三岁多。他刚刚懂得“死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要面临骨肉至亲的死亡。看着躺在棺椁中的父亲,小小的赵仁恺又伤心,又不解,父亲那么高大英武、精力充沛,经常把小小的赵仁恺高举过头顶玩耍,为何就这么匆忙地离开了他呢? 屋破偏逢连阴雨,赵镜泉去世不久,就在这个残缺的小家庭最需要关爱和帮扶时,赵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借故绝情地将何敏贞和六个孩子扫地出门。因为赵镜泉的母亲认为,何敏贞年轻,将来能否安心在赵家守寡不得而知,6个孩子都还年幼,继续养育势必给家庭造成拖累,所以一定要尽早甩掉这个累赘。此时,何敏贞怀里最小的孩子才刚出生不久。一个在家相夫教子、与世无争的女子,如何面对这接踵而至的打击? 父亲的离世、族亲的冷酷无情,给赵仁恺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有一个坚强而勇敢的母亲。为了这六个孩子,倔强的何敏贞擦干眼泪,几经波折、据理力争,终于从家族争取到了一个小旅馆的经营权,为养活孩子们保留了一条生存之路。 (三)被寄予厚望的长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纷争不断的黑暗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南京虽然是古都,也未能逃脱衰败的社会现实。小旅馆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赵仁恺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尽管如此,在赵家饱受文化熏陶的何敏贞仍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受尽多少苦难,都要把子女培养成才。对于家里的大儿子赵仁恺,何敏贞自然最为看重,寄予厚望。 可是赵仁恺生性活泼、精力充沛、好奇心重,非常顽皮。他经常趁母亲不注意跑出去玩,一个人在南京城里“探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经常玩消失,不是到江里去游泳,就是去钻桥洞。孩子的眼里永远只看到好玩,看不到危险,几次惊险的经历之后,母亲大伤脑筋,如何把这小家伙带好呢?思来想去,何敏贞下决心要让赵仁恺尽早入学堂,把精力都用在学业上。 何敏贞精打细算、节衣缩食,1929年9月,她终于把贪玩却天资聪颖的赵仁恺送进了小有名气的南京实验小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个学校位于南京城里鸡鸣寺旁,北极阁下,是1902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最初称为三江师范学堂附属小学。这里校风严谨笃实,不仅教学生识文断字,还传授数学、物理等近现代科学知识,是一所对中国的现代初等教育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学校。为了能让赵仁恺进这所学校读书,母亲真是绞尽了脑汁,托关系,找熟人,方才如愿。P2-5 后记 为一位已经离开我们七年的科学家立传,并不容易,但很有意义。 他是一位神秘的科学家,有着坎坷、传奇的经历,却都被从事的保密工作裹挟得无人知晓。当我们尝试着去打开历史的窗,去回望他来时的路,有些无所适从。由于工作保密的原因,当我们联系他曾工作过的单位时,得到的资料寥寥无几,有的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个人。 当我们几经曲折,联系到几位曾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时,我们带着十足的好奇去探望、拜访一位位年逾耄耋的老人,听他们讲述这位慈祥、平实的大科学家,我们听到的都是感动、感激和感谢。这些人中,不乏学术水平登峰造极的院士,不乏著书立说的作家,也不乏长期和他共事的普通人。如果没有这本书,他的故事将无人知晓,他的贡献似乎也只有业内的才去膜拜,他的精神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要传承下去似乎很难。 他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成长在抗日战争的国难岁月,成才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名化工企业。当他成长为一名行业专家和进步青年时,毛主席建设核工业的号召让他从此隐姓埋名,连续书写了多项历史记录,见证了我国核能发展史上的多项第一。他学富五车却礼贤下士,他经历磨难却举重若轻,他居功至伟却默默耕耘,他屡获殊荣却谦和恭让。他是当代中国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一生正是“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人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的充分诠释。 我们逐渐认识他,慢慢理解他,从他身上汲取着感动、力量和信仰。今天的核工业,承载着新的寄托,希望赵仁恺的事迹和精神感染、激励更多的核工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奋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的成绩,传承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和坚持,实现我们自己的中核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