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是张恨水第一部加入抗战内容的长篇国难小说。以《太平花》为个案,通过考证史料,探讨了张恨水小说异动问题,揭示作品背后的异动逻辑,并试图说明《太平花》的“不太平”打破了小说文本相对封闭的固化状态,与个人、社会和时代的“不太平”保持着互动和对话。
| 书名 | 太平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恨水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太平花》是张恨水第一部加入抗战内容的长篇国难小说。以《太平花》为个案,通过考证史料,探讨了张恨水小说异动问题,揭示作品背后的异动逻辑,并试图说明《太平花》的“不太平”打破了小说文本相对封闭的固化状态,与个人、社会和时代的“不太平”保持着互动和对话。 内容推荐 张恨水著的《太平花》写的是军阀混战的年代,报社记者李守白前往“前线”采访的所见所感。当然,还有他自己和外号“太平花”的女子韩小梅和酒家女贞妹的感情纠葛。两个女子都对他有情有意,他取舍不定,最后两段情都无疾而终。 目录 小说大家张恨水(代序) 张赣生 自序 第一章 此地有三种宝 第二章 太平花外摆战场 第三章 征人夜话 第四章 王老虎与他的骄兵 第五章 强迫民女者的怯懦行为 第六章 不是平常的客人去了 第七章 马上黄昏与灯前红晕 第八章 意内情人意外仇人 第九章 去一佳客来一恶客 第十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十一章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十二章 以假婚事对付真媒人 第十三章 假成真哭变笑 第十四章 棒打鸳鸯 第十五章 离开安乐窝吧 第十六章 可喜的重逢 第十七章 泄漏春光 第十八章 围城中的故事 第十九章 未做月老做了醉人 第二十章 都醉了 第二十一章 小鸟失群 第二十二章 温暖时代的恐怖 第二十三章 逼走一个留下一个 第二十四章 他们走上一条路 第二十五章 予遗弃者以遗弃 第二十六章 再去找太平花的种子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此地有三种宝 四月杪五月初的时候,大江以北,还没有到酷热的程度。天气很是温和,山上的树木,青叶子完全长了起来,远远望去,给大山穿上一件新袍子了。庄稼地里,新种的高粱和玉蜀黍,长得有一尺长上下,平原地上,一望皆绿。在这绿毯子上面,有一条曲折赭黄色的痕条,划破了平芜,那是一条人行大道。由这大道一直上前,是一丛堆成绿山的树林。只在绿树里,左露出一截围墙,右露出一双屋角,遥遥地听到两声继续的鸡叫,这可以知道那里有一个村庄了。在这村庄五里路以外,有个小地名,叫作三岔口,是邻邑往来三条大道分岔之处。 在这路口上,也开有六七家乡店。来往的行人到了这里,都要打尖歇腿,替牲口上草料。每到太阳正中和太阳落山的时候,几家乡店却要忙碌一番。这是一个正午的时候,乡店屋顶上的烟囱,向半空里直冒着青烟,正忙着煮午饭呢。路上的行人,远远地望了这烟囱,想到烟囱下面,黄米饭正煮得香味扑鼻,不由得要赶上一程路,因之不多大一会儿的时候,这几家村店都坐满了行人。 靠向路东的一家茶饭店,门口支着一个芦棚,棚下横七竖八,摆了几张桌子。芦棚对面没有人家,一丛高过于人的野竹子,半环着一口野塘。塘里的水让风吹着,皱起鱼鳞似的波纹,几双鹅鸭在水里来回游泳,很有个意思。 这时,由路南来了一个少年行人,他穿了一套西式的猎装,一顶荷叶边的呢帽斜侧着戴在头上。肩上背着一个温水瓶,手里提了一个照相匣子,一步一步,用左手拿着一根粗手杖,在地上点着走了过来。他后面跟了一个脚夫,挑着一担简便的行李,走到这里,向四围看了一看,却叫道:“李先生,我们就在这里打尖吧。过了这一家,这三岔口就没有店了,至少还要赶上五里路。我肚子实在饿了,有些来不及。”那李先生看了看这个小饭店门前风景不错,便点头道:“那也好,我们就在这里歇一会儿。” 饭店里的小伙计看到来人是穿西装的,是个上中等客人,就由芦棚里迎了出来,问道:“二位吗?我们这里有刚出来的馍馍,滚热的。该打尖了,什么时候了!”他说着话,将这里二人引了进去,代为将东西放下,连忙泡了一壶茶出来,一见这脚夫和穿西装的坐在一处,便笑道:“你先生倒是讲平等的,怎么不雇头牲口骑着?” 穿西装少年也笑道:“牲口有了毛病,在前面一站打发回去了。看你不出,你倒知道‘平等’二字。” 伙计见他很随便,拿起茶壶给他斟上两杯茶放到他面前,笑问道:“看你先生这样子,是赶到城里去的,由京里来的呢,由……” 那人笑答道:“远了,我们由京里来的。” 伙计道:“由京来的,是了,我们这里也常有,谁不知我们这里安乐窝有三件宝?”说着,便哈哈一笑。在店里头有个人喊道:“刘小二,你该照应买卖,怎么又谈上天了?”看时,店里灶头边钻出一个蓬头妇人向外边望着。刘小二喂了一个字,回身照应买卖去了。 少年喝了两杯茶,又把刘小二叫了来,问:“还有什么打尖的?” 刘小二道:“除了馍馍,就是大锅饼,恐怕你先生不能吃。”说着望了那少年的脸。 少年道:“出门的人也不管那些了,有什么菜没有?” 刘小二道:“现成的只有咸豆腐干、盐鸡蛋,还有煮的咸菜。恐怕你先生不能吃。” 那少年指着对面一个座位上道:“那一位面前摆了那一大碗肉,你怎么不照样卖一点给我们?” 伙计道:“那是人家自己带的路菜,不是我们这里卖的。你先生若要吃肉,我们这路口上有个肉案子,我去给你先生买来现做。” 他们这边说话,那边座位上一个老先生,面前摆了一大碗肉,用筷子搛了起来,将馍馍掰开,搛着肉送进嘴里咀嚼着。他向这边看来,又望了一望碗里的肉,于是将碗端了过来放在少年桌上,笑道:“我吃饱了,再走二十里就到家了。这里还有大半碗咸菜,若不嫌吃残了,就请拿去下饭。”少年站起来推谢着,就和老人隔了桌子谈起话来。 伙计端上馍馍、鸡蛋、豆腐干,少年也就带吃着。 那老人问道:“刚才听你先生说,是由京里来的,到此贵干?” 少年道:“我是新闻记者。” 老人听了这四个字,倒有些不懂,偏着头想了一想道:“这四个字怎么写?”这少年因为方言的关系,怕解释不清楚,就在身上掏出一张名片,送到那边桌上去。老人接过名片一看,上写:北京《黎明报》旅行记者李守白。 老人笑道:“哦!明白了。你是报馆里先生,到敝地来做什么?敝地并没有什么新闻啦。” 李守白看了芦棚下的人,又望了望那老人,微笑道:“我们当旅行记者的,不一定要打听什么新闻,凡是游历所到的地方,人情风俗也是可以记下来的。” 老人道:“若是人情风俗都能记的话,那我们这里就大有可记了。不要说别地方,离这里五里路的地方有个安乐窝,有三件宝贝,现在就是最好去玩儿的时候了。” 李守白道:“刚才这位伙计说了什么三件宝,我不曾问得,现在你老先生又谈起这个,不知道这三件宝究竟是什么?这第一件宝呢?” 老人道:“第一件宝,是太平花。” 李守白道:“什么,太平花?这种花我知道的,现在统中国境内,只有北京故宫里面有几棵,你们贵处哪里来的这太平花?”(P1-3) 序言 民国二十年,我和上海《新闻报》写第二部长篇小说《太平花》。书的内容是以当年的内战为背景,搜罗材料,布置局面,自信是费了一点力气;可是书成七回,九一八事件发生了。那个时候,全国人心一反往日厌恶内战、不愿谈兵的态度,大家急起救亡,恨不得全国皆兵。觉得我在报上发表的小说,不断形容内战痛苦,充满了非战意味,简直违反舆情。自然,报社里人有这个感觉,我也有这个感觉,于是把原来的意思完全推翻,从第八回起改为抗日的写作,由内战变到御侮。这一个大转变,不是易事,我整整想了一个礼拜,才能动笔,而已往搜罗的材料都没有用了。这是第一阶段。 到了民国二十二年春,该书全部完毕,共三十六回。我觉得形容内战的那一阶段仍无必要,前后删去了八回,补写两回,共缩为三十回,在上海出版,这是第二阶段。 去年百新书店主人由上海内来,说是这部书为了反日,是被伪方禁止的,将书交给我,请我审查一过,准备在内地印行。我无事之时,把自己的书重新看过一遍,每为之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书里所写抗战的军事幼稚得太可笑了。当二十二年的时候,不但我们书生没有对外战事经验,就是国内的军事专家,也不见个个有现代化军事经验,我当时所写,自然百分之百是外行。于今看起来,把书原封不动出版,让那有抗战八年经验的国民看了,岂不笑掉人家大牙?因此我决计再修改一次;但因文债苦多,一时无从着手。样本搁在手边,几乎有一年不曾动手。最近,百新方面催促得很勤,我就破除了一个月工夫,把本书做个第三次整理。我觉得那成为笑话的对外战事既不是事实,也太觉外行,干脆,都把它删掉了吧。这样,可以把意义着重在停止阋墙,一致对外,仍回到当年内战削弱国本的场面。又因为事隔十几年,当年内战时代的民生疾苦也浮光掠影不大记得,只好不复写了,内容就让它成为主角故事的发展。主意既定,把回体改成章体,将三十回删去了十回,又重新写六章,共变成二十六章,就是现在和读者相见的书了。这是第三阶段。 最后,我得赘述几句。抗战已接近全盘胜利的阶段,国家也早有复员的计划。旧金山会议更在谋全世界的永久和平。所以在将来战后,我们一方面要追叙全国将士和武装人民无数的可歌可泣故事,而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太忘记了当年内战的祸害。不是长期的内战,国家元气不过分削弱,抗战时代,也许是另一个局面的。因此,我这样地修改《太平花》,虽是未能十分完善,也许不是毫无意义可取的吧?书成,叙其实在的经过如此。 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十八日 张恨水记于南温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