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巴克斯(Bacchus)
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和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克斯其实是同一个神。如果说前者年代更为古老,抢占了神话造物的先机,那么后者作为前者在拉丁世界的复制品,则世世代代受到西方世界诸多艺术家和诗人的宠爱。
今天,巴斯克被视为葡萄之神,葡萄酒之神,亦是酩醉之神。人类的认知将他的能力局限于此,然而在远古,他是整个农业的保护神。他不光用葡萄酒解人之渴,更是人类的养育之神。起初,他年少英俊,慷慨大方,魅力四射。然而后来,他喝了太多的酒——至少人们让他喝了很多——于是就发了福,变得大腹便便,屁股也胖了起来,像被衣服箍住似的满脸泛红。但他总是很快乐,在两次酒醉的间隙,他头顶葡萄藤环,手里摆弄着酒杯,不是骑在橡木桶上,就是坐在女祭司中间。也许未来某天,巴克斯这一形象将被禁用,因为他饮酒无度,还给大家树立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坏形象:豪不在乎警察酒测器的臃肿的享乐酒鬼。而我们这些可怜的平凡人被逮到的话,就不得不对着酒测器吹气了。
狄奥尼索斯是一个比巴克斯要复杂得多的神。他有着绝世美貌,当人们举止草率,心生疑虑或有反叛之意,不愿臣服于其神威时,他就会冷酷无情地大发雷霆,会先让人们变得疯癫,再将他们毁灭。人们因为他的地位尊重他,向他祈福,并将其尊为富饶之神、繁育之神、极乐之神。他最值得一提的专长与葡萄树有关。他创造了葡萄树,并将葡萄树的种植法传遍希腊、近东、意大利和西班牙。对于人类而言,狄奥尼索斯既是一个胜利者,一个暴君,也是福祉的创造者。
他动荡的降生过程解释了为何这位天神如此强烈地需要认同感,因为他有两个母亲:一个妈妈,一个爸爸。他是宙斯和美貌的凡间女子塞墨勒私通的爱情结晶,生母塞墨勒在怀他时,因凝视了万神之神宙斯的万丈光芒而丢了性命,于是宙斯将还是胎儿的他取出,缝在了自己的大腿上,使他能够继续成长,逃开其妻赫拉致命的嫉妒。多亏了西勒努斯(他的导师,也是个才华横溢的嗜酒之人)、宁芙、迈那得斯和萨提尔们的庇护,赫拉从未抓到过这个孩子。为了躲避继母手下的追杀,也为了向世人证明受他流淌在血液中那继承自父亲的超凡神力,狄奥尼索斯从未停止过游历的脚步。没有谁比他更会处理公共关系了。他给人类的礼物还会有比葡萄树和葡萄酒更为珍贵的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出,那些认为酒神太过骄傲自大又自命不凡的怀疑论者和那些因亵渎了狄奥尼索斯而搭上性命的人们,一定不是葡萄酒爱好者。
在基督教文明对奥林匹斯山众神进行无情的大清洗时,只有巴克斯和维纳斯二神得以幸免。(为了把其他的神赶远,人们把那些神的名字给了各个行星。)这两位因所辖控的领域深受人们喜爱——酒与爱——而被人类从遗忘的深海中拯救了出来。两位天神在希腊语名字狄奥尼索斯和阿佛洛狄忒的身份下,共饮了来自希俄斯岛(ile de Chio)的上等佳酿,而后便结合在一起,诞下了普里阿普斯——法老时代好色之徒的象征(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哪怕时光错乱也没关系。话说回来,狄奥尼索斯也确实是把葡萄树传到了埃及)。
维纳斯则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一个大人情。他们用尽可能不(太)冒犯到教廷的笔触勾勒着维纳斯的裸体,极尽所能地颂扬着她性感的美。人浴、照镜子、诞生、梳妆等等,说到底,他们画的无非就是一个漂亮又放荡的女异教徒!
巴克斯肖像画的数量几乎和那些同他有过一夜情的女神清单一样惊人。
乔瓦尼.贝利尼(Bellini)笔下浑圆的孩童可爱至极。
米开朗基罗的巴克斯铜像年轻貌美,让人眩晕。那时的酒神还没开始喝酒。
头戴葡萄藤环,左手举着半满的红葡萄酒杯,卡拉瓦乔笔下的巴克斯才过青少年时期。他开始喝酒,表情严肃。
委拉斯开兹画的巴克斯尚青春年少,赤裸着上半身,举止放纵。画中他正为跪在自己面前的一个酒徒戴上藤圈,其他几个酒鬼则在这出闹剧前或自娱自乐,或等待着酒神赐给自己同样的殊荣。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巴克斯则古怪得像是施洗约翰一般,讶异自己走上了从水到酒的这条路。
鲁本斯酷爱庞大的躯体。他笔下的巴克斯肥胖臃肿,像个堕落的不倒翁,让人看罢如同坠入梦魇。
P23-25
敬誉琼酿
我之所以有资格撰写这本《葡萄酒私人字典》,无非是因为对红酒的热爱和在葡萄庄园中所度过的大半自在的童年时光。此外,还有那些机缘巧合,让红酒为我的生命历程增添了些许幸福的笔墨。相较于那些有着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的资深人士——无论是葡萄酒农、葡萄酒工艺学家、酒商、酒窖管理师、侍酒师、记者、贴着专家标签的酒标专家、或是巧言令色的试酒高手——我的这些经历都不足挂齿。然而又有多少在葡萄园出生,或是在优良产区成长的作家会沉迷其中“酿制”佳作,用他们熟悉的品鉴之词来歌颂那些百写不厌的佳酿呢?
最终,我下定决心写下此书,不是因为双重的苦恼,而是出于可以得到先品后写的双重快乐。我不是最有资格做这件事的人,也不想总是在喝空几瓶酒后洋洋洒洒写上几大篇文字。况且这本书并非一本品酒手册,亦不是品鉴指南。出版社和报章杂志社里有不少资深的同行们能给广大消费者提供这类建议。
这本词典不是关于葡萄园、葡萄品种、葡萄产区及其分级、加工和酿造工艺的百科全书;不是关于葡萄树和葡萄酒的通史;不是文学艺术选集;也不是关于政治、法律、医药和宗教这些敏感主题的专论。如果是的话,需要写上几大卷才够啊?
但是,这本解渴之书确实或多或少的涉及了上述内容的点滴。尽管我年事已高,也对着这些橡木桶做了应有的祷告,我还是不敢断言这本书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书中只会提及我所了解的、喜欢的,或是燃起我热情的东西。其中会有自传、引文,有关于酿造、酒窖、餐桌、小酒馆的记忆,还有葡萄酒业者们的剪影,以及葡萄园、酒庄、酒瓶、开瓶器、试酒碟、品酒、香气——这一系列的物件、感受和辞藻都伴随着卡萨诺瓦①的美酒征程,恒无止境。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酒,文化是也。既是葡萄农作的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在这个能把葡萄酒与玉米或马铃薯酒相提并论的时代,这本书试图强调的,也正是这种大众消费品的文化维度。在人类传说和饮食的记忆中,没有什么能够超过面包和葡萄酒。二者在人类的劳动与休憩、奋斗与享受中相结合,出现在基督教神迹里造物者的餐桌上。而在古希腊罗马神话寓言里,在史诗中(《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在圣书上(《圣经》),葡萄酒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面包——它既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禁忌。
从荷马到科莱特,我们要如何一一列举出那些曾歌颂过美酒,或曾把美酒奉为人间喜剧中一角的作家们呢?他们笔下的葡萄酒或许不及鲜血和金钱那般重要,但却往往与二者相连,而它和爱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葡萄酒就这样流淌在戏剧、歌剧、电影、绘画和歌曲中。无论是好是坏,葡萄酒从蒙昧时期开始到世界末日,都与人类的冒险、文明,以及“为何”与“如何”的奥秘密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葡萄酒绝非等闲之物。
葡萄酒农们是创造者,是手艺人,更是艺术家。最优秀的酒农会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法国的葡萄酒种类之多令人咋舌,它们有着全世界最繁多的色彩和最丰富的味道。我不是全部了解,有些比较常喝,有些相对少一些。这是因为我的出生地、住处、旅行、度假、朋友、家人和各种机缘所致。然而,于我而言,它们各有各的风情。那些在这本没有酒窖的“窖藏精选”、忽北忽南的“产地速览”中没提到的酒,就算是我的自留区吧。总要留一些作家、一些酒等着人们去发现。
人们也许会惊讶,我常会用佻巧戏谑的口吻聊起方才提到的浸润人们嘴与灵魂的葡萄酒。其实,这正是我认真对待葡萄酒的方式。我的酒中满是欢愉,为什么要用尖酸粗粝又沉重的笔触来描写它呢?
有句话恰如其分的写出了葡萄酒在我们法国的社会地位:敬誉琼酿。我们会要求水、威士忌、茴香酒、克伦堡啤酒(Kronen-bourg)或是血腥玛丽也同样充满敬意吗?这本《葡萄酒私人词典》想要呈献给大家的,就是一杯溢满欢愉的敬誉琼酿。
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
2006年7月9日
《葡萄酒私人词典(精)》是一部关于葡萄酒、关于文化的私家史。作者贝尔纳·皮沃是法国著名谈书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家有小块葡萄田,自酿博若莱,更因葡萄酒而进入《费加罗文学报》工作。终于,这位“酒痴”又满怀热情地写下这个葡萄酒的“一千零一夜”,从字母A到Z,用108个词条为你讲述葡萄酒的前世与今生。从葡萄采摘到酿酒工艺,从开瓶器的发明到试酒碟的历史,再从远古神话到鸿儒名流的掌故,伴随着咕噜咕噜的倒酒声,这瓶“香飘四溢,口感醇厚的“葡萄酒”也早就就流进你的胃里,浸润你的心田了。
或许是因在出生受洗那天便于葡萄酒结缘之故,作者贝尔纳·皮沃怀着别样的情感,以温情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诸多关于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私人词典(精)》不是一本品酒词典,也不是一部关于葡萄酒制作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从个人角度介绍法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的读物。轻松俏皮的写作方式与传统字典的编排方式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