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潮起潮涌--从环保产业发源地到集群的四十年(1976-2016)(精)
分类
作者 史春杨主笔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历史一再证明,社会总是被那群不安分的人向前推动着,有时候他们甚至只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如果把某一个年份作为历史的切面,以此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那么,1978年无疑是值得选择的。因为1978年前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在召唤着一股巨大的能量:变革。在那个年代,空气中弥漫着躁动的分子,求新求变的思潮在社会上暗流涌动,人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此前一成不变的生活。

让人们颇感意外的是,当时,中国最重大的经济事件有时并不是发生在城市,而是在内地一些偏僻、贫穷的小乡村。比如,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位衣衫老旧、面黄肌瘦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尝试,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①

本书要讲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方,太湖西岸,从宜兴市高塍镇高塍村缘起。一群“不安分”的农村人冒着有可能坐牢的风险,从田地里走出来,厮杀于商场之中,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不自觉的行为在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在中国环保发展史上却犹如一粒埋在沃土中的种子,春雨来临,孕育出中国环保产业的萌芽。

1977年夏,这个季节,宜兴的气温最高时通常会直逼40℃,在高塍公社,37岁的农民王盘君正在家附近的农田里干活,此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

按理说在他这个年纪,人生的轨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毕竟儿子们已经十六七岁,再过几年孩子们会踏入社会并很快成家立业,中国家长们在这个时候也将完成他们的“任务”。不过,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盘君对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枯燥生活早已感到乏味,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不打算做一辈子农民。

如果说,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个人的生活受到集体的制约,他会将自己的想法暂时埋藏在心里,但是到了这个年头,主张推动人民公社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已于前一年去世,“文化大革命”也宣告结束,每个人都感觉到社会发展的风向在变,像王盘君这样的人不可能不将脑筋动起来。

正当他把目光从土地上转向天空的烈日时,同村的表弟姜达青正焦急地赶到田地,大声喊他回家。姜达青告诉王盘君,远在上海工作的大哥姜达君传来了?肖息,有活让他们干。

姜达青所说的这个活是为一家单位的冷却塔加工填料。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个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使热流体(包括水)冷却到合理温度。而填料是冷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光是填料,这种设备在高塍村的集体企业里完全可以加工完成。

听到消息后,王盘君内心忍不住一阵狂喜。

原来,早先他们便有默契,一旦姜达君在上海发现可操作的业务便第一时间通知家乡的兄弟们,着手从事加工,希望以此来找一条致富的道路。随后,像今天这样的消息果然不断从上海传来。起初心里没底的王盘君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命运也许真的就要改变了。他可以摆脱传统农民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故事还得从高塍镇这片江南水乡说起。

人文荟萃是高塍镇的一大特色。

清代这里走出著名词人陈维崧,他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陈家世代居住的望湖楼如今已经被打造成高塍镇中心的一处公共文化公园,供人参观瞻仰;在中国教育史上,甚至出现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宜兴高塍镇同一条街的奇特现象。世界知名的斯诺克球手丁俊晖每年都会回到这里探亲,和家乡喜欢斯诺克、支持他的朋友们交流。

这个充满浓浓人文气息的小镇地处宜兴市区北郊,从市区汽车总站乘坐乡村公交只需2元钱,约莫20分钟便能到达镇中心。连接市区到镇区的这条路叫赛特大道,是以镇上一家上市企业的名字命名的。坐在公交车上你很难不被路两旁的众多环保企业所吸引,一家挨著一家足有上百家之多。地域面积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万人的高塍镇在宜兴的地位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它是宜兴第二大支柱产业环保产业的发源地。

现如今在宜兴,包括高塍镇在内的环保集聚区里有1800多家注册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环保产业集群拥有10万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超过500亿元,这里生产的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也被公认为中国环保产业的发源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高塍还没有如今林立的厂房、高楼大厦,镇里为数不多的几家集体企业说白了不过是几个作坊而已,偶有订单也是给一些国有电子企业生产一些配套的纯水、循环水设备。这些集体企业能提供的工作机会极其有限,乃至于小镇上的绝大多数居民主要通过务农或手艺活维持生计。

苏南地区的历史传统可以概括为人多地少、农工相辅。①江浙一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已有悠久的历史,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口密度越大,人均耕地必然越少,所以在农业社会里,在一定的范围内,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矛盾的。然而我们的祖先却闯出了一条路子,使人口稠密与经济发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男耕女织、相辅相成。这种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P3-6

后记

走访、调研环保企业,与一批环保产业发展故事的当事人以及在当下仍然活跃的企业家、官员和学者们对话交流,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崛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江浙一带企业群体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在未来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江浙市场经济孕育出的一个特色产业,宜兴环保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典型的变量。考察宜兴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观察江浙民营经济的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

时空转换,社会变迁,对于企业而言,几乎每十年便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几年来,经济领域的关键词从“三期叠加”过渡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这些每几年一变的热词,不难洞悉出我国经济形式的深刻变化,可以感受到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正处在不断地调整中。改革的红利、人口红利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过去式,中国经济迎来转型的阵痛期。

在此前的发展历程中,从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而诞生的民营企业逐渐壮大,同时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建设大步向前再到如今的“新常态”,宜兴环保产业的发展无不和苏南地区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大潮流丝丝相扣。

宜兴环保产业在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最起码在2000年前后,依然是中国环保产业中的主角。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宜兴环保产业随后开始走了下坡路,宜兴的环保企业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环保企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当碧水源、桑德等环保企业在紧扣时代的脉搏,用资本激活发展的动能、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宜兴的很多环保企业显得彷徨而手足无措。这批环保企业家们开始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没有成为“弄潮儿”。

对于宜兴环保人而言,如今,仿佛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环保界已经明显感觉到,深植宜兴环保人思维中的那些旧思维、旧模式、旧办法,开始逐渐不管用了。有“关系”便有市场,便可以轻松地办一家环保企业;注册一张营业执照就可以跑市场,可以赚快钱的路子也将越走越窄。

市场向阳光和秩序回归。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取代实物资本,成为最活跃的经济资源。如何用全新的合约安排,激发知识资本的创造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互联网+”“人人时代”“共享经济”等一波新理念、新思维冲击着传统的商业价值理念。  机遇面前,宜兴的环保产业还会崛起吗?

环保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已经进入整合的快速通道,一些专家认为,宜兴环保产业能够成功实现二次崛起一定是基于部分本地企业实现了“退出”,产业力量得到重新整合。

回顾过去,宜兴环保产业的诞生和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外部力量的积极介入,以姜达君为代表的星期天工程师、以黄香胡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丁康君为代表的湖北理工学院专业人才的进入……外部人才、技术与资本资源的涌入使得环保产业资源不断优化,在整合优化中实现产业有机更新。未来,崛起与否,最终还得交给那些以学成归来的“接班人”、国内知名院校的学者教授与毕业生们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来解答。他们正在积极地投身入环保产业的大潮中,历史的答卷正在书写之中。

史春杨

2016年10月于无锡

目录

1 “不安分”的人

2 十八青年沪上学艺

3 “牛已经到了岸上”

4 小马拉大车

5 小乡镇有了外来客

6 分化与蜕变

7 进军水务

8 资本魔镜

9 “失败者”,其言也善

10 环保领路人

11 环保新势力

12 接班人

后记 宜兴环保还会崛起吗?

序言

四十年沧海桑田,在潮起潮涌的商海中,多少人的命运起起伏伏。

几年前,我和团队从北京来到宜兴创办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始近距离接触观察苏南这片发展的热土,一次次对接企业的过程中,一个个产业发展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

苏商既是儒商的代表,也是实业报国的代表。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无锡、南通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形成了实业报国、义利兼顾的精神。

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苏南乡镇企业“四千四万”精神。

从我所研究的环保产业领域来看,宜兴从早期的环保设备加工起步逐渐成长为中国环保之乡,培育出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集群,这个过程中,环保人的奋斗历程是“四千四万”精神最好的注脚。

进入21世纪,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环保产业被寄予厚望。

而拥有“环保之乡”美誉的宜兴,不仅是中国环保产业的发源地,更是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缩影。在中国环保事业蹒跚学步的时候,宜兴便挺起脊梁,擎起产业支柱,从环保设备发展到生产基地,从一次次的蜕变中积蓄力量。当时代转型和产业升级把新的挑战和机遇摆在宜兴环保人面前的时候,他们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

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植于宜兴,是由江苏省科技厅规划批准,由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环保产业促进机构。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以弘扬宜兴环保产业文化、服务宜兴环保企业发展、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升级、努力成为宜兴环保产业升级的主引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为使命。《潮起潮涌》一书的策划也正是基于以上的使命追求。

该书不仅蕴含了研究院对环保事业的无限情怀,更希望能生动地再现环保企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给环保从业人员提供一部“可信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史”。经过三年多的苦心酝酿,上百家企业的走访,百余位环保领域政府领导、企业家的对话,获得了第一手真实可靠资料,最后精心创作终成此书。

我们希望借此书能实现对中国环保史的追溯总结,形成经验财富;希望借书抒怀,在向环保前辈致敬的同时能用他们的奋斗精神激励后来者;希望通过聚焦宜兴环保产业发展延伸到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的一个思考与探讨;希望宜兴环保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困惑时的思考和解决之道能启发更多的环保企业,具有借鉴意义;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展现新一代环保人的精神面貌和发展理念,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促进合作。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国环保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记录。

高嵩

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内容推荐

从数九寒冬到春暖花开,历经酷暑凉秋,不知不觉历时三年多筹划酝酿、一年多撰写,一部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民间环保产业风雨历程此刻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太湖西滨,江南名城,中国环保之都,在环保产业的发祥地——宜兴,第一代环保人筚路蓝缕,是如何将环保产业从大都市上海引到名不经传的“高塍”小镇?第一家外资环保企业在宜兴落户后遭遇了什么?全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主题的国家级工业园区为何落户宜兴这个江南小城?宜兴坐拥1800多家环保企业,环保产业为何多而不强?欲了解环保产业,了解典型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家史,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将由这《潮起潮涌--从环保产业发源地到集群的四十年(1976-2016)(精)》为您解开……

本书由史春杨主笔。

编辑推荐

《潮起潮涌--从环保产业发源地到集群的四十年(1976-2016)(精)》作者史春杨以观察者的身份,从媒体人的视角,通过探寻、搜集、采访,用生动的笔触,记录并呈现了中国环保之乡的发展历程,对环保产业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探索热情,并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使命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