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全世界传播最广的植物之一。植物学家把茶树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即中国种和阿萨姆种。中国种的主要原产地位于中国华南地区;阿萨姆种的主要原产地为南亚和东南亚的湿热地带,现在主要栽种在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作者梅维恒、郝也麟在《茶的真实历史》中追溯了茶的栽培的起源,着重讲述从汉代至明、清和近现代有关茶的制作、运输、销售、传播等方面的历史状况,说明茶如何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饮料作物,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接受,并东传日本、朝鲜,西传中亚、西亚、俄国、欧洲诸国和美洲、澳大利亚、非洲,对全人类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内容涉及植物学、医药学、宗教、文化、经济、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可谓千头万绪。作者以简驭繁,在不太长的篇幅里娓娓道来,使读者如入宝山,兴味盎然。书末还对有关茶的词语的语源作了详细考释,是一篇可读性很强且富有趣味的语言学论文。总之,本书不但可供广大读者阅读,而且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也有参考价值。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
序一 陈宗懋
序二 徐文堪
中文版序 梅维恒、郝也麟
前言
第一章 植物园巡礼——茶的竞争者
第二章 国之荣耀——东南亚和茶之发源
第三章 与酪作奴——1~6世纪的茶史
第四章 吃茶去!——唐朝茶史
第五章 兔毫盏里的云脚——宋朝茶史
第六章 以仙茗易太平——茶马互市
第七章 禅茶一味——12~15世纪日本茶史
第八章 茶道师范千利休——日本茶道臻于极致
第九章 韩信点兵——明、清茶史
第十章 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藏蒙的砖茶
第十一章 我们发明了茶炊!——俄罗斯大篷车茶叶贸易
第十二章 征服新世界——伊斯兰世界茶史
第十三章 获得医生认可——茶开始在欧洲传播
第十四章 茶叶的扩张之路——茶与鸦片战争
第十五章 制壶工匠的星夜驰奔——茶在美国
第十六章 优质精选黄金花橙白毫——印度和锡兰19世纪茶史
第十七章 快剪船的黄金时代——英国茶史
第十八章 地球村里的香茗——世界各地的茶风俗
附录一 陆文学自传
附录二 茶酒论
附录三 茶的词源考
鸣谢
中文参考书目
英文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第十一章 我们发明了茶炊!——俄罗斯大篷车茶叶贸易
中国和俄罗斯两个民族历史迥异的国家共有的边境线长达二千六百英里(约四千二百公里)。两国之间的关系有理解,也有误解,或亲密,或疏远,或利益共享,或互为仇敌,波澜起伏。17世纪,两个大帝国开始彼此交往。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交往中,两国关系无论亲疏,无论干戈相见或平和宁静,有一种商品如同丝带般贯穿其中。18~19世纪,装满了茶叶的驼队、牛车和大篷车从中国出发,穿过茫茫蒙古戈壁滩和风雪交加的西伯利亚南部,翻过乌拉尔山,一路跋涉,最终到达目的地——人声喧闹的下诺夫哥罗德集市。集市位于伏尔加河流域,西距莫斯科二百五十英里(约四百公里),是俄罗斯帝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无论是生活在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里的王公贵族,还是生活在乡村小木屋的农民,都把温暖的茶视作国饮,而茶炊(金属制的俄式煮水用茶釜)则是温暖怡人的俄式壁炉的化身。俄国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坦言:“最甜蜜销魂的,莫过于捧在手心的一杯茶,化在嘴里的一块糖。”
15世纪,莫斯科公国摆脱突厥鞑靼的压迫统治,结束了作为蒙古封地的历史后,迅速向四边扩张,势如破竹。1552年,伊凡大帝吞并了乌拉尔山脉以西的喀山汗国。1581年,哥萨克人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领俄罗斯军队,将乌拉尔山脉以东、额尔齐斯河流域的西伯利亚汗国纳入自己的版图。在不断东扩进程中,俄罗斯军队在西伯利亚设立了一系列军事要塞。这些军事据点逐渐发展成为南西伯利亚的主要市镇。1648年,哥萨克探险家西蒙·捷任涅夫穿过白令海峡,到达了欧亚大陆最东端。1652年,俄罗斯人在贝加尔湖西南建立了伊尔库茨克要塞。
据历史记载,最早尝到茶的味道的俄罗斯人当属哥萨克人瓦西里·图缅别茨和伊凡·彼得罗夫。1616年,两人受沙皇派遣,作为使臣出使阿拉坦汗王朝(即和托辉特部,明清之际蒙古喀尔喀部落札萨克图汗部的一个分支。——译者注),寻求结盟。阿拉坦汗王朝的首领(珲台吉)硕垒乌巴什是一位蒙古王公,控制着今蒙古西北部乌布苏湖周边的广大地区。由于南部的商路被敌对的卡尔梅克人把持,横贯阿拉坦的商路成为连接中国的唯一通道。图缅别茨和彼得罗夫一行离开俄国在西伯利亚修建的最后一个要塞托木斯克,在砾石满坡的山间颠簸了三个星期后,到达吉尔吉斯,随后又相继到达塔宾和撤亚。年幼的卡拉斯库尔王公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驯鹿肉,作为他们前往阿拉坦汗王朝途中充饥用的口粮。硕垒乌巴什看起来平易近人,在收受了沙皇送来的礼物后,盛情款待使臣一行。宴会上,山珍野味摆得满满的,“有野鸭、黑山猪、野兔、牛、羊肉等等,凡十余种。饮品则是和酥油一起煮的牛奶,其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叶子”。 从硕垒乌巴什的口中,沙俄使臣得知,此地离中国都城的路程还要走一个月。中国都城由青砖砌成,四周围着护城河。皇城浩大,骑着马围着皇城走一圈也要花上十天时间。两年后,来自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人伊凡·佩特林抵达北京,并和清廷建立了直接联系。但当时俄国没有一位懂得中文的通事(翻译),以至于中国皇帝写给沙皇提议通商的信函一直没有翻译,搁置了五十六年。1638年,俄国使臣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和斯捷潘·聂维耶罗夫回到阿拉坦汗王朝,迎接他们的是王朝第二代珲台吉鄂木布额尔德尼。由于沙皇觉得满足珲台吉提出的请求(一名侏儒、一柄可以连发五发子弹的步枪和一名来自耶路撒冷的教士)比较为难,两位使臣一开始在阿拉坦汗王朝受到冷遇。沙皇随后调整了对这些请求的答复,珲台吉也改而向沙皇进贡,贡品包括二百包(每包约三磅)茶叶。但斯塔尔科夫对这一贡品不以为然,他觉得茶在俄国几乎没人知道,汗帐还不如送紫貂皮更好。
1654年,俄罗斯派出的第一支外交使团来到中国。由于其正使费多尔·拜科夫拒绝行三跪九叩礼,并且以当时处于大斋期为由谢绝中方按满族礼节奉送的奶茶,使团此次中国之行一无所获。四年后,清廷给予第二个俄国使团的礼物为十件(三百五十九磅)茶叶。但俄国使臣随即就将茶叶转手卖出,用交易所得换了珠宝。1674年,茶叶开始输往莫斯科。据瑞典使臣契尔伯格记载,当时茶叶售价为每磅三十戈比,其功效“在喝酒前饮茶是防止醉酒,在酒醉后喝茶则是为了醒酒”。
1650年10月,中俄两国军队在阿穆尔河谷的乌扎拉村发生了激战。满族的八旗子弟军联合久切尔游牧民和阿穆尔河附近世代打鱼为生的阿昌人向俄军发起进攻,战斗以清军失败告终。据俄军首领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记载,中方的伤亡人数为六百七十六人。1665年,一群正在服刑的波兰犯人到达阿穆尔河中游的雅克萨,就近筑城,为过往的探险家和遭流放的犯人提供水源。1685年,清军围攻雅克萨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双方的恶战宣告结束。俄方以失去日本海出海口、拆毁雅克萨城为代价,获取了贝加尔湖以东外贝加尔地区的大片领土。1699年,俄罗斯官方派遣的第一支商队经过千里跋涉,到达北京。他们用带来的皮毛换取金银珠宝、棉布丝绸、瓷器和少量茶叶。在随后的三十年间,俄罗斯的商队每隔三年就会来一趟北京——三年是商队往返莫斯科和北京所需的时间。
P106-108
有关茶的史料的书很多。最近在高文海先生的推荐下,有机会读到了梅维恒(Victor H.Mair)和郝也麟(Efling Hoh)合著的《茶的真实历史》(The True History of Tea)一书的中译本。高先生将其译成中文。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读后感到内容丰富,耳目一新。
全书共18章。作者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作者先从巡礼植物园开始,回顾历史,巡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钟爱的多种植物,包括麻黄、古柯、槟榔、卡瓦、可乐、大冬青、瓜拉那、马黛茶、可可、咖啡,最后就是茶。接着以一章的篇幅谈了1~6世纪的茶史,内容包括东汉、西晋、南北朝中国古代茶饮的历史;再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介绍唐、宋、明和清朝的茶史,包括介绍了陆羽的《茶经》。对日本的茶史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一章集中介绍了12~15世纪的日本茶史,包括荣西禅师将茶子从中国带往日本,最先种在长崎平户岛的富春院以及日本九州岛的背振山麓的肥前(今佐贺县)的记述。另一章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作者用“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为一章的题目来介绍蒙藏的砖茶;用四章的篇幅记述了中国茶叶通过三条途径向外传布:向东传到日本;向西通过陆路传到吐蕃、蒙古、中亚和伊朗,并进一步传到俄罗斯和邻近的斯拉夫国家;再一条途径是通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传到世界各地,包括西欧、南北美洲、印尼、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群岛、摩洛哥、东非。作者用“优质精选黄金花橙白毫”为标题来介绍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茶史;用“快剪船的黄金时代”为题介绍英国的茶叶发展史;用“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引子介绍了茶叶在美国的发展,并认为这次事件“为美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作者用很长篇幅的一章介绍了“茶与鸦片战争”。由于茶叶大量进入英国,迫使英国向西班牙购买白银来支付茶款。为了应付由于购买茶叶而出现的大量白银外流,1720年起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入鸦片,其后日益增多,最终在1839年引起鸦片战争的爆发。在书的最后一章以“地球村里的香茗”为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茶风俗。书后还附有三个附录:《陆文学自传》、王敷的《茶酒论》和《茶的词源考》。最后一个附录是作者的一篇考证“茶”的词源的论文,很值得一读。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全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内容涉及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许多方面。作者具有中西兼修的学术功底,叙述的茶史内容遍及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包括近三十个国家、三百六十名中外人士和许多在历史长河中与茶有关的大小事件,读后受益颇丰。我想即使读者未必会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新的观点和见解,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和信息。 最后,我向译者高文海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是他使得茶叶界的人士有机会读到这本好书。是为序。
陈宗懋于2016年春节
2016年新春来临之际,收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张荷老师的邮件,告以《茶的真实历史》简体中文版已经列入出版计划,即将付梓。这个消息,对于原书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两先生和本人来说,都是新年的第一份好消息。
2011年初春,译者开始《茶史》的翻译,在随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译者的经历仿佛满载了茶叶从福州罗星塔码头前往伦敦的快剪船一样,时而顺风顺水,时而暗礁恶浪。总体来说,航行一段后回头看风景更美的时候更多一些。在翻译中,一直面临着作者学识浩若烟海,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耗费很多心力的挑战;当然也时时刻刻享受着翻译一本好书的乐趣。这一段翻译旅程,是学习之旅、发现和突破之旅,还是欣赏和悦读之旅。
译稿完成后,承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徐文堪教授审校全文并赐序;原书作者梅维恒教授和郝也麟先生审读了译稿,拨冗赐序,并亲自裁定了中文版的书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宗懋教授也在百忙之中为拙译赐写大序。
本书出版颇费周折。原书作者一直十分关心《茶的真实历史》简体版能在茶的故乡早日出版;徐文堪教授也专门写信给译者,就该书在大陆出版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张荷老师、张惟老师工作繁忙,一直努力推动该书早日和读者见面。
另外,本书翻译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华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周俏肖女士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对于翻译出版过程中师尊与朋友给予的鼓励与支持,译者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而今,这本小书已经成为一杯香茗,送到了读者诸君的手上。如果,读者感到这杯茶中还有一些涩味,这是由于译者烘焙沏泡的功夫有限,其中责任自然由译者承担。当然,译者最大的心愿是,读者看完这本小书后,能更多地体会其中的回味和余甘。
高文海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