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题解】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异说纷呈,而联系作品实际,本书认为“遭受忧患”及“离别忧愁”之说较为确切。
《离骚》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可分十二章。依次追述家世、姓名的由来,历数上古圣君尧、舜、桀、纣等人的为政得失,申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迫害,对楚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的美政理想境界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革新、振兴楚国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诗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意志和不惜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
《离骚》是楚辞的灵魂篇章,其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宏伟、感情之强烈,在古典诗歌宝库里首屈一指,不愧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原典】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
帝:先秦的“帝”字,直至战国中期,指的都是天神、天帝。夏以后的人间君主称为“后”或“王”,而不称“帝”。古氏族为了美化自己的世系,都要托祖于天神天帝,自称是某“帝”或某“神”的后裔。高阳:即古代帝王颛顼(zhuān xū)的别号,传说为高阳部落首领,实际上是楚人崇拜的天帝,是太阳神。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这里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兮:语气词,楚国方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朕:我,上古时代的第一人称代词,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诏定为封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这里是屈原自称。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大、美、光明。考,在先秦西汉的典籍里,有时指从祖父以上的先人,有时仅指亡父,东汉以后,专指亡父。伯庸:“皇考”的名或字,不见经传,可能是化名。摄提:这里指“摄提格”的简称。战国时代根据岁星(木星)的运行纪年。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以十二地支表示,寅年名摄提格。贞:正。孟:开端。陬(zōu):农历正月的别名。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故称“孟陬”。夏正建寅,夏历正月也即寅月。惟:句首发语词。庚寅:屈原出生的日子,纪日的干支。寅年寅月寅日,古人认为是难得的吉日。降(古音hóng):诞生、降生。本意指从天降临,这里屈原自言天生。皇:即上文“皇考”的省略,指太祖。览:观察。揆(kuí):揣测,衡量。初度:指初生的时节,即生辰。肇:同“兆”,占卜的意思。锡:同“赐”,送给。正则:公平而有法则,这是对屈原名“平”的解释。灵均:灵善而均调,这是对屈原字“原”的解释。纷:美盛的样子。内美:先天具有的内在的美好品德。重(chóng):加上。修:美好。能:通“态”,指姿态、姿容。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扈(hù):披,楚地方言。江离:江蓠,一种香草。辟:幽僻的地方。芷:幽香的芷草。纫:楚地方言,连接,联缀。秋兰:香草名。以为:以之为。佩:佩戴。汩(yù):楚地方言,水流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指时光飞逝。不及:赶不上。不吾与:即“不与吾”的倒装,意思是不等待我。搴(qiān):拔取。阰(pí):大的山坡。木兰:香树名,又称黄心树,紫玉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相传去皮而不死。揽:采摘。洲:江河中的陆地。宿莽:一种经冬不死的香草。忽:过得很快的样子。淹:通“延”,逗留,停留。代序:轮流。序,通“谢”,过去,逝去。惟:想。美人:这里指楚怀王。迟暮:比喻晚年。不:“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的意思。抚壮:趁着盛壮之年。秽:指污秽的行为。度:态度。骐骥:骏马,这里比喻贤能的人。驰骋:纵马疾驰,奔驰。道:通“导”,引导。夫:语气助词。先路:前面的路,即先王的路。
【译文】
我是天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去世的父亲名字叫伯庸。岁星正好在寅年的孟春月,我从天降临。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通过卦兆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作正则,同时起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再加上有外在的出众才能。披戴着江蓠和芷草,把秋兰结成佩环挂在身上。光阴似箭我怕赶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坡地上拔取木兰,傍晚在小洲中采摘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从不停下脚步,四季更相交替永无止境。想到草木在西风里一片片凋零,恐怕楚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为什么不趁着盛时抛弃污秽啊,为何还不改变你的态度?骑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吧,我在前面为你引导开路!(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