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只要我为她采得一朵红玫瑰,便与我跳舞,”青年学生哭着说,“但我的花园里何曾有一朵红玫瑰?”
橡树上的夜莺在巢中听见了,从叶丛里往外望,心中诧异。
“我的园子中并没有红玫瑰,”青年学生的秀眼里满含泪珠,“唉,难道幸福就寄托在这些小东西上面吗?古圣贤书我已读完,哲学的玄奥我已领悟,然而就因为缺少一朵红玫瑰,生活就如此让我难堪吗?”
“这才是真正的有情人。”夜莺叹道,“以前我虽然不曾与他交流,但我却夜夜为他歌唱,夜夜将他的一切故事告诉星辰。如今我见着他了,他的头发黑如风信子花,嘴唇犹如他想要的玫瑰一样艳红,但是感情的折磨使他的脸色苍白如象牙,忧伤的痕迹也已悄悄爬上他的眉梢。”
青年学生又低声自语:“王子在明天的晚宴上会跳舞,我的爱人也会去那里。我若为她采得红玫瑰,她就会和我一直跳舞到天明。我若为她采得红玫瑰,将有机会把她抱在怀里。她的头,在我肩上枕着;她的手,在我掌心中握着。但花园里没有红玫瑰,我只能寂寞地望着她,看着她从我身旁擦肩而过,她不理睬我,我的心将要粉碎了。”
“这的确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夜莺又说,“我所歌唱的,正是他的痛苦;我所快乐的,正是他的悲伤。‘爱’果然是非常奇妙的东西,比翡翠还珍重,比玛瑙更宝贵。珍珠、宝石买不到它,黄金买不到它,因为它不是在市场上出售的。也不是商人贩卖的东西。”
青年学生说:“乐师将在舞会上弹弄丝竹,我那爱人也将随着弦琴的音乐声翩翩起舞,神采飞扬,风华绝代,莲步都不曾着地似的。穿着华服的少年公子都艳羡地围着她。但她不跟我跳舞,因为我没有为她采得红玫瑰。”他扑倒在草丛,双手掩着脸哭泣。
“他为什么哭泣呀?”绿色的小壁虎,竖起尾巴从他身前跑过。
蝴蝶正追着阳光飞舞,也问道:“是呀,他为什么哭泣?”
金盏花也向她的邻居低声探问:“是呀,他到底为什么哭泣?”
夜莺说:“他在为一朵红玫瑰哭泣。”
“为一朵红玫瑰吗?真是笑话!”他们叫了起来,那小壁虎本就刻薄,更是大声冷笑。
然而夜莺了解那青年学生烦恼的秘密,她静坐在橡树枝上,细想着“爱情”的玄妙。忽然,她张开棕色的双翼,穿过那如同影子一般的树林,如同影子一般地飞出花园。
青青的草地中站着一棵艳美的玫瑰树,夜莺看见了,向前飞去,歇在一根小小的枝条上。
她对玫瑰树说:“能给我一朵鲜红的玫瑰吗?我为你唱我最婉转的歌。”
那玫瑰树摇摇头。
“我的玫瑰是白色的,”那玫瑰树回答她,“白如海涛的泡沫,白如山巅上的积雪,请你到日晷旁找我兄弟,或许他能答应你的要求。”
夜莺飞到日晷旁边那棵玫瑰树上。
她又叫道:“能给我一朵鲜红的玫瑰吗?我为你唱我最醉人的歌。”
那玫瑰树摇摇头。
“我的玫瑰是黄色的,”他回答她,“黄如琥珀座上美人鱼的头发,黄如盛开在草地上未被割除的水仙,请你到那个青年学生的窗下找我兄弟,或许他能答应你的要求。”
夜莺飞到青年学生窗下那棵玫瑰树上。
她仍旧叫道:“能给我一朵鲜红的玫瑰吗?我为你唱我最甜美的歌。”
那玫瑰树摇摇头。P3-5
王尔德创作的两部童话集,即1888年的《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Happy Prince and other Fairy Tales)和1891年的《石榴之家》(The House of Pomegranates)是他真正走向文学创作的标志。童话集相继出版后即获好评,当时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在英文中找不出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写得非常巧妙。故事依着一种稀有的丰富的想象发展,它们读起来叫小孩和成人都感兴趣,而同时它们中间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学,一种对社会的控诉,一种对无产者的呼吁,这使得《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石榴之家》成了控诉社会制度的两张真正的公诉状。”王尔德创作的童话本意亦非要控诉当时的社会制度,但其字里行间反映社会矛盾的意图却清晰可见,评论界甚至作家本人丝毫不否认童话故事中的道德内涵。
王尔德自称最优雅的《夜莺与玫瑰》显然深受安徒生童话《夜莺》的影响。安徒生的《夜莺》中,夜莺的歌唱治愈了国王的疾病,而王尔德的这篇童话揭示的是青年学生及其恋人之间浅薄的爱情,由此越来越接近社会的理想现实。
夜莺是最具浪漫精神的艺术家。为了帮助年轻的学生获得姑娘的芳心,夜莺在冰雪覆盖的寒冬用自己的鲜血和临终的绝唱换来了姑娘最热爱的红玫瑰。可悲的是,当年轻人拿着红玫瑰迅速来到恋人身旁,姑娘却告诉他红玫瑰与她的衣服不相配。御前大臣侄子的珠宝才是她的唯一追求。青年学生相比金钱更显得微不足道。
夜莺歌唱的爱情本“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它比绿宝石更宝贵,比猫眼石更值价”。年轻人渴望美丽的爱情,夜莺愿意帮助年轻人获得他的爱情,尽管她知道用死换取一朵红玫瑰代价太大。夜莺歌唱比生命还要珍贵的爱情,甚至愿意为年轻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年轻人并未赞赏夜莺的善良,甚至怀疑她的真诚。年轻人终究未能理解夜莺为他所付出的一切,却没有减弱夜莺对爱情的歌唱以及为爱情所做的所有努力甚至牺牲。夜莺“把胸脯抵住刺整整唱了一夜,清澈的冷月也俯下头来静静听着,她整整唱了一夜,玫瑰刺也就刺进她的胸膛,越刺越深,她的鲜血也越来越少了”。伴随着夜莺的歌唱,奇异的玫瑰也慢慢变成了深红色。夜莺完成了生命的绝唱,夜莺之死就是纯真爱情的象征。
夜莺乐于奉献、甘愿献身的美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王尔德在写给友人托马斯·哈钦森的信中,就表达了这一观点:“如果有真诚的情人,夜莺应算一个,至少她是浪漫的,书中的学生和女孩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缺乏浪漫。至少我是这样看,但我总愿使故事寓意深邃。”夜莺歌颂的纯洁爱情最终变成了只追求物质享受、唯利是图的游戏,爱情理想在现实中注定将以悲剧结束。
王尔德在追求艺术理想的过程中,有过犹豫与彷徨,却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正如夜莺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时的欢愉而不计后果一样。然而,获得红玫瑰的年轻学生,注定不会获得他渴望的爱情。夜莺歌唱的爱情虽然失败了,但夜莺的崇高精神仍然是人们所推崇的。王尔德以唯美的艺术理想塑造的夜莺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具有丰富的道德含义。
与《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与燕子因其牺牲精神而获得升入天堂的奖赏相比,《夜莺与玫瑰》中表现出的悲观情绪难免让人震惊。夜莺的死亡成为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自戕。然而,夜莺的自我牺牲仍留给读者丰富的思考空间。
王尔德非常清楚夜莺的故事要比表面看上去的复杂得多。童话出版不久,他的一位朋友就写信给他说故事中的学生是象征伟大爱情的突出代表,王尔德回信委婉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予以纠正。“恐怕我的想法与您这样的年轻学生不尽相同。在我看来,他是一个肤浅的年轻人,与他爱上的那个女孩相差无几”。就艺术创作的本意而言,王尔德显然不是要讽刺夜莺的行为。他只是在提醒人们故事中包含不同的秘密,这些秘密须依赖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故事中的形象予以揭示。文明社会总与理性及逻辑形影相随,青年学生是逻辑的虔诚使者,因而崇尚理性与秩序应是其天性的追求。青年学生最终放弃爱情,因为在他看来,爱情的用处比不上逻辑的一半,什么都不能证明。啼血而生的玫瑰花被车轮无情地辗压,代表理性与逻辑的文明社会取得了胜利。王尔德良好的希腊文学功底使他得以熟练地运用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就像夜莺原型Philomela在基督教文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就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希腊神话故事的嬗变恰好可以说明《夜莺与玫瑰》中的磨难与罪罚,王尔德正是把夜莺与为拯救人类美好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基督联系在了一起,对人类的拯救仍是关乎道德的拯救。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创作显然受到了爱尔兰文学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Aubrey de Vere于1861年创作的歌谣《一朵黑玫瑰》(The Little Black Rose)的影响,黑玫瑰变成红玫瑰需要鲜血的浸染。受母亲的影响,王尔德能亲身感受爱尔兰的文学传统,甚至有机会见到日后对他的创作有较大影响的诸多爱尔兰作家,包括《一朵黑玫瑰》的作者Aubrey deVere。《夜莺与玫瑰》重要的寓意就在于无情的冬天里,光秃秃的玫瑰树变成了富于生命荣耀的奇迹,这一奇迹正是夜莺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最好诠释。
《夜莺与玫瑰》呈现的自然风景也是王尔德深刻哲学思考的具体表现,其中的生与死的斗争又折射出爱尔兰民族曲折的斗争历史。正是自《夜莺与玫瑰》开始,王尔德的童话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关注自然、回归现实的阶段。
刘茂生,文学博士、博士后,江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夜莺与玫瑰》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之一,不仅是—篇脍炙人口、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更像是一篇内涵深沉的散文。华丽的辞藻,优雅的文体,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同时,这篇童话作品又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批判议沦,是作者以极大的同情与怜悯写成的,是真诚与虚伪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讴歌了夏、善、美,鞭挞了假、恶、丑。
《夜莺与玫瑰(全译插图本)(精)》是一部由19世纪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著的童话作品集。共收录了《夜莺与玫瑰》《幸福王子》《巨人的花园》《忠实的朋友》等7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夜莺与玫瑰》由民国时期著名才女林徽因翻译。林徽因的文字优美自然,富有灵气,充满了恬静的女性美,给这部童话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柔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