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由儒勒·凡尔纳著的《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用神来之笔,循循善诱,引导读者随同阿罗纳克斯教授参观鹦鹉螺号船长尼摩的图书室、博物馆,漫步海底平原,饱览无奇不有的海洋生物,尝试海底森林打猎,穿越阿拉伯水下通道,参加海底珊瑚公墓葬礼,访问沉沦海底的大西洋古城,目睹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让读者耗时十个月,行程两万里,去认识这个神秘莫测的海底未知世界。
| 书名 | 海底两万里/译文40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部由儒勒·凡尔纳著的《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用神来之笔,循循善诱,引导读者随同阿罗纳克斯教授参观鹦鹉螺号船长尼摩的图书室、博物馆,漫步海底平原,饱览无奇不有的海洋生物,尝试海底森林打猎,穿越阿拉伯水下通道,参加海底珊瑚公墓葬礼,访问沉沦海底的大西洋古城,目睹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让读者耗时十个月,行程两万里,去认识这个神秘莫测的海底未知世界。 内容推荐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所著的一部力作,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所俘获。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但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后来,他们几经艰险,终于逃脱,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神出鬼没的海礁 第二章 赞成和反对 第三章 悉听尊便 第四章 尼德·兰 第五章 轻举妄动 第六章 全速前进 第七章 不明来历的鲸 第八章 动中之动 第九章 尼德·兰的愤怒 第十章 水中人 第十一章 鹦鹉螺号 第十二章 一切都用电 第十三章 若干数据 第十四章 黑潮 第十五章 一封邀请信 第十六章 漫步海底平原 第十七章 海底森林 第十八章 太平洋下四千里 第十九章 瓦尼科罗岛 第二十章 托雷斯海峡 第二十一章 陆上才几天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雷电 第二十三章 强迫睡眠 第二十四章 珊瑚王国 第二部 第一章 印度洋 第二章 尼摩船长的新建议 第三章 价值千万的宝珠 第四章 红海 第五章 阿拉伯地下水道 第六章 希腊群岛 第七章 地中海四十八小时 第八章 维哥湾 第九章 沉沦的陆地 第十章 海底煤矿 第十一章 马尾藻海 第十二章 抹香鲸与露脊鲸 第十三章 大浮冰 第十四章 南极 第十五章 大事故还是小事故? 第十六章 空缺稀薄 第十七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孙河 第十八章 章鱼 第十九章 湾流 第二十章 北纬四十七度二十四分,西经十七度二十八分 第二十一章 一场大屠杀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最后几句话 第二十三章 尾声 试读章节 同年7月23日,在太平洋海面上,西印度一太平洋航运公司的克里斯托巴尔一科隆号也碰到同样的事。可见,这个奇特的鲸类动物能以惊人的速度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时隔希金森总督号发现}圣物之后不过三天,克里斯托巴尔一科隆号在相距七百海里的地方竟然也看见了它。而十五天之后,在离上述地点两千海里之遥的地方,国营航运公司的海尔维地亚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香农号,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迎面对开时,也分别看到了这个大怪物,方位在北纬四十二度十五分、西经六十度三十五分。根据两船同时观察得到的数据,估计这只哺乳动物的长度至少有三百五十英尺,因为香农号和海尔维地亚号两船首尾相连也不过百米(约合三百二十八英尺),远不及怪物长。更何况,最大的鲸,如时常光顾阿留申群岛的库兰马克岛和乌姆居里克岛附近海面的那些鲸,最长也不过五十六米——也许压根就没达到这个长度。 此类消息连篇累牍,横渡大西洋的佩雷尔号客轮所做的种种新观察,英曼航线上的埃特那号跟这个怪物的一次不期而遇,法国军舰诺曼底号军官们所写的航海记录,克莱德爵士号军舰海军参谋菲茨-詹姆斯所做的精密测算,都曾引起轰动。在轻松幽默的国度里,大家都拿这事当笑谈,但在严肃务实的国家里,像英国、美国和德国,人们却很看重这回事。 在各大城市里,这个怪物变成了风靡一时的宠物:咖啡馆有人歌唱它,报刊上有人嘲笑它,舞台上有人表演它。街头小报乘机炒作,鸭子居然能下五颜六色的彩蛋。由于没有复印设备,一些报刊一再发表各种巨型怪兽的报道,有的说是白鲸,有的说是北极海中可怕的“莫比·狄克”,还有的说是大海怪“克拉肯”,据说海怪的触须可以缠住—艘五百吨位的航船,并将它拖人大洋深处。有些人甚至不惜引经据典,搬出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的见解,说他们承认这类怪物的存在,有的甚至借用彭托皮丹主教的挪威纪事,保罗·埃纪德的论述,以及哈林顿的报告,后者言之凿凿,不容置疑;说他于1857年乘坐卡斯蒂兰号时,看见过一条大海蛇,这种蛇以前只在立宪号航行的海面上出现过。 于是,在知识界和科学报刊上,坚信派和怀疑派之间爆发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怪物问题”烧得人们头脑发热。信奉科学的记者与宣扬神怪的记者针锋相对,在这场刻骨铭心的论战中笔走龙蛇,墨洒海天;更有甚者,有些人还大打出手,为此还流了两三滴鲜血,因为他们的笔锋所指突然从海蛇转向咄咄逼人的反对派。 论战持续了半年之久尚难分胜负,各种可能性都存在。流行小报振振有词地反驳巴西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科学协会、华盛顿斯密森学院发表的权威文论,也攻击《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神父的《宇宙》杂志、皮特曼的《消息报》讨论的文章以及法国和外国各大报刊的科学专栏文章。它那些信奉神怪的作家们才思敏捷,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利用海怪怀疑论者常引用的林内的一句话来回敬对方:“大自然不制造愚蠢”,恳请时人切勿得罪大自然,要相信“克拉肯”、大海蛇、“莫比.狄克”的存在,要相信头脑发热的海员们的胡言乱语。最后,一家善于一针见血的讽刺报,由编辑部最德高望重的编辑大笔一挥,草草发表了一篇文章,像希波吕托斯那样,向怪物发动猛攻,并给予致命的一击,在世人的哈哈大笑中一了百了。神怪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怪物问题似乎已被埋葬,也似乎不应该节外生枝。但就在此时,人们又得知一些新的事实。这已不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务必绕开的实实在在的重大危险。问题完全改变了本来面目。怪物居然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而且这座暗礁神出鬼没,行踪莫测,不可捉摸。 1867年3月5日夜间,蒙特利尔航海公司的摩拉维亚号航行到北纬二十七度三十分、西经七十二度十五分的海面时,船右舷尾部撞上一座礁石,可是,任何海图都未曾标明这一带有礁石。由于风力的助威和四百马力的推动,船速高达十三节。毫无疑问,若不是轮船质量卓越,摩拉维亚号被礁石开膛破肚后,连同从加拿大运来的二百三十七名乘客,势必同归于尽,葬身海底。 事故发生在清晨五时左右,那时天刚破晓。值班主事立即奔向船的尾部。他们一丝不苟地观察了出事海面。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只看见一个大漩涡,离船尾三链处碎成浪花,似乎有大片洋面受到强烈的冲击。摩拉维亚号准确无误地记录下出事地点,然后继续航行,粗看没有发生任何海损。它到底是撞上水下暗礁还是巨轮遗骸?人们不得而知。但船到码头后进行检查时,才发现轮船部分龙骨已破裂。 P4-6 序言 2005年是中国的法国文化年,又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年。在纪念“科幻小说之父”逝世一百周年之际,作为老法语工作者,我有幸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之约,重译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我用法语和汉语并用的特殊思维方式,按照科幻先行者的思路,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扮演起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的角色,同两位说法语的外国朋友(一位是比利时人,一位是加拿大人)一起,莫名其妙地被时光逆流抛进神出鬼没的鹦鹉螺号潜水船,作为“自由的囚徒”,与“水中怪人”尼摩船长打了近十个月的交道,进行了迢迢两万法里的潜海航行,历尽千难万险,饱览了千奇百怪的海底风光,完成了一次虚拟的海洋探险考察,实现了一次从已知求未知的科学幻想远征,并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凡尔纳的远见卓识,既紧张又愉快地度过了中国的法国文化年和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年。本来,译者与作者不好相提并论,但通过本书的翻译,我似乎同百年后的凡尔纳有几分书缘,竟能结成中西文化合作的“生死之交”,并在电脑桌上实现了隔世的心灵沟通。 1828年,儒勒·凡尔纳出生在法国西部海港城市南特。父亲皮埃尔‘凡尔纳是当地有名的律师,学识渊博但墨守成规,对文学和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母亲索菲·阿洛特·德·拉菲伊出身名门,虽然有些任性,但待人诚恳,擅长写作,富于幻想。凡尔纳可能秉承了家族传统的遗传变异优势,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亲总希望子承父业,但淘气而聪明的小凡尔纳却向往海外冒险。十一岁那年,他背着家人,私下与科拉利亚号船上的见习小水手串通好,悄悄乘小艇偷渡出海,爬上这艘开往印度的轮船,准备出去闯大世界。然而,出走并没有成功。父亲得到消息后便把他抓了回来,并严厉地惩罚了他。无可奈何的他只好表示:“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靠幻想进行旅行。”没想到,一句童言竟预言了他一生的辉煌成就。 凡尔纳不得不按照父亲的旨意到巴黎去学法律。大学毕业后,他却违背父亲的意愿,没有回南特当律师,而决定留在巴黎发展。父亲为儿子的前途着想,只好顺水推舟,却没想到凡尔纳并不喜欢司法职业,只热衷于文学创作,老在文学界,特别是在戏剧圈子里寻找机会,在沙龙交际中异想天开。不过,命运对凡尔纳的天性和志趣格外垂顾。通过母亲家族的关系,他认识了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家人,与小仲马混得很熟。据说,大仲马喜欢吃南特菜,凡尔纳就说他吃的南特菜不地道,然后自告奋勇为大师做了正宗的南特菜。大仲马吃得津津有味,于是便收下了他这个门徒,并安排他当了巴黎歌剧院的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凡尔纳的创作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一连写了几个剧本,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与小仲马合作写了《折断的麦秆》,被大仲马看上了,于1850年搬上巴黎舞台。这是凡尔纳第一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只是成功微不足道,观众和舆论反应平淡。之后,他又写了许多剧本,大都水平不高,波澜不惊。凡尔纳深深陷入创作出路的困惑,意识到在高山林立的戏剧界很难立足,更谈不上突破,必须下决心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就在这时,他结识了老探险家雅克·阿拉戈(1790-1855),并经常进出阿拉戈家的沙龙。阿拉戈发起组织了“航海家协会”,沙龙里流传着航海家们从海外带来的各种奇闻。其兄让·阿拉戈(1786-1853)则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在这个科学家加探险家的家族沙龙里,经常出入的是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凡尔纳从中广交朋友,耳濡目染,获益匪浅。想当初巴尔扎克把社会学引进文学,创造了“人间喜剧”的奇迹;大仲马把历史学引进文学,开创了历史剧和历史小说的奇迹;何不把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天文学引进文学领域,开辟科学探险小说的新领域?凡尔纳怀着创新的冲动,开始泡图书馆,孜孜不倦地攻读科学、文学与探险著作,对阿拉戈兄弟的《环球旅行》、《大众天文学》和美国推理小说鼻祖爱伦‘坡的历险小说则情有独钟。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厚的科技基础知识和资料,加上他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特别发达,终于在困境中吸取经验教训,很快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创作新思路。 此时,凡尔纳有幸认识了《家庭博览》杂志的主编皮特尔.谢瓦利埃,并很快争取到了他的友谊。1851年,凡尔纳在《家庭博览》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墨西哥海军的首批舰队》,一个月后又发表了《乘坐气球旅行》。第二年又发表了《马丁·帕兹》。至此,凡尔纳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改变,他的科学探险小说崭露头角。 法国有句谚语:自助者天助。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也靠他人的帮助,最后就看运气了。就在凡尔纳寻找突破的关键时刻,经导师大仲马的介绍,他结识了大出版家儒勒.赫泽尔。 儒勒‘赫泽尔比儒勒‘凡尔纳大十四岁,是一位有远见的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当时正为自己的出版社和《教育与娱乐杂志》物色、培养青年作者。1862年,儒勒·凡尔纳不好意思地把《乘坐气球旅行》交给了赫泽尔。两个儒勒初次洽谈颇为投机。1863年赫泽尔书局出版了《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巨大成功。两个儒勒一拍即合,一下子竟签订了二十年长期合作的合同。从此,凡尔纳每年要向赫泽尔交二至三部书稿。从此,凡尔纳就可以靠稿费维持生计并从事职业写作了。从此,法国一位职业科幻小说家就这样闻名于世了。从此,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就可以兴致勃勃地领略凡尔纳的生花妙笔,上天入地下海洋,进行亦真亦幻的陆上、空中、水下环球远程旅行了。 …… 《海底两万里》作为文学作品,还为后人塑造了一个最具悬念的“水中人”——尼摩船长——的形象。尼摩船长是一个大智大勇、神出鬼没、总能逢凶化吉的“怪人”。他不是超人,却胜似超人。他既是鹦鹉螺号的总设计师,又是建造潜水船的总工程师,也是潜艇航行的总指挥和技术总管。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不仅懂法、英、德等现代语言,而且还精通古拉丁语;他不仅搜集海底奇异的动植物标本,而且喜欢收藏世界名著、名画、名曲,还会弹一手动听的管风琴。他有很高的智商,天文、地理、人文、海事无所不通,他可以修正专家、学者(其中包括阿罗纳克斯教授)有关海洋论著中的许多错误判断和见解;他有利用天然条件、开发海洋资源、长期在水下生活的高强本领。阿罗纳克斯教授说他对人类怀有刻骨的仇恨,其实他只恨压迫者,为了报仇雪恨,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撞沉敌人的军舰,但对遇难的苦命采珠人却含身相救,慷慨解囊,甚至可以随时动用“海底银行”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正义斗争;他人道地接纳了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三位不速之客,不仅让他们自由地进出鹦鹉螺号的图书室、博物馆,而且还带领他们漫步海底平原,饱览无奇不有的海洋生物,尝试海底森林打猎,穿越阿拉伯水下通道,参加海底珊瑚公墓葬礼,参观沉沦海底的大西洋古城,目睹打捞西班牙沉船财宝活动,而且还让他们见识了最深邃的海沟,最活跃的海底火山,最轻松的触礁脱险,最名贵的珍珠大王,最美丽的珊瑚世界,最危险的冰山绝境,最残酷的人鱼(章鱼)大战……但读者看到书的最后一页,竟然弄不明白尼摩船长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人,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也不知道他躲避人类社会、深藏海洋的真正动机。这个悬念直到《神秘岛》的第三部才被解开。《海底两万里》与《格兰特船长的孩子们》和《神秘岛》前后呼应,所以有凡尔纳三部曲,或海洋三部曲之称。 有未来学家称,21世纪必是海洋的世纪,许多学者还提出了海洋发展战略。阿罗纳克斯教授曾盛赞尼摩船长在水下掌握的科学技术比陆地(世界)超前了一个世纪。在纪念儒勒·凡尔纳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一百年来人类海洋科技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海底两万里》提出的许多预言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正在实现,有的还待继续探索。比如,海洋生物保护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海底旅游观光问题,海底城市建设问题,人类向海底移民问题……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不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吗?不都值得有科学头脑的文学家们发挥奇思妙想、大书特书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