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处有香丘(红楼谈香录)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化学工业
作者 亚比煞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整部《红楼梦》中,贯穿着焚香、熏香、闻香、佩香、上香、香品、香具,香物、自然芳香花草,清代用香之盛,之精,之广,从中能窥见一个时代文化的精致与繁华。

《何处有香丘(红楼谈香录)》是一场关乎嗅觉的旅程,承载了如诗一般的香氛雅致,是独属于灵魂的产物。作者亚比煞以调香师的敏锐、艺术家的感受、文学家的观察,去捕捉“香”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

内容推荐

一部红楼梦里,处处可见用香的影子。从冷香丸,到茉莉香粉;从黛玉做的香囊,到北静王送给宝玉的香念珠;从吃的,到化妆品,从服装,到礼物,香气始终贯穿着红楼梦,成为它精神气质的重要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香作为风雅之首,一度被人忽视甚至忘却,这与历经千年风雨的香文化其去弥远。为此,作者亚比煞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以一支沾染香气之笔,著成这本《何处有香丘(红楼谈香录)》,期许踵事增华,为你展现丝丝馨香,感受香气与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并教你如何用香,在细节里提升生活品质。在作者的红楼香世界,感受不同香的温度,那些忧伤欢喜,甜蜜或惆怅。

目录

钗香

 黛玉的书房:书香与药香

 宝钗的花园:清芬草木香

 妙玉的庙宇:修行的真意

 探春:玫瑰深浅两般红

 惜春:疏离洁净少女香

 秦可卿:眼饧骨软是甜香

合香

 赏花记

 焚香记

 妆香记

 食香记

 香物三缘

品香

 茶香系:宝鼎茶闲烟尚绿

 酒香系:芳气笼人是酒香

 柑橘调:巧姐的柚子,板儿的佛手

 虚花悟:青枫林下鬼吟哦

 白花调:淡极始知花更艳

恋香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香水中的爱情故事

后记:繁华事散逐香尘

试读章节

黛玉的书房:书香与药香

在我读过的所有小说里,人设做得最精密,最完整,最天衣无缝的,恐怕就是《红楼梦》了。《红楼梦》的爱好者基本都能达到这么一种境界,随便翻开一页,把上下文都盖上,只看对话,就可以判断出是谁在说话,因为每个人的语言特色都那么鲜明,和人物的性格是完美适配的。

《红楼梦》人设的周密性,不光体现在性格与语言的适配,还有服装、动作、文风各个方面,但最令人叫绝的,是人物性格与住所的呼应。大观园中,宝玉住怡红院,黛玉住潇湘馆,宝钗住蘅芜苑,探春住秋爽斋,妙玉住栊翠庵……这都是绝对不能互换的,每个人住的地方,不只是一个园子,其中的植物、亭台、摆设,无一不是精心设计过的,和人物性格形成呼应的。甚至可以说,每个人住的地方,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

比如探春的秋爽斋,单看名字,就觉得秋高气爽,再看室内,“探春素喜阔朗,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整个屋子今部打通,大气豪爽,其中陈设也是花梨大理石大案,斗大的汝窑花囊,再配上米襄阳的画,颜鲁公的字,这气派,这品味,把贾政老爷都要比下去了。除了探春,还真没人配住进去。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所,也一样是比着黛玉量身定制的。

院中最主要的植物是竹子,满院修长的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后院栽着些梨树和芭蕉。梨树在春天会开白花,开时如云,落时似雪,所以潇湘馆的整体色调是终年青绿,春天则夹杂些微白花的冷色调,几乎没有暖色。

潇湘馆的植物配置,明显体现出黛玉孤洁的性格。二十七回中,借雪雁、紫鹃之口侧写了黛玉素日的性情,“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想起李白《怨情》中的美人:“美人卷珠帘,深坐蹙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黛玉是来还泪的,所以题帕三绝,每首都在写泪。而潇湘馆的植物,也大多和泪有关,最明显的当然是斑竹,还有就是苔藓。

还记得黛玉读过的《西厢记》吗?“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幽僻处的苍苔与白露,既是潇湘馆的写照,也是黛玉内心的幽暗与孤独,如同密布着苔藓的竹林深处,潮湿、静谧、柔软,是一块未曾被人踏足的神秘之地。

没有见过真正的潇湘馆是什么样子,但我想象中的潇湘馆,应该是日本的西芳寺的模样。

西芳寺,也被称为“苔寺”,它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难参观到的景点,对参观的人数有严格的限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苔寺是以养苔闻名的,小巧的寺院整个都被厚苔覆盖着,静谧而森凉。苔藓极需要静谧的,它的养成需要潮湿阴暗的环境,害怕喧哗的人气。

苔的美学,是东方园林中独有的。苔藓喜阴,有避世的气质,这种气质和东方哲学中的老庄、禅宗,是一脉相承的。它是无为的,顺其自然,不对生命有过多的干预和修正。一个手脚太勤快,性格太明亮的人,庭院里一定是没有苔藓的,探春的园子里,想必就不会有。

苔藓是忧郁的,是被遗忘在角落里暗暗萌生的心事,是岁月里某种遗憾的记忆和思念,苍凉而萧条。李白在《长干行》里写到思念丈夫的女子,只用了一个场景就意境全出,“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黛玉天性如苔,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时,他反以为悲。”

P3-5

序言

红楼谈香:你也许错过了一个世界

每当有人问我,爱读什么书时,下意识我会脱口而出:《圣经》和《红楼梦》。现在想想,说爱读并不准确,我根本是浸润在这两本书中长大的。它们就像我精神的父母,《圣经》是父,威严而有规则,带来庞大整全的世界观。《红楼梦》是母,温柔细腻,给我美的教育,爱的启蒙。从上小学起,就常踩着小板凳去够我爸放在橱柜里的那套《红楼梦》,当时并不能读懂,但喜欢里面的诗词和工笔人物画,用薄薄的白纸描下来,夹在课本里,就觉得很开心。

可惜的是,那套《红楼梦》在一次搬家途中遗失了。后来,我又收藏了好多本《红楼梦》。有新书也有旧书,有横排也有竖排,有脂本也有程本,《红楼梦》里的优美、娴雅,在成长的岁月里,不断地浸润着我,让我从一个淘气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对美心怀尊敬的人,它给我最好的美的教育,让我一点点拥有了感受美的能力。

除了《红楼梦》之外,另一件我所珍爱的美的事物,就是香水了。大约世间美的事物总是贯通的,所以,读《红楼梦》时,我常想到香水,用香水时,常想到《红楼梦》。文字和香味,虽是两种不同的介质,却常唤起我心中相似的情感,其中有某种微妙又遥远的相似性,在我心中不停盘桓,久久萦绕。

盘桓日久,终于想,我应该写这样一本书呀,把这两件一古一今,一中一西,看似毫不相关的,却又在美的教育上给我极深触动的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我总相信,这虽然是我个人的感受,也一定能在世间寻到几许知音吧。

于是,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何处有香丘》。

选这个名字,纯粹出于个人的偏爱。《红楼梦》里的诗词,大半能背,但念诵最多次,抄写最多次的,是《葬花词》。而《葬花词》里,最锥心的一问,莫过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彼时黛玉葬花,亦是埋葬自己,而这一问,不但是黛玉心中所问,更是曹雪芹借黛玉之口,为天下古今所有纯良之人,向着苍茫天地的一次发问:“在这污浊腥臭的世间,若是没有美的容身之处,那么天尽头,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会不会有一片散发着幽香的净土,能让在这风刀霜剑中备受摧残的身心,得到休憩和解脱呢?这香丘,到底要向何处去寻呢?”

因为“香”这件事,在所有的诗词文章中,都绝不仅是嗅觉上的存在。它一直被视为对善和美的追求,指向一种超逸而纯净的品格。从陶渊明到王维,从桃花源到大观园,经历过太多战争和苦难的中国人,心中始终抱有对这片净土的执着梦想。最有名的,自然是屈原的《离骚》,他在《离骚》中写到自己身披许多奇花异草,满身芬芳,四方周游,这种看似行为艺术的古怪举止,最终指向的是他精神上的“香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如此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志洁”和“物芳”是互为因果的,因为心中干净,志向高洁,所以爱慕芬芳之物,而草木的芬芳,也把诗人灵魂中的不流俗,变成了外化的、可以感知的存在。

《红楼梦》中的“香”也是如此。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读情节,第二次读,是读细节,读到第三、四、五、六次,甚至十几次,几十次之后,它就不再是一本书,而是成了某种空气般的存在,好像一缕幽香随身相伴,书里的许多句子、人物,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走在路上,会想起他们;吃饭、睡觉,做许多无关杂事的时候,也会想起他们。

……

在本书中,我会谈到香水的几大流派,也会分别介绍其中优秀的代表作,更因为这本书与《红楼梦》的关联,我们还将笔触延伸得更远一些,会谈到古时贵族的一些用香传统,以及在《红楼梦》里曾经出现过的香物。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煮茶、挂画、插花。用香,在古代,为风雅之首,也是身份的象征。唯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才会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和情趣。因此,一部《红楼梦》里,处处可见香的影子。从冷香丸,到茉莉香粉,从黛玉做的香囊,到北静王送给宝玉的香念珠,从吃的,到化妆品,从服装,到礼物,香气始终贯穿着《红楼梦》,成为它精神气质的重要部分。

曹雪芹是贵族出身,他用起香来,娴熟自然,这些香气出没在字里行间,如同他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让我们看到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那种气度,真是当之无愧的存在。

当然,我们不会仅仅沉浸在对艺术和文化的探讨中,除了谈到艺术本身,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兼顾一些实用的价值,比如可以指导初次选香的朋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香水。我的建议是,最好从你欣赏的人物开始模仿,渐渐找到自己的特点。比如黛玉,宝钗,怎么模仿呢?你可以在这本书里选择最适合你气质的人物,我为她们选择的香水,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为黛玉选香水,我会选哪支?如果用一支香水来形容我对大观园的感觉,我会选哪支?黛玉是幽香,超逸高洁;宝钗是冷香,理性自律;宝玉是暖香,温柔体贴;妙玉是寒香,孤芳自赏;而秦可卿,则是一缕甜香,妩媚动人。人以香分,闻香识人,比照之下,就很容易确定自己的风格了。

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

后记

繁华事散逐香尘

白先勇先生曾说,《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的乾隆时期,那正是中国文化到了最成熟,最极致的巅峰,即将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本写在顶点的书。

某种意义上来说,曹雪芹所书写的,不只是一个大家族的繁华和衰落,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和崩溃的预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他以一个天才作家敏锐的第六感,写下了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红楼梦》不单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也是一部对大时代的变幻,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荣枯无常的一首千古绝唱的挽歌。

康乾盛世之后,《红楼梦》之后,清朝国运渐渐衰落下去,与之同步的是文化的衰落,近代的一系列战争,从物质到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荡涤和清扫,几乎都是破坏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在一次次的清扫和荡涤中,在文化的血脉上,几乎被斩断了与过往的联系。

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洗礼,整个世界的风潮都趋向简洁与效率,趋向实用和方便,人们追求简单易懂的消遣,怏速的消费和娱乐,只求享受而不求甚解。

但还好,我们还有《红楼梦》,它是一场太繁华,也太荒凉的美梦。在那些字里行问,保存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我们得以在其间捕捉到吉光片羽,闭上双眼,翕动鼻尖,依稀捕捉到过往岁月里那几欲飘散的香尘。

《红楼梦》那幽微的审美,在视觉,也在嗅觉,我在阅读中最敏锐的部分,在脑中形成立体感触的部分,大多都来自于书中的植物和香味。当《红楼梦》的大幕徐徐拉开,第一个场景便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荒、无、青”,三字便带出一片青翠缥缈,杳无人烟,植被繁茂的深山空景。

之后故事追溯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以甘露,日日灌溉绛珠仙草,木石前盟就此结下。

另一重奇境是太虚幻境,在宝玉的梦境中,它是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的,是绿树清溪、飞尘不到的所在。而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投影——大观园,则更是满目青绿,出尘脱俗。李纨曾描述大观园“风流文采胜蓬莱”,蓬莱是神话中的海上三座仙山之一,而“蓬”和“莱”都是植物。

曹雪芹是深爱植物的,他曾细细描画过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也曾为落花可能被玷污的命运担心。植物是有静气的,安静而且干净,美丽却也脆弱。

再看大观园中的地名,也几乎都与花草植物有关:沁芳溪、栊翠庵、蘅芜苑、紫菱洲、稻香村、藕香榭……宝玉和女孩们在这个天真烂漫的世界中,饮茶作诗,嬉笑玩耍。  不单是屋子,从他给十二钗取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世界里,这些女子一定都是有颜色的,在回忆里留下一片风景。晴雯,是一片火烧云,壮烈,艳丽,美得灼伤双眼。袭人,是似桂如兰的一个小花园,春意融融,温暖而熨帖。宝钗,自然是一片大雪,曹雪芹无数次用雪的意向来描述她:金簪雪里埋、山中高士晶莹雪。

宝钗是白色的,而黛玉却是黑色,更准确地说,“黛”其实是很深的近乎黑的青色。如阴霾,如美人之眉,是水墨中的远山,哀愁,迷茫,触不可及。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

有植物就有香气,植物若是一盏灯,香气就是它们的光。

《红楼梦》的女子们也都各有独属于自己的香气,这不奇怪。美人从来都是与香分不开的,几乎所有和美人有关的东西,都可以用芳香来形容:香腮、香唇、香肌、香汗、香吻、香闺、香鬓,芳名、芳龄、芳踪,怜香惜玉、国色天香……说“香”是女性最重要的转喻,也不为过。

整部《红楼梦》,也贯穿着焚香、熏香、闻香、佩香、上香、香品、香具、香物……可见清代用香之盛、之精、之广,也可窥见一个时代文化的精致与繁华。而反观现代,用香的文化早已衰落,不光是用香,穿衣、建筑,种种方面,人们都越来越讲究简单和实用,而不是精美与幽微。

这固然是现代精神对古典文化的全面席卷,也同时意味着生活价值观的改变。中国经过百年的革命动荡,那些悠久文化与精神传统正在慢慢衰落。虽然现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容小觑,然而,生活的艺术如今在很多人眼中已经变得鸡肋,人们不再懂得欣赏其中的精微之美。

人常说,三代才能养出一个真正的“贵族”。三代,也就是近百年才能培养出来,这种贵族的“贵”,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知识,知识可以突击学习,也不是拥有多少奢华的物质,只要有钱,再贵的东西也买得到。在我看来,真正的贵族,他们所养的,是一份敏感。

比如在栊翠庵里品茶,刘姥姥一口就喝干了妙玉名贵的老君眉,还嫌弃味道太淡,这就是普通人和“贵族”真正的差别。贵族家庭日积月累培养起的那一份精细的感觉,反照出我们的感觉是多么迟钝。人与人的差异,真不单单是物质的丰富或匮乏,也是自身感受能力的敏感或麻木,敏感的人能够分辨出事物中极微小的差别,而常人则没有这种能力。

敏感,是神经系统的发达,无论是眼耳口鼻舌身意,浑身都是小小的触须,能够体会到常人完全体会不到的层次。所以,他们的乐趣,比别人高妙,但他们对痛苦的感受,或许也胜过常人许多倍。

富而粗糙的,带个大金链,开个大豪车的那种人,绝对不是贵族。敏感才是真正的贵族属性。正如豌豆公主,睡在十层被子上,还能感觉到下面有一颗豌豆,而且被磕碰得浑身青紫,王子赞叹,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公主!这故事或许夸张了些,但它说出了一个关键,贵族本质上是一种敏感,渗透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品位,知礼、知耻、审美,实际上都是敏感的结果。

《红楼梦》之贵、之美,就在于处处可见这种敏感,这是曹雪芹前半生的生活中自然带出的气息,他人模仿不来。比如宝玉去袭人家里做客,袭人立刻拿了手炉,放上梅花香饼子,给宝玉暖上。也不让吃别的,只单拿了几颗松子,细细吹干净,再托着送到宝玉嘴边。这大概都是他曾经真实的经历。

这种生活里养出来的孩子,必定敏感异常。黛玉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她为什么爱哭?用湘云的话说,她是心窄,其实就是非常敏感。黛玉是个活脱脱的豌豆公主,十层被子下的豌豆也能让她睡不着觉,哪怕有人暗示一下她长得像戏子,她也会受不了。而刘姥姥呢?在田埂上也能倒头就睡,心也大,被人当“女篾片儿”逗乐也没事。

但也正是因为,黛玉有这样敏锐的感受力,才能写出那么多美好的诗句。有很多美到极致,美到幽微的东西,非黛玉这样的人,只怕都无法创作出来。她和她的诗句,都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花朵,美到令人惊叹,脆弱到让人不忍。

刘姥姥也许不在乎要不要用香,但是黛玉的生活里一定少不了香,而且他们会对香有精微的辨识力,每一种香,用在什么场合,什么状况下,分毫不错。香,培养着他们嗅觉和精神上的敏感,正如精致的饮食与衣服,高雅的书和艺术品,逐渐形成一个氛围,天长日久的生活着,在每一个细节中沉浸着,才能养成一个举手投足都不再粗糙的真正的贵族。

我们今天谈香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香本身只是载体,重要的是它背后呈现出来的微妙的部分。香与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不同,它无形无影,如烟云聚散,也因此,它需要最敏锐的感官和直觉,才能品味出其中精妙的美。

在品香的过程中,最细微的感受力会被培养出来,把人带到一个从来没有踏足过的美的世界中,那是一个与当下讲究实效,过分刺激感官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境界,是《红楼梦》中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失去了的世界。

那个世界,如今已经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消失无踪,留给我们的只有传说。

繁华事散,但作为后人,我们或还可以捕捉到些微的香尘,闭上眼睛,在这佘香袅袅中,我们似乎回到往昔,回到康乾盛世,回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之中。

书评(媒体评论)

达芬奇箴言:“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我以为,两者说的,是一回事。意诚,是为爱;爱,导向更深刻的真知一这是个美妙而螺旋上行的循环。女作家亚比煞,一个对身边微物心怀爱意,走在小路上的人。她推开一道窄门,怀着洞彻事物肌理的细密心思,沿着语句铺设的曲径,去追踪香氛之美的源头,穷究宿命之书《红楼梦》中曹雪芹埋设的伏笔,在“香”字中读出文化的线索、脉络和玄机。我想,她领悟了知的密码,也找到了爱的密匙。

——作家,资深翻译匡匡

亚比煞的文章,于我来讲是直接狠狠撞在心上的那类。她的文章不是一卷弱弱的美,而是一把坚硬挺拔的骨头。读起来,有时让人感觉饮了杯上好的茶,时隔很久依旧余味醇厚;有时又觉得在被那些化成文字的手术刀做心灵手术,内心一面挣扎一面又舍不得放下。读到最后,反倒有了一种青空无云的了然,和抽丝剥茧后的成长。

——好好虚度时光主编云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