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深海探险简史/科学新视角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美)罗伯特·D·巴拉德//威尔·海夫利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美国海洋科学家、“泰坦尼克号”残骸发现者罗伯特·D·巴拉德,带你驶入深海,将深海探险的磅薄气势和漫漫历史娓娓道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文学与科学的碰撞,一位海底探险家笔下关于深海探索的惊心动魄故事。

作者简介

罗伯特·D·巴拉德是世界上的海底探险家之一,因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而声名远扬。此外,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采用当时新的勘探技术进行了上百次深海探险,还发现了热液喷口、德国战舰俾斯麦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其他当代和古代沉船。而他更是早使用深潜潜艇的先驱。他曾分别获得探险俱乐部和国家地理学会颁发的探险奖章和哈伯德奖章以及林德伯格奖。在2003年,布什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其颁发了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章。

内容简介

《深海探险简史》通过纪实小说一般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人类探索深海的过程和骄人的成果。

作者罗伯特.巴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海洋探险家之一,因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而声名远扬。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类探索深海的历程,大部分历史作者都亲身参与过,因此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带领着读者离开熟悉的海面,跟随着先驱们的步伐,进入广袤且永恒黑暗的深海中,不畏艰险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断地探索深海的奥秘。

目录

赞誉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深度

 第1章 简易深潜球

 第2章 深潜器装备竞赛

 第3章 现代深潜器的悲剧开端

第二部分 发现

 第4章 开启深海科考新时代

 第5章 大洋中脊:地球的发源地

 第6章 热液口:奇异的深海绿洲

 第7章 黑烟囱:咸味海洋的秘密食谱

第三部分 拓展

 第8章 争分夺秒!“泰坦尼克号“搜寻竞赛

 第9章 海洋考古

 第10章 人类应该继续下潜吗?现有两种范式的较量

部分资料来源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橡胶软管看起来磨损较严重并且被拉长了,其中的电线有没有断?所幸,电线完好,扭转力似乎没怎么作用在电线上。随后他们又进行了几次测试。最后,6月6日,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深潜球终于做好准备,将要带着人类首次进入这永恒的黑暗之中。

后来,毕比是这样描述第一次探索的:“我痛苦地翻过钢制螺栓爬进去,蜷缩在它又冷又硬的底部。巴顿在我之后爬进来,随后我们伸展双腿,做好准备。”船员们拾起沉重的舱门盖,小心翼翼地越过那些突出的螺栓,放到位后拧上巨大的螺母。尽管视野有限,毕比还是可以看到船员在甲板上忙碌的样子。毕比被困在狭小的舱内,他试图冷静下来,按照霍迪尼(Houdini)传授的技巧,调整呼吸,低声说话。效果还不错。

下午1点整,“准备号”的船长向船员们挥手发出信号。随后深潜球顶部的缆绳突然绷紧,快速上升至空中,之后开始下降。“此时此刻,我比以往更能体会到它的重量和巨大的阻力,”毕比写道,“我们被轻轻地降下来,但是碰到水面时,深潜球激起了巨大的水花,大到能够像捏碎蛋壳那样摧毁一条小船。然而,在注意到碰撞之前,我们就已经被窗外升起的水花和泡沫淹没了。”

随后深潜球开始下潜,毕比看到了熟悉的驳船龙骨的轮廓。他看着它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直到融入水面的绿光中。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与人类世界最后一个可见的联系。从那时起,格洛丽亚·霍利斯特柔和的嗓音就是唯一可以让他们在缆绳另一端安心的东西,她向他们传达着深度、速度或者水面天气等信息。

在水下200英尺处,深潜球停住了。利用这个间歇,船员们将橡胶软管夹箍在钢缆上,以便为橡胶管提供支撑,防止其因自身重量而破裂(每下潜200英尺重复一次该操作)。随后,毕比和巴顿继续潜入深海。很长一段时间里,眼前浮动的细小有机碎屑是两人能够感受到的唯一仍在运动的东西,又名“海雪”的颗粒物随着深潜球的下落向上漂去。

在到达下一个预定停留点(400英尺)之前,巴顿尖叫一声,吓了毕比一跳。毕比很快转过身来,他看到一道水痕从舱门口沿内壁蜿蜒流下。有那么一瞬间,两人惊恐地看着这条水痕,但很快毕比放松了下来。他写道:“我知道舱门非常结实。”而且深潜球外部压力越高,舱门密封效果越好。所以他当机立断,要求加速下降。

深潜球越过400英尺,这是当时潜水艇可以到达的最深处。之后又很快通过了525英尺——一个从来没有人到达过的深度。600英尺处的海水蒙上了一层人类从未见过的蓝色幻影。毕比不断调整着观察角度,但这束透过窗户投入深潜球的神秘光线似乎永远亮着,他将其描述为“迷幻的异世界光辉”。“神秘的幽蓝好像实体一般穿过双眼,”毕比这样说道,“进入我们的生命中。”随着周围越来越喑,“我们仍然在谈论它的辉煌,”他继续说,“在我看来,它就像火焰被扑灭前最后一绻璀璨光华。”

P8-9

前言/序言

2017年6月一天,我接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的电话,说他们有一本很好的介绍深海探索历史的书,希望我推荐人员来翻译。我询问是哪一本书,他们就告诉我是由罗伯特·D·巴拉德撰写的“The Eternal Darkness——A Personal History of Deep-Sea Exploration”(我们将中文版译为《深海探险简史》)。我知道罗伯特·D·巴拉德,读过他的一些文章,知道他在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工作了30年,领导和参与了上百次深海科考,是深海领域的一位非常知名的老前辈。因此,我当时就毛遂自荐,由我来组织我们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同事一起来翻译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一听我愿意牵头,他们也非常高兴,马上就把这件事定下来了。

整个参与过程,当然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我确实感到这是一个既有文采又懂科技又有亲身经历的人写出来的优秀作品,从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首先,本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从简易的深潜球到我们现在所称的第二代载人潜水器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其次,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推动载人潜水器快速发展的两大主动力——援潜救生和深海科学研究。正是这两大因素,使得载人潜水器真正开启了深海科学研究的新时代。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先辈们是如何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过去在研制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时,因为没有实验室的高压筒,载人舱是否能够承受高水压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测试才能知道,而用缆绳做载人潜水器的无人试验要面临潜水器丢失的巨大风险。首台第二代自航式的潜水器“碟型潜水器1号”就是在做无人下潜的回收过程中丢失的。在“蛟龙”号海试期间,也有不少领导追问我们为什么在人下去之前,不先做一下无人测试,其道理就在于此。因为,我们的载人舱在实验室里已经做过了1.1倍最大设计深度的打压试验。我们对于载人舱的耐压和密封已经有充分的信心。

 

本书的故事性很强,让人难以释手,这除了得益于巴拉德丰富的海洋科考经历和知识,更是因为他对科学普及的热爱和重视。作者罗伯特.巴拉德先生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科普经验丰富,为人风趣幽默。正是这些优势,注定了这是一本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不可多得的海洋科普类图书。因此,我也利用写译者序的机会向读者强烈推荐,同时也感谢我的翻译团队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做的努力。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总设计师

原“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获得者

2018年4月11日

经过近大半年的努力,这本以深海探索为主题的科普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我们熟知的近海只是海洋非常小的一部分,在大海深处,在阳光无法到达的地方,有更加广袤的区域——深海。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没有停止挑战深海的步伐,但到目前为止仍知之甚少,仅仅探索了其中的1%~2%。我国的深海探索虽然起步较晚,但走进深海大洋的步伐在明显加快。2016年国家科技部已启动了“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重点专项,要“重点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当然“海洋强国”不单指先进的海洋技术和科学,也要全面提升公众的海洋意识。尤其是“蛟龙”号的研制成功,使深海这一话题备受关注,深海知识普及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本书作者罗伯特·巴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深海探险家之一。书中主要讲述了人类探索深海的历程,带领读者离开熟悉的海面,跟随先驱们的步伐,进入广袤且永恒黑暗的深海中,不畏艰险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不断地探索深海的奥秘,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书中大部分经历作者都亲身参与过,内容真实,细节丰富,可读性非常强。将此书翻译成中文,更加方便对深海有兴趣的读者了解深海探索的历史及动态。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度的译者为宋婷婷;第二、三部分由我和周悦博士(负责第7章)翻译。另外,陈忠、汪义、苏涵同学也参与了部分翻译工作。最后,崔维成教授和我共同完成了全书的校对、汇总工作。

何林邦博士、邓君坪博士和王丽博士,在深海测绘和深海生物的专业词汇翻译上提供了帮助;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暑期实习生王越、张艳、王思涵、任禹风、房中卉、雷蕾、高凌浩、刘中楷、曹安之也都参与了翻译工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张晓蕾编辑在本书编排和出版方面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最后,衷心感谢家人的长期支持!

由于水平有限,虽尽全力,错误仍然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罗瑞龙

2018年4月于上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