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杰、房立民著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传》是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著名电机工程专家、中国电机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知名教授钟兆琳先生的传记。钟兆琳(1901~1990)中国电工专家。号琅书。中国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工程力学、计算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钟万勰之父)30年代,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促成了我国第一家民族电机制造厂。成功地设计了分列芯式电流互感器、频率表、同步指示器等仪器仪表。
李志杰、房立民著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传》以丰富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以饱含深情的笔调,记述了钟兆琳先生从出生、少年求学、入读交通大学、海外留学,到归国任教、协助民族工业企业研制中国第一台电机、拒绝与汪伪政权合作、参加进步民主运动、护校迎接解放,再到解放后积极投身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率先以实际行动拥护交大西迁,以及“文革”时期遭受迫害、晚年仍孜孜不倦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一生历程,勾勒出钟兆琳先生为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献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大写人生形象,彰显出钟兆琳先生胸怀祖国和人民,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的可贵品质。本书对有志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尤其具有学习价值和激励作用,对普通读者了解相关人物、相关事件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德清新市是故乡
钟兆琳,1901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荟萃的锦绣江南水乡,养育了德‘高行正、才华横溢的一代名流钟兆琳。
德清县名取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宋代葛应龙在《左顾亭记》中云:“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县域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德清西部,群山连绵,林木葱郁。其间的莫干山是蜚声海内外的“清凉世界”。它有“竹、云、泉”之胜,有“绿、凉、清、静”之境。山上有200多幢风格各异的别墅,更享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美称。山下的莫干湖清幽湛蓝,湖边果树成林,犹如世外桃源。在莫干山的“领衔之下,西部群山逶迤绵延,莽莽苍苍。深入其间,只觉满目苍翠、空气如洗,让人俗虑涤尽。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乔石、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人曾登山揽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痕迹。处于县域中部的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野趣自然,山青水清,景致迷人。600多个岛屿湖墩遍布湖荡,湖中有墩(岛),墩中有湖,港汊纵横,宛若迷宫,形成了水网交错的独特水乡景观。湖羽碧波万顷,湖中物产丰饶,湖上野禽翩飞,湖面孤帆漂荡,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德清东部的千年水乡古镇——新市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已有1700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古香古色的建筑和饱经沧桑的遗迹,有长达数华里的市河与古运河相接。镇内河道纵横,古桥林立,粉墙黛瓦古树,小桥流水人家。店铺民居依水而筑,青石铺路曲径通幽,一派江南水乡的风情。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和古代防风文化在这里留下不少印迹和传说。从已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可以推见,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德清建县已近1800年历史,沈约、孟郊、管道升、俞樾、俞平伯等都是德清籍的历史文化名人。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南朝武康县(今德清县)余不乡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其少时家境贫寒,立志读书,昼夜不息。慈母恐其积劳成疾,常减油灭火,促其早睡,但灭灯后,他仍颂诵不辍。南朝宋末,沈约管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市,至尚书度支郎。齐初,任步兵校尉管书记,时常和范云、萧琛、任防、王融、萧衍、谢朓、陆倕切磋诗文,号称“竟陵八友”。隆昌元年(公元494年)沈约任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曾登金华婪江北岸的玄畅楼,赋诗八首,时称绝唱,后因此而更名为八咏楼。齐明帝即位,进号辅国将军,征为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任相国,进爵梁王后,他和范云共劝萧衍称帝,及衍(梁武帝)即位,官尚书右仆射,封建昌侯,后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太子少傅。沈约于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闰三月卒,谥日隐,葬商村(今下舍乡群益村百子堂)。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唐时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德清县清河桥村),唐代著名诗人。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秋,其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其再应试,又不中,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孟郊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此表达其欣喜之情。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孟郊到洛阳参加推选,出任溧阳县尉。他在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他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孟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谥为贞曜先生。P1-3
西安交大要出版《钟兆琳传》,电气学院党委书记成永红同志希望我也写一篇序言。钟兆琳是我老爸,我很荣幸地接受了这一工作。
读这本传记,让我又受到深刻教育。老爸一生爱国敬业,听从党的领导,在电机这个当时尚属前沿的领域,读书、留学、回国任教,在开创我国电机工业,爱护培养学生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一系列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成为中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电机之父”,当之无愧。日寇入侵时,他为护校而最后一个撤退。汪伪时期,他能够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宁可过清苦生活,保持气节(我为此而失学一年)。面对学生运动,他又成为“民主教授”,力保进步学生;解放前夕,他拒绝赴台而迎接解放。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站对队,跟上时代步伐。所以按书中所述,“文革”中“钟兆琳既没历史问题,又无政治问题”,虽受冲击,仍得以勉强度过。
尤其是,他高瞻远瞩,主张开发大西北,并身体力行,克服家庭困难,响应党的号召,为大西北和西安交大培养人才。还记得他常常吟诵《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励志。因此,身体稍好时他又去新疆等地考察。他提倡实干,不讲空话,结合需要,解决问题。他在课堂上讲的,一定在实验室里也做到,让学生切实掌握要点。他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给人印象深刻,易学易懂,所以能受到广大学生欢迎。他爱才、惜才,尽量结合电机工业需求,带领学生一起研究,给学生创造机会,以发挥其才能,并推荐能干学生到适当岗位,尽量发挥其作用。
我父明方向、识事理,顾大局,看问题从大处着眼,充分体现在积极支持交大迁校这件事上。书中已经有许多讲述,这里我就不重复了。我自己也从中获得许多教益。
1956年,应钱伟长先生要求,我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跟随胡海昌先生学习并成为他的助手,后又担任钱伟长先生开办的工程力学班的助教。后来因为反右我被株连成“右派边缘”,成为被处理对象,书中讲到1957年钱学森所长招待我父之时我正在接受批判。1962年我父出席了广州会议,陈毅副总理表示要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之后我父又出席了政协大会。1962年西安交大要照顾老父,给了一个名额,可以把我调到西安交大工作;而同时,钱令希先生也请我去大连工学院。
老父指示我,大连是钱令希先生请你去的,而到西安只是为了照顾老人,两者差别很大,为发挥作用,你当然应当去大连。我听从了老父的指示。后来证实了老父的指示显然是正确的。我到大连很快成为钱令希先生的助手,获得很大的发挥空间。1963年我随钱先生到西安参加了板、壳的学术会议,老父带我去大东门,吃上海菜,这大概就是他单身在西安时打牙祭的地方。1965年我随钱令希先生进入潜艇耐压壳的研究,不多时间就得到了突破,发挥了作用。这也是我成果的高峰之一。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身处两地,无法见面。1969年我从“牛棚”出来。老父来信说,你还是有机会的,对我进行鼓励。果然,1973年钱令希先生要开门办学结合实际,组建了上海小分队,结合工程实际以发挥计算力学的作用,赶上了计算力学的时代步伐。此举果然顺时应势,得到工程界广泛欢迎。随即我们向纵深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程序系统,包含了多重子结构的内容等。老父的方向性指导作用是巨大的,他的高瞻远瞩让我有了随后的大发展机会,对此我终生感铭。
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光明日报》刊登文章《伯乐与千里马》介绍了钱令希先生与我们团队的事迹,多种报刊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报道了。我当然感到很光荣,但我认为,还是要将我该做的研究、教学做好。在报刊登载、广播播出这些文章时老父已经又回到了西安交大,继续认真教学。后来到上海,我向他请教。他也认为,做人还是本分一些好。
在同时代的学者里面,父亲的数学根底很好。他在1972年前后,又学习了控制理论,影响了我也去关注控制。显然,动力学与控制是航空航天的关键基本学科。控制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体系换代。这些表明,我能在结构力学与现代控制方面做出一些成果,也与我老父有关,他在把握科技方向方面是很有眼光的。
2010年,老家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建立了“钟兆琳教授故居纪念馆”,现在已经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在书中有不少讲述。我认为我老父是完全够资格得到这一荣誉的。
纵观老父一生,他是一位典型的老知识分子。他所处的时代,是要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他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造了中国自己生产的电机,并且抓教育,着重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德”方面,首先他很爱国,能主持正义,所以成为“民主教授”,得到广大学生拥护、爱戴:其次,他积极响应中央作出的交大西迁的决定,克服困难,身体力行,教书育人,为交大西迁和祖国西部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他没有高级知识分子的架子而平易近人,处处替别人着想,是我们后辈认真学习的榜样。
而我则处于中国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崛起的年代,当然不能亦步亦趋,总是跟随洋人的脚步。然而,父辈的先进事迹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基于老父的教诲,我至今仍然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中国崛起我们不能无所作为。其实洋人的认识也是有误区的、有所缺失的,而中国也有华夏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发挥我之所长,则他们的缺失正是我们的机会。在党的指引下,后继者们努力认真干吧。
我怀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执笔撰写《钟兆琳传》!
中学时期,我就向往西安交通大学。听说那是从上海迁来西安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著名大学。尤其交大的电机工程系是中国最早最好的专业,电机系主任钟兆琳教授是中国第一台电机的设计、制造者,是中国电机行业的绝对权威。高考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毫不犹豫地报了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天遂人愿,我的第一志愿实现了。我1964年至1970年在西安交大上学期间,钟兆琳教授一直是我们的系主任,是我崇拜的导师和偶像。
大学毕业后我供职于新闻界,给许多科学家和教授写了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或传记。2015年的一天,我的大学同学、西安交通大学鱼振民教授给我说:“你给那么多人写传记,为什么不写一写咱们的钟兆琳老师?”他的话给了我很大冲击。自从1970年离开西安交大后,再也没有见过钟兆琳老师,听说他已于1990年仙逝了。鱼振民的提醒激发了我给钟兆琳老师写传记的冲动。我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房立民副编审商量此事,我们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文友,同时是校友和朋友。房立民老师很乐意同我一起开展这项工作,他把我们的意向告诉钟兆琳老师的长子钟万劢教授,接着我们三人在一起研究撰写《钟兆琳传》的设想和计划。就这样,《钟兆琳传》的撰写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房立民老师曾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刊编辑部工作多年,后来又调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任职,对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和现状十分了解。他工作认真,性格随和,有人脉,这为我们撰写《钟兆琳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钟兆琳传》终于付梓了。
《钟兆琳传》的出版,我要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及钟兆琳老师亲属的热情配合,尤其是钟万劢教授和夫人邱元仁教授对《钟兆琳传》的顺利撰写起了关键作用。我和房立民多次到他们家里长谈,深入采访。他们不但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资料。当书稿的第一稿脱稿后,钟万劢教授还亲自审阅和修改书稿,保证了《钟兆琳传》的史料真实和准确。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原馆长、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贾箭鸣研究员十分关心《钟兆琳传》的写作,他曾亲自护送钟兆琳教授的一批资料和遗物至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钟兆琳教授故居纪念馆珍藏,对我们的撰写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和帮助。我的夫人高喜爱高级工程师,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设备专业1970年毕业生,她怀着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承担了《钟兆琳传》文稿的电子版输入和稿件的校对、修改工作,纠正了原稿中的许多错误和疏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大学的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的同学们在“西安交大电制64”微信群里对我撰写《钟兆琳传》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支持,并以微信形式提供了许多资料,使我深感同学之情的忠诚和温暖。《钟兆琳传》初稿完成后,我们给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教授写了报告,他当即作了指示:由宫辉副书记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具体落实。现任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档案馆馆长赵大良编审对《钟兆琳传》初稿进行了十分细致地审阅和修改,对文稿中的史实进行反复考证,确保了《钟兆琳传》所涉史料的真实可靠。他还从写作的角度、素材取舍、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写出了几十页书面材料。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下了很大工夫,我们一一参阅对照采纳修改书稿,使传记增色不少。另外,赵大良馆长还为本书作序,数千言文字,诉诸笔端,情深意切,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校档案馆副馆长石慧敏老师为《钟兆琳传》提供了许多珍贵照片和资料。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鱼振民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旅居加拿大的我的外甥女高娟丽和女婿刘双乾翻译和校核了《钟兆琳传》中的英文资料。我的朋友岐山作家杨智文和邓秉荣采访并提供了钟兆琳教授疏散到岐山陈家沟时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还有许多校友和同事对《钟兆琳传》的写作和出版给予多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永远感谢他们!
钟兆琳老师去世已久,他的同辈友好和知情者也多已仙逝,这是我们写作《钟兆琳传》,采访第一手资料的最大困难。我在写作时,不得不较多地参考和引用本书附录中所列的那些参考资料的内容和文字、照片。无法与这些参考资料的作者直接联系,只好在此深表敬意与谢忱了!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林全、副总编辑秦茂盛等社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于他们的支持,本书被列入“西迁精神”出版工程;责任编辑贺峰涛为本书的内容取舍和文字润色付出了很多心血;美术编辑伍胜、阎亮、任加盟同志为本书的装帧设计贡献了他们的才华。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为钟兆琳老师这样的学界泰斗作传,本不是我这种小字辈所能承担胜任的。出于对恩师的崇敬和缅怀,斗胆任性为之,但难以全面彰显恩师的功德与业绩。这使我永怀惴惴不安之心。既然写出来了,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李志杰
2017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