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
金塔民间传说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金塔民间旧时初三晚上,把过年时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金塔一些乡村还称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讲究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神”或“迎神”的日子,金塔民间称“迎神接福”。原来,年前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金塔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及水果、酒菜,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宇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有些乡村有正月初四“抢路头”“接财神”的习俗,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保佑,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金塔民间俗称“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一些乡村也叫“煮饽饽”,寓意着招财进宝。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有些乡村还讲究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这一天,金塔民间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但能扫地,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是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要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堆垃圾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然后吃饭。
据金塔民间有些乡村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正月初五“送穷”,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破五这一天忌出远门,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金塔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金塔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金塔民间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金塔民间称为“马日”。民间有“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之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六这一天也表示过去农民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P251-252
编辑出版《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是一项浩繁精细的文化工程。伴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强劲东风,在短短的六年内,能够完成这套民俗文学集萃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印刷、出版、发行工作,得益于中共金塔县委、金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得益于省、市、县文史界的各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同仁的精心指导和热心参与;得益于全体资料收集人员及编纂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
《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是金塔民俗文化的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编纂出版这套“集萃”,旨在唤起广大民众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性,使根植于金塔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套“集萃”,倘若能让更多的读者从中领略到金塔民间口头文学的神奇与美丽,能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长期的文化工程中来,可谓我们殚精竭虑、反复遴选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将欣慰之至,也可以说是如愿以偿了。
《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是金塔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金塔境内广大传承讲述者和收集整理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值出版之际,编者对他们的贡献致以诚挚的谢意。另外,这套“集萃”在编纂过程中,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甘肃文化出版社、酒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金塔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金塔县文化馆等单位在资料提供、内容审核、文字校对等环节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这套“集萃”在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印刷过程中,还得到了社会各界文化名人及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是民间口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因而具有集体性、流传性、包容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我们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虽竭力坚持“忠实记录、鉴别择优”的原则,但年代久远,难免有舛误、遗珠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
金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居延文化的交汇点,素有“丝路戈壁明珠”“现代飞天摇篮”之美称。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实践,在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生机的大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形态。历史的云烟过尽,留下了斑斑遗迹,肩水金关、亭障烽燧、居延简牍、军屯重镇,书写着曾经的悲壮与辉煌。航天文化、胡杨文化、居延文化、宗教文化与多民族碰撞融合孕育的独特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风雷激荡,交相辉映,以其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承载着金塔的记忆。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铸一方文。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勤劳淳朴的金塔人民用自已的双手和智慧创作了丰富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秧歌社火、故事传说、歌谣谚语、雕刻刺绣、经典宝卷等文化作品,或有形可辨,残痕依稀,或无形可考,世代口语相传。无论是以物质形态存在,还是以非物质形式相传,都特色鲜明地体现着金塔人民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理念,它们是金塔民间文化传承的生命密码,彰显着金塔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意志品质,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几千年来金塔大地的沧桑巨变,凸显了金塔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众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非遗保护已迫在眉睫。为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先后公布了金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2项,其中包括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一批濒临消逝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使众多宝贵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承续。基于地域文化薪火相传、保护继承的考虑,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古今包容、传统与现代对接的姿态,历时5载,数易其稿,终使《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付梓问世,它是众手成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县各方鼎力相助、精诚合作的结果。志书功毕,当值垂誉,在《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付印出版之际,谨向为这部志书做出贡献和努力的全体同志表示深深地谢意。
水有源,木有本,文化有根。这些在文化长河中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既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也是文化情感传承的载体。相信,《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的编纂出版,必将把历史的沉淀和思考照进现实,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希望,全县各级各部门以提升金塔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组织和带领勤劳聪慧的金塔人民以新的风貌、新的作为,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新的辉煌!
是为序。
桂发荣主编的《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收录内容归纳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五个方面。全书分《民俗风情》《民间文学艺术》《民间谚语》《民间歇后语》《民间故事》《民间幽默与笑话》《民间歌谣》《民间顺口溜》《民间宝卷》《民间天文地理歌谣》等10辑编纂。
桂发荣主编这套《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共10册)》时,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的概念为基本内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继承创新的观点,坚持纵横交汇、承上启下、继承创新的原则,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真实地收录了金塔县自建置县以来迄今两千多年的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