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长期进行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这一时期,作家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各种社会现象。
《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复活》(1889—1890)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艺术的总结。作品以一起真实的刑事犯罪案为基础,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在深刻批判政府、司法、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思想。
第一部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不大的地方,而且千方百计把他们居住的那块土地毁坏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把石头砸进地里,害得任什么植物都休想长出地面,尽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净,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得烟雾弥漫,尽管树木伐光,鸟兽赶尽,可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除根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长出来,甚至从石板的夹缝里往外钻,到处绿油油的。桦树、杨树、稠李树生出发黏的清香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正在绽开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像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窝,苍蝇让阳光晒暖,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唯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无止地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而且折磨别人。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春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下的这个世界的美丽,那种使人趋于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丽;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他们硬想出来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
因此,省立监狱办公室里的人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就不是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在领受的春天的恩情和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前一天收到的一份编了号码、盖着官印、注明案由的公文,那上面要求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务须把三名看押在监而且受过侦讯的犯人,一男两女,送到法院受审。在那两名女犯当中,有一名是主犯,必须单独押送。于是现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钟,遵照那个指令,看守长走进了女监的昏暗而恶臭的长廊。跟着他走进长廊的是一个女人,脸容疲惫,鬈发花白,穿着制服,袖口上镶着金黄色的丝绦,拦腰系一根蓝边的腰带。这是女看守。
“您是来提马斯洛娃吧?”她问,跟值班的看守长一起走到长廊上一个牢门跟前。
看守长哗啷一响开了铁锁,拉开牢门,顿时有一股比长廊上还要臭的空气冲出来。他吆喝一声:
“马斯洛娃,过堂去!”说完,他又关上牢门,等着。
就连监狱的院子里也有新鲜的郊外空气,令人精神爽快,这是由风刮进城里来的。然而长廊上的空气却饱含着伤寒病菌,充满粪便、焦油、腐物的臭气,凡是新来的人立刻感到萎靡不振,心境郁闷。女看守虽然已经闻惯恶劣的空气,可是乍从院子里走进来,也还是生出这样的感觉。她一走进长廊,就忽然感到疲乏,困倦。
牢房里响起忙乱的声音,那是女人说话声和光着脚板走路的响声。
“我说,快着点,马斯洛娃,手脚麻利点!”看守长对着牢门喊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很快地转过身来,在看守长身旁站住,她里边穿着白上衣和白裙子,外边套一件灰色长囚衣。这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鬈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这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那双短而且宽的手和从囚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她把身子站得笔直,挺起丰满的胸脯。她走到长廊上,微微仰起头,照直瞧着看守长的眼睛,停住脚,准备着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一律照办。看守长打算关上牢门,不料有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门里探出她那张苍白严厉的皱脸来。老太婆开口对马斯洛娃讲话。可是看守长把牢门抵住老太婆的脑袋关上去,那个脑袋就缩回去了。牢房里响起女人的哄笑声。马斯洛娃也微微一笑,转过脸去瞧着牢门上一个安着铁条的小窗口。老太婆在里边把脸凑到小窗口上,用沙哑的声音说:
“顶要紧的是别说废话,要一口咬定你的话不改。”P5-6
十九世纪末年,俄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复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至一九。五年革命爆发这个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托尔斯泰在描写这一阶段的俄国生活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第一流的地位”①。
对于这位伟大而复杂的作家,在他生前和死后,都有许多人加以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列宁从“俄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②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托尔斯泰,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他同俄国革命联系起来,作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科学论断,指出这面镜子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既体现了俄国农民群众运动的力量和威力,又反映了它的弱点和局限。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个伯爵。他早年受西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曾在自己庄园中试行减租减役,幻想寻求地主和农民和谐相处的途径;以后加入军队,参加俄土战争,曾在克里米亚作战,亲眼看到沙皇军队的腐败;退役后又出国旅行,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引起他的憎恶。
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不久,俄国社会围绕着废除农奴制问题,爆发了一场尖锐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反映在他的主要作品中。但他先是站在自由派贵族的立场,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以农民起义推翻专制农奴制的主张,这导致了他同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分裂。当一八六一年实行改革的时候,他又看出改革是“无济于事的空话”。他于是谴责贵族,维护农民,引起了保守派贵族的痛恨。因此,他的家遭到政府的搜查。
到七十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又趋剧烈。改革以后的农民,本来就遭到了一连串的掠夺,濒于破产,现在又遇上连年歉收,成千上万地死于饥馑与瘟疫。天灾人祸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大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谈话;出席法庭陪审;参观监狱和新兵收容所;调查贫民区等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剧变,并给予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他曾在《忏悔录》里自述道:“一八八一年这个时期,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我弃绝了我那个阶级的生活”。列宁对托尔斯泰后期世界观的变化极为重视,并作了明确的概括:“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破坏,加强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加深了他对这一切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就出身和教育来说,托尔斯泰是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的,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①,转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越到晚年越致力于“平民化”。最后,为了摆脱贵族生活,终于在一九一。年十月一个寒冷的冬夜弃家出走,不久即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上。
可是在托尔斯泰转变后的观点和创作中,还存在着显著的矛盾。正如列宁指出的:“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即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僧侣代替有官职的僧侣,这就是说,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①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使托尔斯泰显得既伟大又可笑。
托尔斯泰的这种矛盾,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固有的,而是当时俄国革命动力农民群众的矛盾的思想情绪的反映。俄国千百万农民由于几百年来的农奴制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来的破产,积下了对旧制度的无比仇恨以及拼死的决心,他们要求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制,铲除官办教会,这一切统统表现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面,在那里,“通过他的嘴说话的,是整个俄罗斯千百万人民群众。”②但是农民又是在旧制度下长大的,“他们在吃母亲的奶的时候就吸取了这个制度的原则、习惯、传统和信仰”③,因此他们对新的制度无法理解,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消除自己身受的深重灾难,结果斗争不够坚决,甚至诉诸祈祷与哭泣。这一切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所以列宁说,托尔斯泰这面镜子“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④
托尔斯泰不是要为社会寻找出路吗?出路是有的,这就是革命。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迫,解放作者所同情的劳动群众。因此,一定要批判托尔斯泰的反动教义。列宁早就痛斥过那些宣布托尔斯泰是“生活的导师”的机会主义者,并且指出:“俄国人民不应该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生活,而应该向托尔斯泰所没有了解其意义的那个阶级学习,向唯一能够摧毁托尔斯泰所憎恨的旧世界的那个阶级学习,即向无产阶级学习。俄国人民只有懂得这一点的时候,才能求得解放。”②
我们今天在研究《复活》、接受托尔斯泰文学遗产的时候,就要反对某些研究者把托尔斯泰理想化,反对袒护或鼓吹他的“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以及“博爱”等教义,反对把托尔斯泰吹捧为人们“共同的导师”“人类的指路明星”。我们要接受和研究的是他遗产中“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③,也就是“可以为启发先进阶级提供宝贵材料的批判成分”④。并且对其批判成分的意义给予新的、革命的阐发。如同列宁所教导的,要“阐明托尔斯泰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的批判的意义”,要“阐明托尔斯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意义,激发群众起来进行革命。
李明滨
一九七八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