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芳汀
芳汀回到海滨蒙特伊时,立刻找到马德兰先生的工厂,被安插在女工车间。那里的工作很轻松,待遇也不错。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也就有了暂时的快乐。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啊!芳汀又变得像以前一样漂亮。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的青春、美丽的头发和美丽的牙齿,忘了许多事情,除了惦念她的珂赛特和可能有的前途,她几乎成了快乐的人了。
“等我攒够了钱,一定把珂赛特接回来;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生活了。"芳汀常常这样想。(芳汀一心想着自己的女儿,从未曾忘记过她,也预示着她或许再也不会见到自己的孩子了。)她并没有对厂里的人说过她有一个小女儿,她总按时汇款给德纳第家。因为她虽然识字,却只知道签名,就不得不找一个代写书信的人写信给他们。
她时常寄信,这件事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大家开始叽叽喳喳地谈论起来了,说芳汀有一些“怪举动",“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有一个长舌妇,从代写书信的人那里打听到了芳汀的秘密,就很快地把它传播出去了。
“她的那个女孩一定是私生子,要不,她为什么要藏藏掖掖的?"
这些话传到了车间女管理员的耳朵里。一天早晨,车间女管理员把芳汀叫到办公室,交给她50法郎,说是市长先生送来的,还向她说:“从现在起,你就不要再来了。这是市长先生的命令。”
“请您让我继续做下去吧。"芳汀哀求道。
“不行,我不能违反市长先生的命令。"车间女管理员斩钉截铁地说。芳汀只得离开工厂,回到自己的住处。
“怎么办呢?德纳第还非要我每月寄15法郎给他不可。”她很纠结。
芳汀不能离开那地方,她还欠了房租和家具费。芳汀便挨家挨户地找人雇她当仆人,但没有人要她。终于,她找到了一份为兵营里的士兵们缝衬衫的工作,每个月可以赚1 8法郎。但1 5法郎给德纳第,剩下的3个法郎连吃饭都不够。从那时起,她才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
芳汀只好节衣缩食。她学会了怎样在冬天完全不烤火;怎样拿裙子做被子、拿被子做裙子;怎样借着对面窗子射来的光线吃饭,以节省蜡烛。尽管这样,她仍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写出了芳汀的困苦生活,但是她并没有抱怨,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向人们展示出她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她对一个贫苦的女友说:“一天只睡5个钟头,其余的时间我全拿来做缝纫,总可以赚到吃面包的钱。而且人在发愁时吃得也少些。"
过度的操劳把芳汀压垮了,她本来身体就不好,现在,她原有的那种干咳病开始恶化。她有时会伸出手对和她一起工作的邻居玛格丽特说:“你摸摸看,我的手多么热。"
但每当她拿着一把断了的旧梳子,去梳她那一头光泽且细软如丝的头发的时候,她还能得到一种顾影自怜的欢乐。(尽管芳汀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她依旧能悲中找乐,也说明她是一个乐观的人。)
芳汀所赚的钱太少了,她不能按时寄钱给德纳第。所以,德纳第夫妇便时常写信给她,信的内容使她悲哀,信的要求使她破产。
有一天,他们写了一封信给她,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里还没有一点儿衣服,她需要一条羊毛裙,要10个法郎才能买到。芳汀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一整天。到了晚上,她走到街角上的一个理发店,取下她的梳子。她那一头令人叹赏的金发一直垂到她的腰际。
“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赞叹道。
“你肯出多少钱买呢?”她问。
“10法郎。"
“剪吧。”
她买了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子,寄给了德纳第。但是德纳第夫妇收到裙子却怒气冲天。他们要的是钱,裙子只是要钱的借口。他们把裙子给自己的女儿爱潘妮穿,可怜的“百灵鸟"仍旧临风战栗。芳汀却在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了她的衣裳。”
芳汀戴上一顶小扁帽,遮住她的光头,她仍旧是美丽的。(虽然芳汀失去了一头美丽的秀发,但是她依旧是美丽的,因为她的心是伟大的。)但当她一想到再也不能梳头时,便黯然神伤。她开始怨恨她四周的一切。她一向是和旁人一样尊敬马德兰伯伯的,但是,屡次想到撵她走的是他,使她受尽痛苦的也是他,她便连他也恨起来了,并且特别恨。P31-33
《悲惨世界》读后感在《悲惨世界》这本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地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永远不要忘记您的诺言,您拿了这些银器是要去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的转变使笔者备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当一个人处于穷困潦倒、世态炎凉的环境中时,他有可能会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另一种则是高尚的人,艰难的环境并不会将他击倒,而会将他打磨得更加完美,如书中的冉·阿让。至于到底会变成怎样的人,其实这更多的是在于个人的选择。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破灭。而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永葆光明、善良、宽容等高尚情操的人,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敬爱,也只有这种人,才值得我们学习、追随。
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是多面的,但我们要相信善和爱是人类社会的主流,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很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亲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一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70年,雨果回到巴黎。雨果死后被安葬在法国的“先贤祠”,法国举国致哀。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可是有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之后,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被隐藏的过去,并为救助孤女而用尽半生的精力。然而法律不容他,连他辛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己救人,最后却差点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作品中的悲惨之处。作品中还通过一个不幸女子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珂赛特的遭遇来揭示社会逼良为娼、儿童身心受虐的现状,从而全面地展开对社会的批判。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正义与邪恶之间不懈地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设计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说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其细节也真切入微,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浓重瑰丽,气势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雨果著的《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正义与邪恶之间不懈地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设计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说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其细节也真切入微,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浓重瑰丽,气势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雨果著的《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可是有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之后,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被隐藏的过去,并为救助孤女而用尽半生的精力。然而法律不容他,连他辛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己救人,最后却差点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作品中的悲惨之处。作品中还通过一个不幸女子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珂赛特的遭遇来揭示社会逼良为娼、儿童身心受虐的现状,从而全面地展开对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