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有青著的《柳暗花明》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记录鄂东一个小山村在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描写了主人公张泽平与南竹儿数十年的爱情纠葛,以及张泽平发家致富,从穷困山区打拼进入大都会的奋斗历程。小说语言质朴,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氛围,较具可读性。
| 书名 | 柳暗花明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柳有青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柳有青著的《柳暗花明》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记录鄂东一个小山村在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描写了主人公张泽平与南竹儿数十年的爱情纠葛,以及张泽平发家致富,从穷困山区打拼进入大都会的奋斗历程。小说语言质朴,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氛围,较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柳有青著的《柳暗花明》讲述了在鄂东的一个依山傍湖的村子,山高林密,天上有飞禽,地下有走兽;湖大水深,鱼儿肥虾儿壮。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不愿挪窝的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公元一九六〇年的春天已经来了,在这个谈饿色变、吃饱肚子就是一切的年代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寡妇嫂子半掩门,未嫁的姑儿偷野汉;……饥荒岁月发生的这些饿着肚子也风流,被人们讲烂了的陈旧故事,于是又要开头了……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打劫 第二章 半夜鸡叫 第三章 土疙瘩放洋屁 第四章 世上只有表哥好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竹儿是个接近三十岁的少妇。她身段优美,曲线迷人,皮肤白白嫩嫩。在绿水湾,她是公认的俏姐儿,是村里的一枝花。 这时候,南竹儿并没有立即起床。她眨了眨眼,打了个哈欠。觉未睡足,还想再躺会儿。 昨天晚上,她很辛苦,未能好好地休息。那汉子对她摸了又做,做了又摸,反反复复地爱了好几回。他的爱,使得她筋疲力尽,浑身酸软,直到鸡叫的时候才勉强睡着。 凌晨的这一回笼觉,她却睡过了头,竟然误了出早工。 猪往前拱,鸡朝后扒。农村人没有别的出路,全靠刨土坷垃寻饭吃。不下地干活儿,就没有工分,也就没有工分粮。 “你个砍脑壳的,折腾了一夜不说,还弄丢了老娘的三两半。” 被骂的是那汉子。竹儿所说的三两半,指的就是工分粮。要是今天不误工,她能挣七分工。每个工分补助半两谷,五七三十五,正好是三两半。 大灾之年,又青黄不接。如果不下地挣点工分粮,仅凭每人每月十五斤谷的基本口粮,那不把人饿死? 吃野菜、吃野草,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出外乞讨,全国都在饿肚子,哪里还有剩饭剩菜可要呢? 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村中那些家大口阔,又无劳力挣工分粮的人家,他们便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也有个别胆大的,他们为了不被饿死,就铤而走险,去偷、去抢,去干些刀刃上舔血的勾当。还有个别被逼得无路可走的妇女.她们为了鼻子下的二寸半,便投怀送抱,去换回一碗米、一升谷.甚至是一节藕。 想到眼前的饥荒,南竹儿便心痛她那三两半,自然地就在心里骂那男人。 可是,此刻,她最关心的还是她的娘家人。年迈的父母,饿得咽长气断,卧床不起。吃糠咽菜,因缺乏营养,哥嫂已浑身浮肿,有气无力。更可怜的是那刚出生不久,整天饿得哇哇叫的娘家侄儿。这小东西来得不是时候,大人饿得连肠子都快吐出来,哪里还有奶水喂养他呢? 没良心的东西,娘家人都快饿死了,还有心思睡懒觉?不行,我得赶快起床.赶快回娘家救人! 想到这里,南竹儿就迅速地穿衣下床。草草地洗漱了一下,便从床底下拖出了那袋藕。 她打开袋口,拿出一节藕就往嘴里塞。时候不早了,她也饿了。吃了一节,又拿出一节。第二节藕送到了嘴边,却没有吃。她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将那藕放到鼻子前闻了闻,又看了看,便重新放回了袋子里。 这时候,她才静下心来翻看着袋中的藕。那些藕又白又大又有粉,真是好东西。 她双手提起袋子掂了掂,很沉,有好几十斤。 她在心里盘算着:节省着吃个五六天没问题。眼下已到月底,再等几天.下个月的口粮也该发下来。 这样一想,她的脸上便阴天转晴天,嘴角露出了笑。娘家人有救了,能不高兴吗? 高兴之余,又有些忧虑。她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藕毕竟是偷来的,要是在路上被人发现了怎么办? 于是,她推开了窗,朝外望去。窗外雾蒙蒙的,能见度极低。她“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心里说:“多谢老天爷,多谢老天爷!” 为防万一,她又从衣柜中找出一条长围巾,把头和脸都裹起来。 做完这一切,南竹儿便扛起那袋藕,锁好大门,上路了。 “嘡——嘡——嘡——” P13-14 后记 人老了,都喜欢怀旧。我也是这样。退休后,闲来无事,便经常想起以前认识的人,回忆着已经做过的事。 身在异乡,我惦记最多的,自然便是故土。老家屋后的大山,门前的大湖,儿时的玩伴,少年时的生活片段;这些情境,至今不仅记忆犹新,还常常出现在梦境中。 我出生在鄂东的一个依山傍湖的村子里。那儿的人,祖祖辈辈务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虽然很拮据,可是,自古至今,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挪窝。这也难怪,故乡的山也青水也甜,谁愿意离开故土呢? 小时候,我的家里很穷。为了赚点油盐钱,母亲便编织草鞋卖。每天早上,我和母亲一道,背着草鞋在集市上吆喝着:“卖草鞋啰,结实耐穿的草鞋,两分半一双!” 那时候,我是父母的尾巴。他们上山砍柴,自己便带着家养的大黑狗.蹦蹦跳跳地尾随其后。他们下湖采莲子摘菱角,我就躺在船上,打着小鼾睡懒觉。 从记事时起,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家乡的开湖节。每年这天,村里要搭台唱戏;还要杀猪宰羊,准备个七荤八素,聚集全村人吃一顿庆祝丰收的开湖饭。 那一天,最快乐的是细伢们。他们不喜欢看戏,也不用下湖采莲子。在饱食一顿莲子和青禾藕之后,便三五成群地跑到湖边的沙滩上,疯疯癫癫地打闹着,高高兴兴地戏耍着。 一九六〇年,我已经十一岁了。当时,村子里家家都饿肚子。由于缺乏营养,大家都骨瘦如柴,走路碰碰倒。 那是个下午,我和一个小女孩在一起玩耍。几天未见粮食,她饿得实在受不了。为了缓解腹中的饥饿,她捧着一个空碗,一边在碗底舔着,一边说:“好香的大米粥,真好吃,真好吃!” 之后我于黄冈中学毕业。那时候,没有继续深造,却提前去龙感湖农场插队落户。 在农场,我虽然是个“逍遥派”;可是,作为革命群众,批判“走资派”的会议,自己也被迫参加。 改革开放后,随着“孔雀东南飞”的打工大潮,我也调到了广东惠州工作。住在西湖边,不仅目睹了当地的巨大变化。还结识了一些“先富起来”的生意人。听了他们那些“白手起家,勇闯商海”的传奇故事,我被感动了,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有了上述人生阅历,退休后又有时间,于是,我便坐了下来,真的着手写作了。 开始的时候,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写着写着,时间长了,笔下的人物竟然重合了,杂糅在一起;所写的故事也发生了变化,’掺人了不少虚构的东西。就这样,数年断断续续地笔耕,《柳暗花明》终于脱稿了。 创作《柳暗花明》时,我仅凭兴趣,是写着玩的。完稿后,家人看了,部分好友也看了。他们不仅提出了修改意见.还鼓励我说:“好好改改吧,争取公升出版。” 在大家的鼓励和督促下,原稿修改后,我鼓起了勇气,寄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月后,出版社传来了好消息:经审阅,你的小说,可以出版。 就这样,《柳暗花明》很幸运:刚刚定稿,就能与读者见面。 小说《柳暗花明》的出版,得到了很多同志的帮助。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后裔,长安柳侔乔题写了书名;老同学吕仲宏,也做了大量工作…… 借此机会,对上述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柳有青 写于惠州西湖凤凰谷寓所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