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为明代的罗贯中。全书120回,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对三国纷争的生动描写,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特定时期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以及历史演变的恢宏画卷。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几百年来,被整个民族一代接一代地不停阅读,并被译成英、日、德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小说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上下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人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人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馀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蚬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农。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谓、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人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馀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谓,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谓。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谓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傍,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竞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馀,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人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人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P1-4
元末明初,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一写据地称雄,一写山林草莽,都把英雄的豪气作了深刻而富有社会意味的描写。尽管这两部长篇巨著的气韵风貌和美学意蕴迥不相同,然而却都是共同生根在中国土地上,并吸取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滋养而成长起来的两株参天大树。具体到《三国演义》,六百馀年来,它不仅作为一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一代地不断阅读,得到各个阶层人民的共同喜爱,而且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理的结晶,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它已被公认为世界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它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统一三国止,叙事近一个世纪。
《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关于三国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南朝宋人裴松之为晋朝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作注,就辑录了大量的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在隋朝,隋炀帝观看水上杂戏表演,已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见杜宝《大业拾遗记》)。唐初在民间流传着“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故事(见刘知几《史通·采撰》)。晚唐诗人李商隐《骄儿诗》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连孩子都在谈论三国人物,这说明三国故事在唐代传播十分普遍,而且有些人物身上还涂上了一些神异的色彩。
三国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时候,也正是“说话”、“杂剧”等通俗文艺逐渐成熟的时期,三国故事很自然地成为民间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题材。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说话”的“讲史”类中就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讲说三国故事的专家霍四究。其他如皮影戏、傀儡戏、南戏、院本也都纷纷搬演三国戏(参见高承《事物纪原》、吴自牧《梦粱录》等)。三国故事在宋代广泛流传,已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张末的《明道杂志》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苏轼《志林》也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宋代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三国故事话本,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书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分上中下三卷,约八万字。正文从桃园结义开始,以诸葛亮病死结束。全书已粗具《三国演义》故事的雏形,但故事叙写简率粗糙,可能是说话艺人讲述故事的底本。又有题“至元新刊”、“照元新刊”的《三分事略》(今藏日本天理图书馆。共三卷),其实它与《三国志平话》是同一书而在不同时间刊行的两个刻本。当时类似这样的话本可能不止一种。元人王沂《虎牢关》诗云:“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见《伊滨集》卷五)又《虎牢关》诗云:“回首《三分书》里事,区区缚虎笑刘郎。”(见《伊滨集》卷七)这里提到的《三分书》的情节不见于《三国志平话》,可能出于另一种话本。
元代杂剧盛行,三国故事又被大量搬上舞台。据今存元人杂剧剧目记载,就有近50种是三国戏。《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关目,如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几乎都有剧本。
元末明初的杰出作家罗贯中即在这样长期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最后编纂了《三国演义》这部概括和熔铸了较长时期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长篇巨著。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有简略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予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竞不知其所终。”贾仲明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录鬼簿续编》作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他说至正甲辰(1364)与罗贯中见面,又是忘年交,由此推知罗大约生活在1330—1400年之间。据传说,他曾一度参加了反元斗争,和吴王张士诚也有过接触。明朝建立后,罗贯中即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专心致力于通俗文艺的创作了。罗氏一生写过数十种小说、戏曲,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计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以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描写的重点是封建社会内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作者很少表现和政治斗争没有直接关系的情节。在这里,一切可能出现的斗争方式都出现了: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非法的,而且所有这些斗争,都是在漫长的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描写的。比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假托闻雷失箸,借此使曹操产生错觉,“遂不疑玄德”了。又如孙权赚杀关羽后,把首级转送曹操,以此嫁祸于魏;而曹魏不仅不受其骗,反而“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并葬之以大臣之礼”,来表示魏对蜀的好感,使刘备全力伐吴。孙权看到吴蜀联盟破裂,形势不利于己时,又遣使上书曹操,“伏望”曹操“早正大位”,表示愿意“率群下纳土归降”。这是孙权转移矛盾、保存自己的策略。而曹操比孙权更狡猾,指出“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之上”。诸如此类斗争,在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几个集团今天分,明天又合,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他们既争夺又勾结,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很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人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利用婚姻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三国演义》中就不乏其例。王允用貂蝉同时引诱吕布与董卓的所谓“连环计”,便是著名的例子。至于像孙权为夺回荆州,把自己的妹妹当作牺牲品,都是有着明显的政治功利的目的。人们正是从这些人物形象和事件中清晰地看到,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封建社会中君臣、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三国演义》表现各个政治集团通过各种方式,运用种种手段,以达到消灭敌对势力的目的,但主要凭借武装力量,于是战争就构成了他们之间斗争的主要形式。小说中写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描绘的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
《三国演义》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各个政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的描绘具体表现出来的。小说写了近五百个人物,其中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由于《三国演义》的政治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所以它把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作为主要对立面,并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罗贯中正是紧紧把握住曹、刘两个集团这条矛盾主线,从而刻画了政治、军事冲突中的群像。诸葛亮是作者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倾心赞颂和精心描绘的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典型。而刘备则是一个与曹操奸诈性格相对立而出现的理想“仁君”形象。孙权用人精当,但缺乏政治远见,重视眼前利益,没有统一全国的雄图壮志,是一个守成者的形象。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它宏扬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成败之本。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罗贯中在战争描绘上表现了他的宏伟构想。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并不显得凄凄惨惨,而是富于英雄史诗的高昂格调。另外,作者不仅善于错综交织地表现矛盾,而且善于在紧张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如“赤壁之战”,在紧张杀伐之际,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不多,而摇曳多姿。其范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悠闲”插笔,这样山里套山,戏中有戏,推波助澜,逐渐把故事引向高潮。整个赤壁之战的八回书,大起大落,波澜壮阔,而节奏又富于变化,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凤管俏弦,光风霁月,如此布局,极见匠心。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卷。
作者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不同的矛盾冲突,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张飞怒鞭督邮一段痛快淋漓的描述,使张飞的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跃然纸上;“三顾茅庐”时,又显示了张飞口快心直、粗豪莽撞而又内心十分单纯的性格。
《三国演义》还善于通过渲染气氛和用对比、陪衬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如关羽斩华雄,并不具体描写交战过程,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如地塌山崩,正当人们为关羽担心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出马前酾下的那杯热酒尚有馀温。在这里,关羽的威风气势和勇猛善战的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读之令人神往。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布局严谨,从而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至于小说的语言,正如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所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简捷、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可以说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像《三国演义》那样与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根据《三国演义》一书故事情节改编的各种讲唱文学和各种戏剧蔚为大观,而且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也仍然继续流传在极其广大的地区。
《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三国演义》也被多次译介到许多国家,其影响亦甚巨。
最后,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再做一简要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三国演义》的历次整理,都是采用毛宗岗本为底本。毛本是据明代版本加工修订的一个通行本,流传已久,文字上有好些优点,较便于广大群众的阅读。但毛本也存在不少问题,有明本原来不误的,毛本却改错了;有明本文字明显优胜的,毛本反改坏了。再者毛本初刊本已不易得,在它流行近三百年间,经过无数次的辗转翻刻、写印、排印,其中种种讹误,不一而足。因此,底本虽采用通行的毛本,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4年整理时,即注意到上述情况,于是乃参照明嘉靖壬午(1522)序刊本加以校订。若干毛本改错、改坏了的,皆斟酌情形,加以纠正。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就重排的机会,对全书再次作了核订。除据大魁堂藏版的毛本,校改了旧排本沿袭的误植外,又顺着历次整理的途径,作了一些补苴罅漏的工作,以便使其成为更利于阅读的一个通行本。
宁宗一
1994年10月16日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人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