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后,全国19个省市几十万援建大军艰苦奋战,以最快速度启动灾后重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抗震救灾,让援建制度的优势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搭起了东部与西部的互补桥梁,促进了发达城市与落后灾区的交流,让灾区成为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实验场,政府与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凝聚着科学、创新、奉献的“援建精神”,再一次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凝聚力。
抗震救灾,大写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千千万万的爱心汇聚成河流向满目疮痍的灾区。灾区各级政府视重建为机遇,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纷纷优先恢复重建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基础工程,城乡面貌、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注定要载人人类文明的史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现实依据。
但是,对于这种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定义,却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于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存在不同的定义。例如,有媒体将抗震救灾精神归纳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200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陕西汉中看望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时,在小学黑板上题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他的题字,有研究者将抗震救灾精神归纳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对于抗震救灾精神的准确定义,直到2008年6月30日才最终确定下来。
为了纪念因汶川大地震而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于2008年6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对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出了全新的阐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他还指出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可见,正是在这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内核的抗震救灾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尽管汶川地震过去十年了,但对于全国全党人民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更需要继续弘扬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这种伟大精神来鼓舞斗争、激发工作热情和干劲。2011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四川调研时强调:“抗震救灾精神是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精神。这种抗震救灾精神脱胎于全国人民努力一心的抗震救灾壮举之中,成为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得以最终形成的现实依据。一个国家要兴盛,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发展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硬实力,也要有强大的思想、文化、精神方面的软实力。弹指一挥问,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近十年,但它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那就是被浓缩为二十四个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与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十四种精神一起,构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与其他精神不同的是,因汶川大地震而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拥有自身特殊的内涵,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为构成单元,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全速前进的今天,深刻认识与理解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地震过去整整十年的今天,对这种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下,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P14-15
在2018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们《十年再回眸:汶川大地震亲历者讲述抗震救灾精神》一书的书稿终于完成。这本书是在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极短的时间,极重的任务,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努力,本书不可能完成。
感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国富、何志明、李敏、刘正芳、徐冠楠、李瀚6位老师。我们在相互鼓励、相互切磋之中,带领学生进行了采访和资料整理工作,共同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工作。其中,吴国富老师和刘正芳老师完成了第三章;何志明老师和李敏两位老师完成了第二章和第三编;徐冠楠和李瀚两位老师完成了第一章;我和我的研究生们一起完成了第四章和第四编,他们分别是余红军博士、丁婧博士,以及我2015、2016级的硕士研究生。
感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洪兵教授、羊绍武教授、冯兵副教授、付志刚副教授、沈影副教授、罗静老师、张践老师,他们在我们进行问题论证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书中有些文字还浸透着他们的汗水。
感谢四川大学前校长谢和平院士对本书“川大范本”一章写作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并亲自把关、审阅定稿。感谢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肖杰博士在此项工作的联络和文稿交接中给予的帮助。
感谢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副校长何显富同志(“5·12”地震发生时任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党委办彭嘉书记及团队、东汽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孙岩松总经理,感谢他们让我深入了解了抗震救灾精神在东汽的弘扬情况。
感谢四川省委党校王春英教授,感谢她对汶川地震灾区口述史收集方面宝贵经验的无私分享。
感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彭文斌教授,感谢他专程从云南临沧赶回来为学生志愿者们进行口述史采集的培训工作。
感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世龙教授,他的鼓励和帮助是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在我要放弃时,他总能够给予我们团队力量,给予我力量。他在《汶川大地震十年祭——来自亲历者的口述》一书长达100万字的写作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感动,该成果也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感谢郭绍均和李亚博士,在对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采访中给予的帮助。
感谢我们的学生志愿者们,他们分别是张瑾、丁郁、罗迹联、韦志文、胡群钗、章静、左露、梁苗苗、岑福雯、林锦松、刘伟、焦梅、姜力月、郑雯、王俊柯、赵敏、符腾、张雪丹、高杨族、武文韬、秦晨、罗瑶、何莉琼。在专业口述材料采集培训后,他们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访谈和访谈资料整理工作,并在为期半年的口述材料整理工作中给予了极大的配合,从而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四川大学社科处对本书出版工作的资助,感谢姚乐野教授的帮助。
感谢在访谈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所有受访人和受访单位。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了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社会工作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在尽可能全面罗列参考文献的情况下,也不免有疏漏,敬请谅解。
抗震救灾和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而我的水平和能力还十分有限,加之时间紧张,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学者提出批评意见,我们将诚恳接受。
刘吕红写于2018年伊始
第一编
第一章 中国之殇之汶川特大地震
第二章 汶川大地震之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第二编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价值蕴意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组织实施
第三编
第五章 灾区政府、广大群众、社会组织的应对
第六章 抢险救灾过程中抗震救灾精神的发扬
第四编
第七章 创造、践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党员干部
第八章 高校创新运用抗震救灾精神的四川大学范本
第九章 抗震救灾精神与国企转型的东汽经验及现实运用
结语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助力实现百年梦想
附件一 访谈提纲
附件二 各组调研概况(2017年3月—4月)
附件三 重点人物调研情况
参考文件
参考文献
后记
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代前言)
距离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快十年了,随着十周年脚步的临近,时不时有人问起:十周年要纪念吗?我想,纪念总会在经意和不经意间进行。但为何纪念?纪念什么?怎么纪念?
为何纪念: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纪念不是纪念事件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与那个特殊事件和特殊回忆相关。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人不愿再提及汶川大地震,特别是很多汶川大地震的当事人不愿再提及。但纪念是一定要有的,即使是不愿意再提及大地震的当事人也不得不承认:时时都在纪念,从未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然而,纪念不应仅仅是纪念,而应是再一次唤醒,再一次传承,再一次唤醒的是当时那种面对地动山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再一次传承是为了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不屈奋斗写入史册,也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纪念什么:唯有精神才是不灭。
所谓精神不灭,方能匠心独运。2008年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揭示。历史已见证:13亿中国人挺起的铮铮脊梁,铸成了一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今天,回望2008年初夏,我们要纪念的,就是那生生不息的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怎么纪念:彰显力量才是正道。
哭一场,悲一场,终究不是纪念的方式。除了伤者更伤、痛者更痛外,没有别的意义,我们要做的是:逝者安息!痛者安宁!社会安全!正如外国媒体所说:中国以高分通过了汶川大地震这场意外的大考,在灾难中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今天,我们进入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前进道路并不平坦,面对曲折与艰辛,抗震救灾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汶川挺住!”“四川雄起!”“中国加油!”……不绝的吼声似乎一直在警示:磨难与我们同行,希望与中国同在!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这是我们对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最好的纪念。
刘吕红写于2017年11月
刘吕红、何志明、吴国富、李敏、刘正芳著的《十年再回眸(汶川大地震亲历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基于汶川地震亲历者采访中收集的口述史料,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挖掘、整理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内容包括4大块,一是汶川地震概括和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二是研究综述和价值蕴意阐释,以及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交代;三是口述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精神提供鲜活资料和史实依据;四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证阐释。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特大灾难之一。刘吕红、何志明、吴国富、李敏、刘正芳著的《十年再回眸(汶川大地震亲历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为了后人研究此次地震提供详尽的史料,让人们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反映抢险救灾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真实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