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潜龙潭(北平新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谢福芸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谢福芸著的《潜龙潭(北平新事)(精)》记述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女校及几个今天可称为女性意识觉醒的独立女性。这几个单身女人薪尽火传的这所学校其实穿过了历史的长河,1952年收归国有,改称班大人胡同小学,1965年改名育芳小学,2008年改称七条小学育芳分校。

内容推荐

《潜龙潭(北平新事)(精)》是清末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英国女作家谢福芸所著关于中国风物人情的系列小说之一。本书讲述了谢福芸在北平客居数月,与三位品行高洁、可敬可爱的中国女性——魏树华、骆香华、魏树华的侄女晶莉相处相知,彼此欣赏,最终与魏、骆两位女士结为异姓姐妹的经历。故事发生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处于最后平静中的北平,书中的作者浓墨重彩刻画了三位女主人公——她们不惮世俗偏见,团结一心,苦心孤诣,面对重重内忧外患,惨淡经营着一所北平女子学校,为刚刚摆脱身体与精神的桎梏的中国女孩们创造了一座世外桃源。作者1943年春在英国开始撰写此书,当时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作者笔下这些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女性,为这个古老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奉献了青春与人生,意在展示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及对胜利的信心。谢福芸出生在中国,童年在中国,家人在中国,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她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一直以同情及耐心期待这个国家的进步。

目录

第1章 柳色黄金嫩

第2章 月洞门内

第3章 晶莉

第4章 天井

第5章 蛋糕的故事

第6章 早餐桌边的对话

第7章 太极拳的益处

第8章 树华

第9章 顾先生

第10章 火锅

第11章 驼峰

第12章 《一捧雪》

第13章 两个邪恶的侄子

第14章 三十个银币

第15章 地下室里的谢赫拉莎德

第16章 我父亲的义女

第17章 我母亲的教子

第18章 潜龙潭

第19章 石榴园里的誓约

第20章 我成了学校的校董

第21章 卯时

后记 橙色丝袍

译后记

附录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 沈迦

试读章节

第1章 柳色黄金嫩

1943年,英格兰春色如许,我开始动笔。窗外是一片田园,一只年幼的牧羊犬正在接受训练。此刻,它正盯着主人的脸色,刚才成功地将一群母羊赶到了食槽边儿上。羊儿们神色肃穆,毛茸茸的脸慢悠悠地伸进供它们享用的麦片和糕点里,齐整的纤细脚踝如同一小片树林,撑起上面由躯体组成的坚实方阵。再近一些,睡莲池里倒映出第一朵绽放的水仙花影,喇叭状的花瓣吐露芬芳,仿佛要唤醒下面仍在沉睡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中国人如是说。他们目光如炬,早就预见:夏天一到,莲花就会从泥泞不堪的池塘中昂首而出,然后,明媚肆意地红,耀眼夺目地白。再远点儿,蜿蜒着一条小河,岸边弱柳扶风。可是,英国柳树的树梢都修剪过,柳条和枝干也被整理得服服帖帖,少了一种恣意的美。

在中国的北方,春天也会用小河和柳树吹响降临的号角。那里可能一连六七个月都不下一滴雨。如果冬天里下了雪,农民们就会十分庆幸,因为雪水能够软化钢铁一样坚硬的土壤。再之后,伟大的转变即将上演。一望无际、单调沉闷的褐色平原上,会陡然冒出几排金子一般星星点点的嫩绿。我母亲在太原见到这一幕的时候多么兴奋啊,尤其是在一个漫长灰暗的冬天之后。可我仍觉得她的反应有点儿小题大做——当时的我刚从绿树成荫的英国回来,早已看惯了绿色。“快过来,亲爱的,快来看看啊!柳树在长叶子呢!”不是我们阴霾天气里那种暗淡的灰绿色调,它们的萌芽是那种近乎黄金色泽的嫩绿,像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椭圆的嫩叶好比露珠,在细长的枝条上滑落。丝绦优雅低垂,小小树叶光彩夺目,鲜嫩欲滴,恰似穿过纤纤玉指的雨滴。无怪乎北京的手工艺大师们会醉心于雕琢微型柳树当桌面摆件。他们将绿孔雀石雕成小树,又拿绿翡翠和粉碧玺做成叶状小片挂在树上,当真别样的精致美妙。

据说,观音的一种化身拥有成百只手臂,抑或上千?对其而言,不论多少,总归满足世尊本意。我到过一些寺庙,仰望过他安然的面容,他坐卧于高处,随时准备度化我们每个人。而我,偶尔会从心底里冒出些许对全知全能之神的抵触情绪。彩塑的佛像高大伟岸,百臂干肢,睥睨着渺小的人类。手臂从佛像肩膀处生出,在躯干两侧伸展开来。我非常好奇,一副肩膀上竟能造出这么多手臂,工匠们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我踱到神像之后,去探索这在几何学上究竟有怎样的计算难度:和我们做神像时雕刻一对单独的天使翅膀相比,这其中关窍的确复杂得多!此外,佛像有千手,手上又各持一目,绘有瞳孔,以示他目光远大、洞悉世事,简言之:世间之事,他无法回避。众多手臂和眼睛任凭他调用,然而,却注定要看到很多他亦不愿亲眼所见之事。但我有时会想,对于凡人而言,这也实在不公。我们为何不能偶尔从他众多的手臂和眼晴中借用一两只呢?佛也不可能同时全部用上吧。我想求借一只臂膀,哪怕只有那么一次,然后把手伸向窗外,小心翼翼地擎住手里的眼睛——如果不慎将它跌落,定是无可挽回之失——将掌心的目光送向远方,延伸再延伸,就像一部佛经里提到过的:一日,佛祖希望太阳停止转动,于是伸出手握住了它。就像我们的耶和华。(P3-5)

后记

作者开篇由英格兰的春景联想到中国北部平原的春景,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手法将自己与读者带入现实与回忆交融的场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1937年日军入侵北平前夕,一触即发的战事之前,令人惴惴不安的暂时安定。在作者幻想的重逢喜悦中,故事的主角们次第登场。

故事的开端波澜不惊,正如作者再次造访北平时的住所,偏安城市一隅,处处流动着和谐宁静的气息。老友初见时的脉脉温情在一起欣赏新寓所的过程中逐渐升华到不可承受之惊喜动容,作者对老北京四合院里里外外的细致描摹让人不禁联想到《红楼梦》里对建筑与陈设的描写;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虽半生浸淫于中华文明,却实实在在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独特的中西文化混合的眼光,既能发掘出细微之处的中式之美,又能从西方审美与生活习惯的角度做出有趣的比较与深刻的评论。表面看似平淡的细节描写或直白的事实记叙,却处处隐藏着中西文化的轻微碰撞,摩擦出星星点点的火花,也引得读者想继续一探究竟:一位外国女士在北平四合院的生活究竟会有哪些趣闻,抑或矛盾?

前文描写卧室陈设反复提到了一床有“蓝色刺绣”的锦被,牵出了本书的主人公之一“水晶百合”。在自然发生的生活琐事中对中国女性名字进行深刻剖析,是本书内容的特色之一。三位主要女主人公的名字里都含有“花”,这也是中国女性常见的取名方式。作者却从这一细微之处入手,将其与人物性格、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时代压力与机遇。这些平凡的名字在一位西方女性眼中所蕴藏的意味,或许是出生于现代中华文明中的你我难以体察到的。

与作者分享四合院的王氏一家不仅是她友好的芳邻,也在本书中占据了重要章节。“天井”下合住的外国女士与中国传统家庭维持着微妙而平衡的生活,无论是周末“浆洗日”满院子的晾晒衣物,还是小厨房的油烟,抑或作者的“专属浴室”,都没给这段平静的生活增添更多困扰。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更多的是好奇、欣赏与宽容。而对王家儿子学校制服的讨论,更是作者对当时中国青少年教育状况的深刻思考。

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作者迎来了女主人公魏小姐老母亲的首次拜访。中国人的厚道、热情与礼仪,像魏家老夫人送来的两打奶油蛋糕,让她满怀感激、盛情难却又一时间消化不掉。作者的英式幽默减轻了“难以消化的好意”所带来的“甜蜜负担”,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中国最后的贵族家庭中庄重克己、厚道仁爱、心怀慈悲、胸襟宽广的女主人形象。

正常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而早餐桌边的对话却隐藏着惊心动魄与传奇故事。作者在文章开始就用“小姐”(没有出嫁的女性称呼)来称呼的两位中年女士“魏小姐”“骆小姐”,也开始在早餐桌边向作者和读者慢慢透露她们抗拒婚姻的秘密。骆香华小姐曾因为抗婚,在原本的家族中受到一系列挫折和压力。重压之下,她曾一度重病失明。那个时期,西医已然开始流行,在她被西医判定“不可复明”后,又通过中医“偏方”和“太极拳”养生方法,逐渐恢复了视力与健康。而作者在帮助两位女士咨询西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对方更多的信任与感激。

魏树华小姐是女校的灵魂人物,也是作者笔下最有个性、经历最为传奇的女主人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她毅然接过学校创始人“继小姐”的衣钵,大胆放弃婚姻,在社会和家庭的微薄支持下,艰难维持着学校的生存,就是为了给当时的女孩子们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她与骆香华小姐建立的友谊过程也颇让人动容。从外表上看似天差地别(一个高大,一个娇小)的两人,却因为同样质地的金子般的灵魂而惺惺相惜,成为此生彼此依靠的战友。

本书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女性,婚姻是绕不开的话题。两位年长的女性已决定终身不嫁,让作者为唯一年轻的主人公“水晶百合”忧心不已。虽然自己不愿陷入旧式婚姻,但姑妈们却并不阻拦侄女的“自由恋爱”。在学校兼课的基督徒“顾先生”看似是不错的选择,思想清明,理想坚定。但他是否能获得“水晶百合”的芳心,是否能入儒家学者魏小姐的法眼?伏笔就此埋下。

骆香华因为幼年游历过大半个中国的经历,对西方事物的接受程度比魏小姐高。当时流行的教会学校,无论设备条件还是员工待遇都比魏小姐的私立学校高出不少。夹在国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中间的私立女校,举步维艰。因此,魏小姐不免对西方文化、基督教会等持有保留意见。一件来自作者馈赠的贴心衣料却意外让作者看到了坚强的魏小姐柔弱的一面。为了支撑学校开办,多年经济上的困难让看似体面的贵族后代连购置新衣和品尝火锅都成了奢侈。魏小姐和骆小姐为了女校发展作出的牺牲与贡献让人感慨唏嘘。

人在一个屋檐下相处难免产生摩擦,更何况她们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独立女性。魏小姐与作者第一次爆发充满火药味的对话是在魏小姐第一次阅读《圣经》时。当二人逐渐熟稔起来,彬彬有礼的客套被抛诸脑后,不同的性格和观念导致的针锋相对在所难免,而文化和信仰的碰撞却为这场跨国界的女性友谊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成熟理智的争吵后并不是冷战,而是心灵更深处的接纳。

冲突有时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嫌隙,而是进一步的亲近和了解的欲望。作者一边记叙了与几位北平女士从客套到结拜的感情递增经历,一边通过官司、看戏、秋游等或沉重曲折或轻松愉悦的故事经历,展现了北京当时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

绘画、书法、太极拳、戏曲、音乐、刺绣、美食、瓷器、茶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精通西典的传教士女儿一件件细细品读;而与中国女性的日常交流和深入对话则将“中式生活”更加细腻地呈现于纸面。

这当然不是一部汉学著作,但却颇具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时代意义。这也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情节跌宕的小说,却时时让人为主人公们的命运牵肠挂肚,为作者与中国女性问美好的情感递进牵动柔肠,为国难当头却仍坚守在教育战线上的中国新女性击节赞叹。一位学贯中西的英国女士深情还原了近百年前的北京和崛起中的中国女性,我们不可不读,不可不知。

房莹

书评(媒体评论)

这四本书的作者是“地球村”里一位同我们情深意长的邻居“阿姨”,她讲出了我们所知甚少的爷爷奶奶、叔伯姨婶……的真实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为、胡适之、张学良……)令我们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员、教师、中国人、外国人……)令我们感动。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今天,还有明天。

——何光沪

晚清以至民国,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观念处在重大甚至激烈的变革中。谢福芸以域外异文化的视角撰写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小说,其中几乎涉及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所有关键词。她在中国接触交往的不仅有名门贵妇,也有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观察与记录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一份亲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贵、更吸引我的是谢福芸对她的中国姐妹发乎内心的理解、宽容与同情,她以她们的一分子自居。而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

——夏晓虹

谢福芸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苏慧廉,丈夫是英国中国问题专家,也是数度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谢立山。特殊的家庭背景,长时期的中国生活经历,丰富而多元的人际交往,细腻入微的观察,让谢福芸这几部名为“小说”的作品具有非凡意义:以比历史书写更准确,更细节,更人性的方式,记载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传闻”,是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历史记录。

——马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