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淮
金陵的春,似乎来得更早一些。刚过三月半,柳色泛青,梅香飘远,就连那樱花也已悄然盛开,缤纷绚烂,如梦如幻,飘落的花瓣把古生古色的金陵轻轻唤醒。
同时唤醒的,当然还有秦淮河。
其实,秦淮河于我并不陌生,早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文章里读到过它。只是没想到,他俩同游秦淮河,同题作文却文风迥异,主旨也不尽相同,但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令人读罢顿生一念,今生一定要去看看秦淮河。
第一次是在前年九月的夜晚。
或许我真是受了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的蛊惑。以至于一到秦淮河,我便迫不及待地寻找起文章中提到的林林总总。
记得朱自清在文中说到画舫,那是只可容纳三两人的“七板子”,如今的画舫则是载有二十余人的机动船。但这样的机动船,我是不喜欢坐的,省力是省力了,却失去了许多趣味,体验不到划桨的乐趣,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也听不到船娘的号子或歌声。而且,机动船的速度太快了,只能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要知道,秦淮河的美是藏在一个个细节里的呀。
天色还未断黑,秦淮河的水却透着碧阴阴的凉。那漾漾的柔波恬静、委婉,岸边的灯光、树木、房屋全都倒映在水中,组成了一幅天然的色泽浓郁的画,让我情不自禁地眼色迷离,浮想联翩。正如朱自清说的那样,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其实,怀想可以再简单一点,哪怕就做一棵水草也是好的,安静地躺在秦淮河怀里,白天看画舫逶迤,夜晚听桨声欸乃。谁会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呢?
夜空中,一弯新月如钩。此时的秦淮河像一个刚刚出浴的女子,安静极了,温柔极了。没有画舫,没有桨声,只有昏黄的灯影在微波中漾出点点闪烁的光晕。宽阔的河面,如缎如墨,幽深冷冷得像个谜,不知究竟沉淀了多少六朝金粉?两岸枕水人家,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在朦胧的月色中,越发端庄静美,如淋漓水墨。那一扇扇雕花木格门窗,开开合合,不知有多少红粉佳人演绎了多少青楼故事?
十里秦淮今夕是何夕?那一晚,我沿着河堤走了一圈又一圈,好想把它的风景都看透,好想把它的前世今生都走遍。
再见秦淮河,已是今年的阳春三月。分别那么久,我对秦淮河的情感只增未减。巧合的是,与我同行的好友竟然也是第二次来秦淮河。她说,每次来南京,秦淮河是必定要到的。因为,有了秦淮河,南京才会变得更灵动,更温柔,更富有内涵。
这一次邂逅秦淮河正值灯会展,灯光璀璨,亮如白昼。河畔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我举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想要寻找一个最佳的镜头,将秦淮河永远留在我的视线里。
今晚的秦淮河,是涂脂抹粉的妖娆女子。看,由各色花灯装扮的画舫来回穿梭,像一座座游动着的玲珑宫殿,倒映在水里,那水波也被染成了彩锦,风姿绰约,愈远愈艳。两岸的房屋上亮着各式各样的霓虹灯,河边的栏杆上也都缠绕着五颜六色的灯,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我不停地按动快门,然后将美丽的秦淮河一幅幅上传到了我的朋友圈,不一会儿便得到了朋友们的疯狂点赞。原来,秦淮河也是大众情人呀!
我依然喜欢沿着河边行走,一边走,一边看河里往来不断的画舫和两岸彩灯下连绵不断的古建筑,总觉得意犹未尽。我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些人,等着他们从唐诗宋词中走来,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李煜……乘一艘画舫,摆一桌茶食,弹一首古琴,吟一首小诗。不急不缓,顺流而下,看船娘一桨一桨地划,听水声一阵一阵地激起朵朵浪花。
南岸的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下面是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长江奔流而下。码头的平台上,乐音缭绕,女子们长袖善舞,个个像仙女下凡。遥想当年,“秦淮八绝”也定然在这里夜夜歌舞升平,唱尽了秦淮河的千般秀色,舞尽了秦淮河的万般温柔。而秦淮河因了她们更是柔情似水万年长。
看够了热闹,我和友人转身朝秦淮河的另外一端走。那是另外一种味道,安静的味道。今晚有月,弯弯的像眉毛。薄薄的雾霭,给它蒙上了一层面纱。清风徐来,柳丝飘拂,令人格外心旷神怡。远处,一棵梅树开得正艳,花枝招展,灿若浮云。风过,有花瓣悠悠落下,随着河水越飘越远。我看得出了神,一时不知身处何方了。
P176-178
文笔清新,是用心写的,把日常生活中的亲情也好、友情也好,写得蛮到位的。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文字里,不像一般的作家、作者只为了写作而写作。还因为她是一个老师,所以给人的启发会更大一点。其实在写她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好,还是她的生活群也好,是一个很认真的作家。
——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 施宏俊
文字感情细腻、清新淡雅,表达非常真挚,表现了她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她的散文视野比较开阔,传统的女性散文视角比较狭窄,而她的作品突破了近视,具有远观的特点。当然也有很多对生活的记录,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感悟,行走的纪录。她写散文起步比较早,她的散文也契合了这个时代人群欣赏的需要。我认为在这点上,她相当于树立了一个标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 李新勇
说实话,每当完成一部书稿,要写序言或后记时,我就迟迟动不了笔,总觉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此刻,我就在思考该怎么写这本书的自序。
记得,我出第一本书《一树花开》时,序言和后记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字里行间满是兴奋、喜悦和感激,这与女人生孩子、男人当上爸时的心情不差毫厘。确实,喜欢写字的人都把书当作自己的孩子,从第一个字开始码起,一直累积成厚厚的一部书,像极了十月怀胎,期间所经历的苦痛与欢乐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理所当然,自己的“孩子”都值得珍爱,无论美与丑。我想,这点私心,大家总会理解的吧。
《一树花开》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因为是第一本,所以更具有意义。当时,启东市在新华书店举行了新书首发式和签售会,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纸媒都做了相应的宣传报道。《1063会客厅》主持人采访我说:“读黄老师的书,眼前呈现的是个爱穿旗袍,婉约优雅的淑女形象。书里充盈着浪漫感性的气息,一草一物都能让你感怀些许。那你觉得《一树花开》这本书,你赋予它怎样的一个个性标签?”我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下我给小书取名《一树花开》的用意。首先,我特别喜欢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我还喜欢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所以,就选取了四个字“一树花开”作为书的题目,以此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我想,若把生活当成一棵树,把日子过成一棵会开花的树,那该多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看作是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一朵花,包括那些我们在俗世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一朵朵芬芳的花。它们见证着我们的日月,令时光变得美好起来。最后,我用来寄寓自己的写作。因为写一本书的过程,何尝不像一棵树从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一直到结果?更何况,我的文学之路并不会就此结束,应该努力像一棵树那样,越长越茂盛,花开不断。把这三层含义结合起来,就是这本书的个性标签……”
如今,回首再读这番对话,我依然感慨。正是有了当年的承诺,我一直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努力着,跋涉着,从不后悔。继而,也才有了我的第二、第三本散文集《携一缕阳光奔跑》《淡定从容,诗意优雅:做一个自有香气的女子》,第四本小说集《因为爱情,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我的第三本书出版后,启东市电视台记者又采访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其中,三位朋友分别是这样评价我的:
文笔清新,是用心写的,把日常生活中的亲情也好、友情也好,写得蛮到位的。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文字里,不像一般的作家、作者只为了写作而写作。还因为她是一个老师,所以给人的启发会更大一点。其实在写她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好,还是她的生活群也好,是一个很认真的作家。(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施宏俊)
文字感情细腻、清新淡雅,表达非常真挚,表现了她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她的散文视野比较开阔,传统的女性散文视角比较狭窄,而她的作品突破了近视,具有远观的特点。当然也有很多对生活的记录,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感悟,行走的纪录。她写散文起步比较早,她的散文也契合了这个时代人群欣赏的需要。我认为在这点上,她相当于树立了一个标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李新勇)
她的作品是日常生活化的那一种,就是她的日常生活所见、所思通过日常的现象来表达她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又带有点女性的小清新。这种作品很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管作者不在我们身边,但读了她的文章就感觉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马国福)
朋友们的评价和鼓励是我更加努力创作的动力。虽然,文学创作是非常孤单的劳动,但我很享受这样一种过程。因为,它是我与世界,与自然对话的一种途径。它充实了我的生活,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丰富的内涵,也让我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安静、处世的从容,还让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谢时光,带给我这个世界许多美好的相遇和际遇,使我的生命丰盛满盈;感谢亲爱的读者,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黄丽娟
2018年初春于江海之滨
人生一世,风起云涌,山高水长,辗转周折,向着明亮那方砥砺前行。不是为了走得更久更远,而是为了有一天,终于学会听从自己心灵的指引,到达,或者归来。《想想你花就开了》精选黄丽娟散文五十余篇,分为“食色”“远足”“内观”三辑。作者以清新淡雅、隽永温情的笔触记录所见所闻,传递生命乐章,给人以安宁辽阔的视野和心灵的顿悟。
如琥珀般温柔的时刻,你我共度。
《想想你花就开了》为散文题材,记述了作者黄丽娟生活中的点滴,细致入微,用温暖的笔调记录身边事和人间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种种美好与感动,唤起疲惫生活中的那个梦想。字字句句写出了日常中细微的深意,容易令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当下这个浮躁时代的一味镇定剂,一根接收美好、希望、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杆。
受众小到中学生(部分作品如《刚刚好》《印记》等被选作中高考语文试题阅读),大到上班一族,都可以闲来畅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