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清著的《士兵凶猛》的时代背景是当下军营,讲述了一个普通混编连,通信连的故事。连长由“优秀士兵”提干,务实肯干,吃苦耐劳,对军营诸多做法、习惯、细节稔熟,对士兵和军队感情很深;指导员是地方大学生,有思想有朝气,想在连主官位置上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上级从培养全面过硬连队出发,让他们搭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 书名 | 士兵凶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刘跃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跃清著的《士兵凶猛》的时代背景是当下军营,讲述了一个普通混编连,通信连的故事。连长由“优秀士兵”提干,务实肯干,吃苦耐劳,对军营诸多做法、习惯、细节稔熟,对士兵和军队感情很深;指导员是地方大学生,有思想有朝气,想在连主官位置上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上级从培养全面过硬连队出发,让他们搭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内容推荐 刘跃清著的《士兵凶猛》再现军旅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一段岁月,叫军旅,燃放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有一座院子,叫营盘,浇筑我们的豪情和抱负;有一身衣服,叫军装,展示我们的阳光和风采;有一种任务,叫站岗,屹立我们的专注与执着;有一种生活,叫守卫,凝固我们的热恋与忠诚……有一种毕业,叫退伍,再次放飞我们的理想与情怀,从这里走出的我们铁骨铮铮,意气风发,勇往直前…… 目录 一、锤子的婚事 二、女兵排男兵带 三、指导员的几把火 四、一对搭档 五、新兵当班长 六、指导员和“摇滚巨星” 七、休假 八、几个女兵一台戏 九、迎接首长 十、比武 十一、一颗子弹 十二、连长 十三、榜样的诞生 十四、兵车行 十五、退伍季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锤子的婚事 天蒙蒙亮,哨声响起。排长李晓勇站在连队门口,左臂上的红色臂章很醒目,这星期他担任连值班。“快点!后面的熄灯。”现在,随手关灯成了每个兵的习惯,上个月通报通信连消耗水电全旅最少,旅保障部奖励了半口猪。这个成绩对于通信连来说实属不易,因为他们有一群“水”做的女兵。 兵们匆忙从排房里跑出,又钻进一旁的卫生间,落在最后的只好把这套程序免了。 执勤排的女兵已列队等在外面了。 “炊事班今天谁出操?”“我!”锤子边走边将腰带拉得啪啪作响。这时,悠扬的起床号响起。周边连队先后响起震耳的番号和阵阵脚步声,早操的队伍陆续带出。 李晓勇下达了几次调整口令,队列里还是夹杂几个零乱、拖拉的脚步声,让人很不爽。“前面的压一压步子!” 接连几个步兵连队超过通信连,超过的那一刻,他们昂首挺胸,脚步踢踏像一群马,裹持一股温热的风,示威似的。通信连连长、指导员跑在前面,后面是女兵,再后面是男兵,男兵后面是几个中士、上士和连队副职。曾有段时间女兵被排在最后面,不到两圈,她们被前面的男兵拖得气喘吁吁,羊群一样,稀稀拉拉,尤其碰到步兵连队“拉风”一样超越,跑在前面的男兵就上火,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路过点操台,要喊番号。旅值班首长双手垂立像泥菩萨站在高高的点操台上,两旁各站一个参谋、干事或助理员,让人想起菩萨旁的两个童子。他们手里的“法宝”是一支笔、一个小本子,清点各连队出操人数,记录比较队列排面整齐度、士气,还有番号是否响亮。 通信连的番号以前总是男兵在喊,女兵跟蚊子哼似的。好几次,早操结束时,女兵被单独留下原地踏步喊番号,这时气势尚可,但下次出操还是老样子。就像有的人练硬笔书法,练起来一套一套的,真正写起来还是没有任何改观。解散前,连长脸红脖子粗说,早晨吼一吼多好,提神,呼出憋了一夜的浊气,你们没看到那些老头老太清早都要爬到紫金山上去吼一吼,你们有这种机会,不用。记住!你们是军人,不要在这里装什么淑女,卖什么萌,是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有一个针尖一样的声音冒出,现在到处是PM2.5,锻炼都不合适,还喊番号呢!说什么?站出来,大声点。连长一吼,寂静了。女兵在带回的路上还是有人小声骂:“法西斯!”更多的人在腹诽。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执勤排代理排长朱虹到来,才有所变化。朱虹的声音亮且脆,在一群雄浑宽厚的男声中歇斯底里,突兀而出,如寂静中突然砸碎一个瓶子,乍一听心一紧,浑身起鸡皮疙瘩,担心她的嗓子破了。有的男兵称其“猛女”,当然是背地里,更多的男兵还是喜欢她的直爽大方,不做作。女兵是营盘里的“珍稀物种”,但“作女”不受待见。在朱虹的“鲶鱼效应”下,开始有女兵亮开喉咙,一片两片三四片,通信连的番号声渐渐呈男女声合唱,柔中带刚,尖厚并兼,声势恢弘。连长、指导员像两匹膘肥体壮的马骄傲地跑在前头,觉得自己可以和军事家孙武媲美一番,把一群娇滴滴的女人训练成了勇猛之士。 早操绕着大半个营区跑几圈,在路过一个公共厕所时,不时有兵打个报告,不待值班员答应,就哧溜下去了,看样子是憋不住了。 早操天天跑,大年初一都免不了,老兵退伍离队那天早上也要跑,戴着大红花排在最前头跑,很光荣很珍惜很留恋的样子。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是横戈马上行。除非起床哨吹响时落刀子、落石头、落大雨,下雪、下冰雹湿不了衣服还是要跑,跑一圈回来训练改为扫雪。唯一可以豁免的就是病号。无故赖床,如果兵新一点有掀被子曝光“隐私”的可能。连长说,当兵尽义务,首先是出操。指导员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精神了,振作了,早起了,一天训练、工作就有劲头。 P1-2 后记 我是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靠一支笔在睡几十人的排房里写,在堆放粪桶扫把等杂物的工具间写,熄灯后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一直写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我在基层连队整整干了十年,号声、哨声、歌声、鼾声、口令声、番号声、脚步声,声声入耳铭心,对连队生活真可谓铁马冰河,号角连营,终身难忘! 这本书我前后写了四年多时间,内容可以说是我当兵二十多年的生活积淀。里面有的人物是我的战友、一口锅里搅勺子的兄弟,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改。里面的故事大都是我的亲历亲闻亲见,只是裁剪提炼后以这种手法呈现罢了。希望以这种方式怀念曾经的兄弟,记录我们酸涩的青春,留存当代军营基层连队生活的一些景象、剪影。 行走在南京这片古老而青春的土地上,感觉像穿行在历史的隧道,这儿有很多和古代驻军有关的地名,如乌衣巷、孝陵卫、小营、标营、花旗营、工程营、芦席营、马标、炮标等,如今这些地名被历史的洪流淹没成一个个简单符号,让人凭吊怀古都无从谈起。夕阳下,我经常狗喘一样奔跑在驻南京东郊的某部营盘,偶尔思绪翩翩,我是这个时代的“征夫”,古代“同行”们是如何征集入伍,怎么训练,怎样作战,纪律如何,伙食可好,能否探亲,想家怎么办,业余时间靠什么打发,学不学文化,搞不搞思想教育等。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各个朝代只有一些数据、律令、规定。很少有底层士卒写的文章,也就没有那些有情节细节温度的故事。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从一些边塞诗词中,想象他们的生活,如古诗《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有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南北朝卢思道的《从军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边雁连连映天没。唐杨炯的《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李颀的《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唐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高适的《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百战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还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戍边生活的,几乎所有的边塞诗词都有一种悲壮、苍凉、寂辽、浩然之感,边关冷月,霜冷长河,大漠孤烟,让人心底升腾起无限想象和感慨。 今天的军人和古代“征夫”完全不同了,古时戍边人大多不识字,今天大学生士兵很多,几乎人人能拿起笔来写,更添众多作家艺术家表现军旅,所以现在有关军营的文字汗牛充栋、影像充斥银屏。有的很不错,内容思想艺术都属上乘。但更多的很“狗血”,当过兵的人看了,像挠脚板心一样,难受,现实军营根本不是那回事。没当过兵的人看了,也不知所然,这是我们的军队吗?凭空想象,想当然的军营,他们且美其名日“理想化的军营”。这些人有的没当过兵,有的虽然穿军装,但没在基层连队呆过,最多是体验几天生活。殊不知,生活的五味、真谛不是靠体验得来的,而是靠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哭过你的哭、笑过你的笑得来的。我希望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发出如此慨叹:哦,原来部队是这个样子。当然,奢望它能流传下去,能像星光一样照见后人。 本书修改定稿时,我已接到转业命令,即将脱下穿了26年整的军装。所以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说是一段告慰,是一种安放。感谢生活,感谢亲友,感谢有你! 刘跃清 2016年4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