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著的《师生自主间性论纲》以“主体问性”和“关系自主性”为出发点,通过合理演绎建构起“自主间性”的概念即交互主体就个人自主达成共识,并合理地表现个人自主,形成不同主体“自主域”融合的状态。自主间性概念的创立为相应领域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起点。以此为基础,作者阐述了自主间性的基本特征、存在场域和行动诉求。这主要表现在自主间性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和外在的适应性等属性,内含你—我自主、群—己自主的双重协同,存于团体活动和个己观念等场域,包括交往主体达成个人自主的共识,尊重与支持各方自主的表达等诉求。
周英杰著的《师生自主间性论纲》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描绘了师生自主间性的相对理想状态。
现实教学对师生自主(性)的开发大异:热心者有之,冷漠甚至轻视者亦有之。原因甚多,要者之一是对师生自主关系的认识不足。为深入研究,本文以“主体间性”为理论源泉,以“自主问性”为核心概念,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论域,以理论思辨为研究方式,从内涵到外延,到机制,再到实践,逐步展开讨论。
自主间性是指交互主体就个人自主达成共识,依之合理表现个己自主,支持各方自主协同性生成的融合状态。作为内含并超越个人自主的产物,自主间性内含着你一我自主、群一己自主的双重协同,存于团体活动和个己观念等场域,内含达成个人自主的共识、尊重与支持各方自主的表达等行动诉求。自主间性是关系性自主的耦合产物,是主体间性的核心内容,是共同体主义的实践诉求,其认知、行为和情感等维度以身体自主作为载体而合一。
学生自主的发展属性和教师自主的专业属性共同决定着师生自主问性的理想形态(或自主间性理念),即以学生自主性素养发展作为旨归;以关于个人自主的存异性共识作为行动基础;以问题化课堂作为生成环境(包括真实世界问题作为对象、形成认知问题作为起点,理解性对话作为方法)等。
鉴于问题情境是个人自主充分表现的场域,学生自主素养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真实问题情境化解,教师自主的充分表现是依据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设计和化解真实问题情境,因而,师生自主间性的面向对象是真实问题(内含学科问题、认知问题)及其化解。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课程与问题解决存在紧密联系:其文本本源是人类真实问题的解决,其掌握过程是认知问题的解决,其学习基础是问题结构的理解。作为团体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良好的班级组织规范、对象性实践规范和合作交流规范,以实现自主间性(尤其情感维度和行为维度)的有序生成。
立足于自主间性和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教师和学生首先通过协商作好主体性准备(包括达成自主共识、构建学习小组和形成课堂规则),联合作好对象性准备(理解教学设计依据、发现真实实践对象和制订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师生遵循“问题解决”程序(包括困惑呈现、问题澄清和问题聚焦等问题提出环节,问题表征和策略构建等问题分析环节,方案制订、方案实施和结果评价等问题化解环节),并在每一环节遵循“以学为本,即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或小组研讨”的原则,努力耦合二者的自主表现,以此实现自主间性体验(内含各方自主体验)的最大化。为了促使自主间性或个人自主体验转变为素养,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的系统化生成,学生要卷入教师自主的深刻化发展,并且师生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自主间性(及个人自主)。 为了更好地促进自主间性的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应当认清自主实践的基础(包括个人自主的社会根源、学生自主的行动条件、教师自主的专业表现),并增强自主间性实践的可能(向管理人员争取更多的机会,向教辅人员争取更多的资源,向社区家长解释自主的内涵),学校管理人员则要深刻理解个人自主的内涵,认识自主问性的意义,并为师生自主间性的实践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