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光耀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生活的变迁 2006年10月12日

我的一生搬了好多次家,仅新盖房子就有8次,而每一次盖房子我都要亲自参与、亲自动手。

我们家一直住在农村,我参加工作以后姊妹弟兄和老人才陆续从农村搬进了城市,生活也逐渐地好起来了。记得第一次盖房子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姊妹4个和父母亲挤在不到5平方米的土炕上。冬天还是很好的,虽然被子不厚,仅铺一条毡子,但两人盖一床被子还是很暖和。有时姊妹们为了盖被子会发生口角,你盖得多了我盖得少了,经常被母亲骂,有的时候还挨打。实际上,农村的土炕烧上点炭暖暖的,有时候烧点木材也很快就暖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留恋的。但是到了夏季就不好受了,不透风,又烧炕,大家热得简直没法活。那年盖房子的主要原因是10多天的连绵大雨给家里带来了很多麻烦。老房子已经几十年,常常是房顶上下大雨,屋里却滴答滴答下小雨,外面下得大屋里也滴得大。记得我们家所有的大小盆、碗都用来“抗洪”,那面土炕也被防范不及的雨点滴成无数个小洞。晚上无法睡觉,全家人只能挤在一起度过一个又一个雨夜。一天,父亲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利用下雨天在我家的旁边掏一个窑洞。原来我家就在一小山沟里,背靠山,而且是很厚的、典型的黄土高坡,于是大家一起动手两三天就掏好了一个能供全家人生活的窑洞。窑里的土炕刚弄好,烧上火很潮湿,但湿也还是比那外面大下里边小下、外面不下里边还下的旧家好多了,周围的邻居都来避雨了,顺便来聊天拉家常,于是新窑里热闹了,大家说说笑笑,生活很有滋味。

第二次盖房子是我高中毕业那年。农村有一个习惯,儿子大了就要盖新房子、娶媳妇儿,要是家庭住房条件差的话,儿子即使大了也很难找对象。出于无奈,我父亲和母亲就着急地为我们新盖了两间砖包门面的房屋。其实那次盖房父母想尽了办法。当时我们家共有6只绵羊,买砖没有钱,父亲就拿4只羊换了2000多块砖,盖房子的时候我三舅和四舅从达旗乌兰乡骑着自行车到了我们家,两个人一天走了280多里路(1里=500米,全书同),走到距我们家30多里的时候,俩人实在累得不行了,小腿肚子抽筋就用绳子捆住,硬撑着到了我们家。一进家门我母亲看到她弟弟为给我们家盖房子累成这样,一见面没有说话抱住就哭,我母亲越哭声音越大,姐弟3个哭成一团,先是他们几个哭,后来是全家人哭。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也许是过去他们受的苦太多了,难能可贵地活到今天,总之,好长时间才平静下来。一晚上也是谈论着他们小时候就没有娘,如果没有姐姐和姐夫当时用心照顾,哪能活成今天这个样子之类的话题,聊到很晚。

第二天一大早,三舅和四舅就开始砌墙盖房子了。记得三舅在东头,四舅在西头,一人把着一个墙拐子,我们在中间帮着干,兄弟俩人就打哨哨就起墙,还不时地唱着描述过去艰难生活的小曲,“你在那山上我在那个沟,几年不见姐姐偷着把泪蛋蛋流;柳子圪旦起身寨子梁住,盖房才有理由请假出了户;腰有点疼来腿有点困,给姐姐盖房我真高兴;大青山高来乌拉山长,报达姐姐姐夫的恩情兄弟们永放心上;见面面不容易拉话话更难,盖起房子又要回到那沙圪旦。”就这样一边唱一边干活,我妈一边做饭一边抽点时间说上几句话,亲人们相见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的话啊,总是说不完。盖好房子,俩舅舅第二天就要起程回去了,他们一晚上没有睡觉。真是相见容易分别难,千言万语说不完。当我的两个舅舅又骑着自行车出门时,母亲久久地望着他们,一直望不到他们的背影才回来。在那个年代,用砖盖房全大队我们还是第一家,周围的人非常羡慕我父亲的能干,也羡慕我们家有这样的好亲戚,到现在我仍然记在心间,一看到那座老土房就不由得想起当时的艰苦。

第三次盖房子是我成家的第二年。当时我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我的家乡布日都梁学校当教师,因五中缺老师,我就被借到了五中。学校确实不错,还给我在向阳大院里分了一个单问房,那个院子里住着8户教师,唯有我家里的姊妹弟兄多,出来工作的又只有我一个,我既要照顾弟兄姊妹,又要考虑我的小家。媳妇儿家是城里的,一时还不太习惯我们家,于是,我就在那个向阳大院里盖了间小房子。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工资少得可怜,我和媳妇两个人的工资还不到90元,还有一个小孩,雇用了一个保姆,小孩每天还要吃2斤牛奶(1斤=500克,全书同)。三弟和我在一起生活,工资一个月赶不上一个月,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学校里分的这间房子没有凉房,我刚从农村来乱七八糟不值钱的东西很多,仅腌菜的大瓮就有4个,每年的冬储就需要很多地方,实在没办法,就在那年的秋天我想办法盖了个小凉房。当时盖房既没钱又没料,我就和二弟、三弟利用下午、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到城郊的垃圾处拣半砖。常记得我向学校借一个小推土车,出去推砖的时候我把着车辕,两个小兄弟骑着自行车用绳子拉着,有时能到好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拉。记忆最深的是我和媳妇及妻姐姐3人从一家建筑工地上偷搬了些新砖,没办法先藏到我姐姐家的菜窑里,我在外面往回搬,姐姐在窑里摆放。过了两天,趁晚上我们又从窑里边搬运回去。当时一块砖两分钱,我们搬运了不到300块砖,为了不到6元钱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如果当时被人逮住了,还得披个贼皮,多丢人啊,半夜三更又怕人家看见丢人,又累,真不是滋味。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把小凉房盖起了,当时我们姊妹几个全部动手,有当木匠的,有当砌墙师傅的,有的和泥,有的搬运材料,一天就把房子盖好了。学校的老师都非常羡慕,向阳大院只有我一家盖起了凉房。如果是现在绝对不会这样做了。(P2-4

后记

2017年5月6日

这本书叙述了我前半生的经历,由一个农村孩子走向从政的漫漫人生之路。人的一生很短,短的不知道怎么去形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就走完了人生的政治生涯,回想起当年的一些往事感觉特别有意义,那些年工作忙忙碌碌,也无暇顾及这些生活细节。卸去工作重担后我把记忆中的我还有和我一起走过人生最艰难或者最幸福的时光记录了一部分。记忆比较深的就是受过伤的或者印象比较深的能记起来的事情,也有些是时间差的问题可能看起来不入眼帘,实际上就是那个年代发生的真实故事。我也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坐下来没事干想把它写出来,有人的故事是放在脑子里了,而我的大脑没有那么好的容量且记忆越来越不好了,怕以后想不起来了,就把它写在纸上看起来也方便些。

我出生在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困难的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60年代初期连续3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吃不饱穿不暖,父母亲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艰辛,想尽了各种办法,能存活下来的就是幸运儿。上学的时候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学习知识的时光随着时间流逝了。参加工作的时候恢复了高考,重视学习成绩尊重知识形成新风气而我们为时已晚。成家立业的时候遇到了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准许生一个孩子,到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养老难的问题又摆在这代人面前。我们这代人付出了太多,经历了许多复杂社会的矛盾。通过我的回忆,记录了我少年时代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学时期家境贫寒如何度过,参加工作后遇到的各种事情,30多年工作经验及教训。讲述的不一定全面,但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这代人走过的路。这个过程我们同龄人都经受过这种磨炼,只不过是我说出来了,写出来了,把这代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生活现实陈述给大家,以启迪人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社会。

我的前半生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奋斗和无数亲密挚友亲戚朋友的关爱帮助,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一个完美和睦的家庭,事业上有比较满意的成就。这里要特别感谢父母亲无微不至的养育之恩,感谢一路走来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厚爱,感谢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特别感谢在我人生几个最关键时刻给我动力的人,小学时候的张三羊老师、参加工作时期的李志宽老师、英语班的白吉仁乃玛老师及陪我共同生活35年的老婆苏彩琴。

此书编写过程中受到鄂尔多斯市文化局文化创作研究所所长张发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也得到许多和我一起学习工作过的同学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

第一辑 杂谈

 生活的变迁

 江南影视基地的考察

 梦里也是文化

 除夕之夜

 天外有天——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新理念进来

 北京文化考察

 拜年

 给老师拜年想起英语班

 40年后见到二叔

第二辑 青春的记忆

 走读布尔洞沟学校

 烟焖

 晚归学校上课

 兄弟俩一床被子

 翻地拣山药

 打水坝

 筛石头

 拾鱼的故事

 我和父亲卖东西

 “偷菜”——农民工修路

 120块钱改变了我的命运

 苦读经典名著

第三辑 工作札记

 三合一衣服

 校园背后的菜地

 英语培训班是我踏上工作的起点

 吉乐庆学校的两年

 东胜第五中学的教育生涯

 碎玉拾遗

 没有围墙的大学

 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使我感悟到人生的价值

 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的4年

 泊江海子乡3年我受到很好的锻炼

 如何处理好正职与副职的关系——宣传部工作几年的体会

 提升驾驭全局的能力——东胜区文化局工作9年的感想

 政协工作的这几年

 人生最后的政治舞台

 又一次搬办公室

 文化产业办公室撤销

 免职文件

 秦直道——东胜厚重的文化宝藏

第四辑 怀念母亲

 《今日说法》栏目《母亲的呼叫》——观后感

 我陪母亲的最后一个晚上

 离别时母亲的眼神

 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思念

 怀念母亲

后记

序言

我在2000年认识了张光耀同志。那时我在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从事文艺创作,张光耀同志任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文化局局长。我们都在一个城区从事文化工作,单位相距不远,工作中也有些联系。之后的七八年中,我亲眼看到张光耀同志陆续干出了不少出色的、为民惠民的大事、好事。

为落实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小康文化工程”建设,身为东胜区文化局局长的张光耀同志忙碌地敦促、协助东胜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文化站建设,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迅速都有了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基础设施。同时,他还特意选配了一批有文化艺术特长并热心群众文艺活动的人员到文化站工作,使文化站工作有了实效。东胜区基层文化站的先进建设切实提升了东胜民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为落实“萨日纳艺术工程”建设,张光耀同志以多种激励方法推动东胜区的艺术创作工作,使东胜区歌剧团连续创作、排演出了两部大型歌剧《柳绿沙原》《春风化雨》,这两部剧作都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8月东胜区承办了鄂尔多斯市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张光耀同志带领东胜区文化工作人员经过日夜忙碌,在东胜城区成功举办了规模盛大、明星聚集的民运会开幕式文艺晚会和闭幕式颁奖晚会,展现了鄂尔多斯的亮丽风采;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他指挥东胜区文化系统干部每年举办“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如有千人广场舞表演等;为了传承鄂尔多斯地区的文化根脉,张光耀同志能够把握要领,邀请许多位国内高级别的专家、学者前来东胜,举办了秦直道文化研讨会,将秦直道(东胜段)遗址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他主持制定了秦直道(东胜段)遗址保护规划,组织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发动开创了“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如此等等。

2001-2008年期间,我亲眼所见张光耀同志出色的文化工作业绩,认为他是一位有学识、有能力、有爱心、有奉献的干部,但却不知他的根底,不知他为何能有这样的素质。2008年他调离了文化部门,我俩接触少了。直到2017年春天,我看了他的这部《岁月》书稿,才知道了他的经历,方才明白他能有这等学识、能力、爱心和奉献的来由。

张光耀同志出生在一个偏僻的贫瘠山村,出生在一个勤劳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正逢国家困难时期,父母的艰辛,生活的困难从小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很爱学习,先后考入了东胜英语培训班、伊盟师范学校、伊盟电大,省吃俭用地克服家庭生活困难,勤奋学习;张光耀同志担任东胜区文化局局长前,曾当过东胜县板洞沟学校和吉乐庆学校的雇用教师、东胜第五中学的正式教师他曾在东胜市政府办公室、东胜市计生委工作,他担任过东胜市泊江海子乡党委书记、东胜市宣传部副部长之职。多个工作岗位、多种工作任务,让他开阔了视野、贴近了民众、积累了经验。我想,张光耀同志是因为经历了千锤百炼,方才成为一位有学识、有能力、有爱心、有奉献的人士。

人上了点年纪,就会经常回忆往事。能够经常想起的,是那些铭刻在脑海里的印象,是那些触动了心灵的事物。张光耀同志的这部《岁月》既陈述自己的生平经历,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既陈述了自己的学习、劳动、工作经历和家庭生活情况,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素质、品格、能力和智慧;既记载了自己的工作业绩,也总结出不少可贵的工作经验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回忆过去的艰苦生活,会对今天的幸福更加珍惜。留给后人品味,有价值,有意义。

张光耀同志用朴素的语句,记录了真实的往事,与他年龄相近者看了这本书,可能会引发同感比他年龄小的人看看这本书或许会有所感悟。

张发

国家一级编剧,鄂尔多斯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原所长,现已退休

2017年6月23日

内容推荐

张光耀著的《岁月》既陈述自己的生平经历,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既陈述了自己的学习、劳动、工作经历和家庭生活情况,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素质、品格、能力和智慧;既记载了自己的工作业绩,也总结出不少可贵的工作经验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回忆过去的艰苦生活,会对今天的幸福更加珍惜。留给后人品味,有价值,有意义。

编辑推荐

张光耀著的《岁月》叙述了作者前半生的经历,由一个农村孩子走向从政的漫漫人生之路。人的一生很短,短的不知道怎么去形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就走完了人生的政治生涯,回想起当年的一些往事感觉特别有意义,那些年工作忙忙碌碌,也无暇顾及这些生活细节。卸去工作重担后作者把记忆中的自己还有和他一起走过人生最艰难或者最幸福的时光记录了一部分。记忆比较深的就是受过伤的或者印象比较深的能记起来的事情,也有些是时间差的问题可能看起来不入眼帘,实际上就是那个年代发生的真实故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