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笔尖上的环球航行(1857-1860)/行走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А.В.维舍斯拉夫采夫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您打开的这本《《笔尖上的环球航行(1857-1860)》》描写的是俄国蒸汽动力船的第一次环球旅行,这次航行也是俄罗斯军舰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该书的原作者是俄罗斯的阿列克谢·维舍斯拉夫采夫(即А.В.维舍斯拉夫采夫)。

作者在这次远途探险航行中尽职尽责。他不仅履行了自己作为—个医生的职责,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在整个航行期间,A.B.维舍斯拉夫采夫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所见所闻,包括各国居民、风土人情等,带回彼得堡的画作大约有上百幅。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也使得他用文字出色地记述了这次航行。

内容推荐

《笔尖上的环球航行(1857-1860)》是俄罗斯人А.В.维舍斯拉夫采夫把他1857-1860年环球航行期间积累的素材整理完毕后出版的。作者从大西洋出发,途经好望角、马来海、香港、日本、太平洋、南美洲,记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其中经过中国的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情境和生存面貌。

目录

译者的话

第一章 大西洋

第二章 好望角

第三章 马来海

第四章 香港

第五章 从葫芦崴到黑龙江

第六章 从江户出发

第七章 太平洋

第八章 从塔希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第九章 告别巴西,回归故土

试读章节

海洋中水平衡状态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风是有规律的,有的风是反复无常的;还能确定受月球、太阳影响的洋流了,海水的表层流动导致深层海水的流动;在锚地上观察潮汐,同时在远洋航行中摸索洋流规律,那时的远洋航行需要自我牺牲的勇气和斗志昂扬的精神。哥伦布第一个发现了赤道环流,这是在环流之间自东向西的洋流。他把这种运动和天体的运动相比较,也就是和日月星辰的运动相比较。正如激流勇进的河水令河谷汹涌澎湃一样,一股股洋流在大海中徜徉,它们使温度较高的海水流向高纬度,温度较低的海水流向低纬度。大西洋中最有名的是湾流,早在16世纪就被安吉耶拉发现了。从好望角附近的南端开始,执着地流经安的列斯海和墨西哥湾,到达巴哈马海峡;一路从南南西向北北东流去,远离海岸线,然后绕出一个圆形。在纽芬兰海滩,它往往把一些热带植物的种子冲到爱尔兰的海滩上。环流温暖的海水缓和了斯堪的纳维亚的寒冷,也融化着白海的永久冰川。它也给我们俄罗斯沿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带来了第一批做生意的外国人。它的另一条支流从纽芬兰海滩向南流去。在两股洋流的分流处延伸着一个巨大的海藻滩(墨角藻),从前的航海家们把它叫作海藻葱。大量的海洋动物以这些常年葱茏的植物(墨角藻以及浮萍类)为食。植物都是适应各自气候的,从扇形棕榈树到谷物、苔藓、地衣,以此确定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就像研究陆地的人们研究植物形态一样,研究海洋的人们也是这样发现海底世界的,在海洋深处,就如同在山脉的各个高度,一层一层地生活着纤毛虫、海虫、慈鲷等。他们发现了温度缓慢下降(在热带地区和环流外部情况不同)对海洋动物聚集及地理分布的影响。

令从前的探险家们欣喜若狂的是,在热带寂静的夜晚,波光粼粼的海浪闪烁着火花和钻石般的光芒!显微镜出现了,人们用它揭示了这一事实,而且更加开阔了人们认识无限丰富的生命形式和现象的视野。对于一个现代的航海人来说,海洋可能比陆地有着更加丰富的有机生命。“在海洋深处的那个低洼的森林王国栖息着很多生物:长长的藻类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海滩;它们被海浪和洋流扯断的枝枝蔓蔓,自由自在地漂游,富含氧气的细胞充盈着鲜嫩的绿色,任其在海面将自己铺展开来。按照达尔文的说法,森林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生物栖息”。

一代代富有探知精神的人们,不断地发现着从水体到大气层的新规律。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等为他们提供了大量数据,他们从中得出了很多大胆的结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风的运动规律中发现了海洋上空大气层许多气象过程的成因。赤道两侧及两极附近地区的温度差异形成了高空大气层和地球表面空气的对流运动。在靠近两极及赤道的地区,大气环流的速度不同,来自极地方向的大气流向东方,而来自赤道的则一路向西。于是,两股气流的相持、高端气流下降的位置,以及一股气流常常被另一股排斥并替代,这些都决定着大气压力、大气层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等更高级别的现象,而且甚至决定着云团的形成及其形状。信风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气象学的成就使人们确定了等温线,电磁学领域的发现确定了雷暴的地理分布。

这都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各种力及规律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然而,早在这之前旧大陆的人们就向往着穿越大西洋来到新大陆。那里出现了新的国家,于是也酝酿着新的争端,纷争不断,悲剧在所难免。从哥伦布的第一艘航船到达新大陆时开始,就有多少篇章写满了那些血腥历史!……华盛顿诞生了,他赋予那个广袤的地区以自由,在牢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因为欧洲的火山比较少,所以人们对这个地质现象不太了解,而新大陆的巨型火山多得令人惊讶,这些火山给科学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样,这个全新世界的新型居民关系传播到旧大陆,唤起了人们的激情,给沉迷于传统枷锁中的思想带来了发展的推动力。大西洋的波涛把拉法叶侯爵带到了法国。在大西洋上,航船执着地驶向遥远的印度,从瓦斯科·达·伽马号到我们今天的普拉斯通号,我们数着手指期盼着,什么时候航船绕过风暴角,什么时候遇到信风……海洋经历了神奇奥秘的岁月,也经历了不可一世的时光,而现在成为辽阔宽广的大路……在地中海沿岸繁衍生息的人们,在海格力斯之柱外发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征服了大西洋,渐渐习惯了在那里的生活。就像地中海成为一个内陆湖,从前那里曾经有过它的繁荣:提尔、迦太基、威尼斯等等,这些古城的废墟焕发着沿岸的生机。这样,大西洋也成为“地中海”,它也有它自己的海格力斯之柱——合恩角和好望角。今天,在它们之外的更辽阔的大海令我们心驰神往。广袤的大洋成为浩瀚的“地中海”,那个时代已经为时不远。它期待着给自己众多的岛屿、散落的大陆、富饶的自然界大舞台播撒文明。

P2-3

序言

您打开的这本《笔尖上的环球航行(1857—1860)》描写的是俄国蒸汽动力船的第一次环球旅行,这次航行也是俄罗斯军舰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该书的原作者是俄罗斯的阿列克谢·维舍斯拉夫采夫(即A.B.维舍斯拉夫采夫)。他于1831年5月20日出生在俄罗斯塔姆波夫的一个贵族之家。那是一个有着浓厚欧洲艺术氛围的家庭,家里到处装饰着法国版画和意大利绘画,藏书丰富,其中有大量的欧洲文献。父母希望他走上艺术之路。然而事与愿违,A.B.维舍斯拉夫采夫考入了医学院。

从1853年起,A.B.维舍斯拉夫采夫在波尔塔夫斯基连队担任军医。1854.年他参加了都纳依远征。1855年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马拉霍夫山冈战役中抢救伤病员。就在这个时期,A.B.维舍斯拉夫采夫开始了文学创作,素材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发生的事件。1856年,他的作品发表在彼得堡出版的《海军文集》里。

A.B.维舍斯拉夫采夫深深地迷恋着海洋。1857年他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一名海军,同年7月被编人普拉斯通号三桅船,参加了为期3年的环球航行。航行中他主要在普拉斯通号上工作。为了纪念这艘船,捷尔涅斯基地区的一个村庄和一个港湾都以“普拉斯通”命名。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以后,开始对远东地区采取积极的策略。当时正在筹划同中国签订合约,确定其在黑龙江地区的势力范围。负责这项事务的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沙俄为了巩固在该地区的地位,1858年决定让国旗在日本海“亮亮相”。从波罗的海出发的普拉斯通号,应该就是去为穆拉维约夫船队助威的。

A.B.维舍斯拉夫采夫在这次远途探险航行中尽职尽责。他不仅履行了自己作为—个医生的职责,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在整个航行期间,A.B.维舍斯拉夫采夫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所见所闻,包括各国居民、风土人情等,带回彼得堡的画作大约有上百幅。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也使得他用文字出色地记述了这次航行。

在返回祖国的途中,在蒙得维的亚,A.B.维舍斯拉夫采夫被调到了另一艘船——诺威克号上。正是这次调整挽救了他的性命。还有几天的航行就要驶入祖国的港湾了,不幸的是,普拉斯通号上的火药库发生了爆炸,船体倾覆。诺威克号火速驰援,只是救起了25位战友,70人遇难。

1860年2月23日,A.B.维舍斯拉夫采夫所在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以忧郁而沉痛的心情回到了阔别三年之久的喀琅施塔得。

A.B.维舍斯拉夫采夫回到彼得堡以后,没过多长时间,也就是在1860—1861年间,他从日本寄出的作品就见诸报端了。他也把这些作品投给了《俄罗斯学报》,很快,那些别具一格的文字,连同妙趣横生的作者,在彼得堡出版界就被津津乐道。

A.B.维舍斯拉夫采夫以航行期间积累的材料作为素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它们加工整理成书,书名为《笔尖上的环球航行(1857一1860)》。出版商是俄罗斯海军部。这部游记之所以由海军部出版,不仅仅是因为A.B.维舍斯拉夫采夫本人就归海军部管,也因为海军部一向关注对未知疆域,包括海洋、岛屿的探险和考察,致力于研究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非常重视海军考察资料的出版事宜。

该书的28幅插图均由彼得堡艺术学院的学员画到石头上,彼得堡著名印刷大师佩季负责石印。而那些学员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画家,如希施金、韦列夏金、吉涅和焦金。

A.B.维舍斯拉夫采夫崇尚自然,虽然旅途枯燥,但是仍然怀有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他本人出自上流社会,但是对朴实的民俗和风情情有独钟。他置身于恬淡的环境中,不禁感慨道:“我们为什么没有生活在18世纪呢?在那个古老淳朴的时代,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多愁善感,不会有人怀疑你动机不纯,也不会有人嘲笑你愚钝木讷,而且没有如今约束你的那些规矩。”对率真的人们,他总是充满欣赏,发现他们内在的美。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知道了,她叫伊萨贝莉塔,真的是14岁,也知道她下周就要出嫁了。人们还指给我看她的未婚夫,那是一个脸上有麻点儿的小伙子。因为我不跳舞,所以就尽情欣赏姣好的伊萨贝莉塔。这可谓是一个明智之举。她所呈现出的那种美,可以提升人的灵魂,升华人的欲望,净化人的心智,不过,她的魅力完全取决于你欣赏她的态度。这一天我沉醉于伊萨贝莉塔的美,第二天我以同样的激情和虔敬领略了特内里费山主峰。”而他对所遇到的欧洲人常常是嗤之以鼻,在描写塔希提的一段中这样写道:“各个大厅里都是欧洲人,一帮乌合之众。他们白不拉碴,丑陋不堪,挤挤插插,跳波尔卡和华尔兹呢……”

在漫长的旅途中,很多地方给A.B.维舍斯拉夫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他自己陶醉于这种美,这种美也深深地感染了我。的确很美,我也非常喜欢那些地方,常常任性地不顾时间仓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有时候还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我喜欢他这样的描写:“他们的头上都装饰得非常漂亮,有的人戴着鲜花和绿叶,有的人披着色彩斑斓的树皮,他们那优雅的姿势,只有生活在风景优美、赏心悦目环境中的人才会有。”“歌声甜美,令人心旷神怡。清纯的歌声余音袅袅。天空宛若金色的穹顶撑开在我们的上方。万籁俱寂,点燃的蜡烛,没有任何罩子为它遮风,但是烛火没有一丝的晃动。”“夕阳西下,像常言所说的那最后一抹余晖,洒向了刚刚被温暖的雨水滋润过的花草树木。美丽的树木给停泊场周围镶上了靓丽的花边,枝头婀娜多姿,山峦青翠,千沟万壑掩映在浓荫绿影之中。半个小时以后我们起锚了……别了,塔希提……夜幕降临。我们静静地离开了停泊场,当然,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此次远洋航行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许,这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在塔希提,我们年轻了,它拨动了我们许多人心中那根琴弦,用那琴声,你可以理解罗密欧和朱丽叶。”

他的语言非常形象,描写生动。“攀爬植物长长的藤条拧成绳子一般,就像帆船的缆索,向下垂着,仿佛要把树固定在地上。”“山脚下的岸边长着几棵树,海风和波浪把它们使劲往山坡上推,弄得它们就好像往一边躲着给谁让路似的。”

A.B.维舍斯拉夫采夫知识丰富,他的描写涉及地质学、生物学、民族学等,请看这样的描写:

“请您暂时化作霍夫曼·施瓦关尔达姆斯,您会看到无数个形态各异的细毛虫,混杂着腐烂的水生浮游有机体:颤菌科、介壳类单胞菌类、轮虫,还有形形色色的水母,水母体形大小相差悬殊,能相差3000倍。它们分泌的发光液体实际上是一种放电效应。为了让自己的光穿透水体,它们的发光器官应该要承受很强的电压。它们身上发生的这个过程,就像产生雷电的云层,或者像极光,也就是外部因素的刺激促使它们发光。在咆哮的大海里,当两种不同方向的波浪撞击时,它们的光感中枢非常敏感。”

“利奥波德·冯·布赫研究加那利群岛,主要是研究的特内里费山峰及其巨大的围谷地带,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岛屿是大规模火山活动的产物。对其他岛屿及陆地火山的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个大胆的理论,据此而构建了现代地质学的宏伟大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凭借着非凡天才和缜密逻辑,开始思考史前时代。他的学说认为,当地壳对内应力的抵抗能力还很薄弱时,其表面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裂隙,粗面熔岩从这些裂隙中喷涌而出,在地势平缓的固体地壳表面流溢,形成庞大的岩流时,在基底变为规则的岩层。在有新的岩浆喷涌而出时,这层粗面岩层又被新的岩层覆盖,这个岩层也是水平方向的,等等。最后,在相当晚的时期,这些互相叠加的岩层.在内部气体的弹力作用下,产生气泡状的隆起,在顶部被撕裂,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圆环状小岛。”

“关契斯人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们来自何方,又是何时出现在这座岛屿上?学者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发现,他们使用的语言中有几个词跟柏柏尔语相似,这使学者联想到他们可能是来自北阿特拉斯。的确,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都酷似卡比尔人。他们就像飞逝的流星,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们好像戛然而止,到底是和新来人种融合了,还是漂泊回自己的故土了呢?法国生物学家萨宾·贝特洛这样解释:‘三百年的外族统治没有能够消除各人种自身的特点,这些人种依然存在于一些山地游牧民族和高原农耕民族中。非洲人种在居民中占多数,而且很显眼。’如此细心的研究者探赜索隐,不断用新观点丰富科学。”  A.B.维舍斯拉夫采夫艺术修养极高,颇通音乐、绘画、建筑等。描写麦哲伦海峡的波涛汹涌时,用艾瓦佐夫斯基和约瑟夫·韦尔内两位顶尖画家的作品来形容,贴切传神,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读者可借助画家作品来更形象地理解。“时而在我们面前出现一座像老式瓷砖壁炉式的房子,整个房子用蓝色和白色的方砖装饰着;时而是整个一条长廊的石膏雕塑充满了小花圃,花圃有些像中国园林的风格;门口有断臂的法尔内塞·大力士,廊柱顶端有蓝色的狮子;美惠三女神在喷泉里淋着水,是没有尾巴的特里同从贝壳里往下浇的。一条长廊都是缪斯们,长廊的最后是两座高大的方尖碑,方尖碑的底座是四个球。”

A.B.维舍斯拉夫采夫对弱者怀有深深的同情,有这样一段描写:“窗旁坐着他的妻子,大大的黑眼睛,好奇、腼腆地看着我们。她姣好美丽,穿戴显得寒酸,也不是十分整洁,但是依然可以发现她的婀娜多姿。她旁边满是脏兮兮的尿布,一个小婴儿在撒尿,看样子是刚刚出生没几天。这位女人脸色苍白。家里境况凄惨,她丈夫在跟我们漫天要价——这一切都令人厌恶至极……我甚至感觉到,这位让人怜爱的智利女人看懂了我的心思,在她眼睛里流露出了不堪忍受的苦闷。她像一头母狮,然而,她能在自己可怜的男人身上寻觅到什么呢?”

所到之处他们都深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地了解、体察民风民情。他们在离开帕佩图阿伊港湾的最后一个晚上,是在女王的院子里度过的。阿列克谢·维舍斯拉夫采夫坐在女王身旁,开始跟她说让她开心的话:“您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王国。”“没有哪个国家像塔希提这样给我们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塔希提就是人间天堂……”他满怀敬意地看着深孚众望的一地之主。

“我们和船长去进行一些官方的拜访。贝特洛先生非常客气,亲自陪我们去串门……从晚会开始,我们就聚集在贝特洛先生府上。贝特洛先生住得舒适极了。所有房间都显示出学者的做派:这儿摆着大本的书卷,那儿是用玻璃罩子罩着的加纳利群岛地形图,这个图是他亲手做的。贝特洛先生很早就生活在这里了,在他的回忆里,那些名流,不管是探险家,还是学者,都是很有趣味的人。”

他被调到诺威克号上之后,比较两条船的环境时写道:“(在三桅快船上)呼吸的空气也是污浊不堪的,混杂着舱底的味道。要是想让昏昏沉沉的大脑清醒一下,走到上面去,那整个甲板就是汪洋大海呀。……然而,你不要因此就认为三桅陕船只是给我留下了这些不快和煎熬,说它一无是处。相反,在那里我度过了非常美好开心的时光。三桅快船上的日子是我永远美好的回忆,在我对此次远洋航行的回忆中,在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画面里,它优美的船身,轻盈的轮廓,会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我在翻译该书的过程中,偶尔感觉身心俱疲,但是真的收尾了,又是那样的怅然若失,依依不舍,不时地回味、沉醉于一个个场景之中。也常常有马上就想到书中某个地方去的冲动,而且,我觉得,我去那些地方,心有所属的地方,会像去看望一个老朋友那样怀着欣喜和期待。读着这本游记,有时候让我想马上再去某处古迹重游,探寻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那些被我忽视的,可能恰恰是精髓,对我是提升。这是游记,也是一本百科全书。

我非常感谢柳若梅教授,她不仅独具匠心,为我选定了这本书,在翻译过程中也不断地给我各种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同事萨姆索诺夫、古京等,特别是萨姆索诺夫老师,对于我随时随地提出的任何问题,总是有求必应,条分缕析,一定找到最可信的答案,让我非常感动,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更加自信地处理文本。谨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您在阅读的时候,能把发现的错误告诉我,是我求之不得的!

译者

2016年7月2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14:40